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2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1篇
中国医学   26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3例小肠间质瘤,其中良性2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0例。病灶直径3~37cm,平均23cm。良性病灶2例均小于5 cm,恶性病灶8例大于5 cm,7例呈圆形及类圆形,6例有分叶。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8例,其中5例可见供血动脉。较大的肿块常发生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囊变区不强化,实性部分强化,3例坏死区为偏心性,1例坏死区内可见气体,2例合并腹腔内大量腹水。结论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氧化白藜芦醇对小鼠肝癌淋巴结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70只小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霉素组(5 mg/kg)、白藜芦醇组(40 mg/kg)、氧化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20、40、60 mg/kg),各组腹腔注射给药21 d。然后,测量小鼠体质量及肿瘤、淋巴结体积和质量,计算免疫器官指数,检测淋巴结转移情况及MMP-9、VEGF-C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氧化白藜芦醇组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淋巴结体积和质量明显减少(P0.05,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淋巴结转移更少;MMP-9、VEGF-C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氧化白藜芦醇可有效抑制小鼠肝癌淋巴结转移,并对免疫器官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SDF-1所修饰的包裹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造影剂对于兔舌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光声成像效果及安全性检测。方法采用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SDF-1为配体,吲哚菁绿(ICG)和液态氟碳(PFH)为内核的纳米粒,构建SDF-1所修饰的包裹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的纳米粒造影剂,检测患有舌癌并发生颈淋巴转移的新西兰大白兔的光声成像效果。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在注射造影剂后第1周和第3周,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并观察新西兰大白兔的精神、外貌等体征。1个月后处死动物,进行照射区域皮肤、肺脏、肝脏以及肾脏的病理检测。结果注射SDF-1修饰的包裹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的造影剂后,20min可见光声信号,24h后完全消失,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强转移淋巴结成像效果,空白组未见明显光声信号。健康的兔子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1个月内,生命体征无明显异常。病理检查照射区域皮肤、肝、肺及肾脏组织学检测学与正常兔子无明显差异。结论 SDF-1所修饰的包裹吲哚菁绿和液态氟碳的纳米粒造影剂有明显增强转移淋巴结的光声成像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的光声成像增效剂。  相似文献   
4.
叶冠峰  任为端 《中国现代医生》2012,(30):112-113,F0003
目的分析小脑肿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对31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脑肿瘤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31例中髓母细胞瘤9例,血管母细胞瘤8例,星形细胞瘤6例,转移瘤4例,室管膜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蛛网膜囊肿1例。结论 CT与MRI各有特点、优势互补,可以明显提高小脑肿瘤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迷迭香酸钠对H22肝癌细胞小鼠移植瘤淋巴结转移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小鼠爪垫皮下接种H22细胞,建立小鼠肿瘤淋巴结转移模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阿霉素组(5mg/kg)、白藜芦醇组(40mg/kg)、迷迭香酸钠高(200mg/kg)、中(100mg/kg)、低(50mg/kg)剂量组。造模第5天开始,各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连续给药21天,建模第30天后处死小鼠;观测小鼠移植瘤、淋巴结、免疫器官的变化;通过HE染色和Realtime-PCR等技术检测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转移相关因子MMP-9、VEGF-C的表达,探索迷迭香酸钠对肿瘤淋巴结转移影响。结果:迷迭香酸钠50mg/kg以上剂量能明显抑制肿瘤增殖,减少其向腘窝、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对小鼠的免疫器官无明显的刺激作用;迷迭香酸钠还可降低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生成因子MMP-9、VEGF-C表达。结论:迷迭香酸钠能通过下调MMP-9、VEGF-C表达而在H22荷瘤小鼠体内发挥显著的抗肝癌淋巴结转移作用,其展现出低毒优点,具有良好抗肝癌转移活性。  相似文献   
6.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选取GDM孕妇30例作为GDM组,并与同期正常孕妇30例(非GDM组)及非妊娠妇女30例(非孕组)作为比较。前2组于孕32周及产后12周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未孕组直接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GDM组及非GDM组在孕32周时的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中的总功率、高频谱功率、低频谱功率均低于非孕组(P〈0.05),GDM组与非GDM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 05);LF/ HF值3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无差异(P〉0. 05);GDM组及非GDM组产后12周的各项指标与非孕组之间比较均无差异(P〉0. 05)。结论: GDM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患者一般临床特征调查表对154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数据采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4例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患者中有75例(48.7%)患有抑郁症。其中实体肿瘤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9.3%(70/142),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发生率为41.7%(5/12)。抑郁发生与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性别、患者自我健康关注度以及日常锻炼习惯等因素无关,而老龄、晚期、慢性癌痛及一般体力状况较差等相关因素群体的抑郁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中抑郁发生率较高。对于具有老龄、晚期、伴有慢性癌痛及一般体力较差等因素的患者,需要进行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干预,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肿瘤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LSECs)是肝脏非实质细胞中数目最多的细胞,约占肝非实质细胞总数的70%,在表型、功能上与普通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较大差异.有关LSECs在肝再生过程中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关于LSECs再生行为及其与肝内其他细胞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提示其在肝再生和肝衰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就LSECs的再生行为及其在肝再生中的作用,以及以LSECs为靶点干预肝再生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郝玉军  任为 《中国临床康复》2011,(28):5273-5276
背景:在骨骼肌无复流现象中血栓素A2及前列腺素I2是重要参与因子。目的:观察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血浆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与骨骼肌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确诊为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6例,行下肢动脉取栓,根据患者取栓后缺血肢体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分为无复流组(n=10)和对照组(n=26)。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无复流组取栓后0h无复流组前列腺素I2明显减少(P〈0.01);取栓后24h,无复流组血栓素A2明显升高、前列腺素I2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组术后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升高(P〈0.05)。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升高后然后下降,无复流组取栓后均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取栓前后两组血小板数量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同时术后24h点无复流组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613,P=0.049);而与血小板数量无相关性(r=0.199,P=0.543)。提示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可以作为判断动脉栓塞患者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骨骼肌无复流现象中血栓素A2及前列腺素I2是重要参与因子。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血浆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与骨骼肌发生无复流现象的关系。 方法:选择经影像学及临床表现确诊为下肢动脉栓塞患者36例,行下肢动脉取栓,根据患者取栓后缺血肢体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分为无复流组(n=10)和对照组(n=26)。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无复流组取栓后0 h无复流组前列腺素I2明显减少(P < 0.01);取栓后24 h,无复流组血栓素A2明显升高、前列腺素I2明显下降(P < 0.01)。与对照组相比,无复流组术后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升高(P < 0.05)。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升高后然后下降,无复流组取栓后均维持较高的水平。而取栓前后两组血小板数量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同时术后24 h点无复流组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与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r=0.613, P=0.049);而与血小板数量无相关性(r=0.199,P=0.543)。提示血栓素A2/前列腺素I2值可以作为判断动脉栓塞患者缺血再灌注后骨骼肌发生无复流现象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