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肖宽祥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3):172-173,175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日立HITACHI ECLOS 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行肺动脉成像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 PR)、曲面重建(CPR)等全面观察显示肺动脉。结果:1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螺旋CT扫描均能清晰显示出肺动脉主干、肺左右叶动脉以及段肺动脉,且80%左右患者经螺旋CT扫描可显示出5级肺动脉分支以及亚段肺动脉。肺动脉主干栓塞2例(15.4%),多支段肺动脉栓塞7例(53.8%),单侧叶肺动脉栓塞4例(30.8%)。结论:螺旋CT肺动脉成像是无创性检查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肺动脉栓塞病人的横断面CT图像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面显示血栓栓子的形态。结果CT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处理清晰地显示了肺动脉栓塞及栓子形态。其中左、右肺动脉干栓塞49支,叶动脉栓塞105支,段动脉栓塞318支,亚段动脉栓塞292支,能确定的亚亚段肺动脉栓塞为63支。结论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栓子及其形态,其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1例临床疑为PE的病人使用GE light speed 16 CT机行平扫及CT肺动脉造影扫描,将得到的原始数据传输至AW4.1行多平面重建(MPR)、三维(3D)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处理后,着重观察各级肺动脉内充盈情况,其中9例PE患者在溶栓及抗凝治疗后进行了复查.结果:31例中26例检出PE,栓子位于肺动脉主干仅2例,左右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叶动脉栓塞89支,肺段动脉受累198支,亚段肺动脉受累116支;PE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及其分支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和肺动脉的断面细小或突然截断,主要间接征象为肺动脉及右心轻度或不同程度扩张,胸腔积液,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少血征),肺梗死或梗死性肺炎,9例患者溶栓治疗后18~21 d进行了复查,5例血栓消失,2例明显缩小,2例略有缩小.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PE的可靠、安全、快速、有效、无创伤的方法,也是治疗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延迟时间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疑似或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患者分三组采用不同的延迟扫描时间12 s、13 s1、4 s行对比剂增强扫描,在高分辨横轴位图像基础上,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对主干、左右肺动脉、叶、段、段间的肺血管的显示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三组60支主肺动脉、120支左、右肺动脉均显影良好,在最佳延迟时间12 s时叶、段、段间的肺血管的显示支数明显高于13 s和14 s的扫描结果,因此导致检出的肺栓塞血管支数与栓塞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预设的延迟时间内完成扫描,可直观地显示肺动脉各级分支,并对临床诊断有无肺动脉栓塞、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在16层螺旋CT上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7例肺动脉栓塞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栓塞的分布及CT征象、各级肺动脉的显示率及图像质量.结果:27例共累及123支肺动脉及其分支,其中中心型充盈缺损48支.锐角附壁型充盈缺损41支,钝角附壁型充盈缺损19支,完全闭塞型15支.间接征象为"马赛克征",肺梗死,右心室增大,Westermark征,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叶及段肺动脉显示率均为100%,亚段和第五级肺动脉的显示率为94.08%,79.35%.图像质量为优的21例,良的6例.结论:16螺旋CT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病例共17例。所有病例均行256层动态容积CT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和方法显示肺动脉以及栓子位置、形态、数量等特点。同时结合其他一些相关特征性影像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段及亚段肺动脉可见栓塞共299支,其中偏心型126支、中央型80支、闭塞型78支、附壁环形型15支。肺动脉增粗(5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10例),局限肺梗死(2例),胸腔积液(6例)。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细腻、直观、快捷的显示肺动脉血管图像及肺动脉栓塞情况,为临床提供确诊的依据,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1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处理并计算CT肺动脉阻塞百分数。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显示受累肺动脉122支,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血管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野少血征、胸腔积液等。CT肺动脉阻塞百分数分别从2.5%到75%不等。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肺栓塞的形态、发生部位及其他间接征象,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比较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肺栓塞(PE)临床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于某院经临床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种技术对多层螺旋CT检查的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对三种后处理技术在栓子的检出率以及肺动脉干、肺各级分支动脉的显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41例肺栓塞患者经多层螺旋CT检查,双肺均可见多发性的肺动脉栓塞,其中常规多层螺旋CT的检查图像发现受累的各级肺动脉分支共计612支,而经过图像后处理技术处理后的图像共发现受累的各级肺动脉分支共计665支,高于常规多层螺旋CT检查图像。三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于肺主动脉干、肺叶动脉、肺段动脉的显示数目、栓子数目及显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亚段动脉及其以下级别的分支中,MPR后处理技术的分支显示数目、栓子数目及显示率要高于其他两种后处理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多层螺旋CT进行急性肺栓塞临床诊断时,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更好的显示肺动脉分支受累情况,提高栓子的检出率,其中MPR技术处理相较而言显示度要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肺动脉血管造影术(MSCTPA)诊断肺动脉栓塞(PE)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MSCTPA诊断为PE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肺栓塞的表现形式、部位、数目及其它改变。结果:27例患者共行50次MSCTPA检查,共有191处肺动脉显示了栓塞。栓塞受累部位分布广泛,包括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肺动脉20支、肺叶动脉41支、肺段动脉127支;间接征象为栓塞处肺窗示肺纹理稀疏15例,胸膜下梗死灶18例,胸腔积液7例,肺动脉高压5例。结论:MSCTPA是临床诊断PE的一种简便、快速、有效、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方法,诊断直观、准确、可靠,是诊断早期PE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平扫胸部和增强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肺动脉多平面重建图像及三维立体图像.结果:对30例497支肺动脉分支进行分析,受累率为33.6%;栓子发生在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干及叶段肺动脉.其直接征象为腔内充盈缺损142支(56%),完全阻塞37支(15%);间接征象"马赛克"征12例,肺梗死4例,肺动脉高压12例,胸腔积液9例.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图像清晰,不遗漏小病灶,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支脉栓塞安全、迅速、无创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5月临床拟诊为肺栓塞,并经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方法三维重建确诊的41例病例。结果:41例病例均得到满意图像,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及叶、段、亚段肺动脉显示良好,41例病例共发现栓子512个,其中肺动脉主干2个,右肺动脉干63个、左肺动脉干54个、叶动脉105个、段及亚段288个。直接征象表现为各级肺动脉内不同形态的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表现为因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梗塞、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动脉扩张、右心功能不全及局限性的肺纹理稀疏、胸腔积液等的影像学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安全、迅速、无创、敏感性、特异性、分辨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及复查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MS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19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对原始数据采用MIP、VRT及MPR技术对肺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CT诊断肺动脉栓塞12例.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肺叶动脉、肺段及亚段动脉共104支.结论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高,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并能为疗效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CTPA检查确诊肺栓塞病人49例,进行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处理并计算CT肺动脉阻塞指数。结果 CTPA扫描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及叶、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显示受累肺动脉240条,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血管内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野少血征、胸腔积液等。CT肺动脉阻塞指数为0.375-0.825。结论 CTPA能清楚地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局部管腔狭窄程度及其他间接征象,并可以此判断肺栓塞的严重程度,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观察疗效及判定预后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28层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髂静脉Cockeet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85例临床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常规行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螺旋CT增强检查并三维后处理,包括多平面成像(MPR)、曲面成像(CPR)和容积再现(VR)。结果85例下肢静脉血栓CT后处理CPR+VR技术结合原始图像显示Cockeet综合征51例;经DSA检查明确53例,对照符合率为96.2%。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明确髂静脉Cockeet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肺血栓栓塞的多排螺旋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急性肺血栓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急性PE的21例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行薄层肺动脉造影(CTPA)及间接法深静脉造影(CTV).结果 CTPA检出12例急性PE,间接法CTV检出深静脉血栓8例.1 mm有效层厚图像对段、亚段肺动脉及其内血栓的显示高于3 mm有效层厚图像(P<0.05).结论多排螺旋CT能促进急性PE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PE)的方法与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49例临床怀疑急性PE的病人资料,探讨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方法及PE表现特征。结果:测得主肺动脉干强化峰值时间约10.8s;经SCTPA共检出68例PE,发生栓塞的肺动脉705支,其中偏心型506支,占71.8%,中心型147支,占20.8%,附壁型33支,占4.7%,全堵型最少,为19支,占2.7%;181例未发现确切PE征象,但其中105例检出其它疾病。结论:SCTPA是诊断急性PE的重要方法,能较准确地诊断肺内其它病变,对于临床怀疑急性PE的就诊者,SCTPA应作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的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1月—2013年3月35例AAA患者的SCTA资料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这些患者均在术前采用CP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术中采用DSA检测瘤颈长度、瘤体长度、瘤颈内径等AAA相关指标,比较各方法间结果的差异。结果:CPR法检测的瘤颈长度及瘤体长度之和与DSA法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而MPR法检测的瘤颈长度及瘤体长度之和与DSA、CPR法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PR可以准确测量AAA患者的各解剖学参数,为临床上AAA患者进行EVAR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肠系膜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50例行全腹部MSCT动脉期追踪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速率分别为3.0ml/s(23例)及4.0ml/s(27例),扫描获得原始数据后,采用容积再现(VR)、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50例肠系膜动脉均显示;对比剂注射速率为4.0ml/s肠系膜细小分支、肠壁血管网及吻合支的显示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VR及3D MIP图像可显示肠系膜动脉4-级以下分支;STS-MIP图像可显示4级以上分支至肠壁血管网,并可显示腹腔干(CA)与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及部分SAM与肠系膜下动脉(IMA)间吻合支;对于4级以下分支的显示VR及3D MIP更为直观,对于4级以上分支显示STS-MIP优于VR及3D MIP。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良好的肠系膜动脉的图像,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治疗肠系膜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肝癌供血动脉的显示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173例肝癌患者,男131例,女42例,年龄33~82岁,采用多层螺旋CT机进行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图像数据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等模式对血管进行显示分析。同时应用曲面重组和曲面最大密度投影技术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肝动脉变异41例,其中迷走肝右动脉直接起源于腹腔动脉12例,迷走肝右动脉或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9例,迷走肝右动脉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3例,迷走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右肾动脉2例。肿瘤血管畸形或破坏131例。病灶内滋生血管61例,病灶内肿瘤染色142例。在发现肝动脉变异方面,VRT与M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与MIP均优于MPR(P〈0.05);在发现肿瘤血管的畸形与破坏、病灶内滋生血管、病灶肿瘤染色等方面,MIP优于VRT和MPR(P〈0.001);在发现肿瘤血管的畸形与破坏方面,VRT优于MPR(P〈0.05);但在肿瘤病灶染色及病灶内滋生血管方面,MPR优于VRT(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评价肝癌供血动脉的一种重要的方法。MIP为评价肝脏血管的最佳模式,有助于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气道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气道异物患者行128层螺旋CT检查,将图像上传至工作站行气道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CT仿真内镜(CTvirtualendoscopy,CTVE)、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n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formation,MPR)等后处理,并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经VR、CTVE、MinP等后处理后,气管、气管隆突、主支气管和段支气管结构及伴随征象显示清晰;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对照,128层螺旋CT诊断气道异物的符合率为97.6%。结论128层螺旋CT对气道狭窄定位准确,用于气道异物诊断无创、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