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不同补液方式48小时所需血量。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救治的 C 型骨盆骨折合并休克的患者25例,将上述患者分成常规快速液体复苏组和控制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48小时输血总量。结果:控制液体复苏组48小时总输血量明显低于快速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严重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在出血未得到有效控制前,控制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总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急救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60例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用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细胞比容以及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田婧  陈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67-3568
目的观察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加温输血的护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成加温组和未加温组,加温组患者输血前采用BW585输液或输血加温器将库存血加温至37℃后输入;未加温组患者输血前将库存血放置在常温下30 min后输入。采用肛温探头检测患者的体温(肛温),并详细记录2组患者输血过程中冷刺激和循环改善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冷刺激情况和循环改善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加温输血组明显优于未加温组。结论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在抗休克抢救的同时,应用加温设施使输入的扩容液体同体温温度相近,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在加温输血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保暖,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对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复温有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方案。方法抽取入住我院的44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作为观察对象,对44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治疗方案。结果 44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紧急抢救后,有30例患者为抢救成功;有7例患者为抢救有效;有7例患者为抢救无效,其中,有3例患者因合并其他并发症而死亡,其他4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逐渐好转。结论对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常规救治、液体复苏治疗以及并发症处理等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生SIR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2):2876-2878
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以及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影响。方法:选择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A组,n=9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n=90),另选择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组)。A组出血未控制前进行快速大量的液体复苏,B组在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1h后均接受手术止血治疗。观察患者外周血中TNF-α、IL-1β、IL-6以及IL-10等炎性因子等水平的变化以及SIRS的发病率。结果:四种不同的炎性因子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外周血中的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在任何时间点均高于正常人群组,两组随着创伤时间的延长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都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创伤后120min及创伤后240min快速大量液体复苏组外周血中的TNF-α、IL-1β、IL-6以及IL-10水平明显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A组出现SIRS62例(68.9%),B组出现SIRS38例(42.2%),B组SIRS的发病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有效抑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炎性因子的过度释放,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生SIR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龚鸿昌  邓琳  余锡斌 《西部医学》2012,24(8):1571-1573,1576
目的评价积极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将53例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积极液体复苏组(A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液体使用量、抢救6小时后的pH及BE,并比较两组72小时及2周的死亡率情况。结果 A组的液体量用量(2631±247)ml,B组为(1483±178)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胶体的用量、复苏6小时后的pH值及BE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72小时A组死亡率为18.5%,B组为15.4%,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2周死亡率,A组为48.1%,B组为34.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适当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栓塞术在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盆部骨折伴失血性休克4小时内患者,急诊行选择性盆部动脉造影,同时行损伤血管明胶海绵栓塞止血,再予相应外科处理和其他综合救治措施。结果:30例患者均见盆腔髂内动脉分支损伤,损伤血管栓塞止血后经短时间继续扩容,病人血压回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髂内动脉栓塞术是救治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休克的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杜俊 《包头医学》2016,40(4):205-206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在本院进行治疗的7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就诊时间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充分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输血量、红细胞积压、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红细胞积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输血量和凝血酶原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2%、48.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1-09~2013-09我院急诊科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通过对患者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治愈率、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结果: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性液体复苏组死亡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产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产兔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产后6 h的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成4组,假休克组(P组)、休克未处理组(P0组)、传统液体复苏组(PNL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LH组),建立未控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休克30 min后接受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于休克后90 min接受手术止血和输血输液治疗。在实验结束后处死产兔,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肠粘膜形态损伤等情况。结果失血性休克时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粘膜损伤加重、肠组织SOD活性降低及MDA含量上升,限制性输液能显著改善上述改变。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较充分快速液体复苏显著缓解了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张云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9):1204-1206
目的:探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采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B组),传统液体复苏者50例(C组)。对比3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患者存活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及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B组补液量和PT均高于A组(P<0.01);A、B和C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7.8%、27.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57.9%、63.6%,但3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张志刚 《当代医学》2021,27(28):169-170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对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n=30)和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疗法,n=30),比较两组DIC、MODS发生率及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情况.结果 复苏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低于复苏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IC、MOD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重度骨盆骨折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法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DIC、MODS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严重多发伤休克早期患者液体复苏的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76例严重多发伤休克患者,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与积极液体复苏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 积极液体复苏组死亡9例,病死率为23.68%,其中胸腔脏器损伤为主5例,占55.56%,骨盆骨折后腹膜巨大血肿为主4例,占44.44%;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死亡4例,病死率为10.52%,胸腔脏器损伤为主与骨盆骨折后腹膜巨大血肿为主各2例.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充分调动机体的代偿功能,保证生命器官的血流灌注,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特别是胸腔脏器损伤及骨盆骨折后腹膜巨大血肿为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郭江华 《当代医学》2014,(11):91-9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4例采用常规液体复苏,46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2组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液体组44例患者的平均输液量为(2646.1±182.5)mL,限制性液体组44例患者的平均输液量为(1673.2±33.8)mL,2组输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液体组患者死亡率为65.6%,限制性液体组死亡率为41.3%,2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准确处理是挽救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生命的关健,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提高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中的治疗作用,以减少产妇并发症,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2010年9月我院产科收治的失血性休克48例,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疗法进行救治,并针对病因、尽早手术治疗,有效控制出血。结果 48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疗法进行救治,并针对病因、迅速止血,均抢救成功。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降低产后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收治的38例创伤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经抗休克对症处理实施急诊抢救措施.结果:36例患者休克纠正、存活.结论:稳定骨盆环及快速补充血容量,对保障骨盆骨折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伊国业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125-125
目的:探讨延迟与即刻液体复苏对闭合性腹部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早期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闭合性腹部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延迟复苏组(n=34)和即刻复苏组(n=34)。结果:延迟组与即刻组比较术前输液量、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病死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闭合性腹部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延迟液体复苏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为进一步行确定性手术治疗赢得时间,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对于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以60例患者作为延迟复苏组,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以60例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作为即刻复苏组,采取即刻复苏的抢救策略。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措施、病情恶化率、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延迟复苏组患者的病情恶化率以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即刻复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取延迟复苏的抢救策略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74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两种不同复苏方式,对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血气剩余碱值(BE)、输入液体量和失血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对食管静脉曲张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常规组患者复苏前红细胞压积、乳酸、BE值与限制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两组红细胞压积、乳酸、BE值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 0.05),常规组在进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前输液量为(5 295±2 158) ml,限制组为(3 975±1 626)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病死率为22.22%,限制组为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