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补肾针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补肾针刺法为主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基础治疗及吞咽康复策略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及吞咽康复策略治疗。连续治疗28 d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为80.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床旁吞咽评估量表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床旁吞咽评估量表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补肾针刺法是一种治疗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训练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困难评价量表评分的变化,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吞咽困难评价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吞咽困难评价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仪器组和针仪组,每组4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结合吞咽功能训练;仪器组采用吞咽治疗仪结合吞咽功能训练;针仪组采用针刺、吞咽治疗仪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并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吞咽功能动态改变以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法进行测评。结果三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有明显提高(P<0.01),三组组间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仪组分别与针刺组、仪器组治疗后组间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与仪器组治疗后组间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产生积极的影响;针刺与吞咽治疗仪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脑出血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采用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吞咽合剂和针刺疗法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并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吞咽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吞咽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力,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安全可靠,无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吞咽随意饮水方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71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吞咽随意饮水方案治疗.采用日本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吞咽障碍改善情况,采用体质量指数变化情况评价患者营养状态.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9%(32/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2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藤岛一郎吞咽困难分级量表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体质量指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结合吞咽随意饮水方案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营养状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理疗仪治疗脑梗塞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梗塞后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理疗仪,同时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吞咽困难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论:治疗组总有效率88.0%,对照组总有效率7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吞咽困难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针刺结合神经和肌肉电刺激理疗仪的治疗方法相比于单纯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具有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三部开窍利咽针刺辅助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定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住院的112例AIS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展开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部开窍利咽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评分、洼田氏饮水试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和改良的Barthel量表(MBI)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43%(54/5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5%(4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SS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1级率23.21%(13/56)、2级率41.08%(23/56)均高于对照组7.14%(4/56)、28.57%(1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79%(1/56)低于对照组的14.29%(8/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WAL-QOL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部开窍利咽针刺辅助吞咽功能训练可有效减轻AIS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降低吸入性肺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深刺廉泉、翳风为主配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在常规针刺基础上深刺廉泉、翳风穴,每日1次,每次30min,并配合康复吞咽训练,每日2次,每次20min;对照组予以单纯康复吞咽训练,两组均配合脑卒中常规治疗。6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VFSS(电视荧光吞咽检查)吞咽困难评价量表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定,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愈所需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F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洼田饮水试验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率分别为70.0%(21/30)和43.3%(13/30),总有效率分别为86.7%(26/30)和66.7%(20/30),组间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临床治愈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深刺廉泉、翳风穴为主配合康复吞咽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9.
《河北中医》2012,34(2)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脑出血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采用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自拟吞咽合剂和针刺疗法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进行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并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吞咽功能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脑出血后吞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吞咽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力,减少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安全可靠,无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半夏厚朴汤辨证加减治疗。比较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95.56%,高于对照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厚朴汤加减配合针刺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联合治疗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同时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饮水测试结果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是一种治疗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基础治疗(包括内科、针灸、理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苍龟探穴法,对照组则采用提插捻转法。两组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改良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价法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在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及构音功能方面疗效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吞咽及构音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苍龟探穴法在改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吞咽及构音功能方面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舌针加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舌针加吞咽障碍治疗仪)和对照组(吞咽障碍治疗仪),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及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的89.80% (P< 0.05);且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与吞咽障碍评分均有改善(P<0.05),而以治疗组改善为优(P<0.05).结论 舌针加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用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肾通督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智能发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采用益肾通督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治疗前后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数值。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MDI、PD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益肾通督针刺法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伴发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吞咽困难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3.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吞咽困难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及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艾灸及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分别在两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统计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肺通气功能(FEV1,FEV1%,FVC%)、呼吸肌疲劳指标MIP以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气分析、肺功能及呼吸肌功能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5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及穴位注射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井穴及自拟的上解痉穴,在上肢痉挛即刻缓解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肌张力评分(改良Ashworth)、上肢的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FCA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F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