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9例行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术的患者,行血管化腓骨肌(皮)瓣下颌骨重建。结果 9例游离腓骨瓣全部成活。下颌骨形态和功能恢复正常,咬合良好。结论游离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是修复下颌骨大段或中部缺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游离腓骨肌(皮)瓣在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游离腓骨肌(皮)瓣一期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方法、经验和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患者同期采用游离腓骨瓣进行重建,其中腓骨肌瓣6例,腓骨肌皮瓣5例。对术后供区和受区的功能和外形进行评价,分析总结临床方法和经验。结果11例血管化游离腓骨肌(皮)瓣移植全部成功,所有病例供区伤口均一期愈合,供区下肢均无明显功能障碍,患者术后面部外形对称,张口度3.5~4.2cm。结论游离腓骨肌(皮)瓣是重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对比供受区并发症的差异。结果:20例髂骨肌瓣,24例腓骨肌瓣均成活;二者在恢复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上无明显差异,在移植骨长度上,两者有明显不同。结论: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与腓骨肌瓣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但根据两种骨肌瓣的特点,对于缺损长度低于8 cm,可优先考虑髂骨瓣,而缺损范围大于8 cm的可选腓骨瓣。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一期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经验.方法:根据7例患者下颌骨缺损的部位和特征,对其腓骨进行截骨和塑形,以恢复其下颌骨的形态和功能,并以大钛板进行坚固内固定.结果:7例以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患者全部成功,伤口愈合良好.结论:腓骨肌(皮)瓣可根据下颌骨缺损的部位和形态进行截骨和塑形,是用来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腓骨肌(皮)瓣一期整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应用游离腓骨肌 (皮 )瓣一期整复下颌骨缺损。方法 以腓动静脉为血管蒂切取腓骨肌瓣 ,根据下颌骨缺损的特点 ,对腓骨进行截骨塑形 ,按定位钢板定位后的下颌骨缺损形态和长度准确就位 ,用小钛板或重建板进行移植骨坚固内固定。结果  18例腓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全部获得成功。腓骨截成二段者 10例 ,三段者 3例 ,5例未截断。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 ,术后面部外形恢复满意者 16例 ,咬合关系正常者 14例 ,张口度正常者 14例 ,3例患者术后接受活动义齿修复 ,1例行种植义齿修复并获得良好的咀嚼功能。结论 腓骨肌瓣是重建下颌骨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其具有骨量充足、外形好、成功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腓骨肌皮瓣重建下颌骨的方法和经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80年代以来 ,随着显微外科的迅速发展和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已有许多不同的游离骨瓣或骨肌皮瓣成功地运用在颌骨重建中 ,如髂骨肌 (皮 )瓣、肋骨瓣、胸大肌蒂肋骨瓣、背阔肌蒂肋骨瓣、肩胛骨瓣和腓骨肌(皮 )瓣等。自Taylor[1] 1 975年第一次报道腓骨肌瓣游离移植修复胫骨缺损 ,Hidalgo[2 ] 最先报道腓骨瓣在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应用后 ,许多文献报道了腓骨瓣的解剖、取瓣途径和临床应用。已被证明是一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良好方法。我科自 1 996年 4月~ 2 0 0 0年 7月以来共进行腓骨肌 (皮 )瓣游离移植重建下颌骨 83例 ,82例获得成功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在晚期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治疗中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同期修复11例晚期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术后缺损的患者。分析原发肿瘤的部位和类型、放疗剂量、缺损的范围、所采用游离瓣的设计、受区血管的选择、游离瓣的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共采用15块游离组织瓣修复缺损,包括12块游离腓骨瓣、2块腹直肌皮瓣和1块前臂皮瓣。1例患者采用3块游离瓣修复(腓骨瓣、腹直肌瓣和前臂瓣),2例患者采用2块游离瓣修复(腓骨瓣和腓骨瓣,腓骨瓣和腹直肌瓣),余9 例患者各采用1块游离瓣修复。全部游离瓣均获得成活,无1例出现血管危象及组织瓣的全部或部分坏死。全部患者术后放射性骨坏死的症状均完全缓解,外形和功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期间未见有肿瘤和放射性骨坏死复发。结论 对于晚期的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采用病灶切除同期游离组织瓣移植是有效可行的方法,游离腓骨瓣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首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在修复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术后软、硬组织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7年7月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40例下颌骨 ORNJ患者,所有病例原发肿瘤均为鼻咽癌,排除鼻咽癌复发。以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重建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手术切除后的骨缺损,以皮岛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以筋膜修复口内黏膜缺损并充填软组织缺损的空腔,记录腓骨截骨、组织瓣存活情况,供区、受区并发症,术后开口度和余留牙咬合情况,对颌面部外形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3~6个月,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重建下颌骨缺损均获成功。下颌骨截骨长度5.5~16.0 cm,切取腓骨长度7.5~17.0 cm。无1例发生严重供区或受区并发症,所有病例外形恢复良好,开口度1.0~3.5 cm,余留牙咬合正常。结论: 游离腓骨肌-皮-筋膜复合瓣能很好地即刻重建放射性下颌骨坏死术后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降低手术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超声检查在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超声检测技术在腓骨肌 (皮 )瓣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9例腓骨肌 (皮 )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 ,术前彩超检查以确定腓动脉是否单独存在 ,带皮瓣修复者 ,将腓动脉皮支体表定位。单纯腓骨瓣转移者 ,术后超声多普勒听诊仪检测移植瓣动脉的血流情况。结果  9例腓动脉均单独存在 ,术后腓骨瓣及所带皮瓣全部存活。彩超检查确定腓动脉皮支的位置及数量 ,便于所带皮瓣的术前设计和术中操作 ;超声多普勒听诊检查结果准确地反映了移植瓣动脉的血流状态。结论 超声检查在腓骨肌 (皮 )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前观察腓血管的结构 ,术后监测组织瓣的存活性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累及髁突的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采用游离腓骨瓣修复的方法、经验进行总结。方法:2001年10月-2004年10月,53例累及下颌升支上部的颌骨良性病损,行下颌骨切除后采用游离腓骨瓣进行下颌骨重建,分别采用了腓骨代替髁突法(30例)、游离髁突法(7例)及保留髁突法(16例)3种方法进行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分析总结临床方法经验,并对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进行临床评价。结果:本组血管化游离腓骨瓣移植成活率98.1%(52/53);41例患者术后随访,进行了临床检查及外形、功能评价,经Fisher检验,腓骨替代髁突组、游离髁突组及保留髁突组患者在术后外形和进食、语音功能上无显著差别。结论:3种不同髁突处理方法进行游离腓骨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在临床上实用可行,可依据患者病损的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11.
腓骨游离瓣重建下颌骨的骨段塑形与固定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腓骨游离瓣同期修复下颌骨缺损过程中骨段的塑形与固定方法。方法:作者自1996年4月以来连续应用腓骨游离瓣修复口腔下颌骨缺损26例。依下颌骨缺损范围,将缺损分为八种类型。根据每类缺损部位及特点,对修复骨瓣进行截开、分段,参照正常下颌骨解剖形态对骨段塑形,分别用微型钛板,修复钛板,记忆合金骑缝钉或20号不锈钢丝进行固定。结果:所有骨瓣及骨皮瓣均存活,成功率100%。26例下颌骨缺损中Ⅰ类缺损4例,Ⅱ类4例,Ⅲ类4例,Ⅳ类5例,Ⅴ类2例,Ⅵ类3例,Ⅶ类3例,Ⅷ类1例。骨瓣截成4段者1例,3段者6例,2段者14例,剩余5例未分段。术后3个月摄片示仅1例分成3段者最短骨段有轻度吸收,其余骨段愈合良好。术后面形恢复优良率达85%(22/26)。结论:腓骨游离瓣可截成2~4段。截骨部位应选择在正中联合,颏体交界处和下颌角处。修复正中联合缺损时以选用小型钛板固定为宜,二段以上的骨瓣或修复升支缺损时,应选用修复钛板进行固定,钢丝结扎仅用于辅助固定,记忆合金骑缝钉适用于骨瓣与髁突的固定  相似文献   

12.
46例口腔颌面部游离腓骨瓣移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对46例口腔颌面部游离腓骨瓣移植作回顾性分析。方法 分析所采用排骨瓣的设计、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组织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皮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 46例排骨瓣中41例用于下颌骨重建,5例用于上颌骨重建,其中44例获得成活,成功率为95.7%。1例排骨瓣因术中损伤血管而改用游离腓骨移植,另1例因静脉血栓而失败。组织瓣移植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为8.7%,抢救成功率为50%;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除了4例供区并发症外,其余的并发症的均不严重,没有造成明显的后果;吸烟、饮酒、放疗和年龄(高龄和儿童)等均非影响游离组织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 游离腓骨瓣在颌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安全可靠,制备简便,供区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Osseous free flaps are major reconstruction choices of the segmental mandibular defects. However, etiology of defects in mandible is variable; tumor-related surgery, trauma, radiation, or congenital anomalies are the most common causes. The advent of microvascular surgery has achiev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mplex mandibular defects. The options for bony free-tissue transfer for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primarily depend on the fibula, iliac, scapula, and radius bone. The free fibular flap continues to be first choic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In this report, rare complication of vascular pedicle calcification after mandibular reconstruction with free fibular flap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4.
双皮岛游离腓骨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复合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皮岛游离腓骨瓣在口腔颌面部复合缺损修复中的可靠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9月至2003年2月完成的12例双皮岛游离腓骨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的病例,分析缺损的类型、所采用腓骨瓣的设计、皮岛的大小、血供来源、皮岛的作用、皮岛的成活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2例腓骨瓣中,9例用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3例用于上颌骨缺损的修复,24块皮岛均由腓动脉的隔皮穿支供血,其中10块皮岛用于口内缺损的修复,6块用于口外缺损的修复,4块用于组织充填,2块用于鼻腔粘膜缺损的修复,2块用于腓骨瓣血供的监测。全部游离组织瓣均获得成活,无一例发生坏死和部分坏死,全部24块皮岛均获得100%成活,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结论双皮岛游离腓骨瓣提高了游离腓骨瓣的修复效能和效果,在口腔颌面部复合缺损的修复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安全可靠,制备简便,供区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腓骨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本文结合我科应用游离腓骨瓣重建口腔下颌骨缺损的体会,论述了腓骨瓣的解剖、制作、用途及优缺点等问题。方法:腓骨瓣均以腓动、静脉为蒂,制作时采取先断腓骨,后解剖血管蒂的方法,使手术操作更容易,更安全。切取骨皮瓣时,皮岛以穿支血管为蒂,修复粘膜或皮肤缺损,或充作“监测瓣”。结果:自1996年11月至1997年9月,我科共进行腓骨游离瓣移植术26例,全部获得成功,9例携带皮岛者亦无1例发生坏死。结论:腓骨可提供25cm长的皮质骨段,适于下颌骨缺损的即刻修复;还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牙,恢复口腔的咀嚼功能,是目前修复下颌骨复合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Segmental resection of the mandible with disarticulation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is occasionally required in the management of extensive tumor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se deformities is complex, frequently involves staged procedures, and may result in significant deformity and loss of function for patients. The fibula free flap has become a standard treatment option for primary restoration of segmental mandibular deformities. However, little is published about its role in reconstructing the mandibular condyl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implified technique for primary reconstruction of mandibular defects, including the mandibular condyle, in disarticulation resections of the mandible utilizing the fibula free fl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