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8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CS)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2008年手术治疗的18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13例,其中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8例,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顺蠕动侧侧吻合5例;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顺蠕动侧侧吻合术3例,其中1例1.5年后改行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1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1例,一年后再行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顺蠕动侧侧吻合术。18例均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入院后即开始每晚口服百忧解20mg至术后4~8周,18例术后均行7~11天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论SMACS术式选择应个体化,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适用于大部分SMACS患者,抗抑郁治疗及术后肠内营养可提高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2.
张楠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4):88-89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2007年12月16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手术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方法其中6例采用Treitz韧带松解术,5例行胃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2例,环形引流术3例。结果16例病人均顺利恢复,其中1例Treitz韧带松解术病人两周后再次出现症状,二次改行胃空肠吻合术而痊愈。结论我们认为只要诊断准确,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采用合适手术方法可获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保留幽门的Roux-en-y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吻合,使食物转流直接进入空肠,不再通过十二指肠。结果保留幽门的转流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12例,随访636个月,平均30个月,术前症状消失,体质量增加,均无手术后的胃排空延迟。胃镜检查显示无吻合口溃疡,幽门功能正常。结论保留幽门的转流术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优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且手术简单,并发症少。本术式保持了胃和幽门的完整性,保留了胃的消化和储存功能,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且预防了胆汁反流性胃炎、小胃综合征、倾倒综合征及吻合口溃疡的发生。凡具有手术治疗指征且不伴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均可采用此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儿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是指十二指肠第三或第四段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引起外因性的十二指肠梗阻 ,近年来观点认为肠系膜上动脉的位置、角度的变异外 ,其它因素如体重减轻导致肠系膜和腹膜后脂肪消失 ,使夹角变小及内脏下垂等所致后天性因素造成。1 临床资料我科 2 0 0 1年 5月~ 2 0 0 2年 1 1月收治 2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症患儿 ,年龄为 1 2~ 1 4岁。入院时表现为急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症状 ,上腹部疼痛 ,呈胆汁样呕吐 ,腹部见胃型和扩张十二指肠袢 ,体重减轻 ,并伴有脱水等症状 ,经保守治疗无效 ,后行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 ,经过精心的治…  相似文献   

5.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是指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的餐后恶心、呕吐、腹胀和腹痛等临床症状,是十二指肠雍积症最常见的病因。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导致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夹角变小。X线钡餐造影和腹部彩色超声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内科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仍是首选治疗方法,保守治疗失败者可首选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或屈氏韧带松解下移术。此文主要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SMAS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诊治经验,提高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 对2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的病史采集、特殊检查的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均得到较及时的诊断,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餐后特殊体位在病史采集和体检中占重要地位,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为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的首选检查方法,十二指肠与空肠吻合术优于胃大部切除毕Ⅱ式胃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7.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1]。我院采用屈氏韧带松解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2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进行治疗。方法应用二维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6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男6例,女10例,年龄16—32岁,平均24岁,综合分析其二维图象与彩色血流显像特点,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作出诊断,并通过临床及其他影象学检查互相验证。结果16例中7例在外院手术中得到证实。其中5例为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点位置过低,另2例为十二指肠悬韧带过短牵拉。其余9例行X线钡餐检查显示钡剂在十二指肠水平部脊柱中线处中断,有整齐的类似笔杆压迫的斜行切迹(“笔杆征”),钡剂在此处通过受阻,近端十二指肠及胃扩张,侧卧或俯卧时钡剂可迅速通过十二指肠水平部进入空肠。16例患者彩超诊断全部符合,跟踪随访约24个月,7例手术患者目前生活质量良好,另外9例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9.
抗抑郁药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伴抑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抑郁疗法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伴抑郁及皮质醇变化的疗效.方法 对30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行帕罗西汀治疗8周(治疗组),15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行常规疗法8周(对照组).根据症状和HAMD评分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按轻、中度进行分类,并检测血清皮质醇,再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HAMD(17项)评分和皮质醇值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HAMD(17项)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皮质醇值治疗后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HAMD(17项)减分率差异显著,治疗有效率为80%(24/30).结论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可以改变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压迫,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6,(9):159-16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5年8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患病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特征,比较患病组与对照组十二指肠在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处的直径(d)、夹角前内径(D)以及(D/d)。结果 43例患者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清晰。43例患者中,8例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20°~30°,23例15°~20°,12例<10°。有38例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处有十二指肠受压情况,近段扩张明显。健康对照组测得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在40°~60°,并且无十二指肠受压的情况。两组d、D以及D/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具有特有的影像特征,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明显缩小,并且具有无创、费用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临床上并不多见,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十二指肠水平部被压迫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脊柱之间而引起十二指肠近端梗阻的一种疾病,故临床又称为十二指肠淤滞症。2005年1月~2008年9月,我院曾对18例患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患者施行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护理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2.
姚明龙  王增臣 《河北医药》1992,14(5):290-291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指十二指肠第三段或第四段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所致的慢性梗阻。通常称为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或为Wilkie氏综合征、十二指肠郁滞、Cast综合征及慢性十二指肠淤积。本病临床少见。我们自1974~1990年间发现并手术治愈5例,简要报告并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见表)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十分少见,1842年Rokitansky首先提出肠系膜上动脉的解剖学走行可压迫十二指肠下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1889年Albrecht将本病命名为“肠系膜上动脉性十二指肠梗阻”。此后国内、外文献中相继有关于本病的报导。因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下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性梗阻,故称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今将能查找到的主要文献作一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临床及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1例已确诊的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多为年轻女性,主要表现为早期饭后饱腹感、上腹痛、呕心、呕吐及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厌食症。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和距离的变小;胃和十二指肠的扩张;左肾静脉的扩张及左侧侧支循环的建立。结论结合临床病史,CT表现可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为了治疗胆道结石,畅通胆汁引流,预防胆石复发,多种胆肠内引流术得到广泛应用。但文献中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的疗效报导并不一致。本文收集我院1975年以来该两种手术13例(全部获得随访),作一对比分析。临床资料分析本文1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7例(以下简称胆十二指肠组),胆总管空肠吻合术6例(以下简称胆空肠组)。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梗阻等一系列症状称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本病较少见,且易误诊。我院自1975~82年12月共收治9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笔者近十年经历了79例Whipple手术,有3例患者在切断胰颈后,门静脉右侧发现有粗大的胰背动脉(2-4mm),自肝总动脉发出后垂直下行,术中将远侧胰断端与其游离开后与空肠顺利吻合。此种胰背动脉自肝总动脉分出处较靠右,易被误认为胃十二指肠动脉予以切断。或误认为肠系膜上动脉而过分注意保护却忽视了真正的肠系膜上动脉,因此给手术带来干扰。所以术者应对血管的分支走行充分了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的诊断、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12例经上消化道造影及CT检查确诊为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后,采用梗阻近端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第1部侧侧吻合术治疗。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完全一致。术后症状和体征均获明显缓解。其中10例患者获得6个月至7年的随访,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无1例症状复发。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及CT检查是诊断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的可靠方法,梗阻近端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起始部侧侧吻合术是治疗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9.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又称 Wikie’s 综合征,是指十二指肠横部或升部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肠梗阻。该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按其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我院自1968年—1985年间共收治24例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常见原因、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4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肠旋转不良均行肠扭转复位,Ladd’s手术;12例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7例行十二指肠空肠梭形吻合,4例行十二指肠纵行切开、隔膜切除、十二指肠横形吻合,1例行胃空肠吻合;环状胰腺2例行十二指肠与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1例行十二指肠与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结果46例中43例痊愈,3例死亡。25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常见原因是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闭锁或狭窄、环状胰腺,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方法,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