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岩  杨积武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89-1090
目的:观察中药欣舒注射液对兔血管内膜剥脱术后血小板活化、纤溶活性的影响,探讨欣舒注射液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制。结论:欣舒注射液可明显抑制兔血管损伤术后的血小板活化,促进纤溶活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管成形术后新生内膜的形成,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养阴通络功效的中药欣舒注射液对兔血管内膜剥脱术后VEGF、b FGF、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欣舒注射液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机制。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正常组、B模型组、C欣舒注射液组、D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12只。2周后采集兔腹主动脉标本光镜观察腹主动脉,RT-PCR法检测腹主动脉VEGF、b FGF、TGFβ1mRNA表达。结论:欣舒注射液可通过增加VEGFmRNA表达,降低b FGF、TGF-β1mRNA表达,起到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雷  陶建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8):4099-4100,4113
目的探讨不同的术后镇痛方式对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32例,行择期手术的肺心病患者36例为肺心病组,并随机分为3组:自控硬膜外腔镇痛组(E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I组)、和间断肌肉注射哌替啶镇痛组(C组)。肺心病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清晨抽取肘静脉血2 mL。E组I、组、C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术后2 h、24 h 3个时间点,每次抽取颈内静脉血2 mL,采用双抗夹心放免法检测血浆GMP-140。术后采取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镇痛效果。结果肺心病组患者血浆GMP-140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E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浆(GMP-140)明显低于I组和C组(P<0.05),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C组和I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浆GMP-140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I组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E组VAS评分明显低于I组和C组(P<0.05)。结论自控硬膜外腔镇痛能有效降低术后肺心病患者的应激反应,降低血小板活性,减少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调脂饮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以及对血小板活性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服用调脂饮,对照组30例服用脂必妥。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及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GMP-140、PAI-1的含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脂饮对高脂血症有明显疗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标志物GMP-140的表达、降低PAI-1的含量、抑制PAI-1的活性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t-PA、PAI和GMP-140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PAI)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140(GMP- 140)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复方丹参注射液的疗效.方法将 AMI患者 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 4、 12周测定血浆 t- PA、 PAI和 GMP- 140浓度,并观察其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 t- PA、 PAI和 GMP- 140浓度均接近正常, 12周后治疗组 t- PA水平低于对照组, PAI和 GMP- 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其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AMI患者的疗效确切,并能降低其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涤痰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血小板膜蛋白颗粒(GMP-140)的影响,初探涤痰汤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涤痰汤加减口服,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测定治疗前后血浆GMP-140水平.结果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MP-140均有显著改善,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结论 涤痰汤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降低GMP-140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影响血小板聚集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血栓前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RFCA后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4组:A组(n=20)术前3d静滴疏血通注射液,术后继续静滴5d;B组(n=16)术前3d口服阿司匹林;C组(n=18)术前3d静滴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术后继续静滴5d;D组(n=16)术前术后不用药。分别于术前(T0)、电生理检查后(T1)、RFCA后即刻(T2)、术后2d(T3)、5d(T4)5个时点采血,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比较4组不同时点各项指标的变化及组间差异,并进行RFCA的程序变量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A、C组RFCA各时点GMP-140、DD及vWF无显著差异;B组GMP-140无显著变化,DD、vWF显著升高,以消融完成后升高最明显;D组GMP-140、DD及vWF均显著升高,以消融完成后升高最明显。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改善凝血和纤溶系统,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李静  李莉 《中医药研究》2010,(8):908-909
目的观察益心舒胶囊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的影响。方法 20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舒胶囊和阿司匹林治疗,采用ELIAS法检测血浆GMP-140水平与治疗前对比,并观察其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血浆GMP-14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UAP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异常,并具良好抗心绞痛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法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UAP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均予常规抗心绞痛、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照组另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另予化痰祛瘀中药汤剂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前后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血浆α颗拉膜蛋白-140(GMP-140)水平的变化。结果:(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血浆s VCAM-1、s ICAM-1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血浆GMP-140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抗心绞痛、抗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上,使用化痰祛瘀方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治疗UAP,降低血浆GMP-140、s VCAM-1、s ICAM-1水平,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痹合剂"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简称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改善内皮细胞损伤、抑制血小板活化、抗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条件的CHD心绞痛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中药"通心痹合剂"口服,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心可舒"片,每次4片,每日3次,2组均连续服药4周为1个疗程,观察CHD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 WF)、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治疗前后水平变化。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且能显著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发作;(2)治疗组v WF、GMP-140、CRP、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中药"通心痹合剂"治疗CHD心绞痛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心绞痛发作;其机理可能改善其内皮细胞损伤、抑制血小板活化、抗动脉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治疗CHD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兰茵凤扬化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GMP-140、TXB2)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8例与对照组102例。治疗组予兰茵凤扬化浊解毒方,对照组予柳氮磺胺吡啶。分别测定治疗前后两组血小板功能状态(GMP-140、TXB2含量),评价其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GMP-140、TXB2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兰茵凤扬化浊解毒方能抑制血小板活性,对UC有较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GMP-140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外现有研究证实,GMP-140是评价血小板活化程度的特异性指标.本研究运用针刺疗法,对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通过对血浆GMP-140的检测,发现针刺后血浆GMP-140有明显的变化,其含量较对照组降低意义显著(P<0.05).说明针刺对调整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的活性,改善血液凝、粘、聚的病理状态,提高脑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三联疗法对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影响: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中药三联疗法组(治疗组)70例,西药组(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用中药内服和直肠滴注加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加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滴。结果治疗后两组PAI-1、GMP-140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下降明显,且接近正常值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t—P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治疗组明显上升,且接近正常值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三联疗法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起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胜麟  屈晓雯 《中医药研究》2010,(11):1318-1319
目的了解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患者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GMP-140)及血液流变学的干预作用。方法 8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糖尿病综合治疗,控制血糖、血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丹红注射液40 mg/d,治疗14 d。治疗前后行GMP-140、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GMP-140为(6.29±1.27)%,对照组为(8.75±1.14)%,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的变化(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抑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变及血栓病变。  相似文献   

15.
针刺颅骨缝加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CI)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60例早期CI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采用CI早期常规药物治法,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颅针治疗.结果: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较B组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颅针加药物改善临床神经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②CI早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血浆GMP-140水平呈中度正相关,表明血浆GMP-140水平可作为CI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合中风Ⅱ号冲剂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清开灵注射液、中风Ⅱ号冲剂、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对照组30例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尼莫地平、脑复康治疗;另设健康组15例作正常对照。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t-PA、PAI、GMP-140水平与健康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t-PA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而PAI水平降低比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GMP-140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1)。以上3项指标,治疗组治疗后均已接近健康组水平(P均>0.05),而对照组仅GMP-140水平接近健康组(P>0.05)。结论纤溶系统t-PA、PAI平衡失调和GMP-140的增高与脑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清开灵注射液合中风Ⅱ号冲剂能有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PA,抑制PAI的合成并抑制血小板释放GMP-140,有利于恢复t-PA、PAI的平衡及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对提高临床疗效、防止血栓形成和脑梗塞再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D-二聚体(D-dimer)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血脉通胶囊对UA患者GMP-140、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70例UA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予血脉通胶囊治疗,对照组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心电图、硝酸甘油减停率、GMP-140、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 UA患者GMP-140、D-二聚体的血浆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2组心绞痛、心电图与硝酸甘油减停率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治疗4周后,2组GMP-140、D-二聚体血浆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1),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活化在UA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脉通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抑制血小板活化,在预防与治疗UA中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中药治疗心血瘀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血清GMP-140的影响。方法: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中药配合西医常规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Tn T水平、血清GMP-140的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CTn T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GMP-140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可以降低心血瘀阻型ACS患者血清GMP-140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血浆GMP-140和vW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三氯化铁致大脑中动脉血栓(MCAT)模型,观察药物的作用;并测定造模后动物血小板的聚集性、血浆中GMP-140与vWF水平及药物对其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的大蒜素均能明显改善MCAT模型大鼠的神经症状,缩小大鼠脑梗塞范围;另外,大蒜素体内给药对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浆中GMP-140与vWF的水平。结论大蒜素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而降低局灶性缺血大鼠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湿病病变过程中血瘀的轻重程度。方法:本文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10只,将大肠杆菌内毒素剂量由小及大,每间隔5小时从模型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一次(攻毒),剂量依次为1μg/kg、15μg/kg、30μg/kg、250μg/kg。对照组同时从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每次“攻毒”后1.5小时采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GMP-140。结果:第一次“攻毒”后血小板GMP-140分子数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P<0.01)。第二次“攻毒”后D-D浓度开始升高(与对照组比P<0.01),其后上述指标随时间推移和“攻毒”剂量加大而递增。提示:温病病变过程中GMP-140能反映温病早期的“血瘀”变化,而D-D在温病后期变化最明显。两项指标能客观的反映温病病变过程中“血瘀”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