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正畸力作用前后正畸牙龈沟液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白介素-1D(IL-1β)含量的变化,探讨正畸力对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24例需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矫治的青少年患者,牙列排齐整平后,用弹性橡皮链15呛正畸力拉尖牙向远中,上颌左侧尖牙为实验组,右侧上颌尖牙为对照组,不加力。分别在加力前,加力后1、3、7、14、28d收集实验牙和对照牙远中临面处的龈沟液,ELISA法检测龈沟液中PDGF和IL-1β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尖牙龈沟液中PDGF、IL-1β的含量在加力后均升高,IL-1β含量3d时达高峰、PDGF含量7d时达高峰,28d恢复至加力前水平。对照组龈沟液中PDGF和IL-1β的含量维持在基线水平。结论:正畸牙受力后龈沟液中PDGF和IL-1β的含量发生动态规律性变化,说明二者参与了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的改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应用自锁托槽矫治器在错颌畸形矫治早期龈沟液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变化,探讨自锁托槽矫治对早期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青少年患者,年龄11~16岁,每例患者随机选取同颌同名牙列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牙列佩戴自锁托槽矫治器;同颌对侧牙列佩戴普通直丝弓托槽,设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矫治前、矫治后1 h、24 h、48 h、72 h、168 h及2周龈沟液中AST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佩戴自锁托槽矫治器牙列的龈沟液AST含量水平在加力24 h开始升高,但升高的幅度、速率明显小于佩戴普通直丝弓托槽矫治器的对照组牙列。结论牙齿正畸过程中受机械力的作用龈沟液AST水平发生动态变化。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器,龈沟液AST含量水平改变较小。相对普通直丝弓托槽,自锁托槽在牙齿矫治过程中,对牙周组织的损伤更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固定正畸患者不同矫治时期龈沟液(GCF)中P物质(SP)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两者在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于泰安市中心医院需要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固定矫治患者30例,随机选择一侧尖牙作为观察组,施加250 g远中移动初始力,另一侧为对照组不受力.分别在加力当天以及加力后1d、7d、14d、21d和28d收集患者尖牙近中及远中龈沟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SP和IL-1β含量.结果 正畸加力后观察组GCF中SP和IL-1β均开始升高[(3.8±1.2)pg/mL、(42.4±11.5)ng/mL],第7天均达到高峰[(5.0±1.4)pg/mL、(53.8±13.7)ng/mL],第28天基本回落至基线[(2.6±0.8)pg/mL和(35.6±11.9)ng/mL].对照组GCF中SP和IL-1β基本维持在基线.加力后1 d、7 d和14 d观察组GCF中SP含量和加力后1 d、7 d IL-1β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畸牙龈沟液中SP和IL-1β的表达随牙周组织受力变化而变化,参与牙齿移动和牙槽骨改建,其监测为正确判断正畸牙的牙周状况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Damon Q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远移尖牙过程中龈沟液中白介素-1β (IL-1β)及前列腺素E2 (PGE2)表达变化,探讨自锁托槽移动牙齿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需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双尖牙的恒牙列患者15例,年龄11~13岁?患者上颌一侧尖牙粘结自锁托槽,对侧尖牙粘结传统直丝弓MBT托槽,牙列排齐整平后,镍钛螺簧以100 g牵引力远移尖牙,在加力前?加力后1?24?72 h及1?2?3?4周分别提取上颌尖牙颊侧龈沟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龈沟液中IL-1β及PGE2含量?结果:正畸加力24 h后,自锁托槽组尖牙龈沟液中IL-1β含量明显升高,并在加力后72 h,其含量显著高于传统直丝弓托槽组,随后逐渐下降,在加力第4周,两者仍存在显著性差异;龈沟液中PGE2含量在加力后逐渐升高,在72 h自锁托槽组与普通托槽组有显著差异,并在第4周仍显著高于普通托槽组?结论:Damon Q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弓托槽远移尖牙过程中,龈沟液IL-1β及PGE2含量变化存在差异,自锁托槽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较强而持久?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4):15-18
目的探讨牙周病戴自锁托槽矫治器正畸治疗对患者龈沟液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牙周病戴托槽矫治器正畸治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戴自锁托槽矫治器正畸治疗,对照组戴传统托槽矫治器正畸治疗。测量治疗前后龈沟液含量及龈沟液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3 d、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龈沟液含量、PGE2水平、TNF-α水平、IL-1β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龈沟液含量、PGE2水平、TNF-α水平、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病戴托槽矫治器正畸治疗后龈沟液含量、PGE2水平、TNF-α水平、IL-1β水平升高,自锁托槽矫治器正畸治疗有利于降低正畸治疗后龈沟液含量和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牙周炎牙齿在接受正畸外力时牙周组织的反应.方法 在牙周炎正畸组和牙周健康正畸组分别放置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装置,一侧(实验侧)加力,另一侧(对照侧)未加力,分别于加力前和加力后1、24、48、168 h收集龈沟液,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进行前列腺素E2和白细胞介素1β的测定.结果 在正畸加力后24 h和48 h实验侧两组龈沟液中前列腺素E2总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侧无明显变化.在正畸加力后1 h和24 h实验侧两组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总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侧无变化.2组前列腺素E2总量和白细胞介素1β总量变化的差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牙周炎牙齿在接受正畸治疗1、24、48、168 h时,龈沟液中前列腺素E2和白细胞介素1β的改变与牙周健康牙齿的反应类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不同时间段内龈沟液中PTX3的水平,分析PTX3在正畸治疗早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例正畸口腔患者分别于正畸治疗前、正畸加力后4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天、14天、1月收集龈沟液,用ELISA试剂盒检测龈沟液内PTX3表达水平。结果:在正畸治疗牙齿移动早期,正畸患者龈沟液中的PTX3的表达水平在正畸加力后上升,在正畸加力后4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内的表达水平高于正畸治疗前(P<0.05),并于24小时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下降,于正畸治疗后一周恢复正常水平。在早期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PTX3水平与TNF-α、IL-1β均呈正性相关关系(r=0.69,P<0.05;r=0.58,P<0.05);PTX3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尖牙移动距离呈现负性相关关系(r=-0.58,P=0.02)。结论:作为机体重要的一类炎症因子,PTX3在正畸牙齿移动早期过程中的龈沟液内表达水平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龈沟液中PTX3的水平可以有效反映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组织的炎症状况,对其水平的检测将有助于判断正畸治疗效果,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正畸早期牙周临床指标及首次加力后龈沟液骨钙素水平的变化,了解其变化规律,为监控正畸早期的牙周反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15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为实验组,在牙周治疗前和正畸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分别检测牙周临床指标(PLI,BI,PD),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牙周治疗前,正畸治疗前,首次加力后1、24、48、168 h龈沟液骨钙素水平(OC),同时与对照组15例牙周健康的正畸患者相应指标对照。结果实验组牙周治疗后牙周临床指标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正畸治疗后各牙周临床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正畸加力后OC较加力前明显升高(P<0.05),24 h达到峰值,168 h降至加力前水平,其变化规律与对照组一致。结论正畸-牙周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牙周状况,骨钙素在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正畸早期过程中参与牙槽骨的改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加力方式对牙齿移动速度的影响以及与龈沟液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骨保护素表达比值(RANKL/OP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双侧对称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的恒牙列患者,随机分为螺旋弹簧施力组和弹力橡皮链施力组,实施尖牙远中移动,分别于加力前,加力2、4、8、12、16、20周测量尖牙移动量和龈沟液RANKL/OPG值。结果加力4周后,螺旋弹簧组每个时间点的尖牙移动量均大于橡皮链组。两组各加力时间点的RANKL/OPG值均有显著差异。尖牙移动到位后和稳定3个月后的定位根尖片均无牙根吸收现象。结论螺旋弹簧组的骨改建作用强于橡皮链组,龈沟液RANKL/OPG值与骨改建过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固定正畸患者不同矫治时期的龈沟液(GCF)进行P物质(SP)的含量的测定,来研究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口腔正畸科门诊牙拥挤错颌患者31例,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测量GCF中SP的含量,分析龈沟液的量与SP的含量在矫治过程中的变化关系。结果与矫治前1周比较,矫治过程中GCF的量与SP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结论正畸过程中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组织的健康有影响,SP的检测可用于监测固定正畸过程中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人正畸牙受力后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龈沟液中的表达变化,探讨MMP-1、TIMP-1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及其与正畸力值的关系.方法 筛选口腔正畸科24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0g力组(对照组),B组75 g力组(轻力组),C组150 g力组(中度力组),D组300 g力组(重力组)远中拉尖牙.在加力0、1、2、3、4、5和6 h收集龈沟液,应用ELISA方法测定龈沟液中MMP-1和TIMP-1的浓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B组和C组MMP-1的浓度变化规律一致:加力后1 h开始升高,3 h时达到高峰,4 h时开始下降(P<0.05,0.01),5 h和6 h时恢复至0h水平(P>0.05),D组MMP-1的浓度在加力后未出现明显变化,各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B组和C组TIMP-1的浓度变化规律一致:加力后1 h开始升高,4h时开始下降,但5 h和6 h时停止下降,维持较高水平(P<0.05,0.01);D组TIMP-1加力后1 h即明显升高,3 h达高峰,4、5和6 h时未明显下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结论 ①在轻、中度正畸力作用下龈沟液内MMP-1、TIMP-1表达水平发生改变,具有时间依赖性.②在重度正畸力作用下,龈沟液内TIMP-1的表达早期便明显升高,且随时间推移维持在较高水平.而MMP-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③推测MMP-1和TIMP-1早期即参与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二者的动态平衡对正畸牙移动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牙移动过程中龈沟液中MMP 1和MMP 9含量的变化。方法在20只6周龄雌性Wistar大鼠上颌一侧安装正畸加力装置,另一侧作为对照侧。每周提取大鼠实验牙及对照牙的龈沟液,并应用SDS PAGE, Western blot和Gel Doc凝胶成像系统定量检测龈沟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 1)与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 9)含量的改变。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各周龈沟液中MMP 1和MMP 9的含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MMP 1和MMP 9含量在实验侧和对照侧均是自加力第1周开始升高(与0周相比P<0.05),第2周时含量大幅增多(与第1周相比P<0.001),至第3周时达高峰,从第4周开始回落,至第7周最低,但仍高于加力前的水平;实验侧MMP 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侧与对照侧的MMP 9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沟液中MMP 1和MMP 9的含量在大鼠牙移动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MMP 1较MMP 9与正畸牙移动关系可能更密切。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上颌快速扩弓对龈沟液中AST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上颌快速扩弓前后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的变化,研究AST与上颌快速扩弓牙周组织改建的关系。方法:选择43例上颌快速扩弓患者,10.2~12.5岁,分为对照组(21例)和加力组(22例)。利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快速扩弓前、快速扩弓24h后、1周、2周、3周、4周龈沟液中AST活性的变化,用酶总量/30s表示。结果:加力组AST水平在快速扩弓24h开始升高,至4周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对照组存在差异。结论: 龈沟液中AST的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上颌快速扩弓牙周组织的改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骨皮质切开术联合正畸牵引(CAOT)矫治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患者的效果及对龈沟液骨代谢因子、牙位置变化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信阳市人民医院92例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患者(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随机分成A组(n=46)、B组(n=46)。A组接受CAOT治疗,B组接受正畸牵引治疗。比较两组牙排齐时间、间隙关闭时间、矫治优良率、矫治前后牙周指标[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深度、菌斑指数(PLI)]、龈沟液骨代谢[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ANKL)、骨钙素(OC)]水平、加力后牙位置变化量[上中切牙根尖至冠状面(U1R-CP)、上中切牙切缘中点至冠状面距离(U1I-CP)]。结果 A组间隙关闭时间及牙排齐时间均短于B组(P<0.05);A组矫治优良率[95.65%(44/46)]高于B组[80.43%(37/46)](P<0.05);A组矫治6个月SBI、牙周袋深度、PLI低于B组(P<0.05);A组加力1个月、2个月、3个月U1R-CP、U1I-CP减少量均高于B组(P<0.05);A组矫治6个月龈沟液OPG、OC水平高于B组,龈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比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对正畸牙齿龈沟液中内毒素的含量,探索自锁托槽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正畸患者20例,上颌右侧粘结自锁托槽为实验组,上颌左侧粘结传统托槽为对照组,分别于矫治前1周,矫治中1、2、3、6、12个月、矫治器拆除时及拆除后3个月收集龈沟液进行内毒素检测.结果 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比较在矫治的1到3个月龈沟液中内毒素含量较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矫治的6个月到矫治结束后龈沟液中内毒素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结论 自锁托槽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的维护.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592-1594
目的:观察成年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过程中龈沟液内的PAK5、MMP-2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成人正畸牙周炎患者52例,分别于正畸治疗前(T0)、治疗半年(T1)、治疗完成后3个月(T2)收集GCF,应用Elisa法检测GCF内PAK5、MMP-2的浓度。结果:正畸治疗前(T0)、治疗半年(T1)、治疗完成后3个月(T2)成年牙周炎患者龈沟液内PAK5、MMP-2的表达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性变化趋势。T1阶段表达与T0、T2两阶段相比,PAK5、MMP-2的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T2阶段表达与T0阶段相比MMP-2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年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PAK5及MMP-2的浓度因正畸治疗发生改变,提示PAK5及MMP-2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参与了牙周炎的发展与调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畸保持期牙周龈沟液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和核因子kappa 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水平(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的变化及相应牙周组织OPG和RANKL表达的变化,为预测保持期牙周骨组织状态是否稳定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周龄雄性Wista大鼠15只,按时间点(T1:基线,T2:加力14 d,T3:停止加力14 d)分为3组,每组5只。在每个时间点先采集龈沟液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OPG和sRANKL(soluble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浓度,然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牙周组织中OPG和RANKL表达。结果:龈沟液中sRANKL浓度在T2期明显上升(P<0.05),T3期则显著下降(P<0.05),与T1期几乎相当。龈沟液中OPG浓度在3个时间点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龈沟液中sRANKL/OPG的比值和牙周组织RANKL/OPG的比值变化近似,均在T2期明显增大(P<0.05和P<0.01),在T3期显著减小(P<0.05)。结论:在正畸加力至保持期,龈沟液中sRANKL/OPG的比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周组织中骨改建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病之一。随着牙齿矫治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牙周病患者被纳入牙齿矫正的范围。而牙周病患者牙齿移动更易造成牙根吸收及牙周支持组织的丧失,极大束缚了正畸医生的治疗[1]。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 receptor activator for NFκ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参与牙周组织与根尖组织的改建。本研究以健康人群牙齿矫治过程中牙齿发生有效移动未出现牙根吸收时龈沟液RANKL/OPG比值范围为依据,调整牙周炎患者移动牙齿加力大小及移动速度,观察牙根的吸收情况。以期在临床上证明检测龈沟液RANKL/OPG比值可以指导牙周病患者牙齿矫正治疗中牙齿加载力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上颌尖牙受不同作用力后龈沟液(GCF)中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间接了解牙齿受机械力作用后牙周组织改建的生化反应过程。方法选择正畸患者1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右侧上颌尖牙施加100 g和250 g的远中移动初始力,左侧上颌尖牙均不加力。分别在加力前、加力后24 h,48 h,72 h,7 d,14 d,21 d和28 d时收集尖牙近、远中龈沟内GCF,ELISA法测定IL-1β含量。结果不同时间点、不同力值下GCF中IL-1β水平变化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牙齿近远中侧GCF中IL-1β水平变化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CF中IL-1β的水平与正畸力大小及力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GCF中IL-1β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分析临床正畸加力大小是否合适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龈沟液瘦素在牙齿移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需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正畸患者16名作为实验组,10名非正畸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实验组在放置矫治器前、加力后第1小时、第3、7、14、21和28天时,对照组在首次采集、首次采集后第1小时、第3、7、14、21及28天时,上颌尖牙远中侧的龈沟液,测量尖牙与第2前磨牙距离,采用ELISA法检测龈沟液中瘦素的含量.结果:2组患者龈沟液量在实验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尖牙与第2前磨牙的间距减小(第3、7、14、21、28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龈沟液的瘦素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瘦素含量具有先降低后回升的变化趋势.结论:龈沟液瘦素含量在牙齿移动时波动,提示瘦素可能是牙齿移动的调节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