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调胃舒郁汤治疗郁证聚脉证型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52例门诊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24例(脱落2例),用调胃舒郁汤治疗;对照组26例,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连续治疗2周。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中医量表评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中医量表评分、SCL-90量表评分、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其中试验组中医量表与SCL-90量表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依据中医量表评分的疗效标准,试验组痊愈5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6.92%,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胃舒郁汤治疗郁证聚脉证型,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论聚证学说及临证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医聚证学说的基本框架。聚证的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脏腑受损,导致气化障碍,邪热、湿浊、瘀血乘虚留滞,使精微不得化生和正常输布。聚证属虚实夹杂之证,应以攻补兼施为治则,散聚为基本治法。运用中医学聚证理论来指导治疗代谢综合征,在其症状好转的同时,胰岛素抵抗、血糖、血脂、体重、腰围及炎症因子等均有明显改善,证实了聚证学说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寒证为临床的基础证和常见证,多因外感寒邪或阳气不足所致。寒证有外寒、内寒之分,伤寒、中寒之别,亦有表里、虚实之类,临床可见表寒证、里寒证、实寒证、虚寒证。中医证的核心是“病机”,脉象是揭示病机最有力的工具,“辨脉论治”之说亦不为过。然寒证的主脉,教材中多言迟脉,亦可见紧脉、牢脉、微脉、弱脉等,笔者从文献出发,结合临床,认为寒证的脉象不仅限于此,数脉、弦脉、细脉、沉脉亦可主寒证,临证中应加以体会和辨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藏经>脉证理论对于肺脏病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提炼<中藏经?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篇中有关肺脏病的脉证条文.结果 <中藏经>对于肺脏病的脉证论述十分详尽,从<中藏经>中推导出了"肺为阳脏"的新理论.结论 <中藏经>是以五行生克理论来指导生死逆顺脉证的,肺脏五行属金,肺脉当浮缓,若遇见其生之母脾脏脉(土生金),其所生之子肾脏脉(金生水),其所克之木肝脏脉(金克木),皆无大碍.若遇见其所不克之火,心脏脉(火克金),则死不可治.脉若无根亦死.气血不收,散出于外,阴病见阳证,阳病见阴证,皆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周慎斋脉诊学术思想特色。方法:通过分析周慎斋《慎斋遗书》《医家秘奥》脉论原文,结合文献查阅的方法,从脉象、脉理和主病等方面梳理其脉诊学术思想。结果:慎斋先生重视“三部九候、人迎气口”脉诊诊法,灵活运用以脉辨神与力、以脉辨胃气胃阳、以脉辨气血精神等望色切诊之法;并将脉诊与脏腑、八纲、三焦等辨证方法结合,充分发挥脾胃学说,明确脾阴证治,重视肾与命门,最终将脉诊理论应用于临床,明辨病机,指导遣方用药。结论:慎斋先生脉诊理论融合脉象、脉理、主病以及治法方药来辨治疾病,临证经验丰富,为脉学理论的临床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偏头痛的症状体征、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1998年2月1日-2021年7月19日老中医治疗偏头痛的文献。在完成筛选后建立数据库,提取其中医案信息,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上进行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统计症状、舌脉、证候、治法频次,分析症状关联以及聚类效果。结果:纳入的文献共有91篇,包含145则医案。症状以头痛、睡眠差、恶心为多见;症状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睡眠差-头痛、恶心-头痛、纳差-头痛的支持度较高;网络拓扑图显示核心症状为头痛、睡眠差、恶心等;聚类分析显示,聚为三类时聚类效果较好。舌脉频次统计显示以舌质暗、苔薄白、弦脉、细脉多见。中医证候以血瘀证、肝阳上亢证、风痰证最为多见;治法以通络止痛、活血化瘀、活血通络为主。结论:基于本研究筛选出的文献,偏头痛的中医证候以血瘀、肝阳上亢、风痰上扰为主,多见头痛、睡眠差、恶心、头晕,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滑等,治疗上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疏肝解郁为主。  相似文献   

7.
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滑脉属于阳脉,多主食积、实热和痰饮等,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滑脉是六种基本脉象之一,多与浮、沉、迟、数等脉并见,形成复合脉,亦有一脉多证和一证多脉等情况。故临证时,要仔细辨别脉象,多诊合参,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排除一些症状在身体上所表现出来的假象,判断病情,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传承、创新后形成的独特的脉学体系,与传统脉学相比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过程较为漫长。在系统辨证脉学视角下,将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按传统辨证分型分为痰瘀滞络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3个证型,以及从气机角度出发分为气亢于上证、气郁于中证、气陷于下证3个证型,并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指导辨证论治,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准确辨证、高效论治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便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大柴胡汤常被用于治疗消渴病的胆胃郁热证,但临床上其使用剂量常难以把握,大柴胡汤过用易导致脾胃受损,量少则难达清泻胆胃郁热之功.长桑君脉法脉息术理论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及证候特点,对大柴胡汤的用法用量进行适当调整,对属于"脉躁"型糖尿病便秘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杨洪涛教授在运用附子组方治疗肾阳虚证方面的经验。方法:结合文献及临床病例观察进行总结。结果:凡见附子证、附子脉、附子舌者,均酌情使用附子,疗效甚佳。结论:杨洪涛教授运用附子组方治疗肾阳虚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如脉"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医“如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考证。“如脉”是被清代医家作为“假象脉”“疑似脉”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内经》虽有类似“如脉”的表达,但内涵不同于后世所论“如脉”;《伤寒论》中虽无“如脉”之语,但其迟脉可见于热证并用大承气汤主治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医“如脉”学说的启蒙思想;明代张介宾最早系统阐述了脉象辨“真假”的问题;清代医家进一步研索,基本完成了中医“如脉”学说的构建,代表人物是郭治、林之瀚等人。“如脉”学说突破了《脉经》脉诊决策的思维模式,其所凸显注重“权变”的理念对临床“假象”脉病理本质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防治优势突出。但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中医缺乏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系统深入和全面的理论阐释,严重制约了防治策略的优化。“脉积学说”是基于“癥瘕积聚”理论而提出,其核心病机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主要病理产物为痰浊、瘀血。治疗上本学说强调分类、分期、分证动态辨治,活血化痰贯穿于疾病治疗始终,并重视以鳖甲煎丸为代表丸剂的临床应用。本文对“脉积”学说阐述将有助于深化中医药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徐红 《江西中医药》2006,37(1):45-45
在临床上,聚证较常见,尤以中老年患者较多见,笔者采用腹八针足三里结合辨证分型治疗聚证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答     
问:“舍证从脉”与“舍脉从证”临床应如何掌握? 答:脉和证均足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都是反映疾病本质的现象。故脉和证反映的现象有真有假。在临床上所遇到的脉、证不符合即有真假之分。此时必须辨清现象的真假,以舍假从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清·何梦瑶曾在《医碥》中说:“凡脉证不相合,必有一真一假,须详辨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虚火也;腹虽张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其堪攻乎?此宜从脉之真虚,不从证之假据也。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滞,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李中梓著作中医案的分析,探讨其脉诊特色。李中梓十分重视临床中脉诊的应用,在寸口各脏腑分属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临证时善于依据脉象来辨证治疗,并善于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凭借脉诊所得来预测病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7,(4):274-277
弦脉的脉象是指"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脉形,为临床常见且极为重要的脉象之一。弦脉在临床中有生理性弦脉和病理性弦脉的区别,其在脉象上有不同的表现。弦脉所主病证主要有肝病、疼痛、痰饮、疟疾等,主要以实证为主,亦可见于虚证或者虚实夹杂之证。其形成机制主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气机失调或邪气内阻导致肝气失于疏泄,脉气紧张,脉道拘急。肺病可见弦脉,主要多见于肺系慢病重病之中,其形成主要与气机失调、痰瘀邪气内阻、肺脾肾亏虚有关,肺系慢病和重病中可根据弦脉的软硬程度以判断胃气的多少或有无,注重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根据弦脉的兼夹脉象辨证灵活用药,为临床肺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完整的经脉学说由循行、病候、诊法、治则、治疗五部分构成,其核心为经脉病候.基于多重证据证明:经脉病候“是动”病以及渗透于病候之中或附于之下的“脉死候”皆出于扁鹊色脉诊;对于脉候,汉以前曾出现过种种不同的、基于四时阴阳学说的解释,扁鹊脉法“标本诊法”的诞生及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的诞生——用脉的联系直接解释脉候;又伴随着扁鹊医学血脉理论的新发展,经脉学说也发生了革命——其理论范式从“树型”变为“环型”.换言之,扁鹊医学不仅孕育了经脉学说,而且决定了她的归宿.  相似文献   

18.
浮脉略谈     
传统医学博大精深,脉诊更是神中之妙。"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脉象中蕴含的信息恒河沙数,内知脏腑,外识肌表,兼以辨识气、血、津液等的盛衰,特别是在望、闻、问诊无法准确萃取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的病证中,脉诊更能发挥其独一无二的作用。在诸多脉象中"浮脉"位居其首,历代论述脉诊的医籍均以浮脉为篇首进行论述,可见其处尊居显。浮脉为阳,表病居,但不限于表。其主病为截然相反之两证,一为实证、一为虚证,不可局限。在临床中浮脉较常见,无论外感,内伤,表证,里证,虚证,实证,都可涉及。  相似文献   

19.
自拟复脉散治疗房颤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拟复脉散治疗房颤50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刘元【关键词】房颤,中医药疗法,复脉散房颤临证多见有心悸头晕,形寒乏力,脉节律不整,尤以脉结代、心动悸,快速房颤时可见气短,促、疾脉为主的一组病证.近年来我们用复脉散(目拟方)...  相似文献   

20.
柏红阳 《四川中医》1997,15(1):10-10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精华之一,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诊断意义。《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一般而言,脉与证应当合参,各种疾病常有其主要脉象,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太阳伤寒病的脉浮紧、少阴病的脉微细、百合病的脉微数、疟疾脉弦等。仲景脉法,有其独到之处,仲景往往用几种复杂的脉象结合起来以阐释病机,有时以脉象代替证候,有时还依据脉象来指导治疗,根据脉象推断病情、判断预后、制定禁忌等。现将仲景脉法浅析如下;1.以脉象阐释病机《金医·腹满寒庙宿食病》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