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正乳腺手术尤其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常出现中度至重度急性疼痛,急性疼痛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明显降低术后生活质量[1]。多模式镇痛观点提倡联合应用神经阻滞、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药物等多种麻醉方法与药物减轻患者疼痛,降低阿片药物用量及相关不良反应。超声定位法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麻醉科医师开展外周神经阻滞的技术水平。胸神经(pectoral nerves, Pecs)阻滞是一类新型浅表神经阻滞,其安全性高、镇痛效果好,临床应用日益增  相似文献   

2.
适当的疼痛管理影响髋部骨折手术的效果,尽管多模式镇痛广泛应用于择期手术,但应用于髋部骨折手术的研究鲜有报道。作者对82例髋部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患者的围术期疼痛管理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43例患者接受术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老龄化与髋部骨折的现状、损害控制理念的形成发展、护理干预措施如多模式的镇痛、心肺功能锻炼等方面总结将损害控制应用于风险较高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探索其发展趋向,为提高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老年人口较多, 正在进入高速老龄化时期, 随之与骨质疏松相关的老年髋部骨折发病率激增。老年髋部骨折是指发生于≥65岁人群、由低能量损伤引起的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及股骨转子下骨折[1]。老年人群由于各系统生理储备下降, 且常伴有多种合并症, 围手术期护理面临巨大挑战, 易出现谵妄、营养不良、感染、静脉血栓栓塞、低体温等多种问题。优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和护理流程, 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改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此背景下, 编写此共识旨在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实践提供具体、可靠的实践标准, 以期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提出与舒适化医疗的践行,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麻醉医师在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三大挑战,即如何提供有效的镇痛治疗,如何预防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如何避免药物滥用成瘾的问题。文章就近年来低阿片化麻醉在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联合应用多种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及区域麻醉等技术形成一种新的复合型麻醉模式,有利于减少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围手术期实现低阿片化麻醉将更趋于达到舒适化麻醉与镇痛,并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对照组采取持续静脉痛,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FICB镇痛。术后6~48小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6~48小时,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低,且其MMSE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2.94%vs 1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FICB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镇痛的效果显著,能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多模式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7月,前瞻性研究65岁以上髋部手术患者108例,按术后镇痛模式将患者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传统镇痛组.多模式镇痛组59例,男25例,女34例;年龄65~86岁,平均(72.91±5.42)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24例.传统镇痛组49例,男22例,女27例;年龄65~84岁,平均(72.14±4.93)岁;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9例,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20例.根据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制定的意识错乱评估方法对患者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多模式镇痛组术中实施切口周围浸润阻滞,术后给予静脉镇痛泵,并常规静脉滴注非甾体类镇痛药3d.传统镇痛组在术后疼痛时给予同一常规剂量阿片类药物强化镇痛.对于发生术后谵妄的患者,两组均给予强化镇痛干预.结果 多模式镇痛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静息及活动时分别为:第1天时(2.10±1.43)分、(4.74±1.45)分,第3天时(1.01±0.92)分、(3.31±1.36)分;传统镇痛组VAS分别为:第1天时(4.67±1.33)分、(7.44±1.59)分,3天时(2.24±1.39)分、(5.06±1.46)分.无论是静息还是活动状态,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d内,传统镇痛组15例(30.6%,15/49)、多模式镇痛组7例(11.9%,7/59)发生谵妄.对发生谵妄的22例患者,肌内一次注射10 mg吗啡后,均有至少一项以上不良反应缓解.结论 应用多模式镇痛手段可减少术后谵妄发生,对已发生术后谵妄患者,强化镇痛可进一步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8.
老年髋部骨折的病人接受手术治疗时,常因多种并症的影响而面临较高的预后不良的风险,降低其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经济负担.由此针对老年髋部骨折的微创治疗技术被不断地开发出来以期改善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预后.本共识在老年髋部骨折流行病学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外文献检索以及专家调研的结果,对老年髋部骨折的分类分级、手术路径以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例分析,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致伤因素,为预防髋部骨折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老年髋部骨折住院病例570例,按照年龄、性别等对致伤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髋部骨折病例中男性167例(293%),女性403例(707%),平均年龄795岁(60~100岁)。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949%为低应力骨折,且随着年龄增长脆性骨折比例逐步升高;骨折地点随着年龄增高逐步由户外为主转为室内为主;患者在户外及室内客厅发生髋部骨折的时间段均以白天为主(8:00~20:00),卧室及卫生间发生髋部骨折的时间段均以晚上为主(20:00~6:00);髋部骨折地域不同,摔倒的主要原因亦有不同;570例患者中951%合并基础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比例也逐步升高;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存在呼吸系统基础疾病、中重度营养不良以及患者基础疾病数量是髋部骨折后新发急性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致伤原因包括自身因素、药物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医疗工作人员应做好预防摔倒宣教、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纠正骨质疏松,以期降低髋部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术后疼痛的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包括:术前患者教育和应用COX-2抑制剂超前镇痛;术中手术技术改进和减少手术创伤,并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镇痛注射;术后常规应用COX-2抑制剂、医患沟通、冰敷和主动功能锻炼。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随机分成多模式药物注射(MI)组和非多模式药物周围注射(NMI)组。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VAS)包括静息痛、运动疼痛。监测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并发症。结果MI组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比NMI组少,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组术后运动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注射,能有效地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疼痛,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对老年髋部骨折MDT模式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介绍,并对其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优势进行分析总结。最后,详细介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老年髋部骨折MDT的模式与特色。结果MDT临床应用模式多样、各有特色,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前等待时间,降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节约人力成本和降低患者死亡率。结论MDT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老年髋部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髋部骨折多建议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可进行神经阻滞实现镇痛,术中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通常建议老年髋部骨折应尽早手术,但应结合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灵活把握手术时机。老年髋部骨折应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术式,股骨颈骨折通常采用切开或闭合复位内固定,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主要为内固定,可使用动力髋螺钉或髓内钉;股骨转子下骨折可选择髓内固定、髓外固定和外固定。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护理与手术同样重要,建议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康复过程可能持续数月。该文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处理与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876-1880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老年髋部骨折已成为骨科入院病例的主要组成部分。90%的老年髋部骨折为低能量损伤,受伤机制多为意外摔倒。由于老年患者的特殊性,包括骨质疏松、关节退变以及其他高发的基础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以及身体其他脏器的老化及长期服用药物造成的代谢异常,还有疼痛造成的应激反应,给患者在生理、心理及经济上均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使得此类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变得十分复杂,给骨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目前绝大多数的治疗注意力仍然在手术技术与方法,对于围手术期以及术前合并症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并未足够重视。本综述的目的在于总结目前关于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及康复方面的最新进展,探讨今后老年髋部骨折治疗与康复的发展方向,为此类患者提供更为优化及全面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医疗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由于运动机能退化,反应迟钝,容易受伤,同时老年人群普遍存在的骨质疏松症使得外伤后髋部骨折发生率大大增高.出于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等目的,老年髋部骨折首选手术治疗.目前,认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高死亡率可能是老年人生理状况、手术打击、术后康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真正死因可以提前对患者进行预测,尽早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治疗管理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对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的应用内容和特点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多模式镇痛、炎症控制、血液管理、早期活动、心理疏导等ERAS的研究内容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急诊、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治疗的应用实践,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减少了住院时间和费用,既保障了患者生命健康利益,又节省了医疗支出。同时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领域的研究和实施,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全程管理方案提供了依据。结论 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的治疗管理提供了一种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林洪 《浙江创伤外科》2012,17(4):572-57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髋部骨折会阴部湿疹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湿疹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收治116例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中发生会阴部湿疹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16例髋部骨折老年女性患者中带入会阴部湿疹26例,肛周湿疹3例,住院期间发生不同程度会阴部湿疹25例,治愈出院49例,治疗好转5例。结论对老年女性髋部骨折发生会阴部湿疹患者要重视心理护理,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生活护理及药物治疗,积极控制内科疾病,以降低会阴部湿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因非手术治疗病死率高,远期关节功能差,故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但老年人手术耐受性差,易发生多种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疗效.本文通过对95例老年髋部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描述术后早期感染并发症的特征,并就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多首选手术治疗,但此类患者常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手术风险大为增加,如何有效评估老年髋部骨折的手术风险,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保证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用以预测骨科患者手术风险的通用评分系统多达数十种,但老年髋部骨折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通用的评分系统。该文在介绍外科及骨科常用手术风险评分系统的基础上,重点综述用于死亡率和并发症率计算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POSSUM)、Portsmouth改良POSSUM(P-POSSUM)、改良骨科POSSUM、生理功能与手术应激评估(EPASS)等评分系统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桡骨远端骨折与其骨密度(BMD)的相关性及骨折后不同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为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自2004年1月到2006年1月,共收集老年妇女桡骨远端骨折117例,平均年龄67.5岁,随机分成两组,A组在进行常规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同时应用钙剂+阿法迪三;B组在进行常规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同时应用钙剂+阿法迪三+降钙素,药物治疗疗程1年.106名未骨折的老年妇女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应用DEXA分别对健侧桡骨远端、腰椎和髋部的BMD进行检测;摄X线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及全身其他部位再次发生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情况.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所有发生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妇女中83%的患者腰椎和髋部的BMD低,89%的患者健侧桡骨远端的BMD低,能诊断骨质疏松者为59%,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5);而A、B组之间BMD无显著性差异.在骨折后一年,A组患者腰椎、髋部和健侧桡骨远端的BMD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B组患者腰椎、髋部和对侧桡骨远端的BMD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两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A、B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首次骨折2年内 A组患者其他部位再次发生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6例,再骨折率10.2%;B组患者再骨折2例,再骨折率3.5%.结论 老年妇女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与腰椎、髋部的BMD 的降低明显相关,特别是健侧桡骨远端的BMD;在进行骨折治疗中,在应用钙剂加阿法迪三基础治疗的同时应用降钙素可能更好地降低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美沙酮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模式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术后疼痛和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实施PSF的10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自控镇痛为主的多模式镇痛,B组给予美沙酮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观察两组患儿术后每日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吗啡毫克当量,MME)、视觉VAS评分、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术后当天,B组疼痛VAS评分和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儿疼痛VAS评分和阿片类药物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天,B组疼痛VAS评分和阿片类药物用量显著低于A组(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长于B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观察到呼吸抑制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美沙酮为基础的多模式镇痛可改善AIS患儿PSF术后疼痛控制,降低阿片类药物消耗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