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PPARγ靶向性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营养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表达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阻止脂肪性肝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 给予小鼠高脂、蛋氨酸一胆碱缺乏(MCD)饮食8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模型,列入模型组(MCD组,n=10);将蛋氨酸-胆碱充足饮食小鼠列入对照组(MCD1组,n=10);将接受MCD饮食加罗格列酮干预的小鼠列入干预组(MCD-+R组,n=10).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脂肪变、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MMP-2、MMP-9、TIMP-1、TIMP-2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MCD1组动物肝组织学未见明显异常.MCD组动物肝组织学呈现重度肝细胞脂肪变,伴有点状和灶状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及窦周纤维化;MMP-2、MMP-9 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弱(P<0.05),而TIMP-1、TIMP-2mRNA及蛋白表达则显著增强(P<0.05);MCD+R组动物肝组织学改变与MCD-组比较均明显改善,MMP-2、MMP-9 mRNA及蛋白表达较MCD-组明显上调(P<0.05);TIMP-1、TIMP-2 mRNA及蛋白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结论 在高脂、MCD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罗格列酮可通过激活PPARγ而上调MMPI、抑制TIMP的表达,从而延缓或阻止脂肪性肝纤维化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脓毒症大鼠空肠短肽载体(PepT1)表达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盲肠结扎穿刺(CLP)组(C组)、假手术组(S组)、罗格列酮组(R组)、罗格列酮+胰岛素组(RI组)、CLP+胰岛素组(CI组)和正常对照组(N组),每组8只.C、CI、S组大鼠术前30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R、RI组CLP前30min给予罗格列酮(20mg/kg)灌胃;RI、CI组在CLP后150min经股静脉注射胰岛素(10U/kg);N组大鼠未做任何处理.6组大鼠分别于术前30min及术后30、60、90、120、150min测空腹血糖,并在150min时取动脉血和近端空肠待检.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D-乳酸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IL-10水平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空肠PepT1表达.结果 术前给予罗格列酮可降低脓毒症大鼠呼吸频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及CLP术后血糖,降低血清炎性因子TNF-ot、IL-6、IL-10水平以及D-乳酸水平,增加基础状态下和胰岛素刺激下的PepT1表达.结论 罗格列酮可通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而提高脓毒症时空肠肠黏膜PepT1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有氧运动和罗格列酮对NOD(Non -ObeseDiabetic)小鼠PPARγ ,GLUT4和FABP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 30只NOD小鼠分为 3组 :对照组 (Ⅰ组 )、用药组 (Ⅱ组 ,灌喂罗格列酮 12周 )和运动组 (Ⅲ组 ,进行 12米 /分钟、5 5分钟 /天的跑台训练 12周 )。检测NOD小鼠各项血液生化指标 ,RT -PCR半定量测定肝脏、脂肪和骨骼肌组织PPARγ、GULT4和FABPs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NOD小鼠血糖显著高于用药组和运动组 (P <0 0 5 ) ,但用药组和运动之间无显著差异。用药组和运动组血脂发生有益变化。与对照组相比 ,用药组和运动组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的PPARγ表达增加 1~ 2倍 ,脂肪和骨骼肌GULT4表达均增加 1倍以上 ,脂肪组织A -FABPmRNA水平和骨骼肌H -FABP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罗格列酮和有氧运动可能通过PPARγ介导GLUT4和FABPs表达上调调节糖脂代谢 ,但是否由PPARγ直接调控GLUT4转录 ,还需要更充分的实验证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过程中,罗格列酮对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及逆胆固醇转运(RCT)的影响及其抗AS的机制.方法 12只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单纯喂食高胆同醇饮食6周)、罗格列酮组[在单纯高胆固醇饮食的基础上,予以灌服罗格列酮0.5mg/(kg·d)6周].分别利用流式细胞术及液相闪烁计数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腹腔巨噬细胞、皮下脂肪细胞、肝细胞的ABCA1表达量及[~3H]胆固醇转出率,应用酶法测定血脂及肝组织、脂肪组织、升主动脉的胆固醇含量,并利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分析兔主动脉AS面积.结果 实验6周后,罗格列酮组及对照组血浆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均较0周时显著升高(P<0.01),且罗格列酮组血浆HDL-C、apoA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但NFIDL-C水平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6周时与对照组比较,罗格列酮组单核细胞、腹腔巨噬细胞、皮下脂肪细胞、肝细胞的ABCA1表达量增加(P<0.01),腹腔巨噬细胞、皮下脂肪细胞、肝细胞的[~6H]胆固醇转出率增加(P<0.01或P<0.05),主动脉、脂肪组织、肝组织的胆同醇含量及主动脉AS面积明显减少(P<0.01或P<0.05).结论 ABC2A1是RCT的一个止性调节剂;罗格列酮可通过上调单核/巨噬细胞、脂肪细胞及肝细胞ABCA1的表达促进体内RCT,从而发挥抗AS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调节糖尿病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取H9C2心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两个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抑制的影响:以不同浓度(0、10-8、10-7、10-6、10-5mol/L)AngⅡ作用48h以及AngⅡ(10-7mol/L)作用不同时间(0、12、24、36、48h)后检测心肌细胞内脂联素受体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以10-5mol/L替米沙坦孵育1h,然后用10-7mol/L AngⅡ培养24h后检测前述指标的表达。第二部分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活的影响:将H9C2心肌细胞分5组:1对照组(NG组);2高糖组(HG组);3高糖+替米沙坦组(HG+T组);4高糖+替米沙坦+PPAR-γ抑制剂GW9662组(HG+T+GW组);5低糖+甘露醇组(NG+M组)。按分组处理24h后检测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在AngⅡ浓度为10-8、10-7、10-6、10-5mol/L时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 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尤以10-7mol/L时下降最显著(P<0.01)。10-7mol/L AngⅡ作用12、24、36、48h后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 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尤以24h下降最显著(P<0.01)。替米沙坦可显著上调AngⅡ作用后的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 m RNA和蛋白表达(P<0.05)。与NG组比较,HG组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 m 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NG+M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与HG组比较,HG+T组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m 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HG+T组比较,HG+T+GW组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 m 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糖和AngⅡ可显著降低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的表达。替米沙坦通过激活PPAR-γ、抑制AngⅡ而上调高糖培养的心肌细胞脂联素受体1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清IL-6、TNF-α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正常对照组、UA患者罗格列酮干预组和未干预组血清中IL-6、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 UA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罗格列酮干预组血清IL-6、TNF-α含量显著低于未干预组(P<0.05).结论 罗格列酮能降低UA患者IL-6、TNF-α的水平,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特异性外源配体吡格列酮(Pio)对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是否通过PPARγ依赖途径发挥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Pio作用于体外培养HepG2细胞,MTT比色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3H-TdR掺入实验检测细胞DNA合成速率,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同时观察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和(或)瞬时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PPARγ小干扰RNA(pGCsi-PPARγ)表达质粒稳定转染对Pio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 Pio作用于HepG2细胞后,导致HepG2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DNA合成速率减慢,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在此过程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GW9662可以部分拮抗Pio的增殖抑制效应,但转染pSG5-PPARγ真核表达质粒可以逆转GW9662的作用;利用pGCsi-PPARγ表达质粒将PPARγ基因沉默后,Pio在高浓度(20μmol/L)时亦表现出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Pio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该作用与其诱导细胞G0/Gl期的停滞有关,PPARγ依赖和非依赖途径参与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脂联素以及心肌脂联素受体1(AdipoRl)表达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心肌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36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n=10)、糖尿病组(n=13)和罗格列酮组(n=13).用高糖高脂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罗格列酮组给予3mg/(kg·d)罗格列酮及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3个月,对照组、糖尿病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3个月.3个月后处死动物,取出心脏,测量大鼠心脏重量(HW)并计算心脏重量与体重之比(HW/BW).应用Western blotting榆测各组心肌AdipoRl、AMP激活蛋白激酶-a(AMPK-a)、磷酸化AMPK-a、葡萄糖转运子4(GLUT)蛋白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榆测血浆和心肌脂联素水平.通过颈动脉插管检测等容舒张期左室内压力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3个月时HW/BW升高(P<0.05),而血浆和心肌脂联素水平及心肌AdipoRl蛋白表达、磷酸化AMPK-a水平、GLUT4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罗格列酮组大鼠Hw/Bw降低(P<0.05),血浆和心肌脂联素水平及心肌AdipoR1表达、磷酸化AMPK-a水平、GLUT4表达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罗格列酮组心功能均降低(P<0.05),等容舒张期左室内压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5 250mmHg/s(正常值低限).与糖尿病组比较,罗格列酮组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n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脂联素及其受体1的表达水平降低.罗格列酮可上调心肌脂联素及其受体1的表达水平,促进心肌葡萄糖氧化,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刘星宇  李慧  李菁  王莹  赵立升  封纯真 《武警医学》2023,(11):926-929+934
目的 探讨尿石素A对高脂饮食老龄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的影响。方法 老龄小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HFD)和尿石素A干预组(UA),每组6只。UA组小鼠予尿石素A灌胃(吐温-80助溶),对照组和HFD组给予等剂量的吐温-80灌胃。实验结束后,记录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和产热量,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形态,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棕色脂肪相关基因解偶联蛋白1(UC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FD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增加,日间产热量[(0.45±0.03)kcal/h vs.(0.62±0.05)kcal/h]和夜间产热量[(0.49±0.05)kcal/h vs.(0.73±0.06)kcal/h]均显著降低(P<0.05),脂肪细胞体积变大,UCP1、PPARγ与PGC-1α的转录表达降低(P<0.05)。而尿石素A干预降低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加日间产热量[(0.57±0.03)kcal/h vs.(0.45±0.03)kcal/h]和夜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亚致死剂量6Gy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小鼠免疫细胞对脂多糖刺激反应性的远期影响.方法 将实验小鼠分为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假照射组不接受照射,照射组给予6 Gyγ射线照射.照射后10周,分别将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小鼠按组别腹腔注射脂多糖(20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24 h和1 h后取材,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CD4、CD8、B220细胞比例检测.取脾脏和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冲洗单侧股骨进行有核细胞计数.结果 与假照射刘照组小鼠相比,照射对照组小鼠的CD4细胞比例显著升高(t=2.940,P<0.05),CD8和B220细胞比例显著下降(t=6.485和4.351,P均<0.01).照射+脂多糖1h组小鼠的CD4 (t=2.510,P<0.05)、CD8(t=2.862,P<0.05)和B220(t=7.074,P<0.01)细胞比例较假照射+脂多糖1h组小鼠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假照射+脂多糖24 h组小鼠相比,照射+脂多糖24 h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8,P<0.05).结论 6 Gy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10周,小鼠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恢复;与假照射组相比,在接受脂多糖刺激后照射组小鼠胸腺指数和外周血中CD8和B220细胞比例未见显著变化.辐射对小鼠免疫系统损伤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细胞凋亡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致伤组、对照组和吡格列酮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的Feeney法制作脑创伤模型,治疗组采用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假致伤组和对照组用等量体积分数0.2%二甲基亚砜灌胃.致伤后48 h取脑组织,石蜡切片,分别行Nissl、TUNEL染色和ICAM -1免疫组化测定,观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神经细胞凋亡程度及ICAM-1表达. 结果 (1)治疗组尼氏体脱失细胞率为(38.59±1.9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25±4.01)% (P <0.05),高于假致伤组的(8.65±1.23)%(P<0.01);(2)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为31.67±4.76,明显低于对照组45.33 ±4.68(P<0.05),高于假致伤组16.83±2.04(P <0.01);(3)治疗组ICAM-1表达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26±0.04,明显低于对照组0.31±0.04(P <0.05),高于假致伤组0.10±0.02(P<0.01). 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能减少TBI后的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其抑制ICAM-1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具PPARγ和PPARα双重激动作用的ARB类药物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阻滞剂(ARB)类药物对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过氧化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的激活作用。方法以COS-7细胞构建PPARγ-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及PPARα-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然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0.01、0.1、1、10、100μmol/L)的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或先与10、30μmol/L的PPARγ拮抗剂GW9662共孵育1h后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1、1、10μmol/L)的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继续培养12、24、36、48、60h后,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检测荧光素酶活性,以反映PPARγ及PPARα的表达活性。3T3-L1细胞经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分别加入10μmol/L的缬沙坦、氯沙坦、厄贝沙坦及替米沙坦培养细胞24h后,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内PPARγ、PPARα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缬沙坦、氯沙坦不能增加COS-7细胞PPARγ及PPARα荧光素酶的活性。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均可增加COS-7细胞PPARγ及PPARα荧光素酶的活性,其中100μmol/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观察脓毒症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DC)焦亡情况及其与炎性因子水平、DC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7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脓毒症模型组(CLP组,n=30)与胱天蛋白酶(CASP)-1抑制剂干预组(CLP+YVAD组,n=20),CLP组和CLP+YVAD组按术后不同时间点分为CLP 12 h组、CLP 24 h组、CLP 48 h组、CLP72 h组及CLP+YVAD24 h组、CLP+YVAD72 h组。所有小鼠于术后预定时间眼眶取血、处死并取脾脏组织。流式细胞仪测定脾脏DC焦亡率及表面标志物(CD80、CD86、MHC-Ⅱ)表达水平,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ASP-1在小鼠脾脏DC中的活化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DC中CASP-1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1β、IL-6浓度;观察CLP术后小鼠死亡情况。提取BALB/c小鼠T细胞与各组小鼠脾脏DC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增殖率,ELISA法检测共培养上清中γ干扰素(IFN-γ)、IL-4、IL-10浓度。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 Gy137Cs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o)水平的变化及对脂多糖刺激反应性的远期影响.方法 将实验小鼠分为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假照射组不接受照射,照射组给予6Gyγ射线照射.照射后10周,将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小鼠按组别分别提前24 h和1h腹腔注射脂多糖(20 mg/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0μl/只).取小鼠外周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检测小鼠血清中IL-10、IL-6和TNF-t的水平.结果 假照射组小鼠在给予脂多糖刺激1h后,血清中IL-10、IL-6和TNF-α水平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t=7.31、2.71和15.09,P分别为<0.01、<0.05和<0.01).照射组小鼠在给予脂多糖刺激1h后,血清中IL-10、IL-6和TNF-α水平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t=4.14、7.18和5.14,P均<0.01).与假照射组相比,照射组小鼠在给予脂多糖刺激24h后,TNF-α和IL-6水平无明显变化,IL-10水平升高了19.9%(t=2.84,P<0.05).结论 经6Gyγ射线照射后10周,小鼠免疫调节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在接受脂多糖刺激后,假照射组和照射组小鼠的抗感染能力也有差异.脂多糖对辐射后小鼠血清中IL-10、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mellitus ,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时的胰岛素用量,及其对血清尿酸水平、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T2DM患者80例,分为罗格列酮联合胰岛素治疗组(A组)和单纯胰岛素治疗组(B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尿酸水平、白细胞计数,及治疗12周后全天胰岛素用量。结果:A组和B组能同样有效地降低血糖,但A组胰岛素用量低于B组(2 2 .9±5 .3)U比(2 6 .4±6 .8)U ,P <0 .0 5 ,治疗后A组尿酸水平显著下降,由治疗前的(2 71.4±10 7.2 ) μmol/L降为(2 2 3.1±78.5 ) μmol/L ,P <0 .0 5 ,同时其白细胞计数的对数值亦显著降低(9.6 3±0 .0 9)比(9.72±0 .13) ,P <0 .0 1。结论:罗格列酮能减少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时胰岛素用量,同时降低其血清尿酸水平和白细胞计数;提示罗格列酮在减少T2DM患者胰岛素使用量的同时,对体内炎性反应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超  王伯余  何伟 《人民军医》2007,50(2):76-78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降糖药物;罗格列酮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服罗格列酮4mg,每天1次。观察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FPG)、血脂、血压、肝功能、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12周。结果:罗格列酮组治疗前后FPG、FINS、HOMA-IR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罗格列酮组治疗前后体重、BMI、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均差异不显著,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后变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格列酮有肯定的降糖效果,同时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17.
罗格列酮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0.1 ml/100 g)建立大鼠SAP模型.对照组逆行胰胆管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干预组于造模前30 min经股静脉注射罗格列酮(6 mg/kg).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组织NF-κB、MMP-9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各组血清淀粉酶、肺湿/干重比率及肺损伤评分的变化.结果 应用罗格列酮后NF-κB的活化受到抑制,MMP-9的表达降低,血清淀粉酶水平降低、肺湿/干重比率减低,肺损伤减轻,以6、1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罗格列酮可以减轻SAP时肺脏的病理变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肺组织NF-κB的活化,从而降低MMP-9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及白藜芦醇对调节T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对细胞因子TGF-β及IFN-γ的影响,阐明白藜芦醇对辐射诱导免疫抑制的改善作用。方法将24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每组8只。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接受137Cs源γ射线全身照射(6.0 Gy),对照组小鼠接受伪照射。照射前7 d及照射后28 d,每日予白藜芦醇(20 mg/kg)灌胃。末次给药后1 d,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CD4+CD25+细胞数量,CD4+CD25+细胞内Fox P3表达水平,脾淋巴细胞TGF-β分泌水平,以及CD8+细胞及脾淋巴细胞TNF-γ表达水平。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间的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正常小鼠比较,电离辐射可以增高CD4+CD25+细胞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和CD4+中的比例125.0%和57.2%,增高脾细胞TGF-β水平31.4%,降低脾细胞IFN-γ表达水平26.9%,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藜芦醇干预可以降低单纯照射组小鼠调节T细胞在外周血单核细胞和CD4+中的比例32.3%和27.8%,降低CD4+CD25+细胞的Fox P3阳性比例26.6%,以及脾淋巴细胞TGF-β水平62.9%,增加CD8+T细胞及脾淋巴细胞生成的IFN-γ水平133.0%和87.4%,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以抑制调节T细胞,改善受照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定量比较γ线、S波段高功率微波及γ线与HPM复合照射后小鼠脾脏损伤病理变化的差异.方法 216只昆明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微波组(50 mW/cm2)、射线组(5.5 Gy)、复合组(5.5 Gy+50 mW/cm2),分别用γ线(60Co)、S波段高功率微波及HPM与γ线复合照射.于辐照后6 h、1 d、3 d、7 d、14 d、28 d、90 d分批活杀,取脾脏组织,分别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结果 γ线、S-HPM及复合照射均造成小鼠脾脏淋巴细胞损伤,并均经历凋亡与坏死、再生修复及基本恢复等阶段,损伤在照后6 h即开始出现,照后1~3 d损伤最重,照后7 d开始恢复,28 d后基本恢复正常.γ线组和HPM及复合组照射后小鼠脾淋巴细胞出现凋亡坏死改变,主要的损伤效应表现为脾小体的面积、面密度减小;单个脾小体内淋巴细胞的数量减少,周密度减小;HPM照射后脾淋巴细胞典型的凋亡坏死改变程度较轻微,主要以巨噬细胞增多为表现,脾小体形态未见明显变化.上述变化以复合照射组最重,其次为γ线组,HPM组最轻,对照组无明显损伤.结论 γ线和微波照射均可影响淋巴细胞的生长、增殖、凋亡和坏死,微波与γ线复合照射对淋巴细胞的损伤效应较单纯γ线照射组及微波组为重,其损伤特点主要表现为γ线效应,微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γ线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B(CTSB)下调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小鼠肺组织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 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脓毒症组(n=15)及脓毒症+组织蛋白酶B抑制剂CA-074组(脓毒症+CA-074组,n=9).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