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原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与免疫复合物沉着有关的自体免疫性疾病。病人多以受累血管或器官的功能损害为首发症状就诊,常易误诊。本文简要报告3例误诊患者资料并加以讨论。1 病例资料例1,女性,42岁。以反复胸闷,心悸气促三年多,症状加剧无法平卧1天为主诉收住院。近2年来曾3次因心衰住当地医院。入院查体:右眼睑下垂,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左下扩大HR:86,律齐,心尖2°收缩期杂音,胸骨左缘三四肋间3~4°舒张早期杂音,2°收缩期杂音。腹软,肝右肋下2指,双下肢凹陷性浮肿。拟诊先天性心脏病(室缺或不典型法乐  相似文献   

2.
病例报告黄×,女48岁,病案号217,442,因反复发作心悸10年,加重20余天,于1982年5月17日入院。患者10年前无任何诱因而起心悸,经常反复。两下肢及面部浮肿,用药物治疗后可以暂时缓解。1980年3月在本院就诊,拟诊先天性心脏病。体查:T36℃,P84次,R22次,BP110/70。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口唇轻度紫绀,咽无充血,颈静脉轻度怒张,胸部对称,两肺阴性;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律整,心率84次,心尖区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2°/6°,隆隆样舒张期杂音2°/6°。胸骨左  相似文献   

3.
直背综合征是由于胸椎的正常生理性后弯消失,胸廓前后径变小,压迫心脏和大血管,心底部出现收缩期喷射型杂音的一种综合征。本征并非少见,临床实践中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这种“假性心脏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院确诊直背综合征二例,报告如下。病例1:×××,女,28岁,教师,病案号:157450。心慌气促四年为主诉,怀疑器质性心脏病收住内科。体检摘要:胸廓扁平,前后径短,肺动脉瓣区可闻及2°/6°收缩期杂音,P_2>A_2;心电图:心电轴右倾,右心室肥厚;超声心动图:右房右室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4岁,因劳力性心悸、气促12年.加重5个月入院。人院检查:BP14/9.3KPa,颈静脉中度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未闻于湿罗音;心界不大,第一心音亢进,第二心音亢进,可闻开瓣者,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4°/6°,胸骨左线第三助间舒张早期哈气样杂音1°/6°;胸片提示“梨形心’,肺瘀血,未见实变。彩超:二尖瓣面积1.0cm2,未见钙化,左房43mm,房间隔完整,左房右室均大。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重度二尖瓣狭窄并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同期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手术过程顺利,手术结束时患者开始诉胸痛,返回病房后上…  相似文献   

5.
甲亢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甲心病 )是由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心绞痛、心脏增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临床上较常漏诊和误诊。现将我院近 2年误诊的甲心病 10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4例 ,年龄 2 7~ 65岁 ,平均年龄 4 8.5岁。病程 2月至 10年。1.2 临床表现 :甲状腺 °肿大 4例 , °肿大 6例。均有不同程度心悸、心累、劳力受限及心绞痛发作。心界向左下扩大 6例 ,心尖区 级收缩期杂音 4例 ,舒张早期杂音 2例 ,心动过速 4例 ,心房纤颤 6例。下肢浮肿2例 ,胸水 1例。1.3 实验室检查 :10例患者 TT33.56~ 8.6…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5种不同轴壁聚合度全冠的固位力,探讨轴壁聚合度对金属全冠固位力的影响。方法:选用离体上颌第一磨牙,制作复合树脂牙体代型,分别进行轴壁聚合度为0°、2°、4°、6°、8°的牙体预备,每组8个,对每个牙体代型制作金属全冠。比较其粘固前、后的固位力。结果:粘固前6°组和8°组的固位力明显低于0°组、2°组和4°组。粘固后8°组的固位力明显低于其余各组。粘固后0°组、2°组、4°组、6°组、8°组的固位力分别提高了191.93%、204.05%、213.76%、248.28%、317.49%。结论:全冠固位力随着轴壁聚合度的增大而减小;粘固后,轴壁聚合度越大,固位力的增幅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前因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超声心动图(简称超声)已成为主动脉窦动脉瘤(简称窦瘤)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本文就我院1977年12月~1982年8月13例窦瘤的超声诊断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着重讨论超声对窦瘤的诊断方法及其临床价值。一、资料及方法(一) 临床表现:本组男10例,女3例;年龄10~52岁,平均22.7岁,以青壮年多见。急起病5例,缓起病8例。主诉心悸、气促10例,胸痛2例,呼吸困难1例,无症状但发现杂音而就诊3例。体检于胸骨左缘2~4肋间有3~5°/6°级机器样或拉锯样连续性杂音  相似文献   

8.
枕颈部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n WJ  Cai B  Chen Y  Yuan W  Li JS  Jia LS  Yang GB  Zeng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3):872-875
目的评价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内固定重建枕寰枢复合体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择12例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在标本完整状态(intact组)、枕寰枢失稳模型(destab lized组)、枕颈部植骨块附加钛缆捆绑固定(cab le+graf组)、枕颈部经关节螺钉固定(CTS组)、SUMM IT枕颈部内固定系统固定(SUMM IT组)、经关节螺钉附加植骨块(CTS+graft组)以及SUMM IT附加植骨块(SUMM IT+graft组),共7种状态下,依次用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试其Oc-C1、C1-C2节段的运动参数,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S组各方向运动的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均明显小于cab le+graf组(6.64°±0.59°、2.49°±0.26°、0.50°±0.03°、0.21°±0.01°、0.27°±0.07°、0.13°±0.01°vs 10.01°±1.26°、3.80°±0.79°、7.93°±1.34°、3.18°±0.95°、9.54°±0.87°、5.93°±0.74,°P<0.05),CTS组在C1-C2节段旋转运动的ROM和NZ均显著小于SUMM IT组(1.64°±0.39°、0.61°±0.15°、0.14°±0.05°、0.02°±0.01°、0.32°±0.04°、0.08°±0.01°、vs 0.21°±0.04°、0.07°±0.03°、0.21°±0.12°、0.10°±0.02°、2.92°±0.28°、1.27°±0.11°,P<0.05)。结论枕颈部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在重建枕寰枢力学稳定性有其独特的优点,尤其在控制旋转和侧屈的稳定性上,可有力地促进局部的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9.
梁存裕 《广西医学》2002,24(3):418-419
病例 1 男 ,2 3岁。例 2 ,男 ,2 2岁。患者两人于 1999年 8月 2日下 4午时 ,一起推自行车冒雨赶路 ,突然遭雷击 ,同时被击昏在地。遭雷击后 ,例 1约 2 0分钟清醒 ,例 2约 3分钟清醒。 3小时后被送入医院。两人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 ,例1T36 8°C ,R19次 分 ,P96次 分 ,BP12 0 6 0mmHg(1mmHg =0 133kPa)。神志清晰 ,痛苦病容。左颈、胸、左上肢皮肤散在性Ⅰ°、Ⅱ°电灼伤。颈无抵抗 ,甲状腺不大。心界不大 ,心率 96次 分 ,节律整齐 ,心音正常 ,未闻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正常 ,未闻罗音。肝、脾未触及 ,…  相似文献   

10.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治疗后股骨近端影像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在闭合复位治疗过程中股骨颈干角 (CA)和前倾角 (FNA)发育的变化规律。方法 :33例 (4 1髋 )在 3年闭合复位治疗过程中分 6个时间段采集系列X线片 ,测量、观察CA和FNA的动态变化 ,收集同龄同等数量正常髋部资料做对照。结果 :脱位髋关节经闭合复位CA和FNA的改变为 :小龄组CA 15 3 5 0°→ 131 88° ,减少 2 1 6 2°;FNA 4 8 91°→ 33 70° ,减少 15 2 1° ;平均每年各减少 7 2 0° ,5 0 7° ;大龄组CA15 8 6 7°→ 14 9 32°,减少 9 35° ;FNA 5 2 6 7°→ 4 2 18° ,减少 10 4 9° ;平均每年各减少 3 12°、3 5 0°。复位后CA和FNA的恢复快于对照组 ,且在恢复过程中 ,大龄组和小龄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 :股骨头复位是刺激CA和FNA下降的主要因素 ,年龄是影响其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 ,6 1岁。因持续发热 10d ,体温 37.5°C~39 .2°C伴有轻咳 ,关节、肌肉酸痛于 1999年 6月 30日入院。平素体健 ,即往有胆结石和肾结石病史。发病前未外出旅游。入院体检 :体温 38°C ,呼吸 2 0次 /分 ,心率 80次 /分 ,律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粗 ,未闻及干湿罗音。腹部体检阴性。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 :除尿胆元和胆红素 ( ) ,余均阴性。血常规 :白细胞 5 .9× 10 9,中性73% ,淋巴细胞 2 7%。IgG 9.0 6 g/L ,IgA 2 .6 7g/L ,IgE 6 0IU/ml。ALT(12U/L) ,AST40IU/L ,BUN 8.5mmol…  相似文献   

12.
20 0 2年 1— 12月我院对 6例 7个膝关节施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TKR) ,经短期随访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近期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1例。年龄 5 2~ 6 7岁 ,平均6 2 .5岁。全部病例均为骨性关节炎。病程 3~ 12年。患者多有疼痛、行走困难 ,膝关节均有不同程度内翻畸形 ,内翻 2 0°~ 35°,2例屈曲 15°~ 2 5°畸形。膝关节伸屈活动度 :2例伸 5°屈 95°~ 10 5° ,4例伸 0°屈 10 0°~ 110°。X线平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 ,内侧间隙消失 ,边缘增生硬化 ,1例内侧胫骨平台塌陷缺损。1.2 手术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全脊椎截骨矫正术后矫正度丢失原因 ,提出预防方法。方法 对 95例行全脊椎截骨矫正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平均 5年 6个月的随访 ,将术前、术后及随诊的X线片对比 ,分析矫正度丢失与疾病阶段、手术矫正程度、内外固定方法等多因素的关系。结果 矫正度丢失 <5°者 34例 ,丢失 6°~ 10°者 19例 ,丢失 11°~ 15°者 2 4例 ,丢失 16°~ 2 0°者 16例 ,丢失 >2 1°者 2例 (平均 12 .2°)。结论 为防止矫正度丢失 ,手术应在强直性脊柱炎病情稳定后进行 ,尽量恢复身体轴线 ,加强内外固定的可靠性 ,注意围手术期的护理。  相似文献   

14.
例1:黄××,男,2个月,因咳嗽气促阵发性加剧半月,于1982年11月7日入院。检查左肺听诊呼吸音低,右肺第2肋间可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Ⅱ°;心电图:单发性右位心。血白细胞11,500,中性21%,淋巴78%,单核1%。胸片:左膈显著抬高,位于第6后肋间,膈面光滑,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45岁,蒙古族,身高155cm,体重63kg。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收住入院。体检:体格情况为Ⅰ级,T36℃,P84次/min,R21次/min.BP110/70mmHg°颈短,双侧甲状腺Ⅲ°肿大,经内科治疗后术前为Ⅱ°肿大,心率84次/min,心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听诊(一),腹部(一)。ECG提示电轴轻度左倾。各项血液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床头抬高度数选择及其对神经功能、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定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接受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次采用不同的床头抬高度数,包括0°、15°、30°、45°,每个体位角度保持10min,分别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体温、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脉搏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2)、脑组织血氧饱和度(cerebral tissue oxygen saturation,rSO2)]、颅内压以及脑灌注压的变化情况。不同体位维持1h后检测患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情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S100β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alkaline protein,MBP)]。结果 比较不同床头抬高度数患者的体温、HR、SBP、DBP、MAP、SpO2、rS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抬高度数为0°、15°、30°时患者NSE、S100β蛋白、MBP水平均高于45°,0°、15°时高于30°,0°的颅内压高于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抬高度数为0°、15°、30°时,患者颅内压均高于45°,脑灌注压水平均低于45°,0°、15°时颅内压均高于30°,脑灌注压水平均低于30°,0°时颅内压高于15°,脑灌注压水平低于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床位抬高30°、45°有助于降低颅内压,稳定脑灌注压,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疆维吾尔族青年跟骨 Gissane's角及跟距角 (Boehler's角 )的数值范围 ,为临床医学及人类学提供依据。方法:拍摄 10 7例正常右侧跟骨侧位片 ,其中男性 5 3例 ,女性 5 4例 ,分别测量男、女性 Gissane's角及跟距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维吾尔族青年跟骨 Gissane's角男性为 12 3.2°± 6 .1°(10 4 .5~ 135 .7°) ,女性为12 4 .6°± 6 .2°(110 .4~ 135 .8°) ,无性别差异 ,与内地汉族比较 ,无族别差异 (P >0 .0 5 )。跟距角男性为 35 .1°± 5 .2°(2 2 .5~ 4 7.2°) ,女性为 35 .1°± 5 .6°(2 3.6~ 4 8.2°) ,无性别差异 ,与内地汉族比较 ,有族别差异 (P <0 .0 5 )。 结论 :Gissane's角无性别和族别差异 ;跟距角无性别差异 ,而有族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1 一般资料自 1 993年以来 ,我院共治疗 2 2例伸膝装置粘连患者 ,其中男 1 3例 ,女 9例 ,年龄 2 2岁~ 5 8岁 ,平均年龄 42岁。其中股骨下段骨折行钢板内固定术后 6例 ,股骨踝骨折 8例 ,膝部软组织损伤 3例 ,髌骨粉碎性骨折行石膏外固定 2例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 2例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术后 1例。术前主动屈膝 0°~ 40°,平均 2 8°,其中 0°~ 2 0° 1 2例 ,2 0°~ 30° 6例 ,30°~ 40° 4例。2 治疗方法患者麻醉后 ,先行手法松解 ,一手握大腿 ,一手握踝部 ,缓慢屈曲膝关节 ,屈曲过程中 ,髌上囊部可听到撕裂伤。屈膝大于 1 0 0…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和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46例按0°、15°、30°、45°逐渐改变床头抬高角度,监测不同角度下病人ICP、CPP、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O2)和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床头抬高角度增加,病人ICP值逐渐降低,CPP值逐渐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不同角度间两两比较显示,床头抬高角度15°、30°、45°病人ICP均较0°明显降低(P<0.01),床头抬高角度30°、45°病人ICP亦均低于15°(P<0.05);床头抬高角度45°病人CPP高于0°(P<0.05).不同床头抬高角度下,病人的rSO2、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床头抬高角度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rSO2与平均动脉压和ICP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CPP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床头抬高角度15°~30°内,病人能获得最佳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体位性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一例何宗兰(安徽师范大学校医院241001)患者男,20岁。主诉夜间胸闷,心悸,白日症状好转。测血压心率正常,心脏无病理性杂音,无心脏病家族史。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平卧描记Ⅱ导联,心率56次/分,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