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腰椎周围的主要肌肉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主要包括腰大肌、腰小肌和腰方肌,后群主要为多裂肌、竖脊肌、半棘肌、回旋肌和横突间肌,竖脊肌又称为骶脊肌,包括髂肋肌、最长肌、棘肌,而目前针对腰部椎旁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腰大肌、多裂肌和竖脊肌。椎旁肌对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椎旁肌退变与多种腰椎疾病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1])。影像学检测椎旁肌退变主要有三个征象:肌肉量(size)下降、放射图像密度下降及脂肪堆积增加~([2])。利用B超、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研究椎旁肌  相似文献   

2.
腰椎椎旁肌为附着于腰椎周围的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及腰方肌等肌肉的总称,对于增加腰椎的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1],大多数腰椎手术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腰椎椎旁肌,椎旁肌受损可导致去神经支配的萎缩和脂肪浸润,造成腰椎失稳.有研究[2]表明,椎旁肌的退行性变与腰椎疾病及腰椎手术有一定的相关性.腰椎手术中椎旁肌破坏后易疲劳,对腰椎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椎旁肌群退变及血清维生素D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老年腰椎间盘退变患者150例,其中女性105例,男性45例,年龄41~93(67.0±10.1)岁,所有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血清维生素D水平测定,按Pfirrmann标准,通过对髓核结构、髓核信号强度、髓核与纤维环界限及椎间盘高度等评估,对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并根据Pfirrmann等级进行分组,纳入病例中无Ⅰ级患者,Ⅱ~Ⅴ级病例数分别为:L4/5节段,n=17、59、60及14;L5/S1节段,n=22、46、55及27。在MRI T2加权像上测量L4/5及L5/S1节段椎旁肌群(腰肌、竖脊肌及多裂肌)的标准横截面积值。根据Goutallier分级,通过评估椎旁肌脂肪浸润量多少,对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分级。根据内分泌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将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为正常(30ng/ml)、不足(20~30ng/ml)及缺乏(20ng/ml)。分类数据的分析通过秩和检验,定量数据的分析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L4/5节段腰肌、竖脊肌及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294、-0.250及-0.182);L5/S1节段腰肌及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0.344及-0.346)。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具有相关性(L4/5节段:r=0.174及0.188;L5/S1节段:r=0.193及0.283)。腰椎间盘退变分级Ⅲ~Ⅴ级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者与Ⅱ级患者比较,所占比例更高(Ⅱ~Ⅴ级:L4/5,47.06%、59.32%、60.00%及57.14%;L5/S1,45.45%、58.70%、56.36%及70.37%)。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者与正常者比较,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Goutallier 2~4级所占比例更高。98%以上腰肌无或仅轻度脂肪浸润,几乎不受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及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结论:椎旁肌横截面积随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而缩小,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存在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较重者,维生素D缺乏的可能性更大。而维生素D缺乏者,竖脊肌及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程度可能更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峡部裂型腰椎滑脱患者和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旁肌退变参数之间的差异, 并分析椎体滑移率(SP)与椎旁肌退变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峡部裂组(83例)和退变组(118例)。用ImageJ软件测量L3椎弓根水平MRI图像L3椎体、竖脊肌(ES)、多裂肌(MF)以及腰大肌(P)的横截面积(CSA)及各肌肉脂肪浸润面积(FCSA), 计算各椎旁肌的脂肪浸润率(FIR)。椎旁肌横截面积与L3椎体横截面积之比定义为相对面积(RCSA)。腰椎侧位数字化X光片上测量滑移距离, 计算相应SP。用SPSS软件行数据录入及分析。分析两组间椎旁肌RCSA和FIR差异, 以及SP与椎旁RCSA和FIR的相关性。结果退变组MF-RCSA、ES-RCSA及P-RCSA均显著低于峡部裂组(0.61±0.19比0.71±0.23、2.12±0.54比2.32±0.71、0.81±0.29比0.93±0.34, t=3.173、2.525、2.681, P<0.05)。退变组ES-FIR和P-FIR均显著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旁肌肉群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患者组27例,为首次发生腰腿痛或未经过保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年龄(22.33±1.64)岁;对照组25人,平均年龄(22.16±1.60)岁,为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全部研究对象接受磁共振检查,按Pfirrmann标准对退变椎间盘进行分级,并在T2相上测量椎旁肌群与相应节段椎体间的横截面积比(MVr),脂肪浸润情况。[结果]患者组中的多裂肌群显著小于对照组(P=0.046),而最长肌、腰大肌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患者组中的脂肪浸润等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患者组中,脂肪浸润等级与椎间盘退变等级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相关联系。椎旁肌群的MVr与椎间盘退变等级之间存在着中等的线性相关联系。[结论]腰椎多裂肌、最长肌、腰大肌与椎间盘突出程度之间存在着中等联系,其中多裂肌可能更为重要。椎间盘患者组中的腰椎旁肌群有更明显的脂肪浸润,然而脂肪浸润与椎间盘突出之间可能并不存在线性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椎旁肌(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的不对称性及其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为ADS患者冠状位失平衡的评估和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ADS患者,测量并计算患者腰椎MRI顶椎层面椎旁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atio of CSAconcave to CSAconvex,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atio of FSFconcave to FSFconvex,r FSF),并在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冠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冠状位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A)和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根据C7铅垂线(C7PL)与骶骨中垂线(CSVL)的相对位置,将22例CBD≥30mm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C7PL在凸侧边,13例)和B组(C7PL在凹侧边,9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椎旁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椎旁肌凹侧CSA均显著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椎旁肌两侧FSF无统计学差异(P0.05)。CA与多裂肌凸侧CSA、竖脊肌和椎旁肌双侧CSA呈负相关(r=-0.233、-0.346、-0.211、-0.387、-0.232,P0.05),与多裂肌凹侧FSF、rCSA和椎旁肌r CSA呈正相关(r=0.360、0.424、0.259,P0.05)。A组CBD与各个肌肉的影像学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B组CBD与竖脊肌凹侧CSA,腰大肌凹侧FSF,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和椎旁肌r CSA,腰大肌rFSF呈正相关(r=0.720、0.768、0.720、0.752、0.738、0.721、0.893,P0.05)。结论:ADS患者椎旁肌和腰大肌影像学参数与脊柱-骨盆冠状位参数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多裂肌rCSA与CA的相关性最强,在CBD超过30mm且C7PL在凹侧边的ADS患者中腰大肌r FSF与CBD的相关性最强,表明椎旁肌和腰大肌能体现ADS患者在冠状位失衡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1],下腰痛是以腰骶、臀部伴/不伴下肢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2]。有研究[3-4]发现,下腰痛的发生、发展与脊柱稳定性的失衡密切相关。椎旁肌是脊柱邻近肌群的总称,分为前群(髂腰肌、腰方肌、腰大肌)和后群(多裂肌、竖脊肌等)。椎旁肌良好的功能状态对脊柱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多裂肌作为腰椎稳定性的重要来源,其萎缩与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关系密切[5-6]。本文通过查阅多裂肌萎缩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对多裂肌萎缩的影像学变化、多裂肌萎缩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及多裂肌的保护与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顶椎旋转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ADS患者的临床资料,在顶椎层面MRI影像上测量并计算患者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脂肪化比例(fat saturation fraction,FSF)、凹侧与凸侧横截面积之比(rCSA)、凹侧与凸侧脂肪化比例之比(rFSF)和顶椎旋转度(apical vertebra rotation,AVR)。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顶椎层面凹凸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CSA和FSF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肌肉影像学参数与AV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96例ADS患者,男18例,女78例;年龄64.64±7.18岁;腰椎前凸角20.19°±17.61°;Cobb角24.70°±10.41°;AVR 10.94°±6.47°,旋转方向均偏向侧凸凸侧。在顶椎层面,多裂肌、竖脊肌、腰大肌凹侧CSA均显著性大于凸侧(P0.05),多裂肌凹侧FSF显著性大于凸侧(P0.01),竖脊肌凸侧FSF显著性大于凹侧(P0.05),腰大肌两侧F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R与多裂肌凸侧CSA、腰大肌凸侧FSF呈显著性负相关(r=-0.225、-0.292,P0.05),与多裂肌rCSA、竖脊肌r FSF呈显著性正相关(r=0.396、0.215,P0.05)。结论:ADS患者脊柱侧凸顶椎两侧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的退变与AVR显著相关,多裂肌、竖脊肌的退变可能参与顶椎的旋转。  相似文献   

9.
姚洲  黄培培  凃志鹏  赵士贤  叶斌  胡学昱 《骨科》2024,15(3):193-199
目的 探讨MRI联合CT描计法、手动定义灰度阈值法测量腰椎椎旁肌脂肪含量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 依据纳排标准,30例门诊腰椎退变病人入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57.18±10.52)岁(29~74岁),获取其腰椎CT及MRI影像,以L5上终板水平位的椎旁肌(多裂肌和竖脊肌)为研究目标,分别采用MRI联合CT描计法(CT+MRI组)和单纯MRI描计法(单纯MRI组)定义肌肉边界,并选取同一层面水平位的T2抑制像(T2-STIR)作为阳性对照,采用ImageJ软件测量肌肉总面积、功能面积,比较各方法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测量椎旁肌的脂肪替代面积和脂肪浸润率,比较自动获取影像灰度阈值(自动阈值组)与手动定义灰度阈值(手动阈值组)对T2加权像上椎旁肌肉脂肪化测量的影响。结果 CT+MRI组的各椎旁肌肉总面积和功能面积均大于单纯MR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组的椎旁肌总面积、功能面积与阳性对照组相近,单纯MRI组测量结果则明显小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脂肪浸润评估方面,手动阈值组各椎旁肌的功能面积较大、脂肪替代面积较小,所得的脂肪浸润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对照组的结果与手动阈值组更为接近,而与自动阈值组的结果差异较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联合CT描计肌肉边界、手动定义灰度阈值法,能够有效提高椎旁肌肉脂肪浸润评价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椎旁肌退变程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减压融合病人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退变性腰椎侧凸行短节段(≤3个节段)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的病人53例,根据术前核磁共振是否存在椎旁肌退变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腰椎Cob角、椎旁肌(竖脊肌、多裂肌、腰大肌)横截面积、椎旁肌脂肪化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两组病人术前Cob角、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病人Co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Cob角大于对照组,对照组VAS、ODI评分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裂肌和竖脊肌的凹侧横截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凹侧和凸侧比较,多裂肌及竖脊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脂肪化率与术后ODI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r=0.462)。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人术前应重视椎旁肌退变程度的评价,特别是多裂肌的脂肪化率,延长固定节段或注意加强腰背肌的锻炼,有助于缓解病人术后腰背痛。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