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目的 了解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方法 对安徽省阜阳市309名HIV感染者粪便样本进行检测, 以确定其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合并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共粪检302人, 隐孢子虫感染率为8.28%, 男性 (13.49%) 显著高于女性(2.9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 男性(OR = 6.700, 95% CI: 2.030, 22.114), 年龄< 42岁 (OR = 4.148, 95%CI: 1.348,12.761), 体内IL?2水平< 77 pg/ml (OR = 0.226, 95%CI: 0.076, 0.674), 个人卫生习惯与合并隐孢子虫感染有关(OR = 0.324, 95%CI: 0.105, 0.994)。结论 结论 HIV合并隐孢子虫感染率高, 男性、 年龄< 42岁、 体内IL?2水平较高以及个人卫生习惯较差的HIV感染者应作为隐孢子虫感染的重点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2.
静脉吸毒人群隐孢子虫感染血清免疫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静脉吸毒人群的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方法采集588例静脉吸毒人群及384例健康人群血清标本,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隐孢子虫抗体阳性率。比较各组差异。结果588例静脉吸毒人员隐孢子虫血清阳性率为69.90%,而健康人群阳性率为29.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静脉吸毒人员隐孢子虫血清阳性率为79.01%,男性为65.8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孢子虫感染率在不同年龄组、不同吸毒年限组和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吸毒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其中女性吸毒人群高于男性吸毒人群。应加强对吸毒人群隐孢子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安徽省江北地区猪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方法 2014年10-12月从安徽省江北多地规模化猪场共采集500份新鲜猪粪样,采用基于隐孢子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的巢式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样本SSUrD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以确定隐孢子虫虫种。结果 安徽省江北地区猪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8%(24/500),其中阳性样本主要分布在潜山(40.0%)和滁州(6.3%),其他地区猪场未见隐孢子虫感染。SSUr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有隐孢子虫阳性样本均为种母猪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crofarum)。> 60日龄猪种母猪隐孢子虫感染率(9.1%)高于< 30日龄(1.2%)和30 ~ 60日龄(1.0%)猪(P 均 < 0.01)。结论 安徽省江北地区规模化猪场存在隐孢子虫感染,且发现的种母猪隐孢子虫可能是人和其他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的来源,存在人兽共患潜在危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患者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及虫株类型。方法收集广西南 宁、桂林、钦州、百色及河池等地285名HIV/AIDS患者和南宁150名HIV阴性人群粪便样本,分别采用改良抗酸染色法和 基于18S rRNA基因巢式PCR方法进行隐孢子虫检测,并对巢氏PCR产物进行测序和同源性比对,以明确基因型。结 果广西HIV/AIDS患者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70%(2/285),其中伴有慢性腹泻者感染率为6.67%(2/30),HIV阴性者隐孢 子虫感染率为0(0/150),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2)。2例合并感染隐孢子虫的HIV/AIDS患者均来自桂林,虫 株基因鉴定为安氏隐孢子虫和人隐孢子虫。结论广西HIV/AIDS患者存在隐孢子虫合并感染,感染虫株为安氏隐孢子 虫和人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流行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学生中防治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安徽省各地市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粪便标本共4048份,采用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3%(54/4048)。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5%(28/889)、0.82%(9/1098)、0.82%(9/1092)和0.83%(8/969),幼儿与其他学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生与女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9%(28/1880)和1.20%(26/2168),差异无显著性(P〉0.05)。城、乡学生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75%(13/1740)和1.78%(41/2308),差异有显著性(P〈0.01)。隐孢子虫感染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轻度腹痛、轻度腹泻、稀便。结论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以幼儿多见,农村较城市多见;隐孢子虫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易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检测分析腹泻病人粪便中隐孢子虫及其他原虫感染情况,为该病的诊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用直接涂片法、碘液染色、改良抗酸染色法和金胺酚染色法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同时联用ELISA、免疫试条法和FTA巢式PCR法,对临床111例腹泻病人隐孢子虫及其他原虫感染情况进行粪样检测分析。结果 111例腹泻病人中男性为65人,女性为45人,年龄在6~65岁,原虫检出率达到44%(49/111),感染对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其中,用直接涂片法和碘液染色法检测阿米巴原虫感染的阳性率为2.7%(3/111),人芽囊原虫感染的阳性率为34%(38/111),没有查到蓝氏贾第鞭毛虫;改良抗酸染色法加金胺酚染色法,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为8.1%(9/111),微孢子虫阳性率为1.8%(2/111);隐孢子虫ELISA试剂盒法检测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为6.3%(7/111);隐孢子虫免疫试条法检测的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为2.7%(3/111);巢式PCR法检测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达到9%(10/111);经过测序后为微小隐孢子虫和猫隐孢子虫。 结论 联合多种检测手段能提高肠道原虫的检出率,腹泻病人感染的原虫主要为隐孢子虫和人芽囊原虫。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十堰市人群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感染情况,比较4种不同染色方法隐孢子虫检出率,为隐孢子虫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十堰市城乡5个调查点人群粪便标本2549份,采用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沙黄-美兰染色法和金胺-酚染色-改良抗酸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结果4种方法检出率分别为2.5%、2.3%、2.4%和4.8%。金胺-酚染色-改良抗酸法与其他3种方法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1)。城乡人群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4%(2/483)和5.7%(177/2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男性和女性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4.8%(63/1308)和4.5%(56/1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隐孢子虫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良性腹泻(无血便)、轻微腹痛及恶心等。结论十堰市人群隐孢子虫感染多见,城乡差异显著。由于隐孢子虫病无特殊临床表现,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流行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学生中防治隐孢子虫病的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采集安徽省各地市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粪便标本共4 048份,采用金胺-酚染色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囊. 结果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33%(54/4048).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3.15%(28/889)、0.82%(9/1098)、0.82%(9/1092)和0.83%(8/969),幼儿与其他学生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男生与女生隐孢子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49%(28/1880)和1.20%(26/2168),差异无显著性(P>0.05).城、乡学生隐孢子虫检出率分别为0.75%(13/1740)和1.78%(41/2308),差异有显著性(P<0.01).隐孢子虫感染以亚临床感染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轻度腹痛、轻度腹泻、稀便. 结论安徽省学生隐孢子虫感染以幼儿多见,农村较城市多见;隐孢子虫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亚临床感染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易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庆市渝东片区人群隐孢子虫病感染现状,为防治隐孢子虫病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对渝东片区采集的人粪便标本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查隐孢子虫卵。结果共采集1 238份标本,隐孢子虫卵检出率为3.39%;其中,屠宰场从业人员(16人)感染率为6.25%,医院就诊患者(1 062人)感染率为3.48%,散居人群(160人)感染率为2.50%。男性673例,隐孢子虫检出率3.42%,女性565例,检出率3.36%,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儿童388例,检出率4.12%,成人850例,检出率3.06%,儿童与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重庆市渝东片区人群隐孢子虫感染率较高,且无性别及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是一种可引起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是导致人类和幼畜严重腹泻的重要致病原.隐孢子虫在自然环境中以卵囊的形式存在,主要通过污染的水(90%)和食物进行传播,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6%~20%和4%~20%[1],我国腹泻病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0.32%~15.22%[2,3].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感染隐孢子虫,主要表现为无症状感染或自限性腹泻.婴幼儿、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者感染隐孢子虫可引起严重的霍乱样水泻,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此外,在艾滋病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率高达48%左右,长期的严重腹泻是艾滋病病人的重要致死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南京市人群感染隐孢子虫状况进行抽样调查,为隐孢子虫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南京市六合、栖霞、高淳等3个区的3个村,以及南京市中大医院门诊部为抽样调查点,于2015年和2016年每年每点各收集100份左右人群粪便样品,采用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对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阳性样本再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认。 结果 2015年和2016年在3个村抽样点共调查健康人群581人,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者。在中大医院门诊部的慢性腹泻患者中采集202份粪样,检测出隐孢子虫阳性者9例,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46%;阳性者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隐孢子虫进行确认,结果有7例显示了明显的对数扩增曲线、为隐孢子虫核酸阳性,2例无明显的对数扩增曲线,隐孢子虫核酸阳性率为3.47%。结论 在南京地区抽查的健康人群中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者,而在医院门诊的慢性腹泻患者中发现了隐孢子虫感染者。提示应加强对门诊慢性腹泻患者隐孢子虫的检测,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武汉市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状况,为预防隐孢子虫感染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湖北省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过滤沉淀后于2.5%重铬酸钾溶液中4℃保存;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18S rRNA巢式PCR(Nested-PCR)扩增技术检测隐孢子虫感染,并对阳性PCR产物测序;所获序列进行Blastn比对,应用MEGA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虫种鉴定。结果共收集到298份婴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经巢式PCR扩增技术检测,298份样品中有9份扩增出隐孢子虫阳性条带,阳性率为3.02%(9/298),其中1~2岁腹泻幼儿阳性率为5.93%(7/118),1岁患儿的阳性率为1.11%(2/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P0.05)。9份阳性PCR产物经测序后与Gen Bank中的参照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7份样本为微小隐孢子虫感染,2份样本为微小隐孢子虫与人隐孢子虫混合感染。绘制种系发育进化树发现,9条SSU r RNA基因序列与已发表的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位于同一个进化支上。结论武汉地区婴幼儿腹泻患者中存在隐孢子虫感染,主要感染虫种为微小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宾川县人群片形吸虫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方法 2014年2-3月, 选择宾川县州城镇 2个行政村的6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 对 ≥ 5岁的常住人口采用ELISA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 采用Kato?Katz法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对血检阳性者进行粪便虫卵检查。对筛检出的片形吸虫病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同时选择同村性别相同、 年龄相近的血检阴性者作为对照, 按1∶2进行匹配, 开展病例对照研究, 以探索片形吸虫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结果 共血检1 207人, 36人阳性, 人群片形吸虫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2.98%; 不同性别及年龄组人群血检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1.686、 7.106, P均 > 0.05); 但不同行政村及自然村人群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103、 13.181,P 均< 0.05)。血检阳性者中有2例粪检阳性, 其中1例为新病例, 粪检阳性率为6.45% (2/31)。病例对照研究表明, 食用外购凉拌菜 (4.30)、 生薄荷 (1.22)、 生韭菜 (4.30) 和饮生水史 (3.75) OR值较高, 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524、 0.046、 0.524、 1.571,P均 > 0.05)。 结论 结论 宾川州城地区片形吸虫感染仍然存在, 呈散发状态。进食被片形吸虫囊蚴污染的生蔬菜和生水可能是当地人群片形吸虫感染途径, 寻找到确切入口途径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了解安徽省27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 (市、 区) 疫情现状。 方法 方法 按照 《血吸虫病防治地区达标考核评估方案》 确定的抽样调查方法, 在安徽省27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 (市、 区) 各抽取3个疫情相对较重的乡 (镇), 每个乡(镇) 抽取1个疫情相对较重的流行村作为调查现场。调查常住人口和散养家畜病情, 以及近3年查出钉螺且人畜活动频繁环境的钉螺感染情况。同时, 查阅各县 (市、 区) 近年来感染性钉螺调查结果和当地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结 结果 果 现场共抽查81个乡 (镇) 81个村。累计血清学检查34 293人, 阳性1 086人, 平均阳性率为3.17% (0.65%~9.58%);累计粪检1 068人, 平均阳性率为0.37% (0~4.0%), 推算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01%。累计调查家畜3 057头 (只), 其中牛 438头, 羊2 550只, 其他家畜69只, 均未查到阳性。累计调查钉螺60 944框, 捕获活螺11 261只, 解剖全部活螺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7个县 (市、 区) 均在调查前2年以上未查出感染性钉螺, 平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年限为2.9年 (2~6年); 均已2年以上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平均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年限为4.9年 (2~9年)。 结论 结论 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地区人畜病情较低, 已查不出感染性钉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腹泻患者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现状,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上海市3所综合性医院肠道门诊,采集门诊腹泻患者新鲜粪便和血清,分别采用生理盐水涂片法和碘液染色法、免疫层析法、ELISA法进行检测,以了解腹泻患者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状况,并对感染者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检测腹泻患者粪便样本 1 015份, 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病原学阳性36份, 总阳性率为3.55%。3所医院腹泻患者病原学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溶组织内阿米巴阳性者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脓血便中溶组织内阿米巴阳性率显著高于稀便和水样便(P均 < 0.01)。7-9月为发病高峰。88.90%的阳性者有腹痛,75.00%和22.23%的阳性者粪便查见白细胞和红细胞。试剂条法检测溶组织内阿米巴粪抗原阳性率为8.18%(83/1 015),ELISA 法检测溶组织内阿米巴IgG抗体阳性率为7.12%(48/675)。结论 夏秋季是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高发季节,应加强监测;脓血便中溶组织内阿米巴检出阳性率较高,联合应用多种检测手段能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北岸都昌县钉螺消长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 都昌县的螺情资料,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都昌县活螺平均密度、 活螺框出现率、 感染螺密度和感染螺 面积均呈大幅下降态势, 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70.06%、 90.33%、 79.48%和 37.88%, 2012年则分别下降了99.35%、 98.98%、 99.33%和93.93%。钉螺感染率在0.06%~0.53%间波动, 呈先降后升态 势。自2007年起, 各年有螺面积保持在2 052.5 hm2 不变。结论 结论 至2012年都昌县多数螺情指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 但 有螺面积未见减少, 钉螺感染率呈波动态势, 提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仍需加强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北岸都昌县钉螺消长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 都昌县的螺情资料,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都昌县活螺平均密度、 活螺框出现率、 感染螺密度和感染螺 面积均呈大幅下降态势, 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70.06%、 90.33%、 79.48%和 37.88%, 2012年则分别下降了99.35%、 98.98%、 99.33%和93.93%。钉螺感染率在0.06%~0.53%间波动, 呈先降后升态 势。自2007年起, 各年有螺面积保持在2 052.5 hm2 不变。结论 结论 至2012年都昌县多数螺情指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 但 有螺面积未见减少, 钉螺感染率呈波动态势, 提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仍需加强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