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抗病毒治疗患者CD4+T淋巴细胞动态趋势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1日后首次开始抗病毒治疗的成年艾滋病患者,对基线、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间段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进行回顾分析,采用一般线性模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描述和分析患者CD4+T淋巴细胞动态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 4 082例患者基线、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195.3±155.7)cells/mm3、(331.9±202.6) cells/mm3 和 (380.9±221.3) cells/mm3, 仅有时间效应时,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 161.124,P=0.000)。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而提升,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方案、漏服药物和停药。受性别、年龄、治疗方案、漏服药物、停药等因素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随时间推移而呈线性提升趋势。受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停药等因素影响,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提升趋势符合二次方曲线方程。结论 广西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提升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针对不同患者适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获得良好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HIV/AIDS手术预后及切口愈合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以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234例HIV/AIDS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现抗HIV(+)时间、手术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否为急诊手术、手术部位、切口分类、术后切口愈合级别、切口感染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进行分析.统计学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不同的切口愈合级别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差异、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甲级愈合率和HIV/AIDS相关因素与手术切口愈合率的关系.结果 (1)共有234例患者,男性125例,女性109例,性别比为1.15:1,平均年龄(36.17±11.56)岁.发现抗HIV(+)时间为0~204个月.CD4+T淋巴细胞计数M为388.5 cell/μl.其中23.93%患者CD4+T 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μl.(2)急诊手术占7.26%.发病部位涉及23个器官,48种疾病.Ⅰ类切口占21.37%,Ⅱ类切口49.57%,Ⅲ类切口29.06%.86.32%切口为甲级愈合,11.97%为乙级愈合,1.71%为丙级愈合.4.27%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出现并发症与未出现并发症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染HIV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级愈合与乙、丙级愈合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甲级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愈合情况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HIV感染时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对需要手术的HIV/AIDS进行手术治疗,总体预后良好.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切口愈合情况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抗病毒治疗时间长短及HIV感染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1977~1983年期间分离的新甲1型部分毒株之间。新甲1型毒株和老甲1型部分毒株之间,进行了抗原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1983年新甲,型出现了血凝素抗原性状明显漂移的新变种株,其神经氨酸酶抗原虽有变异,但仍与近几年来流行的优势株相近,对此类毒株扩大流行的可能性进行了推测。对新老甲1型毒株间抗原分析的结果表明,流感病毒的抗原漂移无一定方向。在新甲1型变种中,不断出现老甲1型所没有的新抗原成分。这种趋向表明,甲1型流感可能不会在短期内自行消失。  相似文献   

4.
病毒株的选择:从34株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病毒中选择出三株对小乳鼠毒高(log LD56 ≥ 10-8.5),在鸡胚细胞中繁殖好(log TCLD56>10-10)的疫苗株:41D,A16,R63。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并比较≥18岁HIV感染者(感染者)接受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36个月内,不同年龄组CD4+T淋巴细胞(CD4)计数水平,探讨年龄因素对参加ART的感染者CD4计数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广州市、柳州市和昆明市3家艾滋病治疗定点医院初次接受ART年龄≥18岁感染者,观察时间为初次接受ART之日(基线)起满36个月。研究对象基线和随访数据通过国家ART信息系统收集。按照基线年龄分组为18~49岁组、50~59岁组和≥60岁组。CD4计数按照基线水平分为<200个/μl和200~350个/μl两层。以基线和治疗36个月内不同时间CD4计数水平为因变量,应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基线年龄、病毒抑制情况、性别、基线CD4/CD8比值以及开始ART方案等因素对CD4计数水平的影响。结果 共收集5 331例感染者数据。基线CD4<200个/μl和200~350个/μl两层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 P=0.938)。在基线CD4<200个/μl层,50~59岁组和≥60岁组在ART 36个月内的CD4计数水平均低于18~49岁组;在基线CD4为200~350个/μl层,50~59岁组与18~49岁组的CD4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组的CD4计数水平低于18~49岁组。结论 年龄是ART后CD4计数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针对≥50岁感染者应该更早启动ART,有助于其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济南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日均浓度与当地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就诊人次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2015年济南市空气污染数据、气象数据和某综合医院每日呼吸系统就诊数,采用基于Poisson分布的广义相加模型的时间序列分析,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分析济南市大气颗粒物PM10、PM2.5日均浓度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日就诊人次间的关系,并考虑滞后效应和其他空气污染物的影响。结果 大气颗粒物PM10、PM2.5与呼吸系统就诊人次数存在关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M10、PM2.5浓度上升10 μg/m3时,当天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数分别增加0.36%(95% CI:0.30%~0.43%)和0.50%(95% CI:0.30%~0.70%);滞后6 d的PM10、PM2.5浓度的健康效应最强,超额危险度为0.65%(95% CI:0.58%~0.71%)和0.54%(95% CI:0.42%~0.67%);当纳入NO2拟合多污染物模型时,大气颗粒物PM10浓度上升10 μg/m3时,当天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数增加0.83%(95% CI:0.76%~0.91%)。结论 济南城区大气颗粒物PM10、PM2.5污染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次间存在正相关,NO2污染浓度可增加其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Meta分析定量评价空气中粒径≤ 2.5 μm的颗粒物(PM2.5)短期暴露与我国居民全因死亡和急诊之间的关系。方法 于2018年3月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和EMBASE收集相关文献,提取相对危险度(RR)、超额危险度(ER)及其95% CI,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合并,并对其进行亚组分析、Meta回归和检验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33篇原始文献,分别利用39组死亡数据和4组急诊量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47.7~176.7 μg/m3的浓度范围内,PM2.5每上升10 μg/m3,居民每日全因死亡增加0.49%(95% CI:0.39%~0.59%),全因急诊量增加0.30%(95% CI:0.10%~0.51%)。对死亡数据的亚组分析显示北方地区(ER=0.42%,95% CI:0.30%~0.54%)合并效应值低于南方地区(ER=0.63%,95% CI:0.44%~0.82%),研究期间PM2.5浓度<75 μg/m3地区的合并效应值(ER=0.50%,95% CI:0.37%~0.62%)高于PM2.5浓度≥ 75 μg/m3的地区(ER=0.39%,95% CI:0.26%~0.52%)。结论 在47.7~176.7 μg/m3的浓度范围内,PM2.5短期暴露可能与全因死亡和急诊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精确估计2015年京津冀地区长期PM2.5暴露的死亡负担及其经济损失。方法 选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遥感PM2.5数据与人口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 km×1 km,基于全球-暴露死亡模型评估2015年京津冀地区PM2.5长期暴露的归因死亡人数,并利用统计寿命价值法估计其对应的健康经济损失。结果 2012-2014年京津冀地区3年平均PM2.5浓度为46.25 μg/m3,平均有56.6%的人口居住在年均PM2.5浓度超过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35 μg/m3)的地区;2015年京津冀地区归因于PM2.5长期暴露的早死人数为19.38(95% CI:14.09~23.33)万人,其中排名前5的城市分别为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石家庄市和邯郸市;京津冀地区健康经济损失总计359.34(95% CI:260.99~432.55)亿元,占2015年该地区生产总值的0.70%(95% CI:0.51%~0.85%),其中排名前5的城市分别为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石家庄市和沧州市。结论 PM2.5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疾病与经济负担,其空间分布提示针对重点城市的污染防控政策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定量评估北京市昌平区空气中粒径≤ 2.5 μm的颗粒物(PM2.5)对居民心血管系统疾病累积超额死亡率(CER)及寿命损失年(YLL)的短期影响。方法 收集2014-2017年北京市昌平区户籍人群的死亡个案资料、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浓度资料及气象资料,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滞后天数PM2.5浓度对不同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CER及YLL的影响。结果 PM2.5对心血管系统疾病CER和YLL的危害效应分别在滞后7 d和9 d时开始显现,滞后14 d时达到最大,持续时间长达21 d。累积滞后21 d时,PM2.5每增加10 μg/m3,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CER为0.021%(95% CI:0.004%~0.038%),YLL为1.47(95% CI:0.23~2.70)年。PM2.5对男性及≥ 75岁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CER和YLL影响更大。结论 PM2.5可以增加人群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和YL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国7个城市大气中粒径≤2.5 μm的颗粒物(PM2.5)对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急性效应。方法 收集石家庄、哈尔滨、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和西安7个城市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PM2.5日均浓度数据、同期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和气象监测数据。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和半泊松分布连接的方法,控制长期和季节趋势、气象因素及“星期几效应”的影响,在分城市水平和多城市水平分析中国7个城市大气PM2.5日均浓度和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大气PM2.5和心血管疾病日死亡率的关联强度在不同城市间差异较大,广州市效应最强。在7个城市平均水平上,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能引起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0.315%(95% CI:0.133%~0.497%)。PM2.5的效应从lag0到lag2递减,lag01时最强。在双污染物模型中,调整SO2或NO2之后,各城市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影响均有所降低,且合并效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PM2.5可能不具有独立的健康效应。分层分析结果显示,PM2.5对男性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影响的效应值高于女性,其浓度每升高10 μg/m3对应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百分比分别为0.371%(95% CI:0.141%~0.600%)、0.199%(95% CI:0.077%~0.321%)。随着年龄的增长,PM2.5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逐渐增强。PM2.5对文化程度较低居民影响高于文化程度较高者。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的健康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2.5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关系的暴露-反应关系非线性无阈值,高污染物浓度相对于低污染浓度时曲线更为平坦。结论 大气PM2.5浓度升高可导致人群每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中关村地区55岁以上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了解城市社区老年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与健康意识、卫生保健知识和健康相关行为、以及他们对健康教育的主观需求,为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北京医科大学健康教育教研室于2 0 0 1年3~4月对北京中关村地区55岁以上部分居民进行了入户访谈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 北京市中关村55岁以上居民50 1名。2 方法 在中关村全部3 2个社区中随机抽取1 0个社区,每社区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55岁以上的居民各50名,共50 1人。调查问卷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经预调查修订后正式…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部分55 岁以上人群体能减退的纵向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能敏感反映老年人机体功能状况的指标 ,采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EPESE研究课题中心提出的体能检测方法 ,对北京市城区和郊区 1986名 55岁及以上的人群进行了测试 ,并进行了为期 3年的纵向观察。研究发现 ,1986名老人 3年间死亡 168例 ,1992年调查时日常生活需要依赖者 3年死亡率最高 ( 18.4 % ) ,体能检查中功能减退者其次 (轻度减退者 5.2 % ,中度减退者 10 .5% ) ,体能检查无功能减退者死亡率最低 ( 3.4 % )。 1992年体能检查中功能有减退者 3年后发展为日常活动能力依赖者也大于当时功能未减退者。本结果进一步提示体能检查发现的下肢活动能力减退是老年人由健康转向日常生活依赖的中间阶段 ,是表明健康衰退老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老年人体重指数(BMI)与高血压和死亡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北京市区和近郊山区,各随机抽取1个区/县,在所抽取的区/县采取分层、分段及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55岁以上人群2086名进行队列研究。结果:BMI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高血压患病率则随BMI和年龄的增高而上升。BMI与全死因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BMI≥25.0和20.0-24.9组老人的死亡危险分别比BMI<20.0组老人低62%(HR=0.38,95,CI:0.29-0.49)和39%(HR=0.61,95%;CI:0.49-0.7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在控制年龄、性别、地区(城乡)、高血压患病史、认知功能、健康自评等因素后,上述关系依然存在。结论;在老年人群不应过分强调减肥,但结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证实。  相似文献   

14.
Changes in urinary pH and bicarbonate levels were studied in urine collected before and after final examinations taken by 91 medical students (65 males, 26 females) in Tokyo and from 87 students (73 males, 14 females) in Kanazawa, a rural municipality. Bicarbonate levels and pH in the urine of students in both c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attending 2 h of final examinations. The highest pH value and highest bicarbonate level were 7.66 and 80.3 mM, respectively, found in the urine of a student in Kanazawa. Urinary pH and bicarbonate levels averaged 6.48 and 11.1 mM, respectively, for students in Tokyo and 6.26 and 8.91 mM, respectively, for students in Kanazawa. Given mat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ir of the classrooms in both cities increased drastically during the final examinations (i.e., from 700 ppm to 1 200 ppm in Tokyo and from 700 ppm to 1 500 ppm in Kanazawa), it appears that the increases in urinary pH and bicarbonate level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carbon dioxide (known to be convertible to bicarbonate in blood) in the rooms. This was also supported by the increase in urinary pH and bicarbonate levels found in urine collected from 20 students who stayed in a cinema for 3 h, at which location carbon dioxide levels in air reached 1 200 ppm.  相似文献   

15.
16.
17.
《Nutrition reviews》1997,55(12):435-436
  相似文献   

18.
19.
《Nutrition reviews》1997,55(12):425-434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