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QT间期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中的变化,观察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与碳氧血红蛋白(COHb)、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I(cTnI)及肌红蛋白(Mb)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院住院的ACOP患者104例,另取98例本院内科患者为对照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行心电图检查,分别测量QT间期, 计算QTd 和QTcd,并测定CK、CK-MB、LDH、cTnI及Mb.分析QTcd与CK、CK-MB、LDH、cTnI和Mb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两组Q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两组QTd和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毒组QT、QTd和QTcd出院时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0.01).入院时QTcd与COHb(r = -0.288,P=0.019)、cTnI(r = -0.297,P=0.007)、CK-MB(r=0.262,P=0.020)和Mb(r=0.248,P=0.012)相关,而与CK和LDH无相关性.结论 ACOP可以引起患者QT间期延长,当QTcd升高时与患者的心肌损伤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QT间期及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患者QT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并于透析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间期、校正QT间期、QTd、校正QTd(QTc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显著增加(P<0.01);两组间最大QT间期(QTmax)无明显差异,校正后MHD患者最大QT间期(QTcmax)延长(P<0.05),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有极为明显的增加(均P<0.01):透析后QTmax、QTcmax、QTd、QTcd均较透析前明显延长(均P<0.05);MHD患者透析前QTd与其LVMI、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1和0.34,P<0.05).结论:MHD患者LVMI增加,QTcmax、QTd、QTcd延长,透析后更加显著.血液透析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的变异程度,而QT间期本身又是反应心室各部心肌的复极情况最简便而无创的指标.QTd采用静息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QT间期(QTmax)与最短QT间期(QTmin)之差表示,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近年来对QTd与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研究报道[1~3],本文分析对照了338例患者的心电图,以期进一步了解心肌缺血和缺血性严重程度对QTd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杰锋  丁嘉宝  崔腾斌  刘一鸣 《临床荟萃》2006,21(15):1092-109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QTd)密切相关,我们采用12导联心电图测定最长QT间期(QTmax)、校正最长QT间期(QTcmax)、最短QT间期(QTmin)、校正最短QT间期(QTcmin)、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观察支架植入术对ACS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对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病人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分析84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PTCA术前、术后一天内所记录的心电图。测算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病例分为三组:心绞痛PTCA成功组、心肌梗塞PTCA成功组、心肌梗塞PTCA失败组。分别对三组QTd、QT作术前、术后比较。结果:前二组术后QTd、QTcd较术前显减少(P<0.01).失败组术前、术后QTd及QTcd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成功的PTCA能显减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的QTd.提示可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心肌缺血患的死亡率。可以改善患的预后。术后心肌梗塞患删减少可能反映了顿抑或冬眠心肌的“苏醒”。并表明梗塞区内尚有存活心肌。  相似文献   

6.
唐艳红 《临床荟萃》2001,16(17):781-782
QT离散度 (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 QT时限的变异程度 ,而 QT间期本身又是反应心室各部心肌的复极情况最简便而无创的指标。QTd采用静息 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 QT间期(QTmax)与最短 QT间期 (QTmin)之差表示 ,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 QTcd=QTcmax- QTcmin。近年来对 QTd与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自主神经张力改变之间的关系有许多研究报道[1~ 3] ,本文分析对照了 338例患者的心电图 ,以期进一步了解心肌缺血和缺血性严重程度对 QTd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近 5年的住院患者中 ,据 2 4小时动态心电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与患儿心肌损伤之间的关联。方法选择生理性黄疸患儿59例(生理性黄疸组),病理性黄疸患儿33例(病理性黄疸组)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新生儿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心电图校正Q-T间期(QTc)、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左室射血分数(EF)和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的结果,并统计分析。结果病理性黄疸组患儿CK、CK-MB、LDH显著高于生理性黄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高于生理性黄疸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QTc、QTcd、EF、E/A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损伤,应谨慎分析与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时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预后的评价.方法 将62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分为轻度(n=36)和重度两组(n=26),选择28例日龄、性别与窒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无窒息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cTnI,并在安静或睡眠情况下描记心电图,测定QTd值.结果 窒息组cTnI、QT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中cTnI可作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心肌损害程度的敏感指标,且QTd比cTnI对心肌损害的判断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 选掸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 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 选掸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 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周后QTd、QTc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明显降低QTd、QTcd,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QTd、QTcd可作为判断抗凝成功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QT离散度(QTd)变化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住院患者,经检查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QTd值变化情况。治疗组运用PIC术,术前术后4~6 h进行标准12导连心电图检查。对照组选择常规保守治疗,检查用药前后4~6 h进行标准12导连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指标。为避免产生人为误差,选择同一组心内科医师和影像学医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两组经PCI术治疗前QTd、QTc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6.29,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QTd、QTcd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t=1.49,0.22,P>0.05)。治疗后4~6 h对照组与治疗组QTd、QTcd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8个月随访观察,对照组3例复发,复发率6.98%;治疗组无复发,复发率0。结论 QTd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冠心病预后情况,QTd值越小,预后越好,复发几率也越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QTc间期、Tp-e间期和Tp-e/QT的改变,从而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QTc间期、Tp-e间期和Tp-e/Q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56例,对其QTc间期、Tp-e间期和Tp-e/QT进行分析;另设健康体检者66例为对照组。结果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心电图异常率、QTc间期、Tp-e间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e/Q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肝硬化ChildA、B、C级三组间比较,心电图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c间期、Tp-e间期与Child分级呈正相关(P<0.01)。肝炎肝硬化电解质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QTc间期差异非常显著(P<0.01);心电图异常率、Tp-e间期、Tp-e/Q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升高,电解质紊乱使QTc间期延长显著。QTc间期、Tp-e间期可以作为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的辅助参考指标,临床医师应密切注意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4.
QT间期包括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反映各部位心肌复极的离散程度.在心肌局部缺血或室壁运动异常,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及心功能不全时,均可导致QTd变化.本文通过77例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对照,对心电图运动试验时QTd、QTcd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心房超速负荷试验的QT间期离散度 (QTd)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 38例及冠脉造影正常 4 0例进行食管心房超速负荷试验 ,记录试验前后 12导联心电图 ,测量ST段 ,校正QTc及QTd ,利用四格表法 ,分别计算各指标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冠心病组试验后QTc及QTd均较试验前明显延长 (P<0 .0 1) ,试验后冠心病组QTd也长于非冠心病组 (P <0 .0 5 )。ST段 ,QTc及QTd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分别为 95 % ,6 7.5 % ,87.5 % ,敏感性分别为 5 2 .6 % ,73.7% ,84 .2 %。结论食管心房超速负荷试验的QT间期离散度 (QTd)能增加冠心病的诊断敏感度 ,对冠心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QT离散度(QTd)能间接反映心肌电不稳定性和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程度,并能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为此,我们研究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校正QT间期(QTc)与QTd及临床指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时QT间期离散度对心室颤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玲  吴蔚 《华西医学》2005,20(3):487-48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改变与心室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MI后24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心室颤动组)和32例未发生心室颤动的AMI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急诊时体表同步12导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和QTc间期离散度。结果:心室颤动组QTc间期离散度和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6ms±15ms与33ms±16ms和73ms±21ms与40ms±14ms,P<0.001)。结论:AMI时QT间期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心室颤动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exercisetreadmilltesting,ETT)中ST段下移标准与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correctedQTdispersion,QTcd)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8例完成ETT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将其分为非冠心病组(n=78)及冠心病组(n=30),分别测量各组运动前、中、后QT间期离散度(QTdispersion,QTd)及QTcd的变化,将运动后QTcd指标与ST段下移指标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准确度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无论运动前、运动中以及运动后,两组QTd及QTcd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与ST段下移指标阳性(73.3%,61.1%)比较,QTcd≥50m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6.7%)、阳性预测值(89.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8.26,17.36,P<0.01)显著高于ST段下移法而特异性无显著差异;试用QTcd≥55ms为异常标准,则特异性显著提高(χ2=23.12,P<0.01),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都下降。结论:ETT中QTcd与ST段下移标准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QTcd)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60例DCM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d、QTcd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QTd、QTcd比较,DCM组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而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高于NYHAⅠ~Ⅱ级患者.QTd>110ms组室速、心源性猝死和NYHAⅢ~Ⅳ级发生率显著高于QTd≤110ms组(P<0.01或P<0.05),而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QTd、QTcd与NYHA分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不相关.结论DCM患者存在QTd、QTcd变化,QTd、QTcd的增加可作为预测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也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QTd与NYHA分级相关而与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无关.  相似文献   

20.
QT间期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 (QTd)及P波离散度 (Pd)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 (DCM)预后关系。方法  5 2例DCM患儿 (研究组 ) ,男 31例 ,女 2 1例 ,年龄 3个月~ 18岁 ,平均 (5 79± 5 17)岁 ,死亡 5例。随机匹配健康儿童 5 2例为对照 (对照组 )。受检对象描记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 ,选择波形清晰的 3个心动周期自动分析合并人工干预测量心率 (HR)、QTd与Pd。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心率增快 (P <0 0 5 ) ,P -R间期 (P <0 0 5 )、QRS间期 (P <0 0 1)及QTc间期 (P <0 0 1)延长 ;QT max增加 (P >0 0 5 ) ,QTd、Pmax、Pmin及Pd延长 (P <0 0 1)。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QTd与Pd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QTd和Pd在DCM患儿明显增大 ,但其对估测DCM预后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