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探讨酞胺哌啶酮治疗多发性难治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2例MM患者采用酞胺哌啶酮治疗,起始剂量为100mg/d,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加量,最高可达400mg/d。结果75%的患者对治疗有效,其中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治疗进步,2例无效,1例不能耐受治疗而退出。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嗑睡、便秘、头晕、皮疹等。结论酞胺哌啶酮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2.
市场上消失了数十年的药物酞胺哌啶酮正在开始作为一种对恶性血液病患者真正有益处的药物出现。美国的报告说,89例患有非常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人中34%的病人用酞胺哌啶酮治疗后异常蛋白浓度减少20%。副作用包括嗜睡、意识模糊、体重减轻、恶心与呕吐。虽然早期数据表明,它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或干扰细胞因子(细胞素)通道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3H〕-TdR掺入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研究了酞咪哌啶酮对植物血凝素和旧结核菌素刺激下的豚鼠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酞咪哌啶酮对两种刺激下的淋转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以对特异性淋转(旧结核菌素刺激下)之抑制作用更强。因此,酞咪哌啶酮可以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关)是一顽固难治疾患,1984年Rodriguez应用酞咪哌啶酮(Thalidomid)治疗类风关获满意疗效。我们试用酞咪哌啶酮治疗类风关18例,兹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酞胺哌啶酮对实验门脉高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门脉缩窄门脉高压鼠模型(PVL).PVL鼠从术后当天到术后2周分别口服酞胺哌啶酮和水,于术后2周时测定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并与对照组鼠进行比较.结果酞胺哌啶酮能明显增加PVL鼠的平均动脉压,降低其门脉压力和血浆TNF水平.结论酞胺哌啶酮通过降低TNF水平,改善门脉高压高动力循环状态,降低门脉压力.  相似文献   

6.
<正> 在世界医药界曾发生过酞胺哌啶酮(thaidomide)事件。该药为西德研制,作为优秀的非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应用于临床,并很快普及到许多国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现酞胺哌啶酮可致畸胎而被禁用。据统计从应用该药停用约十年之久,仅西德一国,服该药孕妇约出生了5000个畸形儿,其中仅半数存活。此事轰动世界。从此人们开始了药物致畸胎作用的系统研究。国外报告2%的新生婴儿有各种各样的生  相似文献   

7.
1960年酞胺哌啶酮(thalidomide)开始在英国市场上出售,不久发现有些服药人出现了周围神经病变。长期持续的感觉障碍似乎是由于初级神经元或轴突变性所致。仅仅这一副作用,就有可能取消使用此药作为镇静剂。但是与孕妇在妊娠期服用此药后所致的胎儿异常相比,以上的副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虽然在严格控制下可使用酞胺哌啶酮供实验室致畸研究和其它既定的研究,但是在1961年末,ChemieGrunenthal制药公司已停止出售此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国产和进口西酞普兰片在健康男性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双周期交叉实验设计,将18名男性健康受试者随机等分成2组,分别单次口服西酞普兰受试制剂或参比制剂40mg,在设计的时间点取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西酞普兰的浓度,由血药浓度数据获得各自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Tmax)等药动学参数,以SPSS 10.0软件对主要药动学参数进行方差检验,以t检验进行生物等效性判断.结果 西酞普兰片受试制剂组和参比制剂组的AUC0→144、AUC0→∞、Tmax和Cmax分别为1665±318 ng·h/mL和167l±346 ng·h/mL、1806±372 ng·h/mL和1823±405 ng·h/mL、4.6±0.9 h和4.6±1.4 h、34.3±3.8 ng/mL和35.2±4.3 ng/mL.受试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5%±10.8%.统计学处理表明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之间无明显差异,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为生物等效制剂.结论 受试制剂国产西酞普兰片与参比制剂进口西酞普兰片为生物等效制剂.  相似文献   

9.
人们大都知道“反应停”的鼎鼎大名。反应停,其化学名为“酞胺哌啶酮”,由西德一家制药公司于1956年开发上市。因该药具有良好的镇静、安眠作用,且服后也没有其他安眠药那样的“宿醉”副作用,故上市后很快受到欧美市场的欢迎。更令人感兴趣的消息是,据一些欧洲医生反映,怀孕妇女在服用此药后,  相似文献   

10.
张晓东  李宁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1):477-478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强迫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平分为西酞普兰组及氯米帕明组。疗程。周。采用Yale-Brown强迫症量表(Y—BOGS)、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57%,有效率为83%;氯米帕明组显效率为61%,有效率为87%,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氯米帕明组少且轻微。结论: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疗效与氯米帕明相当,且安全性更高,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喜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3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喜酞普兰组36例和阿普唑仑组37例,喜酞普兰组治疗剂量在10~50mg/d,阿普唑仑组为1.2~3.6mg/d,观察时间为6周。疗效评定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安全性评价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及查体。结果:喜酞普兰组显效率为69.4%,有效率为91.7%;阿普唑仑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和89.2%,两者疗效相当,但中长期疗效喜酞普兰则占优;喜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次明显少于阿普唑仑组(P〈0.01),程度均较轻微。结论:喜酞普兰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告11例皮损明显的慢性红斑狼疮患者,用氯化喹啉冶疗无效改用反应停(thalidomide,酞咪哌啶酮)治疗效果较好。 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20~67岁,平均45岁。病程1~35年,平均11年。7例为盘状红斑狼疮(DLE),4例为亚急性红斑狼疮(SCLE)。患者以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电针、生物波多功能治疗仪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对61例面瘫患者采用中药养血活血,祛风散寒通络,电针与生物波多功能治疗仪交替使用,10天为1个疗程,结果:总的治愈率为85.2%,有效率为93.3%,结论:中药,电针,生物波多功能治疗仪治疗面瘫,疗效明显,有效率高,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低浓度葡萄糖、乙醇和生物激活剂对生物膜修复污染河水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生物膜去除污染河水的COD均有明显强化作用,葡萄糖的强化作用最为明显。在22~31℃,河水流量为10L/h、气水比为10:1(V/V)时,与空白相比,加入4.5mg/L的葡萄糖可使COD去除率提高50.3%,河水COD可由地表水V类水质变为I类水质。加入5mg/L乙醇可使COD去除率提高18.5%。在16~20℃、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3mg/L的生物激活剂可使COD去除率提高17.9%。但3种药剂对于氨氮的去除意义不大,加入4.5mg/L葡萄糖后氨氮的去除率只提高7.7%。加入5mg/L乙醇后氨氮的去除率略有下降,加入3mg/L生物激活剂后,氨氮去除率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春平  高欢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10):596-596,607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冶疗抑郁障碍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方法:应用西酞普兰治疗各种抑郁障碍34例,疗程8周。用Hamilton抑郁量表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疗效。结果:西酞普兰总有效率为91.2%,临床痊愈率为59.4%。一周以上即可起效,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西酞普兰治疗抑郁障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末,由反应停(酞胺哌啶酮)引发的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0余例海豹形婴儿,成为震惊世界的医学史上的灾难性事件。反应停是首个发现的孕妇致畸药。1953年,西德一家制药公司首先合成反应停,1956年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2例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用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显效率63.4%,有效率83%,帕罗西汀组为63.4%;78%,疗效相当,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抗抑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8.
杨双强  李法荫 《四川医学》1994,15(5):251-253
本文对我院施行二尖瓣生物瓣替换术后康复出院77例患者进行8年以上长期随访,获访67例,随访率87.01%,失访10例,失访率12.99%。随访表明:术后8年以上生存56例(含再换羽术后生存7例),生存率83.58%。其中疗效满意22例(32.84%),改善16例(23.88%),复发或疗效欠佳11例(16.42%),再换瓣10例(14.93%),晚期死亡11例(含再换瓣术后死亡3例),晚期死亡率16.42%。随访期中出现生物瓣功能减损40例(59.70%)。晚期死亡原因中以生物瓣衰败心衰居多(54.54%),感染性心内膜炎次之(18.18%),其余为脑栓塞、晚期瓣周瘘及突然死亡各占9.09%,文章就二尖瓣生物的替换术后患者长期生存率,术后生物瓣衰败出现时间及其与年龄、性别之关系,晚期死亡原因和再换瓣问题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生物共振技术对湿疹的治疗效果。方法 治疗组60例使用生物共振波进行治疗并与使用皿治林、西替利嗪、酮替芬或扑尔敏、人胎盘脂多糖的对照组加例进行比较,疗程为8周。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85%)和治愈率(73.3%)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2.5%、52.5%),且前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生物共振技术治疗湿疹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小,是治疗湿疹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口服两种多索茶碱片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比观察湖南宏生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多索茶碱片(T)和齐齐哈尔化学药厂生产的多索茶碱片(R)在8名中国男性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及其有关主要参数均值,以判定两者是否生物等效。采用二期交叉设计,将志愿者随机分成二组,每组4人,随机确定给药序列,间隔1wk后交叉服药,重复实验。血药浓度用反相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T/R的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2.7%±12.4%,采用双向单侧t检验计算简法计算,供试药AUC、Cmax、Tmax的均值均在参比制剂相应值的80%~120%的范围内,故上述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结果也提示不同个体对多索茶碱的吸收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