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从电生理角度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电图(EEG)和经颅多普勒工TCD)对后循环缺血(PCI)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对98例临床诊断为PCI患者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图和TCD的检测。结果98例患者中三项检查均异常的患者26例,占26.5%,二项异常患者67例,占68.3%,其中TCD异常率最高,BAEP次之。结论联合应用BAEP、EEG和TCD检测对后循环缺血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后循环缺血(PCI)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CD和BAEP技术对128例临床诊断为PCI的患者进行检测,评价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供情况,同时对BAEP各波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进行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中TCD异常率为75.0%(96/128);BAEP异常率为68.7%(88/128)。TCD和BAEP总异常率为87.5%(112/128)。TCD、BAEP、TCD+BAEP 3种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CD、BAEP在PCI诊断中各具优势,分别从神经电生理和血流动力学方面为PCI的诊断和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联合应用能更全面地反映病情,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马婉  郭骅 《海南医学》2011,22(2):105-106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0例诊断为PCI的患者进行BAEP和TCD检查,并选择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BAEP检查.结果 BAEP异常率为62%,且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内耳型5例,脑干型49例,混合型8例.TCD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发作间歇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确诊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行TCD、BAEP、CDFI检测,并与51位正常受试者相应检测结果对照.结果:PCIV患者TCD异常率为80%,BAEP异常率7...  相似文献   

5.
喻恒  龙崇荣  王亮 《重庆医学》2012,41(32):3360-3361,3364
目的评价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4例经临床确诊的后循环缺血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CT、MRI检查结果分为梗死亚组(53例)和非梗死亚组(71例),均进行BAEP及经颅多普勒检查,并与健康对照组(60例)进行对比。结果 12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BAEP异常113例,异常率91.11%。与对照组比较,后循环缺血患者的Ⅴ波峰潜伏期和Ⅲ~Ⅴ波的峰间潜伏期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亚组与非梗死亚组比较,Ⅴ波峰潜伏期、Ⅲ~Ⅴ波峰间潜伏期亦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4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TCD异常79例,异常率63.7%,其中梗死亚组异常率(77.3%)高于非梗死亚组(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BAEP和TCD可为后循环缺血的病情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正军  蒋士杰  姚俊  龚家明 《吉林医学》2013,34(23):4647-4648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在后循环缺血(PCI)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8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分析患者血管病变和PCI的关系。结果:98例患者中87例(88.78%)存在后循环血管病变,其中后循环狭窄或闭塞64例(73.56%),后循环其他病变(发育不全、扭曲延长、夹层、骨质压迫)23例(26.44%)。结论:后循环血管病变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头颈部CTA能清晰显示患者的血管情况,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梗死的TCD表现以及TCD对脑梗死诊断的意义。方法 :将 110例脑梗死患者的TCD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10例脑梗死患者中TCD异常率 93.6 3% ,大面积梗死组异常率 98.4 1% ,小面积梗死异常率 87.2 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主要异常表现有狭窄、闭塞、血流减慢、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TCD与影像学检查定位符合率为 80 .4 9%。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0 3例异常TCD结果中 32例有侧枝循环形成。结论 :TCD检测脑梗死的异常率与梗死的面积有明显的关系 ,梗死面积越大异常率越高 ,且能结合临床对脑梗死作出病因和定位诊断 ,另外通过对侧支循环的判断为预测脑梗死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TCD不失为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部血管超声(CUS)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8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将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TCD+CUS检查。对比两组血流异常率,并评估TCD+CUS与头颅CT+MRI诊断脑梗死的符合率。结果脑梗死组血流异常率为61.1%(66/1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13/1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D联合CUS与CT+MRI诊断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及分水岭区梗死的符合率分别为81.6%(40/49)、92.0%(23/25)和77.8%(14/18)。结论 TCD联合CUS检查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的有效辅助诊断手段,能降低误诊或漏诊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患者的脑电图 (EEG)与经颅多普勒 (TCD)的相关性 ,以探讨EEG在 VBI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 4 6例临床诊断 VBI眩晕的患者及 36例非 VBI眩晕的患者进行 EEG和 TCD检测。结果 :VBI组治疗前 EEG异常率为 91.30 % (4 2 / 4 6 )。TCD异常率为 93.4 8% (4 3/ 4 6 )。两组检测共同异常率为87.78% (39/ 4 6 )。 EEG和 TCD检测的异常率之间相比以及各自与共同异常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 .0 5 )。治疗2周后 EEG和 TCD检测的异常率差异也无显著性 (P>0 .0 5 )。非 VBI组 EEG异常率为 2 5 .0 0 % (9/ 36 ) ,TCD异常率为 33.33% (12 / 36 % )。两种检测的共同异常率仅为 5 .5 6 % (2 / 36 )。 EEG和 TCD检测的异常率差异虽无显著性 (P>0 .0 5 ,但其各自的异常率与共同异常率相比则有显著性 (P<0 .0 5 )。对 VBI组治疗前 EEG和 TCD的异常率与非 VBI组 EEG和 TCD的异常率分别进行比较 ,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EEG和 TCD检测对于 VBI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有相关性和互补性 ,EEG在没有 TCD仪的基层医院诊断 VBI时可作为一个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0.
樊杰  陈纯 《黑龙江医学》2012,36(8):564-566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听觉诱发电位改变。方法对110例经临床确诊的后循环缺血(PCI)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CT/MRI检查结果分为梗死组(48例)和非梗死组(62例),均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110例PCI患者BAEP异常86例,异常率78.2%,主要异常表现为:Ⅰ、Ⅲ、Ⅴ波的潜伏期和Ⅲ~Ⅴ潜伏间期延长,表现以脑干型为主(33/110,30%),高于内耳型(24/110,21.9%)和混合型(29/110,26.4%)。梗死组Ⅲ波潜伏期(4.12±0.23)较非梗死组(3.98±0.21)显著延长(P<0.05),梗死组Ⅴ波潜伏期(6.04±0.25)较非梗死组(5.75±0.39)显著延长(P<0.01),梗死组Ⅲ~Ⅴ潜伏间期(2.08±0.23)较非梗死组(1.77±0.31)显著延长(P<0.01)。结论BAEP能灵敏地检测出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异常,其异常程度可部分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莉  李敬诚  谢鹏  王琳  王景周 《重庆医学》2008,37(18):2022-2024
目的 对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结构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分析,明确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的具体情况.方法 收集13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经颅内多普勒(TCD)的方法对椎基底动脉的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流速以及血管搏动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DSA发现其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 后循环缺血患者椎基底动脉血管狭窄和扩张延长较多见,并伴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TCD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ur doppler ultrasound,CDU)、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血管评估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16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86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30例),均行颈动脉CDU、TCD及头颈联合CTA检查.比较两组斑块的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结果CTA显示157例(72.7%)298条脑血管异常;后循环血管病变以椎动脉V1段(21.5%)和V4段(17.4%)狭窄最为多见,狭窄程度以重度(47.0%)为主:脑梗死组血管病变发生率为80.2%.高于TIA组的67.7%,脑梗死组血管重度狭窄的比例亦高于TIA组(47.4%vs.25.4%).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2例(61.1%)颈动脉CDU异常;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7.4%.高于TIA组的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8例(68.5%)TCD检查异常;脑梗死组侧支循环开放率较TIA组明显减少(19.8%vs.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患者的主要血管病变部位在椎动脉V1段和V4段;颈动脉CDU、TCD和CTA联合应用可为PCI的血管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联合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将125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73例,同时行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例。比较脑梗死组和TIA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的稳定性、狭窄程度,评估颈动脉狭窄对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所检出的斑块中,易损斑块占66.3%(61/92),高于TIA组39.7%(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5.4%(34/52),高于TIA组的42.5%(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50%狭窄的发生率为32.7%(17/52),高于TIA组16.4%(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发现前循环盗血的PCI患者11例,其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峰值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联合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有助于发现PCI患者合并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易损斑块,评估前后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后循环慢性脑缺血CT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2012年在本院神经内科拟诊为后循环缺血患者60例,使用EMS-9EB×2P(双通道四深度)TCD仪分别评价基底动脉(B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的血流情况,使用Siemens 16排CT对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平扫,选取以环池层面为中心的感兴趣区进行灌注扫描,应用Siemens自带PCT专用软件包进行后处理,测定灌注参数CBF、CBV、MTT、TTP。结果:TCD:观察组30例患者基底动脉(BA)异常17例,大脑后动脉(PCA)异常3例、椎动脉(VA)异常12例,各条动脉Vm、PI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全部CT平扫未见与临床症状相关的病灶;CT灌注成像观察组中28例显示后循环共32处低灌注区,灌注参数rCBF、rCBV、MTT、TTP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简便快捷而又经济无创的TCD和多层螺旋CT设备,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慢性PCI患者的定位、定性和定量诊断依据,以此提高慢性PCI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便于尽早给予针对性治疗,预防缺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和脑梗死的发生,减少患者功能障碍和残疾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基动脉供血不足(VBI)脑干功能与经颅多普勒(TCD)的相关性。方法 对68例临床诊断VBI的患者及30例非VBI患者进行BR、BAEP和TCD检测。结果 VBI组脑干功能损害84.6%,TCD异常率为83.1%,χ^2检验差异不显著;非VBI组脑干功能损害8.3%,TCD异率为46.6%,χ^2检验差异显著。VBI组脑干功能损害及TCD异常者为98/136,皆正常者为24/136,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评估后循环缺血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对65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65例患者中有血管病变54例(83.1%)。单纯前循环病变9例(13.8%),单纯后循环病变21例(32.3%),前后循环同时病变24例(36.9%),其中11例(16.9%)造影未见异常,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34例(52.3%)。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明确血管形态变化,有利于及时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颈动脉彩超观察后循环缺血(PCI)病变中颅内外血管的血流动力学、颈动脉及椎动脉形态结构效果。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PCI颈动脉及椎动脉斑块病人48例(观察组)与无症状者38例(对照组),行TCD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内中膜(IMT)厚度、斑块数量构成和内径大小与血流动力学特点。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存在颈动脉及椎动脉IMT增厚(P<0.01),内膜面粗糙,斑块46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P<0.01),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增高(P<0.01)。结论:应用TCD联合颈动脉彩超可系统了解PCI病变颅内外供血情况及血管形态与结构,对PCI病变病人病因诊断、指导治疗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现象的相关性以及VAD患者合并PC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TIA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VAD组和非VAD组,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PCI组有VAD的危险比前循环组高2.363倍,而存在VAD的病例出现PCI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1.639倍。在128例伴有VAD的脑梗死/TIA患者中,后循环组冠心病患者比例(11.0% vs 28.3%,P=0.013)显著小于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比例(86.6% vs 19.6%,P=0.000)显著高于前循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P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05,95%CI:9.778~71.850,P=0.000)。结论 VAD与PCI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合并P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