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特征、食管动力学及酸暴露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005至2011年我院门诊完成所有检查并确诊的260例GERD患者资料,将其分为老年组(i〉60岁)与中青年组(〈60岁),分析两组患者的食管炎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食管动力学、酸暴露情况。结果老年组GERD患者食管裂孔疝、不典型反流症状及食管外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分别为45.1%、36.3%、37.1%与30.6%、27.2%、2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6、0.005、0.037)。两组患者内镜下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7.5%与50.3%,P=0.250),但老年组患者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B级及C+D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19.5%、8.8%与10.2%、2.7%,P值分别为0.034、0.030)。老年组患者的立卧位酸清除时间、立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及反流指数DeMeester积分均高于中青年组,且立位酸清除时间百分比、卧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及DeMeester积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6、0.001)。老年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体部蠕动波幅均低于中青年组,非传导性收缩百分比高于中青年组,两组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364-6.39,15.574-7.01,P=0.009)。结论与中青年GERD相比,老年GERD患者食管动力功能下降,酸暴露时间延长,中重度食管炎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酸反流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压力及湿咽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符合GERD诊断标准的43例患者,进行高分辨多通道毛细灌注测压检查及24 h食管pH动态监测,根据24 h食管pH监测指标结果,以DeMeester积分<14.7为标准,将43例患者分为生理性酸反流组和病理性酸反流组,比较两组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压力及湿咽成功率.结果:病理性酸反流组LESP、食管体部远段压力、湿咽成功率(%)较生理性酸反流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近段、中段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患者病理性酸反流与LESP、食管体部远段压力、湿咽成功率密切相关,而与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食管体部近段、中段压力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亚型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患者的心理状态。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的182例rGERD患者,均行24 h pH-阻抗监测,根据临床表现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组(RE组,n=54)、非糜烂性反流病组(NERD组,n=108)和Barrett食管组(BE组,n=20),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用GERD专用生活质量(GERD-HRQL)量表对3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3组患者HAMA、HAMD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ERD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高于R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RD组患者弱酸反流发生率高于RE组、B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 NERD患者比RE、BE患者更易发生弱酸反流,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症状,可能是rGERD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的差异。 方法 随机选取94例有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且反流性疾病问卷的症状积分(Sc)≥12的患者行上消化道内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及24 h食管pH监测。根据内镜诊断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比较RE与NERD两组食管动力和酸反流情况。同时根据24 h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生理性酸反流(pH -)组和病理性酸反流(pH +)组,比较两组患者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结果 RE组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食管收缩波幅、远段收缩积分(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与NER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RE组LESP减低的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的发生率高于NERD(分别为63.0% vs.31.7%,P<0.01;37.0% vs.14.3%, P<0.05)。28例GERD患者发生pH +,RE组pH +发生率高于NERD组(63.0% vs.17.5%,P<0.01);RE组 24 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均高于NE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P及食管收缩波幅低于pH -组,且pH +组LESP减低发生率及食管裂孔疝发生率高于pH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组LESL、DCI及有效蠕动比例低于pH -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E患者较NERD患者更易见酸反流和食管裂孔疝;有pH +的GERD病患者更易见食管动力障碍,这种差异可能与食管动力障碍和酸反流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酸反流、非酸反流的情况及其与烧心的关系。方法:选择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病患者92例,根据消化内镜检查结果及24 h pH监测指标分为糜烂性食管炎(A组,40例)和非糜烂性反流病(B组,52例),比较两组联合阻抗-pH监测指标。结果:两组阻抗指标酸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酸反流次数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7,P〈0.05);两组非酸反流烧心症状指数阳性率分别为22.5%(A组)、13.5%(B组)。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中,无论糜烂性食管炎还是非糜烂性食管炎,非酸反流症状指数阳性均占相当的比例,提示非酸反流也是引起烧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月接受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56例进行研究,根据GERD蒙特利尔的标准、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等,将GERD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与中青年组(年龄<65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2组GERD患者的食管裂孔疝(HH)、食管炎(洛杉矶标准)、临床症状(反流、烧心等)、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青年GERD患者比较:老年患者重度食管炎(LC级+LD级)比例高(P<0.05);典型反酸、烧心症状轻(P<0.05),食管外症状发生率高(P<0.05);但H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生理健康总评和精神心理健康总评积分与年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积分较中青年组高(P<0.05).结论 老年GERD患者典型反流症状(反食、烧心)较少见,易发生重度食管炎,但老年GERD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83例成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其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实验组)以及中青年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食管炎以及食管裂孔疝发生情况、食管炎采用洛杉矶分级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其食管炎以及食管裂孔疝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其食管炎洛杉矶分级较对照组严重;实验组患者其典型反酸烧心积分以及食管外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消化道症状不典型,但其食管外症状较为明显,应当对其加以鉴别,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2位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行上消化管内镜检查和24h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其中54位同时接受24h食管内pH值监测检查。根据年龄将观察对象分成≥65岁组(即老年组)和<65岁组穴对照组雪。分别比较两组的体重超标和病程情况,并对内镜下食管炎程度、食管食管裂孔疝合并率以及胆汁和酸反流等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老年组中有48%的患者和49%的对照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肥胖现象;老年组患者的病程较对照组长(P<0.05),重度食管炎的发生率高达35%熏这可能与老年组有较高的食管裂孔疝合并率(65%)有关;老年组GERD患者,无论胆红素吸收值>0.14总时间百分比,还是立位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高穴P<0.05雪,但两组之间卧位、餐后胆汁反流时间百分比以及酸反流无明显差异。老年组混合反流发生率高于<65岁组(76%verus18%,P<0.05)。结论老年人GERD发病与肥胖、食管裂孔疝有关,其特点为病程较长并且伴有酸与胆汁的混合反流。长时间、高浓度的胆汁反流与酸反流同时存在可能是造成食管粘膜严重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赵丹丹  张玫 《北京医学》2016,38(1):9-11
目的 探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食管运动功能特点,为老年RE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诊断并行食管测压及(或)食管24 h pH值动态监测的老年RE患者77例与同期检出的中青年RE患者84例,分析2组患者的内镜分级及食管运动功能特点.结果 老年组中重度食管炎所占比重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LESP)、食管体部压力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无效食管运动(ineffective esphageal motility,IEM)检出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立位pH<4时间%、卧位pH<4时间%、pH<4总时间%、反流>5 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DeMeester评分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病理性酸反流检出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 RE食管黏膜破损程度老年人重于中青年人.老年RE患者抗反流能力减弱、食管酸廓清能力下降严重,出现更明显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对胃食管病理性酸反流的监测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2年9月因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在我院消化科胃肠动力室行动态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的51例患者资料,根据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远端、近端均有病理性酸反流组(20例),仅远端有病理性酸反流组(2例),仅近端有病理性酸反流组(9例),远端、近端均无病理性酸反流组(20例)。比较单、双通道24 h食管pH监测食管病理性酸反流阳性率的差异,分析仅近端食管出现病理性酸反流的可能原因及近端与远端食管酸反流的相关性。结果51例中9例仅近端提示有病理性酸反流,其中8例同时在本院进行了胃镜和(或)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1例为Barrett食管(主诉仅为咽部异物感,没有明显的反酸、烧心症状),7例主诉反酸、烧心者中2例食管裂孔疝、2例贲门失迟缓、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1例胡桃夹食管,另外1例胃镜结果阴性(未做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近端、远端均有病理性酸反流患者近端食管pH<4所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卧位pH<4所占百分比、立位pH<4所占百分比及Demeester记分均明显高于单纯近端食管病理性酸反流患者(P<0.05),最长酸反流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近端、远端酸反流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越易反流。结论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对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但pH监测远端食管无病理性酸反流的患者有一定诊断意义。喉咽反流与胃食管反流具有相关性,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对其研究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典型症状的RE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行胃镜检查确诊的140例RE患者,分为典型症状组和非典型症状组,黄型症状组58例,非典型症状组82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内镜表现、合并疾病等,并行GerdQ量表及相关症状问卷调查,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140例RE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上非典型症状发生率明显升高,2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RE严重程度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十二指肠球炎、糜烂性胃炎、食管裂孔疝、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症状患者中以食管相关症状为主的占28.05%,以食管外症状为主的占64.63%,无症状的占7.32%。GerdQ量表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典型症状的RE临床常见,单凭症状鉴别困难,应提高对RE非典型症状的认识,重视内镜检查,以提高RE患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与反流性咽喉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反流性咽喉炎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30例顽固的慢性咽喉炎患者,行胃镜检查或24h食管pH值监测,将检测的胃食管反流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抑酸药、促动力药和清热解毒治疗;B组(对照组)仅用清热解毒的咽喉炎药。对两组咽喉部症状缓解及内镜下病理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检出胃食管反流病45例(34.6%),反流性咽喉炎的体征多样化。A组治疗23例,有效率91.3%;对照组22例,有效率13.6%(P<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是导致反流性咽喉炎的重要病因,抑酸剂及促动力药可缓解或改善反流性咽喉炎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十二指肠胃反流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对41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33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十二指肠胃反流检测。结果①胃食管反流患者的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较健康志愿者显著增加(P〈0.01)。②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DGR较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严重(P〈0.05)。③DGR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无相关性。结论DGR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中具有一定的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对DGR有较高诊断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esophagitis,RE)的食管酸暴露、酸反流类型 ,及酸反流在反流性食管性食管炎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DigtrapperMKⅢ携带式食管 2 4hpH监测仪 (PCpolrrafHR瑞典产 )测定 12例正常人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2 8例的食管 2 4hpH值。结果 :RE组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RE组卧位和立位反流次数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RE组中 ,立位、卧位酸反流时间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食管长时间的酸暴露 ,可能在RE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直立位反流与卧位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同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海南西部地区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儋州、临高、琼中、白沙、澄迈、乐东、昌江等县市医院门诊及消化科诊断为GERD患者1048例(观察组)和非GERD患者982例(对照组),采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进行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意义的统计学变量后对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GERD患者主要来自儋州和临高地区,构成比为29.5%和19.4%;观察组患者的烧心、反酸、胸痛和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声音嘶哑、咽部不适或异物感、夜间咳嗽、夜间哮喘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大量饮酒、胃肠肿瘤家族史、胆汁反流、食管裂孔疝、便秘、过饱食、摄入油腻食物、辛辣饮食及高盐饮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量饮酒、胆汁反流、食管裂孔疝、便秘及过饱食是发生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617(2.524~2.693)、3.648(3.319~4.185)、9.485(7.653~11.820)、3.387(3.296~3.463)、2.415(2.327~2.496).结论 海南西部地区GERD患者食管症状和食管外症状发生率较高,大量饮酒、胆汁反流、食管裂孔疝、便秘及过饱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高敏感(RH)和功能性烧心(FH)患者的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反流模式,探讨内镜阴性烧心患者症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我院消化科门诊和胃肠功能室的以烧心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通过胃镜、24 h pH-阻抗监测,最终纳入79例患者,包括NERD 35例,RH 16例和FH 28例,进行pH-阻抗数据分析。结果 NERD组较RH组、FH组酸反流次数显著性增加、弱碱反流次数显著性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ERD组、RH组合计反流次数、混合反流次数、近端酸反流次数及百分比、近端弱酸反流次数及百分比、近端合计反流次数及百分比较FH组显著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析反流的酸度,NERD、RH和FH三组中各种反流所占的比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ERD组以酸反流为主,但在RH和FH组,则以弱酸反流为主,且弱碱反流也较NERD组显著性增加。结论 NERD患者与RH患者、FH患者反流模式不同,前者以酸反流为主,后两者弱碱反流明显增多;对于pH-阻抗监测期间无症状或未记录症状的食管酸暴露正常患者,合计反流次数、混合反流次数、近端反流次数及百分比等阻抗监测指标将有助于鉴别RH和FH。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症状学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喉咽反流病(LPRD)的关系。方法 对2007年8月至2010年10月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动力室检查的患者,采用反流疾病问卷(RDQ)和反流症状指数( RSI)调查,RDQ积分≥12分诊断为GERD;RSI积分≥13分认为存在LPRD。共向1090例患者发放问卷,有效问卷895份。其中女474例,平均年龄(54±13)岁,男421例,平均年龄(52±14)岁。结果 895例患者无反流性疾病者351例,仅有GERD者237例,仅有LPRD者89例,二者同时具有218例,3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383、0.227)。GERD患者中同时患有LPRD患者47.9%( 218/455);而LPRD患者中同时有GERD者达71.0% (218/307)。在GERD患者中,反食频率及反食程度与RSI积分相关(r=0.115、0.141,P=0.007、0.001)。结论 ERD和LPRD可以共存,也可以单独存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单独的LPRD仅占少数,GERD的治疗策略可能需要调整;GERD患者合并反食症状,一定程度提示喉咽反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19.
胃食管反流、反流症状与慢性咳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食管反流病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51%,我国北京、上海两地流行病学调查其发病率为5.77%。国外文献报道无吸烟成年人的慢性咳嗽发病率约14%~23%,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关的占41.1%,胃食管反流是约10%慢性咳嗽的唯一病因,慢性咳嗽也可以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唯一表现。笔者分析53例酸反流相关慢性咳嗽病人,探讨酸反流的强度、反流的次数、反流症状等与慢性咳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