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290例NSCLC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290例NSCLC患者中,D-二聚体正常(≤0.3μg/ml)和升高(>0.3μg/ml)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54.0和46.2个月(P<0.05).Ⅰ~Ⅱ期、ⅢA期、ⅢB期和Ⅳ期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58.1、40.6、26.7和23.5个月(P<0.05).在可手术患者(Ⅰ期、Ⅱ期和ⅢA期)中,D-二聚体水平正常和升高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35.0和11.0个月(P<0.05).淋巴结侵犯阴性和阳性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57.2和19.6个月(P<0.05).在晚期NSCLC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正常和升高患者的的中位OS分别是22.0和16.0个月(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TNM分期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影响NSCLC患者OS的独立因素(均P<0.05).D-二聚体水平和淋巴结转移为影响可手术NSCLC患者PFS的独立因素(均P<0.05).D-二聚体和ECOG评分为影响晚期NSCLC患者OS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基线D-二聚体升高提示NSCLC患者临床分期晚、肿瘤体积大、淋巴结侵犯以及肿瘤组织血管生成丰富,能较好地预测不同分期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浆液性卵巢癌一线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 月至2010年5 月143 例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依据血浆D-二聚体正常水平分为血浆D-二聚体水平(≤ 0.3 mg/L )正常组(100 例)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 0.3 mg/L )升高组(43例),比较血浆D-二聚体不同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FIGO分期、残余病灶大小、恶性腹水、术前CA125 水平及新辅助化疗密切相关。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的完全缓解率34.88%(15/ 43)明显低于血浆D-二聚体正常组73.00%(73/ 10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组的无进展生存率与总生存率明显低于血浆D-二聚体正常组(25.58% vs . 50.00% 与32.56% vs . 65.0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Cox 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有效预测浆液性卵巢癌一线化疗疗效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47例确诊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访2年生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临床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及预后的关系。选取同期的92例良性前列腺疾病患者(良性疾病组)及7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健康体检组)作对照。结果 前列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为(0.52±0.04)mg/L,均高于良性疾病组的(0.26±0.08)mg/L和健康体检组的(0.19±0.07)mg/L(P<0.05);前列腺癌组不同临床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PSA水平、Gleason评分及预后的D 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Ⅲ~Ⅳ期、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脏器转移、PSA水平>20ng/ml、Gleason评分≥8分和死亡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应项(P<0.05)。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与转移、临床分期、PSA水平及Gleason评分有关,可能有助于评估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及临床特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X-Tile软件和限制立方样条(RCS)确定PNI、年龄、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情况,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236例患者中共115例(48.7%)死亡,中位OS时间32个月。患者3年OS率46%,5年OS率36%。PNI的最佳截断值为49,PNI和DLBCL预后不良风险之间表现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 χ2=34.64, P<0.01);剂量-反应关系分析表明,随着PNI的变化,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下降。年龄的最佳截断值为63岁,年龄与DLBCL预后不良风险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上升趋势( χ2=14.86, P=0.022)。使用X-Tile软件计算血红蛋白的最佳截断值为93 g/L和129 g/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受累、肝脏是否受累、年龄、血红蛋白、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否有大包块是DLBCL患者OS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bcl-2阳性、bcl-6阳性患者中,PNI<49和PNI≥49患者3年O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NI在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价值,PNI≥49提示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87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治DLBCL组), 选择健康体检者78名为对照组。比较初治DLBCL组和对照组Lp(a)的水平, 及治疗后获得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Lp(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分析血清Lp(a)预测DLBCL患者疗效的效能,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确定最佳临界值。根据最佳临界值, 将DLBCL患者分为低Lp(a)组和高Lp(a)组, 比较不同Lp(a)水平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Lp(a)水平DLBCL患者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结果初治DLBCL组患者Lp(a)水平为(0.24±0.09)g/L, 对照组为(0.09±0.06)g/L, DLBCL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 P=0.019)。87例患者中, 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54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15例NSCLC患者治疗前后、9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访1年,记录NSCLC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计算NSCLC患者化疗后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N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1.73±0.26)mg/L,显著高于良性肺部疾病患者的(0.26±0.03)mg/L和健康对照者的(0.23±0.0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NSCLC患者D-二聚体水平为(2.31±0.34)mg/L,明显高于Ⅰ~Ⅱ期NSCLC患者的(0.87±0.3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例NSCLC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的阳性率为28.6%,明显低于术前的49.5%(P<0.05);而110例NSCLC患者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血浆D-二聚体阳性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率为28.8%,明显高于术前阴性患者的5.7%(P<0.05)。化疗前血浆D-二聚体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7个月,显著低于阴性患者的12.8个月(P<0.05)。结论 NSCL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可能有助于评估手术疗效及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并发滤泡淋巴瘤(FL)(DLBCL/F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50例DLBCL/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评估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总结患者临床特征, 评估患者近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OS和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50例DLBCL/FL患者中, 男性23例(46%), 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22例(44%), 16例(32%)为双表达淋巴瘤(DEL), 4例(8%)为双打击淋巴瘤(DHL)。一线治疗后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为68%(34/50), 总有效率为78%(39/50)。中位随访23.3个月(5.1~50.9个月), 2年OS率为82.1%, 2年PFS率为67.1%, 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靶向测序显示, KMT2D、MYD88、TP53、BTG2、DTX1、EZH2、CD70、CREBBP、DUSP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0例,研究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初诊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中位数为0.353mg/L,高于正常范围。高龄、LDH水平升高、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临床分期晚、有B症状及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有效组D-二聚体水平由治疗前的0.425mg/L降低至0.1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D-二聚体水平由治疗前的0.263mg/L升高至0.6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为疗效评估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拟探讨D-二聚体升高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患者总生存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NHL 425例,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D-二聚体及国际预后指数(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对总生存的影响。  结果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IPI评分明显相关。低、中、高水平D-二聚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86.1%,35.0%(P < 0.05)。与IPI为0或1的患者相比,IPI≥4分者预后较差(P < 0.05)。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D-二聚体水平以及IPI评分是影响总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元分析表明IPI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独立预后因子。  结论  高水平的D-二聚体是NHL患者预后差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恶肿瘤患者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分析140例PICC置管的恶肿瘤患者,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度法检测置管前1周内及置管后4周内D-二聚水平.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采用两相关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或多组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PICC前D-二聚体水平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ICC置管后D-二聚体水平0.995(0.568,1.568) mg/L较置管前0.680(0.375,1.255) mg/L上升(P<0.001).肿瘤分期为Ⅳ期者PICC前后D-二聚体水平差值0.340 (0.040,0.653) mg/L较Ⅱ/Ⅲ期者0.060(-0.215,0.333)mg/L高(P=O.001)、年龄>60岁者为0.415 (0.055,0.773) mg/L较≤60岁者0.160(-0.080,0.390)mg/L高(P =0.0001),余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ICC使肿瘤患者D-二聚体水平上升,其危险因素包括肿瘤分期为Ⅳ期及年龄> 60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和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4例ENKTL患者资料。采用Contal-O'Quigley变点法计算ALC预测ENKTL预后最佳临界值,依此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根据Contal-O'Quigley变点法确定ALC预测ENKTL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1.5×10 9/L,按此值将患者分为ALC>1.5×10 9/L组(98例)和ALC≤1.5×10 9/L组(86例)。与ALC≤1.5×10 9/L组比较,ALC>1.5×10 9/L组患者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245 U/L、韩国预后指数(KPI)评分2~4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5分患者比例低,血红蛋白>120 g/L患者比例高(均 P<0.05)。ALC>1.5×10 9/L组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均优于ALC≤1.5×10 9/L组(3年OS率:65.7%比45.4%,5年OS率:61.0%比36.6%;3年PFS率:61.7%比41.0%,5年PFS率:51.9%比32.2%;均 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ECOG评分、血清LDH水平、ALC、是否放疗及是否应用含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化疗是OS和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其中对于OS,ALC>1.5×10 9/L与≤1.5×10 9/L相比的 RR为0.634(95% CI 0.398~1.008, P=0.050),对于PFS, RR为0.625(95% CI 0.406~0.962, P=0.033)。 结论:高ALC的ENKTL患者预后较好,ALC可能是ENKTL的一种强有力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PNI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Youden指数,获取PNI最佳分界值,分析不同PNI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全组患者PNI均值为43.93±5.86,当PNI值为44.15时,Youden指数最大,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67.2%。低PNI组(< 44.15)和高PNI组(≥44.15)患者分别占38例(46.3%)和44例(53.7%),PNI水平与患者的ECOG PS评分、Ann Arbor分期、IPI评分、LDH水平等均有相关性(均P < 0.05)。低PNI组患者化疗总有效率低于高PNI组(65.8% vs.86.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48,P=0.028)。全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69.1%,低PNI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8%、67.8%和56.9%,均低于高PNI组96.7%、89.5%和8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21,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PNI值< 44.15、ECOG PS评分≥2分、IPI评分>2分、分期Ⅲ~Ⅳ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 1.0×109/L对预后有影响(均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NI值< 44.15和Ⅲ/Ⅳ期为影响该组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06,0.011)。  结论  PNI值可作为DLBCL患者简便可行的临床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人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4(hPEBP4)等因子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收治的59例症状性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钙升高、肾损害、贫血和骨损害(CRAB症状)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具有活动性CRAB症状的44例为活动组,化疗后至少达到部分缓解且CRAB症状缓解的15例为反应组。活动组患者中,严重骨损害(SBL)组30例,非严重骨损害(NSBL)组14例;修订的国际预后分期系统(R-ISS)Ⅰ、Ⅱ和Ⅲ期分别为26、11、7例。选取与患者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5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PEBP4、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14(LIGHT/TNFSF14)和激活素A在受试者中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活动组中各因子表达间的关系,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各因子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并依此分层,比较各分层患者间总生存(OS)差异。结果:活动组、反应组、健康对照组hPEBP4水平分别为(1.48±0.64)μg/L、(1.49±0.75)μg/L、(0.31±0.10)μg/L,LIGHT/TNFSF14分别为(169±112)ng/L、(256±132)ng/L、(44±27)ng/L,激活素A分别为(383±266)ng/L、(223±79)ng/L、(234±8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活动组中,R-ISSⅠ、Ⅱ、Ⅲ期患者hPEBP4水平分别为(1.06±0.60)μg/L、(1.15±0.50)μg/L、(1.73±0.6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287, P=0.032);激活素A水平分别为(219±55)ng/L、(247±117)ng/L、(450±215)ng/L,Ⅲ期患者均高于Ⅰ、Ⅱ期(均 P<0.05)。活动组中,SBL患者的LIGHT/TNFSF14和激活素A水平均高于NSBL患者[(174±101)ng/L比(98±53)ng/L,(467±238)ng/L比(189±7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IgG型活动组患者hPEBP4水平与M蛋白水平( r=0.694, P<0.01)和激活素A水平( r=0.252, P<0.01)均呈正相关。经ROC曲线分析,hPEBP4、LIGHT/TNFSF14、激活素A诊断MM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04 μg/L、97.0 ng/L、156.2 ng/L。hPEBP4>1.04 μg/L和≤1.04 μg/L患者中位OS时间分别为57个月(95% CI 22~92个月)和未达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激活素A≥156.2 ng/L和<156.2 ng/L患者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1个月(95% CI 24~98个月)和未达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PEBP4高表达与MM进展有关,与M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与OS呈负相关;其可能成为判断病情进展和肿瘤负荷的重要标志物。LIGHT/TNFSF14和激活素A协同hPEBP4可能参与MM肿瘤微环境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史丽君  陈林  周陈姣 《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2):1382-1386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 ma,NHL)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85例NHL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随访14(1~59)个月,通过与已知的预后参数进行对比,探讨Hs-CRP对该疾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治疗前血清基础Hs-CRP水平≥4 mg/L较Hs-CRP水平 < 4 mg/L患者的无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更短(P < 0.05),Hs-CRP水平≥4 mg/L较Hs-CRP水平 < 4 mg/L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 al,OS)亦更短(P < 0.05)。治疗后早中期Hs-CRP水平与OS、PFS无显著相关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基础Hs-CRP可作为NHL患者复发以及生存的一个重要预后参数(P < 0.05)。   结论  治疗前基础Hs-CRP水平可作为NHL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Previous reports have evaluated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serum beta‐2 microglobulin (B2MG) level in patients with non‐Hodgkin lymphoma. However, its role in predicting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in the rituximab era has not been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Here, we evaluated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B2MG and proposed a new prognostic model including B2MG for patients with DLBCL. A total of 274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de novo DLBC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We defined the best cutoff value as 3.2 mg/L by using 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Patients with a B2MG level ≥3.2 mg/L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than those with a B2MG level <3.2 mg/L (3‐year OS, 50.9% vs. 89.4%, p < 0.001; 3‐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45.3% vs. 79.7%, p < 0.001).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B2MG, age, performance status, and Ann Arbor stage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OS. We developed a new prognostic model consisting of these four significant factors. We stratified patients into four‐risk groups: low (L, 0 factor), low‐intermediate (LI, 1–2 factors), high‐intermediate (HI, 3 factors), high (H, 4 factors). This new prognostic model showed better risk discrimination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5‐year OS: 100% and 23.4% vs. 100% and 27.1%, in L and H risk groups, respectively).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B2MG level is a significant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DLBCL. A new prognostic index composed of age, performance status, stage, and B2MG could stratify the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DLBCL effectively and appears to be a valuable risk model for these patient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多中心数据探讨成年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9家医疗中心确诊的86例LAHS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86例成年LAHS患者中男性50例(58.1%),女性36例(41.9%);患者中位年龄57岁(19~76岁),中位总生存(OS)时间1.67个月(95% CI 0.09~3.24个月),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8例,67.44%)。基于MaxStat算法,患者年龄、清蛋白、血肌酐、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4岁、30.1 g/L、67 μmol/L、1 045 U/L、4.58 g/L和72×10 9/L。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乳酸脱氢酶、清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LAHS病情凶险,进展快。年龄≥64岁、乳酸脱氢酶≥1 045 U/L、纤维蛋白原≥4.58 g/L、清蛋白<30.1 g/L的患者的生存情况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期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Deauville五分法(Deauville five-point scale,5-PS)与最大标准摄取值缩减率(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variation,△SUVmax)两种图像判读法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8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4例DLBCL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资料分析,计算并采用χ2检验比较5-PS和△SUVmax对DLBCL患者预后预测的能力。结果:5-PS和△SUVmax分别以4分、86%进行分组。5-PS<4分组、△SUVmax≥86%组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优于5-PS≥4分组、△SUVmax<86%组的患者(P<0.05)。△SUVmax与5-PS对患者PFS和OS均有影响,较高的阴性预测值(89.4%,93.6%;76.1%,85.9%),较低的阳性预测值(48.9%,31.9%;47.8%,34.8%),并且△SUVmax对于患者的敏感性优于5-PS(82.1%,83.3%vs.39.3%,44.4%)。单因素分析中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P=0.007)、△SUVmax(P<0.001)、5-PS(P=0.014)及基线全身肿瘤代谢体积(total metabolic tumor volume,TMTV)(P=0.001)与PFS相关,△SUVmax(P=0.014)、5-PS(P=0.033)、TMTV(P=0.004)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TMTV是O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5),△SUVmax和TMTV是PFS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2,P=0.020),并且△SUVmax<86%且高水平TMTV患者较低TMTV患者的PFS明显缩短(P=0.001)。结论:5-PS和△SUVmax均能初步评估DLBCL患者预后,但△SUVmax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并且联合基线TMTV可以对DLBCL患者进行再次危险度分层。  相似文献   

18.
探讨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5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初治的96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LB水平比较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无失败生存率(FFS)。结果:治疗前96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有17例ALB<35 g/L及79例ALB≥35g/L。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结果显示在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巨大肿块、结外侵犯、淋巴结区域、LDH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LB<35 g/L和ALB≥35 g/L患者的5年FFS分别为60.1%和91.6%(P=0.022),但OS并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多因素分析结果示仅ALB<35 g/L是F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30),而OS的独立预后因素为年龄≥60岁(P=0.020)。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ALB水平对判断CHL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其可能成为一项新的预后指标用于早晚期CHL患者。   相似文献   

19.
屈娜  王晓彬 《现代肿瘤医学》2020,(10):1744-1749
目的:研究D-二聚体(D-dimer,D-D)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妇科行手术治疗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387例和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50例临床资料。比较血清D-D和外周血NLR在卵巢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确定D-D和NLR临界值,D-D+NLR=0(D-D≤0.555 mg/L和NLR≤2.792),D-D+NLR=1(D-D>0.555 mg/L或NLR>2.792),D-D+NLR=2(D-D>0.555 mg/L和NLR>2.792),分析两者联合的评分系统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清D-D和外周血NLR在卵巢良、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01)。D-D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相比,患者的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腹水、CA125水平、残余瘤大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NLR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相比,患者的年龄、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CA125水平、残余瘤大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D-D+NLR为0、1、2分的平均总生存期(OS)分别为70个月、58个月、40个月。D-D+NLR评分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前血清D-D和外周血NLR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和OS相关,D-D+NLR评分可以作为评估卵巢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