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济源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和悬吊运动训练,针刺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干预后,针刺组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剌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6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剌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脑动脉[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平均血流流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晕头痛、口舌歪斜、肢体麻木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CA、MCA、PCA等脑动脉平均血流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剌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脑动脉平均血流流速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在脑梗死(CI)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开封市祥符区中医院84例CI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40/42)]较对照组[78.57%(33/42)]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较对照组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益气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用于CI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刘瑞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216-3218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针灸对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影响。方法选取登封市中医院卒中后84例(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偏瘫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血府逐瘀汤治疗,观察组接受血府逐瘀汤+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肢体功能(FMA评分)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FMA、MMSE评分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针灸治疗卒中后偏瘫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肢体功能,改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方城县中医院收治的8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生活质量[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0%(39/43),高于对照组的67.44%(2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MBI、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FMA、MBI、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滋阴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宁都县中医院收治的6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评分、运动能力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IL-6和WB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生活和运动能力,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 30例和对照组(运动再学习疗法) 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周期为6周。比较2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MA-L、FAC、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FMA-L、FAC、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运动再学习可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至12周。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Barthel指数(MBI)及生存质量评分(SS-QOL)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 MBI及SS-QOL评分的基线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12周时,2组患者的FMA、 MBI及SS-QOL评分也均较基线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手段,作用效果持续,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D)患者认知功能评分(MMSE)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洛阳市第二中医院收治的116例脑梗死后VD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各58例。对照组接受rTMS治疗,观察组接受rTMS+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均治疗4周。统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观察组MMSE评分较对照组升高,ADL评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3%(55/58),高于对照组的81.03%(4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后VD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阜阳市人民医院及其分院收治的卒中后吞咽障碍的64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醒脑开窍针法治疗,2组均治疗2个疗程,共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变化。 结果 2组有效率实验组为93.75%,对照组为71.88%,2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SSA量表和NIHS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SSA量表和NIHS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SA量表和NIHSS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予以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通络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表(FMA)]评分、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头晕目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大脑前、中、后动脉V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化痰通络方联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FMA评分和Vm,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醒脑开窍针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
陈晓东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802-2804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5月至2018年11月荥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84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药物基础上接受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药物基础上口服安慰剂,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各项评分(HAMD、HAMA、NIHSS、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增加、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MMSE评分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司西酞普兰可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及焦虑症状,提高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参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较对照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予以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143-146
目的 探讨温针灸对ICU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7~12月在医院诊断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结果(1)治疗后,两组脑血流动力学Vs、V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流动力学Vs、V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入组时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评分均较入组时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针灸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NIHSS评分及Fugl-Meyer运动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虚拟情景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虚拟情景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虚拟情景康复训练,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oCA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均升高,其中观察组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患者ADL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虚拟情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瓜蒌桂枝汤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瓜蒌桂枝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卒中专门化生命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瓜蒌桂枝汤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FMA评分和SS-QOL评分,降低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FMA、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BI、FMA和FAC评分,以及降低NIHSS评分,优于单纯康复疗法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地黄饮子加减治疗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肌张力、痉挛程度、平衡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变化,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评分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3.75%(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中应用地黄饮子加减治疗,对于降低肌张力,改善痉挛程度、平衡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作用显著,可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客观评价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比较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和单纯醒脑开窍的疗效优势,提出针刺优化方案。方法将72例合格受试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组(试验组36例)和单纯醒脑开窍组(对照组36例),分别给予不同方法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使用统一相关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BI指数评分均有改善,2组自身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腹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确切,优于单纯醒脑开针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中枢性促进(Brunnstrom)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后患者的疗效,观察其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营口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行康复治疗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基础康复训练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Brunnstrom技术,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期间,对照组剔除1例,治疗组剔除2例。治疗前后,两组均接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判定疗效;接受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等2项认知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Berg平衡量表(BBS)等3项肢体功能评分;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12%(39/4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33/4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MoC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MMSE、MoC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ARAT、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FMA、ARAT、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7/42),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95%(9/4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Brunnstrom技术治疗脑卒中后患者,能够提高疗效,明显改善其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