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文章主要从证候规范化研究和证候基础性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析了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诊断标准体系;中医证候基础性研究应建立在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从生物学层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证候实质的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理论揭示中医证候理论中蕴藏的科学内涵,阐明证候及其相关疾病的微观机制。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的引入有望给证候学研究带来契机。从证候实质研究现状、证候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和复杂系统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方面,探讨了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实质可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着手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现状,从四诊信息采集、证候群特异性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证候模型的建立以及证候辨证方法客观化4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四诊信息客观化是中医证候客观化的前提;系统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证候生物学物质基础的探索提供了可行条件;方证结合和建立证候动物模型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复杂系统理论为辨证客观化提供新方法。证候客观化研究应当从中医整体性出发,多学科交叉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4.
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从病证相互关系、证候现代研究和病证结合证候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析了中医病证结合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候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病证结合入手,逐步建立证候规范化研究体系;提倡中西医结合寻找更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治疗方案,从更深层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5.
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证候是中医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简要介绍了用基因芯片探讨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近况,主要包括肾阳虚证、虚寒证、心阳虚证、肺虚证、脾虚证和寒热证差异基因表达谱的研究,从而为从基因水平上阐释中医证候的本质特征和进一步建立中医证候的基因组学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证候本质研究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分子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蛋白质组学角度,分析、探讨了中医证候现代研究的新方向。通过分析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技术的相关特征,比较了两者的相通之处: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都注重从整体、动态角度观察生命。文章从传统中医证候的概念出发,结合近年来证候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验成果,充分论证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证候本质研究中的优势。从蛋白质生物大分子层次分析证候,有助于其标准化研究和医学界的认同。蛋白质组学必将为证候本质和客观化研究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医证候是辨证论治的起点和核心,是中医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但中医证候到底是什么,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中医证候怎样定位,以及如何进行精准判定并在临床合理利用,依然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根据目前研究现状进行思考,提出可从5个方面开展中医证候的研究,即中医证候(证素)调查、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制定、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相关性、中医证候对现代医学治疗手段选择的影响、中西医结合病证治疗模式对证候(病机)的影响,期望为中医证候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转录组学能够从整体上研究基因功能以及基因结构,揭示特定生物学过程以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理。通过近年来对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中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发现中医证候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转录组学可以用来研究中医证候的微观实质。应用转录组学在不同个体证候的证候状态进行扫描,探寻不同证候相关基因表达谱,以及分析micro R N A的功能,能从微观上阐释中医的证候本质为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供依据。本文就转录组学在中医证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方面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候学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的发展,中医证候不能简单的选取几个单独症状进行归纳总结,采取何种方法就成为证候研究的关键。双生子法在证候研究中逐渐显示出其揭示证候本质的可能性,独特性和重要性。本文从双生子证候研究的提出,双生子病证研究取得的成果及双生子证候表观基因组研究作为证候研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通过检索2001~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中医辨证文献及未发表的相关研究生论文,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中医证候和证候要素特点。从纳入分析的文献中共获取22个证候类型,频率大于5%的证候依次为:肝火亢盛、脾虚痰湿、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瘀血阻络、痰瘀阻滞;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3个,为肝、脾、肾;病性类13个,频率大于5%的依次为痰凝、血瘀、阴虚、火、气滞。目前TAO的辨证分型主要集中在肝火亢盛、脾虚痰凝、肝肾阴虚等证型,证候要素主要围绕痰、血瘀、气滞。相对于辨证分型,证候要素较为简约,从构成证候的要素入手进行TAO证型研究能够抓住疾病的辨证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共情缺陷常见病症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运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近20年间发表的共情缺陷常见病症的相关文献,筛选出包含辨证分型标准、疾病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或证候分布的基础或临床研究类文献,提取文献中出现的证候并对不同病症的共有证候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结果:存在共情缺陷的病症有14种,对其中9种病症的中医证候进行统计筛选得中医证候51个。在各病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四位证候是痰火内扰证、心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结论:共情缺陷多涉及心、肝、脾、肾四脏,临床诊疗可从以上思路进行证候辨识并进行早期干预,避免严重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不同中医证型与并发症、合并症的相关性。方法:19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数据库,对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中医证型、血瘀兼夹症、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合并症(包括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冠心病、卒中、其他眼病、高尿酸血症、皮肤病)进行录入。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并发症及合并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居多,占80.1%,且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居多。兼夹血瘀者占57.1%,且兼夹血瘀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居多。结论:2型糖尿病虚证以气阴两虚为主,实证以血瘀为主,且气阴两虚及兼夹血瘀者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高,临床可采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对合并多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亚健康现状及中医证候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从而“未病先防”,防止亚健康向疾病发展。本文从亚健康的中医学概念、中医学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候分型方面进行综述,对亚健康的中医证候研究做了总结,从而为亚健康研究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为中医辨证治疗亚健康提供有价值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4.
该文回顾、分析了当代西医病与中医证结合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当代病证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辨证标准的研究,特定疾病的分型、分期、核心病机研究和证本质研究。其中,辨证标准的研究和疾病的分型、分期、核心病机研究多采用“以病统证”的研究思路,证本质的研究主要采用“以证统病”的研究思路。最后提出未来病证结合的研究:应始终坚持面向临床,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亟需进一步挖掘中医原创思维;更应注重充分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疾病诊断是医学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基于中医理论的指导,中医证候分类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创新生物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对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 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证候分类以区别于现代疾病诊断的分类思维模式对不同个体进行区分,可概括为同病异 证和异病同证,因此更具个体化特点。将中医证候分类与现代医学疾病诊断相结合,创新临床诊断模式,促进 个体化医疗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持续关注。本文以类风湿关 节炎及其典型证候为切入点,从中医证候分类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相关临床研究等方面,对中医证候分类研究 的现状进行阐述,以期为未来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候分类相结合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00例中医证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鼻源性)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以UACS(鼻源性)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观察。结果UACS中医证型分布为:风痰恋肺证76例(38%),风痰郁热证58例(29%),风寒夹湿证34例(17%),阴虚肺燥证32例(16%);患者鼻部疾病史结合中医证型统计分析表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非变应性鼻炎是UACS(鼻源性)主要病因,分别占46.0%、25.5%、14.5%。结论UACS以风痰恋肺证及风痰郁热证为多。  相似文献   

17.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yndrome is an integral and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CM theory, and goes beyond philosophic concep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oncept of TCM syndromes and summarizes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biologic foundation of syndromes. In addition, insight is provided into the promotion of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by enforcing uniformity of TCM terminology, applying standardized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operating procedures to minimize subjective effects. Also incorpo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such as data mining and structure modeling, as well as integrating findings on biomarker research are discussed. Consideration is made of the fundamental TCM aspects of syndrome elements, symptoms, phenotypic features, as well as diseases, to form an integral process in the diagnostic path. We believe that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 basis of the TCM syndrome and standardization of syndrome classification will improve diagnosis, which in turn will enhanc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disease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8.
冯玉  高月平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0):1937-1940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目前国内外妇产科学研究的热门疾病之一,中医药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有其优势性。该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苏地区确诊PCOS的401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观察及饮食失宜情况调查,探究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饮食失宜因素的相关性,为该病的进一步病因学探究提供临床依据。该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是以肾虚证、痰湿阻滞证、气滞血瘀证、肝经湿热证及由4种基本证型相兼形成的复合证型构成,且以复合兼夹证型为主(占60.85%);结合中医虚实辨证分析,本病以纯实证证型为主(占46.88%),其次为虚实夹杂证(占45.39%),纯虚证较少见。饮食失宜因素与该病发病有相关性,其中不同饮食失宜情况与中医证型分布呈显著性相关。痰湿阻滞证是该病的主要证型,饮食失宜因素与PCOS中医各证型分布相关性如下:偏食肥甘油腻者以痰湿阻滞的基本证型为主,肾虚型基本证型较少;偏食辛辣刺激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贪凉喜冷者以气滞血瘀的基本证型为主;有节食减肥史者以痰湿阻滞型为主。  相似文献   

19.
杜红彦  王幼生  李景恒 《中医杂志》2007,48(11):1010-1012
目的分析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统计114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120只眼)的病程、眼压、临床症状等,分析其中医证型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1)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肝经实证最多,心肺气虚证最少。(2)肝经实证的病程最短,脾肾亏虚证病程最长(P<0.01或P<0.05)。(3)肝经实证的眼压和症候积分最高(P<0.01或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与肝经病证密切相关,其中医证型有从肝经实证经肝经虚证向脾肾亏虚证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