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自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90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FABP水平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低水平组(A-FABP<30 ng/ml,n=57)、中水平组(A-FABP 30~40 ng/ml,n=74)与高水平组(A-FABP≥40 ng/ml,n=59)3组。比较3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Syntax积分。分析A-FABP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MACCE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水平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显著高于中水平组及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中水平组及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水平组及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显著低于低水平组及中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MACCE发生率显著高于中水平组及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组的Syntax积分显著高于中水平组及低水平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FABP水平与LVEDD、LVEDV、IL-6、IL-10、cTnⅠ、CKMB、MACCE、Syntax积分呈正相关(P<0.05);A-FAB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 A-FABP参与了整个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发展过程,能够间接的反映出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危险程度,与患者的心室重构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牡荆素抑制A549肺癌细胞转移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育A549细胞系。采用CCK8实验观察牡荆素对A549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计算50%抑制浓度(IC50)。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牡荆素对A549肺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9、Bcl-2和Bax的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MMP2、MMP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CK8结果表明牡荆素对A549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作用时间依赖性,24h和48h的IC50分别是50.24、14.38μmol/L,且呈时间浓度依赖。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表明牡荆素能降低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RT--PCR结果表明,牡荆素能上调Caspase9、Caspase3、Bcl-2和Bax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牡荆素能降低MMP2、MMP9蛋白表达。结论牡荆素能显著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与调控线粒体依赖性的凋亡途径及抑制间质蛋白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关节结核并发皮肤结核非常罕见,临床早期诊断困难。作者通过临床多学科协作诊治1例全身多发性骨关节结核并发皮肤结核患者,对诊治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希望增强临床医生对不典型多发性骨关节结核并发皮肤结核的重视与认识,同时提高诊断与治疗能力,以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运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评价肥厚型心肌病左室局部心肌的同步性及舒张功能。方法收集69例窦性心律且左室射血分数≥4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人群,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评估舒张功能。实时三维超声的主要评估参数包括:舒张末球形指数(EDSI),舒张失同步指数(DDI),舒张离散差(DISPED)包括舒张晚期失同步指数(DDI-晚期),舒张早期失同步指数(DDI-早期),舒张早期离散差(DISPED-早期),舒张晚期离散差(DISPED-晚期)。将患者按传统二维超声舒张功能的分级标准分为3组:舒张功能轻度受损(23例)、舒张功能假性正常(37例)和舒张功能限制性充盈(9例)。结果 DDI和DISPED会随着舒张功能不全等级的升高而增加。在舒张晚期,DDI-晚期和DISPED-晚期在舒张功能严重不全(限制性充盈)中才表现出异常升高(7.95±2.75,26.76±17.19,P<0.0001),而在轻度(轻度受损)及中度(假性正常)组中均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但在舒张早期,DDI-早期和DISPED-早期在轻度(8.57±2.24,25.44±6.31)及中度舒张功能不全(9.56±4.66,35.42±14.19)中均已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1)。结论肥厚型心肌病舒张早期的失同步性比晚期更为明显,并且与整体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更为密切。这种早期的临床损伤可以通过实时三维超声来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国人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 基因(MYBPC3) 突变, 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对一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成员进行MYBPC3 突变筛查,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片段, 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表型分析包括临床特点、二维心脏超声及组织多普勒(TDI)。结果:在此家系中, 同时发现MYBPC3 基因C.2526C > G 和C.2971G>A 两个位点的突变, 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点未见异常。此家系共27 人, 其中4 人患病, 7 人携带, C.2526C >G 位于第25 号外显子, 编码蛋白由谷氨酸变为终止子, C.2971G>A 位于第28 号外显子, 编码蛋白由缬氨酸变为蛋氨酸。4 名患者均表现为室间隔中部肥厚, 2 名双突变患者同时合并心尖部肥厚, 舒张功能均明显受损, 而7 名携带者中有3 名出现局部心肌舒张功能的异常。结论:MYBPC3 基因双位点突变可能会导致其肥厚范围扩大, 心肌受损程度加重。MYBPC3 基因突变可能直接影响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对比中药外敷加TDP治疗仪热疗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各55例,治疗组使用中药外敷加TDP热疗仪治疗,对照组使用青霉素静滴治疗。结果:经过7 d~10 d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86.79%,对照组治愈率74.51%,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外敷加TDP热疗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效果明显且费用低廉,有一定的优势,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救医疗系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19例,按不同转运方式分为急救医疗系统(EMS)转运组与非EMS转运组。比较两组发病呼叫-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发病呼叫-球囊扩张(So-to-B)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to-B)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转运方式发病距离与这些时间的关系。结果 EMS组So-to-FMC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分别为60 min、143 min、105 min,非EMS组分别为96 min、177 min、175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与非EMS组D-to-B时间分别为107 min与106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So-to-FMC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不随着发病距离的增加而延长(P>0.05),而非EMS组So-to-FMC时间、FMC-to-B时间、So-to-B时间均随着发病距离的增加而延长(P<0.05)。结论运用EMS转运患者不会因为发病距离的延长而增加急救时间,可有效缩短院前急救时间,进而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1年随访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及他汀使用情况,并与新指南对照。方法入选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539例,随访1年,收集复查资料,包括LDL-C水平及生化指标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按2004年ACC/AHA血脂指南LDL-C水平,达标373例(69.2%),未达标166例(30.8%)。按2013年ACC/AHA新指南评价,LDL-C水平达标195例(36.1%),未达标344例(63.9%)。两种标准评价是否一致Kappa值为-0.047,P=0.178,两种标准比较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阿托伐他汀(n=247,10 mg~80 mg)和瑞舒伐他汀(n=147,5 mg~20 mg)为主,其他还包括辛伐他汀(n=139,25.7%,10 mg~40 mg),氟伐他汀(n=2,40 mg),普伐他汀(n=4,40mg)。根据新指南中他汀类药物治疗强度,本研究中低强度降脂治疗21例(4.0%),中等强度512例(94.9%),高强度6例(1.1%),43例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结论按2013年新指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他汀治疗1年,随访时多数患者LDL-C不达标,新指南是否适合中国人群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赵光荣  赵蓓  粟仲锐 《海南医学》2014,25(2):291-292
直肠异物在临床较为鲜见,大多有明显病史即可确诊,我们于2012年11月接诊1例,因病史不清而误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