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皮素 (ET)是一种强有力的血管收缩物质 ,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活动。有关缺血性卒中患者ET 1水平的研究已有报道 ,但病例数很少 ,课题设计缺乏对患者长期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价。因此 ,作者对 10 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ET 1水平进行了前瞻性临床研究。研究对象选自经临床和放射学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另从神经科门诊挑选等量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患者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卒中后 1周、1个月、3个月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 (SSS)、Glas…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缺血性卒中在一天中某一时段发病和其不同亚型的昼夜发病差异,作者对医院卒中登记资料作了研究,分析了首发卒中和复发卒中发病的昼夜节律是否不同。研究对象是1994年3月~1996年5月连续收治的缺血性卒中病人,发病后48h内作了CT检查(至少1次)。缺血性卒中分为腔隙性、非腔隙性和不确定性卒中;非腔隙性卒中又分为心源栓塞性(栓塞性卒中,PES)和非心源栓塞性(血栓形成性卒中,PTS)两亚型。作者对首发卒中和复发卒中也作了分析。病人首次表述因卒中症状被惊醒,其卒中可能在睡眠中发病;病人首次表述从…  相似文献   

3.
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无症状栓塞对急性卒中患者有潜在价值。它有可能为个体病例的卒中发病机制提供信息 ,鉴别伴多次栓塞的患者 ,并对活动性栓子源进行定位。已往的研究已发现急性卒中患者的无症状栓子信号 (embolicsignals ,ES) ,但前瞻性研究很少 ,对栓子源进行定位或确定无症状栓塞自然史的研究就更少。共 119例发病 72小时内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 10 0 ( 84 0 % )例 (男 52 ,女 4 8例 )有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Dopplerultra sonography,TCD )检测记录 ,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首次缺血性卒中后1年内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至少随访1年.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发病初血浆Fib水平,将患者分为高Fib组和正常Fib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 共纳入121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1例完成1年随访,其中30例(27.027%)复发.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ib水平高[优势比(odds ratio,OR) 13.23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2~152.077;P=0.038]、初次发病年龄大(OR1.321,95% CI 1.064~1.641;P=0.012)、体质指数高(OR 1.351,95% CI 1.001~1.823;P=0.049)、服用抗血小板药(OR 36.819,95% CI1.890 ~717.143;P =0.017)和降血压药(OR 50.765,95% CI3.198 ~805.878;P=0.005)依从性差是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函数曲线显示,高Fib组卒中复发率显著性高于正常Fib组(Log-Rank检验,P=0.000).结论 血浆Fib水平增高、高龄、肥胖以及服用抗血小板药和降血压药依从性差是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类型缺血性卒中 ,特别是对栓塞性卒中发病率的评估差异较大。作者对 10 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了回顾性尸检 ,以弄清心源性栓塞性卒中的发生率。10 0例连续的发病后 30天内死亡的脑梗死病例进入本研究 ,其中男 55例 ,女 4 5例 ,平均年龄68 9岁 ,平均存活时间 9 67天。所有病例尸检均证实存在脑梗死 ,但未根据梗死灶大小进一步分类。采用累积栓子量表 (embolusscore ,ES)确定梗死病因 :栓子源 (心房颤动±左房血栓、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疾病±赘生物、心肌梗死期附壁血栓、卵圆孔未闭、其他 ) =3分 ,其他部位栓塞 =2分 ,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症状性单纯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卒中复发、临床预后及血管动态改变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症状性单纯MCA狭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管影像资料,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神经缺损程度、同侧卒中复发及血管动态改变情况。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其中16例(20.0%)随访期出现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56例(70.0%)6个月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70例完成脑血管评估的患者中,27例(38.6%)随访期出现血管狭窄程度的动态改变,其中进展12例(17.1%),缓解15例(21.4%)。结论症状性单纯MCA狭窄患者首次缺血性卒中后有较高的同侧缺血性卒中复发风险,但相对临床神经功能恢复良好;首次缺血性卒中后6个月内大部分患者血管状态稳定,但有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管狭窄的进展或缓解。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卒中15-20%系心源性栓塞和非瓣膜性房颤导致的血流模式改变、心房血栓、左房扩大、二尖瓣结构等因素引起。经食道超声心动描主(TEE)是一项检查以及和主动脉的新超声窗,特别适合探查栓塞时是否来源于心脏或主动脉,总阳性率43%。它对诊断2心房内血栓、左室血栓、心内肿瘤、瓣膜赘生物、主动脉弓动脉瓣瘤、房间隔动脉、卵圆孔未闭等有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多数研究发现 ,缺血性卒中发作高峰期为上午 6~ 12点钟。但有关不同卒中亚型的昼夜节律变化情况的详细资料却很有限。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急性卒中试验中根据既定的卒中亚型分类系统来明确卒中发作的昼夜节律变化模式。作者对Org 10 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研究(TOAST)中登记注册的 12 72例患者作了一项分析。其中 94 9例为突发性或渐进性卒中 ,32 3例睡醒时卒中发作。分析结果表明 ,动脉粥样化血栓栓塞性卒中 (ATH)为 2 5 7% ,心源性卒中 (CE)为 30 5% ,其他或原因不明的卒中 (OTH/UNK)为 2 7 1%。卒中发作高峰期为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否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心源性栓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对因心脏原因住院的98例NVAF患者进行评价,其中24例患者有缺血性卒中病史.分析空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与无缺血性病史者相比,具有缺血性卒中病史的NVAF患者的年龄显著更大(73.6岁±8.4岁对69.1岁±10.3岁,P=0.017),高血压患病率显著更高(83.3%对66.2%,P=0.011),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比例显著更高(63.1%对45.9%,P=0.006),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增高(365 mg/dL±108 mg/dL对12 mg/dL±82 mg/dL,P=0.008).结论:在因心脏原因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病史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量研究报告表明脑梗死后长期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增高。Framingham研究显示,5年的卒中复发率为42%,而卒中资料库报告2年的卒中复发率为14%。最近有结果表明,5年复发率25%~30%。说明卒中的复发率在近年来并未下降。本文旨在确定缺血性卒中后3个月确诊的痴呆是否为长期卒中复发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方法242例首发缺血性卒中住院治疗后3个月无复发的病人进人研究组。平均年龄72.0±8.7岁。242例中208例(86%)至少在基础评估后完成了1次随访、176例(72.7%)至少完成了2次随访、111例(45.9%)至少完成了3次随访、31例(12.8%…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 1例后循环复发缺血性卒中患者 ,连续大脑后动脉 (PCA)经颅多普勒监测 (TCM )显示栓塞性卒中急性期微栓塞形成。TCM示高强度短暂信号 (high intensitytransientsignals ,HITS)。此法对标准方案无效的患者在病理生理方面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患者男性 ,82岁 ,入院前 1年 ,因右小脑前下动脉梗死 ,每天用阿司匹林 10 0mg进行二级预防。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为已知血管危险因素。入院时主诉视力障碍 ,有新发生的左侧偏盲和左侧轻偏瘫。弥散加权MRI显示极可能有右侧急性栓塞性PCA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72 h内、基线MRI(包括梯度回波序列)未见出血且未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7~10d后复查MRI,根据有无出血分为HT组和非HT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Fn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T的预测因素.结果 共纳入7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1例(14.10%)发生HT.HT组心房颤动(36.4%对9.0%,P=0.012)和心源性栓塞(36.4%对6.0%,P=0.002)比例显著性高于非HT组,基线平均收缩压[( 182.09 ±20.73)mm Hg(1 mm Hg=0.133 kPa)对(161.25±26.40)mm Hg,P=0.015]、平均舒张压[ (98.00±11.26) mm Hg对(86.60±15.21)mm Hg,P=0.020]和血浆Fn浓度[(4 835.04±756.30)μg/L对(3 849.44±1 289.18) μg/L,P=0.016]均显著性高于非H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n浓度[优势比(odds ratio,OR)1.0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0 ~1.001,P=0.017]和心房颤动(OR 13.408,95% CI 1.963 ~ 91.592;P=0.008)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HT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T患者血浆Fn水平显著增高,血浆Fn水平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非溶栓性HT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对缺血性卒中的复发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糖尿病 (DM )对缺血性卒中的复发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并分析19 99年 11月~ 2 0 0 1年 10月间在我院住院的 3 1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 ;应用MRI弥散加权图像技术 ,比较缺血性卒中伴DM (70例 )与不伴DM (2 48例 )患者的梗死灶部位和大小 ;随访两组患者出院后的卒中复发率和死亡率。 结果 DM组中腔隙性梗死远多于非DM组 (P <0 .0 1) ,但梗死部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生存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伴DM者累积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不伴DM者 (P <0 .0 1,Log rank检验 ) ;两组累积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Log Rank检验 )。COX风险模型结果表明 ,有DM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复发的相对危险度为 2 .82。本研究结果表明 ,DM病程 5年以上者容易卒中复发 (P <0 .0 5)。 结论 DM不仅影响缺血性卒中的病灶大小 ,而且会明显增加卒中复发的风险。病程 5年以上者卒中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作者测定了27例首发脑梗塞(CI)2个月后的患者的血浆纤维肽 A(FPA)、β-血栓球蛋白(βTG)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旨在评价其对 CI 幸存者的预后意义。病人和方法 27例均为首发卒中两个月后的患者,其中缺血性卒中18例,出血性卒中9例。评价全部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血压>160/90mmHg,或常规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心脏病(心肌梗塞、房颤或其它严重心律失常和瓣膜病)以及神经病学症状。27例卒中患者均随访5年,对照组40例亦随访5年或直至死亡。随访中16例缺血性患者服用阿司匹林500mg/d,但无1例使用抗凝剂。结果本组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5年复发率均为33%。仅1例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新的出血性卒  相似文献   

15.
确定卒中类型,弄清卒中发病机理是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基础。大多数专家认为引起缺血性梗塞有三大原因:血栓、栓塞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Luo M  Xie RM  Quan HB  Hu Y  Cai YY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8):637-640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复发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2年住院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386例,随访收集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复发分析并研究其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10年累计复发率为34%,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脂血症、附壁血栓是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阿司匹林与华法林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结论高血压病、TIA发作史与附壁血栓为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阿司匹林与华法林治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合并缺血性卒中复发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EAD)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探讨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依据对117例 AIS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组, LEAD 患者41例(LEAD 组)和非 LEAD 患者76例(非 LEAD 组),并对两组患者复发情况进行90 d随访。多因素 Log 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 LEAD发生的相关因素,Kaplan M eier法分析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 LEAD组吸烟率显著高于非 LEAD组( P =0.018);尿酸水平显著高于非 LEAD 组( P=0.019);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非 LEAD组( P <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水平显著低于非 LEAD 组( P =0.002)。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同型半胱氨酸与 LEAD密切相关( P <0.001,OR =1.272)。 LEAD组90 d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率显著高于非 LEAD组(P=0.015),复发时间早于非 LEAD组( P =0.017)。结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LEAD 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密切相关,LEAD 与缺血性卒中复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目的首先是明确在非选择性急性缺血性卒中人群中 ,脑微栓子的发生率、频率及其临床意义。其次是研究这些因素是否有助于改进缺血性卒中亚型的分类。方法 作者通过TCD连续观察 12 0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患者缺血半球的大脑中动脉 ,每次观察时间持续 45分钟 ,第 1次TCD检查在首发症状后 72小时之内 ,第 2次在4~ 6天后。在TCD检查后检测 38例患者的血小板及凝血系统。卒中的分类依据TOAST分类法 ,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据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估。结果 在 12 0例患者中 ,83例 (6 9 2 % )的微栓子…  相似文献   

19.
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卒中的复发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卒中事件的复发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将182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首发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卒中事件的发生率,根据TCD收缩峰血流速度,将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分为3组:中度狭窄组(86例)、重度狭窄组(80例)、闭塞组(16例);根据头部CT、MRI检查所显示梗死灶的部位将脑梗死分为3类:皮质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和深穿支动脉梗死。在发病6个月内随访,评估卒中危险因素与卒中复发事件的相关性。 结果 182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发病6个月内病变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内卒中复发率为13.2%。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7),重度狭窄患者卒中复发率最高。不同梗死类型患者卒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以交界区梗死患者卒中复发率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复发事件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密切相关(P=0.001 5,0.009 8)。 结论 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及脑梗死类型与患者卒中的复发有关。卒中复发机制可能与脑组织低灌注以及动脉栓塞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rt-PA静脉溶栓后24 h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恶化组31例和非神经功能恶化组152例。收集患者年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一般临床资料,血浆sTM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sTM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法及Spearman法分析;血浆sTM对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因素。 [结果]神经功能恶化组血浆sTM水平[(50.64±12.17)μg/L比(33.76±8.67)μg/L]及年龄[(67.34±10.87)岁比(60.22±11.05)岁]、hs-CRP[(12.59±3.23)mg/L比(4.92±1.13)mg/L]和空腹血糖[(7.31±1.96)mmol/L比(5.86±1.92)mmol/L]水平、糖尿病比例(32.26%比16.45%)显著高于非神经功能恶化组(P<0.05)。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sTM与年龄、hs-CRP、空腹血糖、糖尿病均呈正相关(P<0.05)。血浆sTM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2,特异度为81.6%,灵敏度为80.6%。sTM、空腹血糖是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血浆sTM水平对缺血性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