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简称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7例,按病灶体积分为小、中、大3个亚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为高危组(NIHSS〉8分)和低危组(NIHSS≤8分),选择60例非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探讨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分析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结果①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20±0.40)mg/L,高于对照组的(0.86±0.2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灶体积的增加,血清胱抑素c水平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47,P〈0.05。②卒中复发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33±0.52)mg/L,高于卒中初发组的(1.12-4-0.2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但高危组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1.37±0.68)mg/L]高于低危组的胱抑素c水平[(1.15±0.2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同型半胱氨酸(Hcy,r=0.189,P=0.022)和极低密度脂蛋白(r:0.255,P=0.002)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r=-0.173,P=0.036)呈负相关;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2.646,95%CI1.621-4.317,P〈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病灶大小及严重程度有关,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作为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及病情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卒中登记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择2012年1-7月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3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21例,其中进展性缺血性卒中32例(进展组),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189例(非进展组).运用卒中注册软件,连续登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缺血性卒中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进展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颅内大血管狭窄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非进展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颅内大血管狭窄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686、3.339、10.777,P<0.05).结论 伴有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卒中患者容易发展为进展性,应早期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erumuricacid,SUA)水平对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纳入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转归良好定义为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7分患者mRS评分为0分,NIHSS评分为8~14分者mRS评分为0~1分,NIHSS评分≥15分者mRS评分为0~2分。对2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纳入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8例,转归良好组66例(61.11%),转归不良组42例(38.89%)。转归不良组患者年龄[(62.21±10.25)岁对(57.83±10.457)岁;t=2.138,P=0.035]、基线NIHSS 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0(8~12)分对4(3~7)分;Z=5.537,P<0.001]以及2型糖尿病(40.48%对12.12%;χ2=11.600, P=0.001)和既往卒中史(9.52%对9.09%;χ2=4.366,P=0.037)的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而SUA水平[(323.119±87.869)mmol/L对(385.961±76.166)mmol/L;t=3.936,P<0.001]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2型糖尿病史[优势比(odds ratio, OR)5.47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472~20.334;P=0.011]和基线 NIHSS 评分较高(OR 1.306,95%CI 1.147~1.486;P<0.001)为短期临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 S UA 水平较高( OR 0.992,95%CI 0.986~0.998;P=0.015)为短期临床转归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 SUA水平增高是静脉rtPA溶栓患者短期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20004年8月收治的166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病例,并以同期住院的65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糖水平、发热、白细胞增多、平均动脉压、糖尿病史和CT早期梗死征象进行比较。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糖尿病史(P〈0.05)、CT早期梗死征象(P〈0.05)、发热(P〈0.01)和白细胞增多(P〈0.001)的比例显著较高,血糖(P〈0.05)和纤维蛋白原(P〈0.0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0.029)、发热(P=0.0146)、白细胞增多(P=0.005)和CT早期梗死征象(P=0.0027)是缺血性卒中早期病情加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发热、白细胞增多和CT早期梗死征象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血管科住院患者院内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心血管科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等相关因素,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科院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心血管科住院患者2 789例,其中26例(0.93%)发生院内卒中,从2 763例未发生院内卒中患者中随机纳入130例患者作为对照病例.卒中组高血压(73.08%对50.77%;x2=4.348,P=0.037)、心房颤动(50.00%对15.38%;x2 =15.56,P=0.000)、感染(30.77%对7.69%;x2=11.304,P=0.003)、吸烟(46.15%对21.54%;x2=6.886,P=0.009)、饮酒(26.92%对11.54%;x2=4.233,P=0.040)、既往卒中史(19.23%对4.61%;x2=7.062,P=0.008)和服用抗高血压药(42.31% 对21.54%:x2=4.985,P=0.026)的患者比例以及收缩压[(143.43±18.59)mm Hg对(129.52±23.52)mm Hg;t=3.209,P=0.003](1mm Hg=0.133 kPa)、舒张压[(88.77±ll.35)mmHg对(77.55±14.60)mm Hg; t=2.421,P=0.020]和同型半胱氨酸[(19.27±ll.08)μmol/L对(15.30±5.25) μmol/L;t =2.814,P=0.006]水平均显著高于心血管科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优势比(odds ratio,OR)3.31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07 ~9.076;P=0.020]、感染(OR 3.270,95% CI 1.024 ~ 10.438;P=0.045)、收缩压(OR 1.023,95% CI 1.002~1.045;P =0.031)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 1.089,95% CI 1.009 ~1.175;P =0.029)为心血管科院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感染、收缩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为心血管科院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能对降低其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高胰岛素血症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缺血性卒中患者依据是否有高胰岛素血症分为高胰岛素血症组(81例)与非高胰岛素血症组(86例)。所有患者均行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检测。结果高胰岛素血症组的各项血糖情况、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非高胰岛素血症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OR=1.49,P 0.01)、纤维蛋白原(OR=1.38,P 0.01)、C反应蛋白水平(OR=1.55,P 0.05)与高胰岛素血症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胰岛素血症密切相关。高胰岛素血症可能通过影响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90例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相关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资料,行ABI测量(ABI≤0.9为异常)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非狭窄组(狭窄率〈50%)和狭窄组(狭窄率≥50%)。结果①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AB[异常率分别为59.1%(26/44)和29.5%(43/146);狭窄组ABI值为0.81±0.23,低于非狭窄组的0.9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狭窄组的年龄、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狭窄组(P=0.005,P〈0.001)。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4.206,95%CI:1.957~9.040)和ABI异常(OR=3.385,95%CI:1.630~7.031)是狭窄率≥50%的CAS的独立相关因素(P〈0.001)。③相关分析显示,AB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0.320)和CAS程度(rs=-0.365)均呈负相关(P〈0.001)。结论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ABI降低与狭窄率≥50%的CAS独立相关,ABI值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CAS程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和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升高是否增加中国老年人群脑卒中的危险。方法:对1002例经头颅CT确诊的老年(〉60岁)脑卒中患者和948例非卒中对照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MTHFR C667T基因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所有研究对象记录其病史,体检等临床资料及吸烟,饮酒等流行病学资料。结果:脑卒中患者MTHFR基因纯合子突变(TT)和杂合子突变(CT)发生率(69.4%)明显高于对照组(64.3%,P=0.016),卒中组T等位基因频率(45.8%)也高于对照组(42.4%,P=0.032);脑卒中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异常检出率和中、重度增高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MTHFR基因TT型〉CT型〉CC型(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升高的tHey水平和CT和TT基因型仍与脑卒中发病的有关,且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越高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越大。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中国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而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为脑梗死的中青年患者100例,短暂性脑缺血组100例,健康对照组100例,分别于确诊后检查各组的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率,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组中青年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90.00%)和短暂性脑缺血组(84.00%)中青年患者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中青年患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94.57%)明显高于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同型半胱氨酸值可能可以成为一个预测缺血性脑血管发生及预后的指标,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踝肱指数(ABI)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广东医学院附属深圳福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共465例,测量所有患者的ABI和头颈部血管CTA,观察患者出院2年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的发生情况,对缺血性卒中复发相关危险因子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随访2年内复发患者为102例,复发次数≥1次。随访结果发现,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值分别为0.015,0.001);复发组ABI<0.9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7);复发组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01);复发组 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结论 ABI及头颈部CTA改变对缺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具有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好,ABI<0.9且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更易复发。低ABI、颅内外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胱抑素 C(Cys-C)的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 Hcy 和 Cys-C 水平,并与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脑梗死组分为轻、中、重度3组,并将各组各项指标之间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浆Hcy、Cys-C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临床分组血浆 Hcy、Cys-C 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浆 Hcy、Cys-C 水平与 NIHSS 评分呈正相关(r =0.54,P <0.05;r =0.45,P<0.05)。结论血浆 Hcy、Cys-C 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血浆 Hcy、Cys-C 水平的动态监测对脑梗死的预测和疗效观察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transcranialDoppler,c-TCD)检测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 RLS)与原因不明性卒中患者的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筛选原因不明性卒中。按c-TCD检查结果分为RLS阳性组和阴性组,然后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结果共纳入118例原因不明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RLS 阳性组46例,RLS 阴性组72例;复发组10例,未复发组108例。RLS阴性组与阳性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复发组RLS 阳性率(7/10对39/108;P=0.046)和重度RLS患者比例(2/10对1/108;P=0.019)与未复发组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LS阳性是卒中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4.896,95%可信区间1.135~21.120;P=0.033)。结论 RLS阳性可能是原因不明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关欣颖  李慧 《山东医药》2014,(21):49-5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复发性脑梗死(RACI)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4例,将其分为TIA组和急性脑梗死( ACI)组,其中ACI组又分为初发性脑梗死( FA-CI)组和RACI组。另选体检健康者9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各组血浆Hcy。结果ACI组Hcy水平高于TIA组、对照组(P<0.01或<0.05),TIA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ACI组高于FACI组(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FACI、RACI密切相关,与TIA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连续纳人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1年5月-2013年6月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例为肿瘤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30例非肿瘤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非肿瘤组。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传统卒中危险因素比较显示,肿瘤组高血压所占比率为40.0%(12/30),低于非肿瘤组的70.0%(21/30);肿瘤组吸烟、饮酒、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卒中高危因素均无的患者所占比率为40.0%(12/30),高于非肿瘤组的13.3%(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室检查显示,肿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非肿瘤组,P〈0.05或P〈0.01;D一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肿瘤组,分别为1.7(0.10—6.67)和0.45(0.02~6.34)mg/L,P〈0.01。③肿瘤组63.3%(19/30)的患者脑梗死病灶为双侧半球分布,非肿瘤组患者70.0%(21/30)为单侧半球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组70.0%(21/30)为多发病灶,而非肿瘤组63.3%(19/30)为单发病灶,P〈0.01。结论肿瘤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与非肿瘤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因可能不同。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的血栓形成可能是造成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测定老年高血压患者及正常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评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高血压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01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大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90mmHg)及60例健康人血液标本,采用荧光标记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客历浆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主要分布在8mol/L以上,范围在5.72-5.38mmol/L之间,健康人主要分布在8mmol/L以下,范围在4.92-8.42mmol/L之间。高血压患者平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升高(P<0.001),而平均血浆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比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01)。对照组及病例组维生素B12、叶酸与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之一,机制可能为动脉壁的弹性纤维降解增加,使动脉血管的顺应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氧化、抗氧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检测脑梗死及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一氧化氮(P-NO)、维生素C(P-VitC)、脂质过氧化物(P-LPO)、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Hcy、P-NO、P-LP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P-VitC、E-SOD、FA、Vit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脑梗死组Hcy水平与FA及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0.47、-0.32,P〈0.001、P〈0.05),tHcy水平与P-VitC含量呈负相关(r=-0.55,P〈0.001),tHcy水平与P-LPO、P-NO含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38、0.50,P〈0.001)。P-VitC水平与P-LPO含量呈负相关(r=-0.60、P〈0.001),E-SOD活性与P-NO含量呈负相关(r=-0.83、P〈0.001)。脑梗死组中高Hcy亚组P-NO、P-LP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Hcy亚组(P〈0.001),而E-SOD、P-VitC含量显著低于正常Hcy亚组(P〈0.01、P〈0.001)。结论 Hcy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密切相关,FA、VitB12缺乏是Hcy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氧化应激反应在脑梗死中起重要作用;Hcy水平升高可能是导致氧化应激产生的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了比较包括同型半胱氨酸在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心肌梗死的作用,应用荧光偏振检测技术测定104名心肌梗死患者及104名对照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值,同时测定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家族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年龄,尿酸,肌苷和体重指数等。结果发现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史(OR=1.066),高血压(OR=1.128),高胆固醇血症(OR=6.511)和同型半胱氨酸(OR=2.875)等因素与心肌梗死的OR值有显著性,提示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的传统危险因素相比对心肌梗死的影响较大,与心肌梗死呈较强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发脑卒中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对1823例初发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的关系。结果随访4.5年(中位数0.1~6.0年)过程中,412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其中347例为脑卒中复发,65例为心肌梗死。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低组比较,校正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传统危险因素后,高同型半胱氨酸显著增加初发脑卒中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风险比1.54,95%可信区间为1.18~2.21)和脑卒中复发风险(风险比1.74,95%可信区间为1.3~2.3)。亚型分析显示,不仅在初发脑梗塞组,而且在初发脑出血组中,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4.5年内的心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均显著相关。结论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卒中复发和心脑血管事件再发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复发/难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可溶性耐药相关钙结合蛋白(sorcin)基因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5例AML患者(观察组),27例非白血病患者和健康人(对照组)sorcin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sorcin基因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其中复发/难治者高于初诊者和完全缓解(CR)者;AML各亚型sorcin基因过度表达存在差异,以M,阳性表达率最高;观察组临床耐药者sorcin基因表达显著高于非临床耐药者(P〈0.001),且CR率显著低于非临床耐药者(P〈0.001)。结论sorcin基因过度表达与AML患者临床耐药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sorcin可作为检测AML临床耐药和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绞痛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9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关系。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心肌缺血总负荷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者,其心肌缺血总负荷高于同型半胱氨酸正常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其心肌缺血总负荷也明显高于血同型半胱氨酸正常者(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增加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