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龈沟内环形切口法用于下颌远中邻面暴露≥1/2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3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180例需拔除下颌远中邻面暴露≥1/2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观察组采用龈沟内环形切口法,对照组采用标准封套法。比较两组术后2、7 d出血程度、疼痛程度、肿胀程度、最大开口度,术前与术后3个月下颌第二磨牙牙周探诊深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2 d出血程度、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0.05),最大开口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7 d出血程度、疼痛程度、肿胀程度、最大开口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下颌第二磨牙远颊位点、近颊位点、颊侧位点、远舌位点、近舌位点、舌侧位点牙周探诊深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远中邻面暴露≥1/2的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采用龈沟内环形切口法,可减轻术后早期出血、疼痛及开口受限,缩短软组织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β-磷酸三钙在下颌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的成骨效果,同时评价其对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预后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5例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水平阻生需拔除的患者,拔牙同时随机选择在一侧拔牙窝内植入β-磷酸三钙(easy-graft TMCLASSIC)作为实验组,另一侧自然愈合作为对照组。在拔牙术后1 d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并利用MCTIPS软件计算形成新生骨的体积分数,术后6个月进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记录远中颊侧探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BCT测量试验组新生骨体积分数为63.3%±2.2%, 对照组为50.1%±1.9%,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5.53±0.39) mm, 对照组牙槽骨高度变化量为(1.53±0.27) mm,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第二磨牙远中颊角探诊深度为(3.0±0.7) mm,对照组为(6.6±0.8)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β-磷酸三钙进行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骨缺损修复可以显著增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并能促进拔牙窝内新生骨的形成,降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袋探诊深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拔除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的拔牙窝进行不同处理,比较两侧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的恢复情况,以指导临床预防术后并发症。方法 选取2021年1—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口腔科门诊拔牙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拔除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患者12例,年龄≥26岁,患牙为中、低位阻生,近中或水平方向,且双侧患牙阻生程度相似。随机选择一侧作为实验组,在患牙拔除即刻将骨替代品和自体血制品浓缩生长子混合后填塞拔牙窝;另一侧为对照组,拔牙窝不做特殊处理。分别测量并记录拔牙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时两侧第二磨牙远中(包括第二磨牙颊侧远中、远中和舌侧远中3个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比较分析两组牙周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即刻两组附着丧失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6个月对照组附着丧失程度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尖片提示,实验组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远中的牙槽骨高度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其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患者26岁以后拔除下颌中、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时,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恢复不佳,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牙周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均有明显增加,将骨替代品和自体血制品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致邻近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下颌第三磨牙的预防性拔除及邻近磨牙防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因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龋坏同时伴有相邻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100例,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评估患者性别、年龄、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方向、阻生角度、第二磨牙远中釉牙骨质界(CEJ)与第三磨牙近中CEJ距离等因素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卡方检验和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阻生角度和CEJ距离这3个因素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阻生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0岁以下(OR=6.781,95%CI=1.937~23.732,P=0.003)阻生角度在40°~70°之间(OR=13.241,95%CI=3.106~56.442,P=0.001)容易发生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结论:年龄和阻生角度是阻生下颌第三磨牙致邻近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发生的危险因素,年龄小于30岁,阻生角度在40°~70°之间的下颌第三磨牙应该尽早预防性拔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引导组织再生术诱导牙槽骨生长的作用 ,为其在阻生牙拔除术后的作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实验组 (10 0例 )用国产聚四氟乙烯膜置入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拔除术后的牙槽窝内 ,对照组 (10 0例 )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拔除术后直接缝合。通过 3个月术后复查 ,观察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壁的生长情况。结果 :引导组织再生术能在 5周内引导牙槽骨的生长。结论 :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骨壁缺损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长发育完成期患者采取拔牙与非拔牙矫治方法后下颌第二磨牙位置的改变。方法选择两组患者各40例。第一组采取拔牙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矫治方案,第二组采取非拔牙矫治方案。术前、术后常规拍摄头颅侧定位片测量下颌第二磨牙近远中间隙改变。根据治疗记录和X线片选取46例患者确定下颌第三磨牙是否被拔除或保留。结果拔牙组较非拔牙组均显示下颌第二磨牙远中至Xi点间间隙显著增加(P<0.05)。下颌第三磨牙在非拔牙组中较拔牙组最终更易拔除(P<0.05)。结论第二磨牙拔除患者可发生第二磨牙近中移动,导致磨牙后间隙增加。  相似文献   

7.
由于解剖因素以及下颌第三磨牙的影响,下颌第二磨牙远中处的口腔卫生难以维护,易导致牙周炎症的发生从而形成深牙周袋。机械清创对此处的疗效往往不佳,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治疗。现存多种改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深牙周袋的治疗方法: 冠切除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等,但对于不同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仍有争议。本文就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深牙周袋的形成原因、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深牙周袋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早期拔除下颌第三磨牙有利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状况的改善,引导骨组织再生术有利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深牙周袋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对第二磨牙牙体及牙周的影响,为第二磨牙临床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43位下颌前倾及水平阻生智齿需(共80颗)拔除的在校大学生,在拔牙后对其第二磨牙进行半年跟踪观察,记录其远中牙颈部过敏,牙龈高度及牙齿松动等情况的变化。结果:73颗磨牙牙颈部过敏症状减轻或消失,牙周恢复,7颗牙经主动治疗(8.8%)。结论:下颌智齿拔除引发的第二磨牙临床并发症多数可自行缓解,后期处理须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颌第三磨牙中低位水平阻生的最佳拔除方法。方法:将下颌中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病例88例,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劈牙法,涡轮转磨牙去骨法拔除患牙,统计拔牙时间和拔牙后并发症。结果:劈牙法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且重。涡轮转磨牙去骨法,手术时间相对短,术后并发症少且轻。结论:劈牙法适合中位阻生牙拔除,优点是简单,耗时少。涡轮转磨牙去骨法适合低位水平阻生拔除,优点是时间可掌控,术后并发症少且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00例需实施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治疗的患者,对所有患者均实施为其2年的随访,通过随访的方式观察患者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变化情况。结果在2年的随访后发现患者的远中牙槽骨深度明显高于术前牙槽骨深度,并且明显低于近中牙槽骨高度,所有差异经比较后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治疗后,临近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是能够得到再生的,但无法恢复到近中牙槽骨的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下颌第三磨牙导致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因下颌第三磨牙不适而就诊的患者250例,运用锥形束CT分析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的患病率。探究年龄、下颌第三磨牙阻生角度及深度、第二和第三磨牙接触位点与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的相关性。结果下颌第二磨牙的远中邻面龋的患病率为52%。>38岁年龄组的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下颌第三磨牙阻生角度为40°~70°时,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发生率最高(P<0.05);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接触点位于釉牙骨质界处第二磨牙龋坏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组别(P<0.05)。结论患者年龄较大时,下颌第三磨牙阻生角度为40°~70°且接触点位于釉牙骨质界时,第二磨牙远中更易发生龋坏,建议尽早拔除阻生齿。  相似文献   

12.
方丝弓矫治下颌近中阻生的第二磨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在正畸临床上,时常遇到近中阻生的下颌第二磨牙.由于该牙齿萌出不全,或仅有小部分牙冠暴露在口腔,难以用矫治器固位和控制,给矫治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不予矫治任其发展,则后牙不能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另外对近邻的第一磨牙带来潜在的不良影响.因此不失时机的给予矫治是有临床意义的[1].1 临床资料1.1 矫治装置的设计和制作 在第一磨牙上制作带环,用直径0.8mm不锈钢丝,在带环的颊舌侧各焊一钢丝支架,在支架的远中中点处弯一环圈,以便挂链状皮圈.在阻生第二磨牙暴露于口腔内的牙冠部位,用粘合剂粘贴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和非拔牙的正畸病例中,发育中的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变化,以确定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是否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萌出。方法:从近3年已完成正畸治疗的患者中(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选取93名,分为两组,第一组为45名下颌第二双尖牙拔除者,第二组为48名非拔牙矫治病例,治疗前、后均已常规拍摄曲面断层片,然后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相对于参考平面的角度改变。结果: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患者矫治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拔牙组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5.9±2.5)度,拔牙组左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8.0±3.4)度,非拔牙组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1.8±2.4)度,非拔牙组左侧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1.5±2.1)度。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角度变化量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拔除下颌第二双尖牙对下颌第三磨牙的角度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分析不同磨牙关系患者下颌第一磨牙咬合接触情况,并探索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放射科就诊需行锥形束CT检查的患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遴选出347例患者,按照Ⅰ、Ⅱ、Ⅲ类磨牙关系分别记录患者下颌第一磨牙面上近中、中、远中3部分的A、B、C咬合接触点分布情况,并利用SAS 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类接触点总数比较,Ⅰ类130例(26.62±10.79)、Ⅱ类131例(26.75±10.81)、Ⅲ类86例(19.16±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346,P=0.000),组间比较Ⅲ类接触点较其余2类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近中接触点数目比较,Ⅰ类(5.62±3.56)、Ⅱ类(7.96±4.06)、Ⅲ类(4.47±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5.045,P=0.000),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 7);中部接触点数目比较,Ⅰ类(10.3±4.74)、Ⅱ类(9.24±4.54)、Ⅲ类(6.53±4.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390,P=0.000),组间比较Ⅲ类最少,余无统计学差异;远中接触点数目比较,Ⅰ类(10.7±4.89)、Ⅱ类(9.55±5.35)、Ⅲ类(8.16±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025,P=0.002),其中Ⅲ类数目较Ⅰ类少(P<0.0167),余无统计学差异。A点数目比较,Ⅰ类(10.46±5.75)、Ⅱ类(9.53±5.2)、Ⅲ类(7.83±5.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466,P=0.015),组间比较Ⅲ类较Ⅰ类少(P<0.016 7),余无统计学差异;B点数目比较,Ⅰ类(9.66±5.58)、Ⅱ类(10.87±5.08)、Ⅲ类(6.1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598,P=0.000),组间比较Ⅲ类数目最少(P<0.016 7),余无统计学差异;C点数目比较,Ⅰ类(6.49±3.46)、Ⅱ类(6.34±4.63)、Ⅲ类(5.16±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179,P=0.028),组间比较Ⅲ类较Ⅰ类少(P<0.016 7),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Ⅲ类磨牙关系患者三点式咬合接触点总数、3个部位及B点数目均较其他2类少,牙尖交错位时咬合接触稳定性差;锥形束CT可作为一种新方法分析咬合接触情况。  相似文献   

15.
近中移动下颌第二恒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下颌第二恒磨牙不同载荷下近中移动时的位移及应力分布情况。方法 在建立的下颌第二恒磨牙及其牙周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牙体部分,相当于颊面管的部位模拟加力,以及模拟颊舌侧同时加力的情况,计算和分析牙体各个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牙体平行移动时(M/F为8 :1),其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在加力点处,牙体颈缘处及根分叉区应力比较集中。根尖部位没有高应力集中。结论 下颌第二恒磨牙近中移动时,颊舌侧同时加力并且施加适当的近远中向的力矩,有利于牙齿的整体平行移动。  相似文献   

16.
“C”形融合根是下颌第二、三磨牙常见的根管形态 ,对其进行根管治疗常常存在不能充填完善的问题 ,Vitapex糊剂近来在国内已用于治疗领域 ,特别是乳牙 ,但将其用于充填 C形根管在国内未见报道。本文收集 4 5颗体外具有 C型融合根管的下颌第二、三磨牙 ,用 Vitapex糊剂进行充填 ,采用 Goldberg等的透明标本法 [1 ]配合染料渗透技术 ,观察根管三维充填的效果和根尖封闭性能 ,并与临床上最常用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ZOE)加牙胶尖充填作对照比较 ,以期为“C”形根管选择临床较有效的充填材料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的选择和制备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下颌阻生牙拔牙创后对术后反应,创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40例下颌阻生牙拔出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拔牙术后即刻植入α-磷酸三钙骨水泥;对照组常规处理.患者术后即刻、1周、4周X线摄片观察;1周、4、12周复诊临床观察.结果 α-磷酸三钙骨水泥能减轻阻生牙拔出术后反应,X线观察α-磷酸三钙骨水泥植入后1周时见拔牙创内人工骨定植,1个月后拔牙创基本愈合.结论 α-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减轻下颌阻生牙拔出术后反应,促进拔牙创愈合.  相似文献   

18.
赖晓宇  陆笑  刘妍 《吉林医学》2012,33(7):1377-1378
目的:探讨交互牵引和T形曲两种方法相结合矫正舌倾磨牙的应用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下颌磨牙舌倾的30名正畸患者,采用交互牵引结合T形曲的方法,并配合直丝弓矫正技术进行矫治。结果:所有患者舌倾磨牙覆合覆盖恢复正常,下颌磨牙间宽度增加,宽度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MP-SN平面角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互牵引和T形曲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矫治下颌舌倾磨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不同药物用于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消毒的临床效果。方法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者共120例,随机分为三组,常规根管预备后,A组在根管内封入Metapex糊剂,B组根管内封入樟脑苯酚( CP)棉捻,C组根管内封入甲醛甲酚( FC)棉捻。常规复诊,观察封药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完成根充后随访6个月,评价根充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根管内封药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00%、75.00%和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封药后急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0%、20.00%和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充3个月,三组根管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100.00%、82.50%和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Metapex糊剂不仅根管消毒效果稳定,亦能有效减少根管封药期间急症的发生,且远期效果较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根管消毒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