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慧  陈敏  孙永峰  程星  王琦  靳蓉 《广东医学》2020,41(23):2394-2397
目的分析贵阳地区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病原学分布及耐药特点。方法收集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临床资料,将支气管肺泡灌液采用支气管镜取出进行细菌培养、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MP)检测。结果(1)989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病原检出阳性716例,阳性率72.40%,细菌、病毒、支原体检出率分别33.27% (329例)、22.45%(222例)、31.45%(311例)。(2)细菌感染中的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阳性菌株(G+);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最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株(G-)。培养菌株对青霉素类、红霉素、第1、2、3代头孢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对头孢吡肟、拉氧头孢、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均无耐药发生。(3)病毒感染检出222例,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131例,腺病毒检测49例,流感病毒6例(A型2例,B型4例),副流感病毒36例(1型3例、2型4例、3型29例),病毒检出率以0~12月龄组最高,RSV、ADV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4)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31.45%(311例),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以3~5岁组最高。结论贵阳地区重症肺炎中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重要的细菌病原。重要病毒为腺病毒和呼吸道病毒为主,1~12月龄组的病毒感染检出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6岁以下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特征.方法采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住院680例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用直接荧光法检测腺病毒(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流感病毒A、B型(Inf A、B)等7种病毒抗原的分布情况,分析其在性别、年龄和季节上面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680例患儿,232例病毒检出结果呈阳性(病毒阳性检出率为34.1%);各种呼吸道病毒检出中,RSV阳性率最高,占16.2%.不同年龄组呼吸道感染病毒检出率不同(P<0.001),其中0~1岁组检出率最高(48.5%).同时,本研究发现不同季节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不同(P<0.001),冬季检出率最高(42.7%);喘息性疾病患儿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喘息性疾病患儿(47.4%vs 19.1%,P<0.001).结论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病毒感染率较高,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本地区小儿呼吸道病感染的主要病毒,其中,0~1岁阶段的患儿和冬季检出率较高,要注意加强重点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临床发病特征.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5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并以同期入院的非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喘息特征、辅助检查特点及对止喘药物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年龄以6月~2岁多发(60%),RSV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患儿发热、喘息、对止喘药的反应、咳喘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组应用平喘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收到良好疗效.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自己的特征,平喘药联合抗病毒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肺炎是指生后1个月-3岁,因致病微生物的侵袭肺部引起的炎症,为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肺炎的病因为细菌和病毒.细菌感染的以肺炎链球菌多见.病毒主要是呼吸道病毒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及副流感病毒.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流感嗜血杆菌有增加趋势.病原体常由呼吸道入侵,少数经血行入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保定地区小儿肺炎的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及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月选择保定儿童医院2726例肺炎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检测血的病毒IgM抗体和支原体IgM抗体及合格的痰细菌培养。结果病毒检出率47.76%,细菌检出率13.79%,肺炎支原体检出率20.73%。病毒于第一、四季度为感染高峰,细菌第一、三季度感染率高,肺炎支原体第二、三季度感染率高。病毒感染城乡差异无显著性(P>0.05),细菌感染农村高于城市,肺炎支原体感染城市高于农村,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保定地区肺炎患儿仍以病毒感染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及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冬春季发病率高,差异无显著性;细菌第一、三季度感染率高,农村高于城市;肺炎支原体第二、三季度感染率高,城市高于农村。  相似文献   

6.
廖芳宇  黄小娟  刘斌  张华 《西部医学》2021,33(5):701-704+708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与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呼吸道病毒和特殊病原体抗体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8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72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根据患儿有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心脏病组(CHD组)208例和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组(LRI组)513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嗜肺军团菌IgM抗体(LP1A)、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A)、Q热立克次体IgM抗体(QR-FA)、肺炎衣原体IgM抗体(CPnA)、腺病毒IgM抗体(ADVA)、呼吸道合胞病毒IgM抗体(RSVA)、甲型流感病毒IgM抗体(IAVA)、乙型流感病毒IgM抗体(IBVA)、副流感病毒IgM抗体(PIVsA)等9种呼吸道病原体抗体及特殊病原体IgM抗体。比较两组9种呼吸道病原体及特殊病原体检出阳性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季节分布情况。结果 CHD组纳入研究的呼吸道病原体抗体九项检测,阳性共136例,LRI组纳入研究的呼吸道病毒及特殊病原体九项,阳性共305例,CHD组病原体IgM总阳性率(65.4%)高于LRI组阳性率(59.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与LRI组均以肺炎支原体(MP)最常见,其次为乙型流感病毒(IBV),其余病毒及呼吸道特殊病原体检出阳性率较低。CHD组和LRI组相比较,在婴幼儿时期,CHD组较易感染MP,但在1~3岁时,则是易感染IBV(均P<0.05);冬春季,CHD组较易感染MP及IBV,而LRI组较易感染LP1及ADV,但两组LP1阳性率均低,无临床指导意义。结论 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特殊病原体抗体谱与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相似,以MP最常见;在婴幼儿期及冬春季,CHD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较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易于感染MP;在1~3岁年龄段及冬春季,易于感染IBV。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3年某院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该院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的447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 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细菌检出率43.8%,其中肺炎链球菌检出率25.5%,居细菌检出首位;25例患儿完成了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阳性率44.0%,与痰培养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呼吸道常见7种病毒检出率27.3%,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18.8%,居常见7种病毒检出首位,小于1岁组病毒检出率较高,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肺炎支原体检出率23.5%,未检出肺炎衣原体。结论该院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与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细菌检出率在各年龄组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总数及血糖(Glu)浓度在婴幼儿肺炎患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41例细菌性肺炎患儿,42例病毒性肺炎患儿,另设45例同期健康婴幼儿为正常对照组,对比观察CRP、WBC及Glu浓度的水平变化。结果:细菌感染组CRP、WBC及Glu浓度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病毒感染组CRP与WBC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Glu浓度处于高水平状态,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RP、WBC及Glu浓度的联合检测在婴幼儿肺炎中更有助于细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做出早期的鉴别诊断,对指导临床用药,监测病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83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分为两组,其中细菌感染性肺炎44例,病毒感染性肺炎39例,收集其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等,比较两组患儿PCT、hsCRP、WBC水平的差异。结果:细菌性肺炎患儿血清PCT、hsCRP和WBC均比病毒性肺炎患儿血清PCT、hsCRP、WBC升高(P<0.05),且PCT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P<0.01),分别为95.45%,74.36%,而hsCRP,WBC灵敏度和特异度在细菌性感染肺炎和病毒感染性肺炎患儿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血清PCT是一个较好的诊断或鉴别诊断的指标,比hsCRP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宁海县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分布情况.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确诊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856例,取下呼吸道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同时采用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病毒病原,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测定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结果 病原检测阳性者634例(74.1%).细菌培养阳性236例(27.6%),其中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共124例(14.5%);病毒检测阳性145例(16 9%);肺炎支原体阳性132例(15.4%);再次为肺炎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混合感染121例(14.1%).细菌和非典型病原体检出率随着年龄升高逐渐升高(P<0.01),病毒检出率随着年龄升高而降低(P<0.05,P<0 01).结论 宁海县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以细菌居首位,肺炎支原体和病毒次之,病毒病原是2岁以下婴幼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呼吸道病原菌基因检测法对诊断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初诊细菌性肺炎患儿224例,每位病例采集深部痰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按传统病原菌培养是否分离到肺炎链球菌分为非肺炎链球菌组136例和肺炎链球菌组88例。用呼吸道病原菌核酸检测试剂盒(恒温扩增芯片法)检测2组病例中的病原菌,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及Kappa检验来对比2种检测方法的检出效能。 结果 非肺炎链球菌组应用呼吸道病原菌基因检测法检出肺炎链球菌40例,其中深部痰标本检出32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检出8例;肺炎链球菌组应用呼吸道病原菌基因检测法检出肺炎链球菌80例,其中深部痰标本检出52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检出28例。与传统病原学培养对比,呼吸道病原菌基因检测肺炎链球菌的灵敏度、特异度、总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74.4%、80.3%、66.7%、92.3%。2种检测方法对肺炎链球菌的检出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4)。 结论 呼吸道病原菌基因检测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的优势,与传统的病原学分离培养检验有较高的一致性及总符合率,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对同期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并收集特异性体质的表现及家族史,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喘息组患儿以上3种病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89例喘息患儿随访中,有68.91%的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异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经统计分析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但是否发展为哮喘主要与特异性体质及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广州市南沙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种类及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5年10月~2017年1月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儿207例,按照年龄不同分为4个组别,分别为<1岁年龄组、1~3岁年龄组、4~6岁年龄组及>6岁年龄组。检测患儿感染的病原体并进行药敏试验,比较各组和不同季节的病原体感染情况差异,观察不同病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①病原体分布:207例患儿,总检出率病原体为174株(84.1%),其中细菌61株(29.5%),病毒42株(20.3%),肺炎支原体59株(28.5%)和肺炎衣原体12株(5.8%)。②年龄段病原体特点:<1岁患儿病毒感染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而7~14岁患儿肺炎衣原体感染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4~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检出率较高(47.2%),而细菌的检出率低(16.7%)。各病原体在不同季度检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耐药性:对于4种主要的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除万古霉素外,各种抗菌药均有耐药存在,亚胺培南和阿莫西林/棒酸的耐药性较低,氨苄西林和青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④临床特征:细菌感染病例发热多见,肺部湿性啰音较明显;病毒感染<1岁婴幼儿常见,多有咳嗽,呼吸加快;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病程较长,以咳嗽、咳痰为主。结论:广州市南沙区CAP患儿感染病原在不同年龄段和各季度均呈散在分布,但其临床特点缺乏特征性,应重视和加强对儿童CAP病原学、流行病学的监测及临床特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气管支气管软化症(tracheobronchomalacia,TBM)合并肺炎与单纯肺炎患儿呼吸道病原分布特点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TBM合并肺炎患儿(TBM组)及单纯肺炎患儿(NTBM组)各337例的病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病原资料,再进一步以年龄(<1岁、≥1岁)、肺炎严重程度(重症、非重症)分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整体上,TBM组、NTBM组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54.90%、45.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前4位细菌均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12.17%、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非重症组中,TBM组、NTBM组细菌检出率分别为57.75%、47.62%,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11.24%、4.40%,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10.46%、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03,P=0.007);<1岁组中,2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13.89%、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2组首位病毒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361,P=0.502,P=0.055);肺炎衣原体未检出。结论:①TBM合并肺炎患儿细菌分布特点较单纯肺炎患儿有差异,大肠埃希菌感染多见,尤其在<1岁患儿中占首位。②非重症组中,TBM合并肺炎患儿细菌感染较单纯肺炎患儿多见,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增加。③两者病毒、肺炎支原体分布特点无差异,肺炎衣原体在本研究中未见。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8,(3):401-403
目的:探讨唐山地区不同年龄段儿童社区获得性大叶性肺炎的病原学分布和细菌耐药性特点。方法:选取河北唐山市协和医院、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和唐山市工人医院三所医院收治的儿童社区获得性大叶性肺炎患儿280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婴幼儿组(>3岁)62例,学龄前组(3岁~6岁)115例,学龄组(>6岁)103例。分别采集患儿呼吸道分泌物行细菌性培养和耐药性分析。抽取患儿静脉血检测并分析患儿肺炎支(衣)原体和IgM抗体。结果:280例患儿共检出病原阳性189例(67.50%),未检出91例(32.50%);单纯细菌感染79例(28.21%),检出阳性53例(18.93%);单纯支(衣)原体感染122例(43.57%),检出阳性83例(29.64%);单纯毒感染33例(11.79%),检出阳性22例(7.86%);混合感染46例(16.43%),检出阳性32例(11.43%)。不同年龄段患儿病原体分布,婴幼儿以细菌感染为主,学龄前和学龄患儿以肺炎支原体为主。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前三位感染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80%;革兰阳性菌中,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74.2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均有耐药性。结论:唐山地区儿童社区获得性大叶性肺炎,不同年龄阶段感染病原体存在差异,婴幼儿期以细菌感染为主,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细菌耐药性鉴定可为避免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致病微生物的分布及其与患儿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于我院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随机抽取12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致病微生物分布情况以及其与患儿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病原学检测阳性数量为776例,总阳性率为64.66%,其中肺炎支原体检出数量最多,为355例,检出率为29.58%;男性与女性的阳性数量率分别为422例和253例,各占比54.87%和59.95%,1岁以下患儿病原体阳性率为45.02%,1岁患儿病原体阳性率为82.28%,2-6岁患儿病原体阳性率为59.20%,7-14岁患儿病原体阳性率为95.12%,肺炎支原体、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均能够对患儿发生发热、寒战、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音及湿罗音产生影响,阳性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发生率普遍高于阴性患儿,并且差异明显,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患儿发病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该积极避免儿童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从而降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26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锡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采集2006年12月~2007年3月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治疗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用直接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B型(IFVA、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IV Ⅰ、Ⅱ、Ⅲ)共7种病毒抗原.结果:263例患儿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共107例,阳性率40.6%;所检病毒依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型、副流感病毒Ⅲ型、流感病毒B型、副流感病毒I型和腺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占所检出抗原阳性病毒的76.6%,喘息性疾病患儿阳性率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及急性支气管炎患儿(P<O.01),3岁以下患婴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3岁以上患儿(P<0.05).结论:本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病毒病原体以RSV为主,喘息性疾病和小年龄组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关健强  陈春明 《海南医学》2013,24(24):3659-3661
目的分析本院儿童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衣原体和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感染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48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观察对象,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2和3型的感染情况,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以上病原菌的感染特点。结果 486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125例,阳性率为25.72%;肺炎衣原体感染114例,阳性率为23.46%;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120例,阳性率为24.69%;腺病毒感染10例,阳性率为2.06%;甲型流感病毒感染7例,阳性率为1.44%;乙型流感病毒感染2例,阳性率为0.41%;1型副流感病毒感染3例,阳性率为0.62%;2型副流感病毒感染1例,阳性率为0.21%;3型副流感病毒感染33例,阳性率为6.79%。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随患儿年龄增加逐渐升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衣原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阳性率随患儿年龄增加逐渐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别患儿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1型副流感病毒和2型副流感病毒感染阳性率无明显差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组别患儿3型副流感病毒感染阳性率不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院儿科呼吸道感染非细菌性病原菌主要为肺炎支原体、衣原体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见于学龄儿童,肺炎衣原体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婴幼儿。  相似文献   

19.
岳绍中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5):143-144
目的:分析探讨肺炎住院患儿病原学分布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取5岁以下的36例小儿重症肺炎为研究对象,采集血、胸腔积液、合格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咽部分泌物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1、2、3抗原检测,部分患儿还进行了咽部分泌物的腺病毒PCR检测。结果:病原诊断阳性率50%,其中8例为肺炎链球菌肺炎,5例为腺病毒肺炎,1例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1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1例为肺炎支原体肺炎,l例为革兰阳性球菌肺炎。结论:肺炎链球菌肺炎和腺病毒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重症肺炎。细菌是重症肺炎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呼吸道不同病原体感染与中医症候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多病体检测方法检测356例肺炎患儿的病原体抗体,按检出病原体抗体分为肺炎支原体(MP)、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和EB病毒(EBV)组。结果 356例标本中阳性检出率为67.4%(240/356),其中MP检出率最高,占总检出率的40.83%(98/240),病毒感染以RSV检出率最高,占总检出率的23.75%(57/240),其次为IV占总检出率的12.50%(30/240)。不同病原体感染组与中医症候间的分型无相关(>0.05)。结论支原体感染是小儿肺炎的常见病原之一,病毒感染情况也较为多见,以RSV、IV最常见;不同病原体感染与中医证型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