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复位联合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器椎体间融合并横突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腰椎滑脱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将滑脱椎体提拉复位,椎管减压,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横突间自体骨植骨的手术治疗方法评定,术中常规C型臂X线机监控下置钉和植入椎间融合器。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优21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椎管减压复位,椎间融合并自体骨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复位融合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GSS固定系统加椎间融合器固定在治疗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 例腰椎前滑脱症患者行后路松解、GSS系统复位加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术后随访4~24个月.结果:应用GSS系统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后,病人术后椎体融合率、滑脱复位率、椎间隙高度均明显提高.明显降低了患者腰腿痛、椎管狭窄症状及椎体滑脱的复发率.结论:最大限度复位,坚强可靠的内固定和有效的椎体融合术是治疗椎体滑脱的关键.GSS系统为临床治疗腰椎滑脱提供了一条简便、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3.
李德全  书敏克 《医学文选》2005,24(4):475-476
目的观察腰椎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和GSS(GeneralSpineSystem)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施行腰椎椎板减压,椎体间植骨和GSS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27例症状完全消失,12例症状基本消失,无固定螺钉松动及再滑脱现象。结论应用GSS脊柱内固定系统和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复位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经椎弓根GSS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5例患者采取后路减压GSS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结果:术后全部随访,随访8~16个月,平均11.2个月,复位率70%,融合率100%,术后腰痛按NaKai评估改善明显,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对腰椎滑脱复位固定术中以经椎弓根GSS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德全  韦敏克 《微创医学》2005,24(4):475-476
目的观察腰椎椎板减压,椎间植骨和GSS(General Spine System)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39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施行腰椎椎板减压,椎体间植骨和GSS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27例症状完全消失,12例症状基本消失,无固定螺钉松动及再滑脱现象.结论应用GSS脊柱内固定系统和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复位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GSS(General Spinesystem)联合自体切除椎板及棘突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对4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施行GSS联合自体切除椎板及棘突椎间植骨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6月~2年,临床优良率达92.8%,术后6~12个月摄片示40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达到95.2%,无固定螺钉松动及再滑脱现象。结论应用GSS脊柱内固定系统和自体切除椎板及棘突椎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操作简单、复位满意、固定力强、植骨融合率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过后路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椎间加横突间植骨融合的方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加横突间植骨融合进行治疗。结果46例随访10~34个月,优37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达93.2%。结论腰椎管彻底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早期牢固固定和植骨部位骨性融合是保证疗效的关键。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及椎间加横突间植骨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滑脱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36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应用椎间融合器进行椎间融合、维持椎间隙高度,对滑脱椎体及其下位椎体行椎弓根钉固定。结果 34例患者术后滑脱完全复位,2例术后残留Ⅰ°滑脱。34例患者获得随访8~24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后疗效评价优30例、良4例,34例患者椎间达到坚强融合。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理想、椎间融合率高,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CD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cage椎体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析。方法:对40例腰椎滑脱症行后路椎管减压,应用CD椎弓根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椎体间融合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28个月,临床优良率为87.2%,8-14个月复查X片其中有37例椎体间骨性融合,融合率92.5%,2例发生融合器下沉(5%),1例融合器移位(2.5%)。结论:CD椎弓根螺钉系统能有效地撑开、提拉滑脱椎体,复位满意,固定力强,并为彻底行椎管减压提供有效空间,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有效地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0.
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应用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滑脱椎体完全复位34例,部分复位3例,滑脱完全复位率为91.89%。按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标准:优3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4.59%;所有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1.6±0.7个月,36例椎间植骨融合良好,1例未融合,融合率97.30%。结论后路减压RF-Ⅱ复位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复位良好,固定牢固,疗效确切,尤其适用于轻、中度腰椎滑脱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以前路腰椎体间融合术(ALIF组,11例)及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组,28例)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腰痛疾患疗效(JOA评分)、生活质量(SF-36量表)、并发症、椎间高度及术后植骨融合率。结果PLIF组的手术时间为(238±28)min,显著长于ALIF组的(154±24)min(P<0.05)。PLIF组的出血量为(860±34)mL,显著多于ALIF组的(590±29)mL(P<0.05)。PLIF组无神经根损伤,ALIF组无输尿管及大血管损伤,所有男性患者均未发生因交感神经损伤所致的逆行射精等并发症。PLIF组手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3.2±2.5)和(22.9±3.1)分,ALIF组为(15.9±4.0)和(23.8±2.7)分,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5)。PLIF组、ALIF组术后SF-36量表评分分别提高65%和53%。PLIF组术后L4~L5、L5~S1椎间高度分别为(13.6±3.1)和(14.7±4.2)mm,ALIF组分别为(15.0±2.9)和(15.9±4.6)mm,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LIF组术后植骨融合率为96%,ALIF组为10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达到理想效果,但应根据滑脱类型、程度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和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采用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的52例作为A组,采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54例作为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A组的总有效率为84.6%,明显低于B组的9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椎间高度、节段角度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8%,B组为3.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可靠,能更有效地改善椎体间融合情况,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峡部裂腰椎滑移单纯前路与后路植骨融合术的疗效,评估单纯前路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行单纯后路植骨融合术与29例单纯前路植骨融合术的峡部裂腰椎滑移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植骨融合时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Zdeblick疗效评价标准确定临床满意率.结果两组间融合时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但前路组临床满意率高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腰椎滑移的临床疗效优于后路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6.
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病人接受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椎体间融合器(以下Cage)植入融合术手术的适应证及早期效果。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共收治患例55例接受PLIF+Cages手术的腰椎疾患患者,其中腰椎滑脱24例,腰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20例,腰椎不稳合并间盘突出者9例,复发腰间盘突出2例。平均54.2岁,手术方法为椎板小关节切除及侧隐窝神经根管减压扩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椎体间Cage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5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或优,占90.9%,以腰腿痛缓解最为明显,VAS疼痛评分术前平均8.7分,术后平均3.2分。随诊扣51个月,平均37.5月,除2例在术后6个月内固定失败外,其余均在6个月时X-线显示骨性愈合,融合率96.4%。结论该手术在掌握适应证时应慎重,以腰部轴性疼痛为主的患者是手术关键的适应证。手术后近期临床和植骨融合的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7.
PLIF联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LF)与单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78例接受脊柱融合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PLIF联合PLF组(n=40)和单纯PLIF组(n=38),随访24周,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所有病例的ODI指数、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椎间隙高度、腰椎滑脱率及融合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内引流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随访结果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78例均获得随访,PLIF联合PLF组与单纯PLIF组之间临床症状改善、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滑脱率改善、两组间融合率和出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LIF联合PLF组术后48 h内引流量较单纯PLIF组多(P<0.05),术后3 d切口疼痛程度大于单纯PLIF组(P<0.05).结论: 联用或不联用PLF对椎弓根内固定下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融合率无明显影响,联用PLF可增加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椎体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的并发症,分析原因,探索其防治策略.方法自1997年7月~2004年11月,椎体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共96例,单纯峡部裂15例,峡部裂性滑脱78例,退变性滑脱3例,Ⅰ度62例,Ⅱ度19例.前入路75例,后入路21例,置入融合器124枚.结果96例术后随访6~88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神经根牵拉伤4例,马尾神经损伤2例,硬脊膜撕裂3例,硬膜外血肿1例,髂静脉撕裂4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髂骨供区疼痛7例,合并臀部皮肤麻木2例.术后中远期并发症:持续性下肢神经症状2例,融合器移位2例、沉陷入椎体8例.结论椎体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融合术是一种新的脊柱融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并发症较多,必须提高手术技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手术方式将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分组,PLF组52例行PLF术治疗,PLIF组53例行PLIF术治疗,对比术后手术效果。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后总有效率94.34%高于PLF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够提高椎间高度和增加节段角度,但PLIF组提高椎间高度和增加节段角度幅度明显高于PLF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PLIF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7.55%与PLF组15.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术治疗椎间盘突出较大或节段不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确切,能够快速恢复腰椎前柱支撑功能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符合腰椎生物力学原理,在促进患者腰椎功能早期恢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对比经腰椎间孔人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南医院骨科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的患者,将其分为TLIF组和PLIF组,每组各40例。TLIF组给予TLIF术治疗,PLIF组给予PLIF术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椎体间融合率、融合时间、VAS和ODI评分、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与术巾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OD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LIF组VAS、ODI评分与改善率与PLIF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LIF组总有效率为90.0%,PLIF组总有效率为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与PLIF相比更有效、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