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疗中风 勿忘祛风——张琪研究员治疗中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中风的治疗逐渐趋于治内风为主,祛风剂的使用日益减少。然张老临症却常以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祛风剂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因而对外风学说应予正确对待,祛风通络的治法仍具有实用价值。然“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风邪外中,必因正气先虚或脏腑阴阳失调,而风邪始得外中。张老据此而设祛风清热养血通  相似文献   

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即面瘫 ,祖国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口口呙”、“口僻” ,俗称“吊线风” ,是临床多发病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 ,但以青壮年多见 ,春冬两季发病较高。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多由外因感受风寒 ,内因人体正气不足 ,脉络空虚 ,风邪挟痰乘虚入中面部脉络 ,致使气血闭阻 ,筋脉失养 ,经筋弛缓不收 ,而发生口眼歪斜。因此 ,其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病理基础 ,正气虚为病之本 ,风、痰、瘀为病之标 ,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2 诊断要点主要症状为突然一侧面肌瘫痪 ,眼睑不能闭合 ,流泪 ,面部表情动作…  相似文献   

3.
2.3 祛风 2.3.1 祛风 药物祛除外风风邪的作用。主要用于外风病证。根据不同病因与药物功效,又可分为祛风解表、祛风散寒、疏散风热、祛风除湿等。 2.3.2 祛风除湿 药物祛除肌表关节筋骨的风邪与湿邪的作用。用于外感风湿或风湿痹证。 2.3.3 祛风止痒 药物祛除肌表风邪并缓解或消除瘙痒的作用。主要用于皮肤疮疹瘙痒的病证。 2.3.4 祛风通络 药物祛除风邪并疏通经络的作用。主要用于痹证或风中经络等病证。 2.3.5 搜风通络 药物较强祛除经络中的风邪并疏通经络的作用。主要用于风邪痹阻经络的顽痹、顽癣和中风偏瘫等病证。 2.4 …  相似文献   

4.
三叉神经痛系风、火、痰、瘀、虚所致。其中以风邪、风火多见。病机为外感风湿、内挟风痰、壅遏气血、经络不通。治宜祛风通络、解痉止痛。方用自拟祛风止痉汤,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慢性尿酸性肾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常不突出,早期亦无肾损害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难以引起重视,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尿毒症,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王暴魁教授认为慢性尿酸性肾病以肾气阴两虚,湿浊痰瘀痹阻肾络为主要病机,强调风邪在本病中的重要性;治疗上以补气养阴为主,兼以祛湿化痰、活血通络,祛风贯穿始终;主张分期论治,急性加重期以邪盛正虚为主,从痰热湿瘀夹风论治,兼以固本;稳定期以正虚邪恋为主,从气阴两虚论治,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6.
面瘫,又称“口僻”,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炎。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夹痰夹瘀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致使经脉痹阻,气血郁滞,筋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该病的发生是以气虚为本,风痰瘀为标。笔者以此病理基础立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取用针灸配合面瘫宁方,以针药并治的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现做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7.
方桂梅主任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夏颖  方桂梅 《吉林中医药》2008,28(11):783-784
周围性面瘫是WHO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应症之一,针灸治疗效果良好.方桂梅认为,本病病机为风邪外袭,正气不足,治宜疏风通络、活血化瘀.本病发病急,宜早发现,早治疗,分期辨治,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艾灸、外敷等多种疗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杨红娣 《新中医》2015,47(1):240-241
介绍夏翔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经验。夏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一般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多为患者自身禀赋薄弱,元气不足,表卫不固;外因则是感受风邪,侵犯机体,损伤脉络。病机特点是正虚邪实,元气亏虚为本,风邪留恋为标。治疗以益气养阴,祛风固卫,清营凉血为大法,从而达到扶正托邪的功效。治疗本病善于从风论治,运用大量祛风药以抗过敏,祛紫癜。  相似文献   

9.
中医从风论治的理论对眼外肌麻痹的治疗具有明确的优势。眼外肌麻痹常见复视、斜视、眼睑下垂、眼球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这与风邪致病特点相似,其病机由于目络气血津液亏虚或者运行不畅,加之风邪为患,痰瘀挟风,发为本病。以从风论治的辨证思想来指导风药以及针刺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祛风扶正、化痰祛瘀为主的治法,不仅可以提高中医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疗效,更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在眼科中独特的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0.
夏以琳主任认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的因素除外感风邪外,亦有内风致病之说,两者同气相求,内外相引,影响肝升肺降之功,导致气机失衡则咳嗽发生。同时夏主任认为,患儿的内风与小儿体质有关,敏感体质小儿,易形成内风,又易与寒、热、痰、瘀等邪夹杂为患。治疗主张祛风通络为法,遣方用药时当兼顾内风,外祛风邪,内通肺络,注重治风止咳、治肝止咳。于祛风通络解痉的虫类药之中加入宣肺理气之品,强调风邪去、气机调、肺络通则咳嗽自止。  相似文献   

11.
王宝亮教授为河南省名中医,行医三十余载,对中医内科皆有研习,长于中医脑病,善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因正气不足,风邪乘虚入中脉络,气血闭阻所致。王宝亮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本病以络脉空虚为本,常因风、瘀、痰、湿同时致病,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化痰、除湿等同为治则,总结出治疗该病的经验方,临床疗效颇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张钦  任世禾 《吉林中医药》2010,30(7):642-644
面瘫为临床常见病,属中医"中风"范畴,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热、痰、瘀乘虚而入引起的疾病。中药外敷是治疗本病的常见方法,以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散寒止痛、清热利湿等类药物组方配伍,经研粉、捣烂、辅料调和,敷于面部穴位或患侧肌夫,可减轻面瘫症状、促进面部功能恢复,常与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中医药疗法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3.
风咳是风邪侵犯肺部而致伤津化燥,引起干咳、咽痒等症。郑进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30年,针对该病辨证论治,并提出风邪与其他因素相兼为本病的主要病因,风咳发病的内在基础是脏腑正气不足,主张在治疗上祛风宣肺,注重肺脾同调,宣畅气机,注重顾护津液。  相似文献   

14.
黄珊  白彦萍 《北京中医药》2023,(10):1088-1090
白彦萍教授将慢性皮肤病的关键病机总结为“风痰瘀邪久蕴不解,气血失和”,临床多从风、痰、瘀邪论治,而风有内风、外风之分,痰有夹风之痰与络脉顽痰之别,瘀有脏腑之瘀与络脉瘀结之异。因此在治疗上也有疏散外风、搜逐内风,祛风化痰、剔痰散结,以及活血化瘀、通络散瘀的不同。擅用蝉蜕、蛇蜕、僵蚕、全蝎、蜈蚣、土鳖虫、水蛭及各种蛇类药物,借虫蚁蠕动走窜之性,搜剔络中顽痰瘀血,驱逐内外风邪,松动病结,推陈致新。对于病久气血失和,延虚入络者,白教授在补虚的同时以少量虫类药入络达腠,起补而不滞、调畅气血之功。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多为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以致经脉不通,气血受阻,风、寒、湿、热之邪与内生之痰湿瘀搏结,循脉内舍于心,日久心脉瘀痹。本病初始以邪实为主,心脏损害轻微,当祛风通络,行气活血;病久心脏损害较重时当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扶正固本。临床在汪履秋教授的经验方"痹痛灵"基础上化裁"除痹保心方"治疗本病,并强调辨证与辨病结合,根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审因论治,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6.
心血管疾病发病与风邪密切相关,发病形式、证候特征大都表现为风性。风类药质轻气清,疏解宣透,多具有辛、散、窜、透、动等特点。冠心病络滞风阻,治以温阳散寒,祛风通络,辛散祛风、活血祛风;心律失常本虚标实,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标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治以辛散祛风、平肝熄风、解毒祛风、活血祛风、养血祛风、搜络祛风。高血压肝风内扰,风阳上亢,平肝熄风类、理气熄风;无风不作眩,平肝熄风、理气熄风;无虚不作眩,补肾祛风、养血祛风;无瘀不作眩,活血祛风、辛散祛风、理气祛风。风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疗效显著,重视风邪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段海辰教授系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从事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随着现代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段教授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血管神经性头痛,近、远期疗效显著。段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为风邪外袭、痰瘀阻络、清阳受阻所致,治疗以祛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自拟祛风化痰祛瘀通络方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金匮·中风》病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对中风一位之论治,既阐述了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而为病,运用了扶正驱邪、养血祛风之法则,又重视“内风”为患因素,同时运用清热熄风、平肝潜阳之大法。其风引汤主热盛动风、肝阳上亢之内风证,开“清热熄风、平肝潜阳”法之先河,为后世治疗眩晕、中风运用是法莫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认为风邪是小细胞肺癌的核心致病因素之一,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与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转移密切相关。小细胞肺癌正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易受外风侵袭,同时存在阴虚生风、血虚生风、痰瘀毒生风、肝阳化风等内风病机,内外风相合而致发病。提出从风论治小细胞肺癌的观点,即益气养阴以熄风,药用太子参、五味子等;化痰行瘀以祛风,药用僵蚕、木蝴蝶、防风、天麻、全蝎等祛风化痰,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祛风;攻毒散结以剔风,药用水蛭、地龙、蜂房、全蝎、白花蛇、九香虫等药性峻猛之剂;平肝熄风以预防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相似文献   

20.
<正>中风病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仅有口歪,半身不遂,言语不利而无神智昏聩为主要临床特征。笔者辨治中风病效果较好,体会如下。1辨证分型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手足拘挛麻木,关节酸痛,肌肤不仁,头晕目眩。舌红苔白腻,脉浮滑或弦数。证属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或肝风夹痰阻于经络血脉。治以养血祛风,化痰通络。方用大秦艽汤合牵正散加减。方中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僵蚕、全蝎、蜈蚣、地龙等搜风化痰通络,天麻、钩藤、豨莶草祛风,陈皮、枳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