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高危AMI患者,左心衰竭50例,心源性休克38例,在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观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临床疗效和出院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术前安置好IABP,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全部TIMI0级。1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术中因室颤死亡,其余成功实施PCI,手术成功率98.9%,术后81例(93.1%)血流TIMI3级,6例(6.9%)血流TIMI2级。IABP持续使用36 ̄154(52.6±29.8)h。多支病变者在术后3 ̄7d再次PCI。住院总生存率70.5%,左心衰竭组80%,心源性休克组57.9%。出院前测平均LVEF40%,左心衰竭组48%,心源性休克组38%。结论合并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高危AMI患者,及时行IABP支持下直接PCI,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 AMI并CS的100例患者一经确诊即予急诊IABP循环支持治疗,以同时期同一疾病未经IABP治疗的100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均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行PCI治疗。观察两组患者IABP前后的心功能指标、PCI术后1周内死亡率及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进行IABP后桡动脉内测舒张压、MAP、CI、CO、SV、EF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PCWP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ABP可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AMI并CS患者的死亡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患者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功能衰竭的高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62例高龄AMI并发泵功能衰竭患者分为IABP组(28例)及对照组(34例),IABP组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梗死相关血管(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对照组单纯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及3个月后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两组心功能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IABP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加明显。IABP组完成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没有血管再闭塞事件发生。无术中死亡,院内死亡率28.6%;对照组患者院内死亡率64.7%,其中4例发生血管再闭塞事件,8例术中死亡。结论AMI合并泵功能衰竭高龄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评估与其住院病死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全部病例围术期因合并心源性休克行不同时期的IABP辅助支持,并对其中54例(93.1%)梗死相关动脉(IRA)植入冠脉支架(64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冠脉造影,PCI治疗情况和住院期疗效.结果 58例患者平均住院12.3天±9.7天,住院期间39例(64.24%)存活(存活组),19例(32.76%)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增大,左主干和三支血管病变增多,术后IRA血流TIMI 0-1级发生率增高(P<0.05).结论 IABP为急诊PCI围术期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高龄、左主干病变、三支血管病变和IRA未充分开通是住院期病死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例诊断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辅助治疗,术后4周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评估梗死区的心肌收缩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6例患者中6支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共植入支架8枚。无致命性并发症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及术中死亡等)。IABP维持时间4~1 3d,平均(6. 7±1 . 2 )d,术后心脏彩超检查6例患者都有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1例心尖区室壁瘤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为0 .47±0 . 1 1 (0 . 3 5~0 . 5 8)。随访3个月,无死亡、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治疗,在短时间内改善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能有效地恢复梗死区心肌早期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后联合应用IABP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50例老年AMI合并CS患者PCI术后未联合IABP的患者作对照组。比较IABP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IABP患者并发症、住院死亡率、30 d死亡率及死因。结果 IABP联合PCI在治疗AMI合并CS时,IABP植入前与术后1 h及24 h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比较均有显著上升(P0.05),平均动脉压Ⅱ有统计学差异(P0.05);IABP植入术后患者心率(HR)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是预后不良特征(P0.05,OR=9.634,95%CI 1.211~70.244)。结论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行PCI联合IAB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但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30 d死亡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机械通气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主干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的疗效与特点。方法选择在我中心完成AMI行急诊PCI的患者中以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的老年患者14例,7例合并心源性休克(50.0%),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7例和存活组7例,对比2组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是否发生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结果共有12例患者接受PCI支架置入,其中2例于术后1h内死于导管室。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无侧支循环比例明显增高(100%vs 42.9%,P=0.02)。结论老年左主干急性病变所致AMI患者急性期病死率高,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但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对于左主干非完全闭塞且有较好侧支循环者急诊PCI可能会降低院内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在主动脉球囊反搏 (IABP)支持下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患者早期死亡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于发病 0 5~ 32h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对梗死相关血管 (IRA)直接行PTCA及支架置入。 5周内行心脏超声检查及心功能测定。结果 除 4例在行IABP 1h内心衰及休克加重而死亡外 ,余 2 8例患者IRA全部再通 ,置入支架 2 4例 ,成功率 85 71% ,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平均 8 6h ,死亡率为 31 2 5 %。 2 2例存活患者 5周内检查射血分数 (EF)为 0 4 3~ 0 6 7。结论 应用IABP作为辅助手段对提高休克病人PCI再灌注非常重要 ;可降低死亡率 ,改善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2例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38例在 IABP 辅助支持下行 PCI 术,34例直接行 PCI 术,监测平均动脉压(MBP),心脏指数(CI),同时在入院时 PCI 术前及术后出院前分别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未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未容积(LVEDV)。结果 IABP 辅助下行 PCI 组较直接 PCI 组 LVEF 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 AMI 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及时行 IABP 辅助支持下PCI 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8例高危AMI患者在不同的病情及治疗状况下,给予LABP治疗。结果23例患者(82%)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所有接受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辅以IABP,没有发生血管再闭塞事件。心原性休克患者经IABP辅助治疗存活率为58%。结论对于高危AMI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原性休克的患者,IABP可以完全地使用并有效地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患者争取了进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时间,同时可增加冠脉内血流,减少再闭塞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联合IABP行PCI治疗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IABP及行PCI术,IABP使用时间20~190(70.6±37.2)h,3例(18.75%)出现局部穿刺部位出血,经压迫后出血停止,除住院期间死亡1例(6.25%),无重大并发症。结论:对于心源性休克患者,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高龄(年龄≥75岁)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支持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90岁以上高龄左主干病变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直接PCI治疗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在给予IABP支持下,PCI治疗可恢复灌注以纠正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和神经病学恢复正常,住院期间存活良好。结论在IABP支持下,直接PCI治疗可以拯救高龄患者生命并改善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应用、并发症发生率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单中心注册研究。连续入选2004年10月至2008年7月间,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28病房置入IABP的所有AMI患者。结果806例AMI患者中,共有121例(15.0%)置入IABP。最常见指征为高危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PCI术中和术后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66.9%)和心源性休克(26.4%)。IABP置入成功率为98.3%,平均使用时间为34±16h。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冠脉造影,93.4%在出院前施行了冠脉血管重建。总住院死亡率为13.2%(其中心源性休克患者34.4%),住院死亡率因置入IABP指征不同和施行冠脉血管重建与否存在很大差异。结论IABP可成功应用于AMI的多种高危状况并提供必要的血流动力学支持,严重并发症罕见,联合冠脉血管重建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患者50例,观察置入IABP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心功能、IABP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与IABP置入前比较,患者置入IABP后平均动脉压、心率、LVEF及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预后良好。结论 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可能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6.
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 (PCPS) is now available for hemodynamic support in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but there are no guidelines for its use. The present study determined the appropriate indications for the use of the PCP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complicating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Sixty-four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complicating AMI had hemodynamic support with an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 n=38) and/or PCPS (n=26). The shock score (0-15) was calculated immediately before starting these support systems to quantify the severity of shock.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determined the clinical factors affecting in-hospital mort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ospital prognosis and the shock score was also examined in the 2 group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 related to the in-hospital prognosis was the shock score (p=0.0007; OR 2.16, 95% CI: 1.37-3.39). Another related factor was revascularization; however, this relationship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69; OR 0.06). Among the 13 cases whose shock score was 4-8 (moderate shock), 5 survived in the PCPS group, but only 1 of 19 patients survived in the IABP group (p<0.05). None of the patients in either group whose shock score was more than 9 survived. The severity of shock is the most reliable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complicating AMI. Using PCPS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cardiogenic shock may improve their in-hospital survival, but it must be used before the shock becomes seve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 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3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4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利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Bioz.com)连续监测患者IABP术前和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顺应指数、左心室做功指数、胸液量、系统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4例中,2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15例行球囊扩张术及支架植入术,术后死亡7例.5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死亡2例;治疗组总病死率为9/20(45%).未治疗组14例,死亡12例(12/14,86%);4例病毒性心肌炎死于心源性休克患者3例.结论 IABP能明显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时常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41例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治疗组,将同期行急诊介入治疗但没有行IABP支持的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7例设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功能,评价2组术后30天以及3个月的MACE事件发生率。结果IABP组患者术后2周、3个月的左室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3.8%±8.2%比39.4%±5.9%,45.5%±6.6%比40.6%±4.6%,P均〈0.05) 两组患者术后30天(16/41比30/47)、3个月(18/41比33/47)的MACE事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IABP组在降低术后30天、3个月的死亡率方面尤为明显(30天16/41比对照组30/47,3个月18/41比对照组33/47,P均〈0.05)。结论对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同时采用IABP支持治疗能有效改善左室功能和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预防性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老年AMI并发CS患者87例,以IABP辅助下行PCI治疗的患者为IABP组(n=46),以未IABP辅助行PCI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n=41)。比较两组PCI治疗后30 d、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记录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结果(1)IABP组术后30 d、术后1年LVEDd、LVEF、NT-proBNP等心脏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ABP组用药种类、用药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ABP组术后30 d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及术后1年非致死心肌梗死、再次PCI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12例(26.09%)发生了与IABP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6.52%)。结论预防性置入IABP可有效改善老年AMI并发CS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