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正常青年人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0toacoustic emissions,SOAE)的特征。方法对40例(80耳)听力正常青年人进行自发性耳声发射检查,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受试者的结果。结果①80耳中SOAE 的检出率为96.25%(77/80),SOAE 的检出率及信号峰检出个数在不同性别、左右耳及年龄段(18~25岁与26~40岁)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80耳 SOAE 反应频率范围分布在438~4990 Hz,以756~2555 Hz为主,其中在1354 Hz 最易引出,出现频率最高;③SOAE 的振幅在-2.1~18.8 dB SPL,平均为3.16 dB SPL。结论SOAE 检出提示相应频率部位耳蜗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 SOAE)与内侧橄榄耳蜗传出系统 (medial olivocochlear system, MOCS)对耳蜗调控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可疑蜗后病变和(或)内侧橄榄耳蜗传出系统功能障碍患者及正常中青年人的SOAE、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TE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 DPOAE)及后二者的对侧声抑制效应.结果发现①听神经病65例(130耳)中126耳、听神经瘤2例(2耳)、听觉过敏2例(4耳)、听力正常耳鸣26例(48耳)中共146耳伴有MOCS功能障碍;② MOCS功能障碍146耳无论其纯音听阈如何,均能引出较强的诱发性耳声发射(EOAE),其中86.3%(126耳)能引出增强的SOAE,明显高于健康青年人正常耳的SOAE引出率34.3%;③ MOCS功能障碍耳SOAE的主要频率范围0.693~3.055 kHz明显大于正常耳SOAE的频率范围1.135~2.746 kHz,低频端前移有显著统计差异(P<0.01);④ MOCS功能障碍耳SOAE的平均最高幅值(-3.4±6.4)dB SPL明显大于正常耳(-6.8±7.8) dB SPL(P<0.01);⑤正常耳传出抑制的频率范围主要在0.7~3k Hz,与MOCS功能障碍耳SOAE的平均频率范围0.693~3.055kHz基本一致.结论 MOCS对耳蜗主动机制的调控以低、中频为主; SOAE信号频率与耳蜗传出调控频率范围基本一致;SOAE增强具有病理性临床意义.SOAE与耳蜗传出调控具有明显的临床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验证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基因转染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ABR反应阈均不超过40dB SPL的120只健康花色豚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Ⅰ组:空白对照组;Ⅱ组:人工外淋巴液对照组(经左耳注入人工外淋巴液);Ⅲ组:人工外淋巴液实验组(经左耳注入人工外淋巴液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Ⅳ组:空质粒转染组(经左耳注入空质粒pEGFP-C1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Ⅴ组:NGB基因转染组(经左耳注入pEGFP-NGB后肌肉注射庆大霉素),庆大霉素均经后腿肌肉注射120mg.kg-1.d-1,共给药14天。停止给药后喂养14天,各组均行ABR检测,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组化观察各组豚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形态学及NG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给药后Ⅰ组ABR反应阈平均为37.22dB SPL(左耳)和36.94dB SPL(右耳),Ⅱ组阈值平均为37.22dB SPL(左耳)和37.50dB SPL(右耳),Ⅲ组阈值平均为119.44dB SPL(左耳)和122.22dB SPL(右耳);Ⅳ组阈值平均为119.72dB SPL(左耳)和120.83dB SPL(右耳);Ⅴ组阈值平均为83.89dB SPL(左耳)和100.56dB SPL(右耳)。Ⅴ组ABR反应阈较Ⅰ组和Ⅱ组显著升高(P<0.05),较Ⅲ组和Ⅳ组显著降低(P<0.05)。Ⅴ组中手术耳ABR反应阈较非手术耳降低(P<0.05)。耳蜗基底膜铺片示Ⅰ组和Ⅱ组内外毛细胞排列整齐,无缺失,Ⅲ组和Ⅳ组内外毛细胞极少量残存,其中ABR阈值大于135dB SPL的豚鼠耳蜗毛细胞几乎消失殆尽,Ⅴ组毛细胞部分缺失,且主要是外毛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Ⅴ组耳蜗毛细胞NGB蛋白表达量较其余各组均显著增高(P<0.05),其余各组几乎均未见明显阳性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验证了阳离子脂质体介导NGB基因转染对庆大霉素致豚鼠耳毒性具有有效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6072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了解本组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方法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出生的6072例活产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初筛于出生后48 h至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天复筛,复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个月行DPOAE、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ABR)、听性稳态反应(ASSR)等检查,必要时行影像学检查。分析初筛率、复筛率、听力损失检出率,并比较新生儿不同性别、耳别的听力筛查通过率。结果活产新生儿6072例,实际初筛5843例(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初筛率96.23%(5843/6072);初筛通过5284例(90.43%,5284/5843)左耳通过率92.71%(5417/5843)低于右耳通过率(93.80%,5481/5843)(χ^2=5.574,P<0.05);男婴通过率89.38%(2853/3192)低于女婴(91.70%,2431/2651)(χ^2=9.022,P<0.01)。初筛未通过559例,其中474例接受复筛(84.79%,474/559);复筛通过385例(81.22%,385/474);复筛未通过89例,其中77例进行听力学诊断(86.52%,77/89);共确诊听力损失患儿14例,听力损失检出率2.40‰(14/5843),其中8例轻度听力损失(2例双耳传导性听力损失,1例双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例单耳传导性听力损失,4例单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2例双耳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例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3例单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结论本组新生儿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40‰,女婴听力筛查通过率高于男婴,右耳通过率高于左耳。  相似文献   

5.
性别、耳别和季节对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性别、耳别和季节对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接受听力筛查的32 981名新生儿的资料.新生儿出生后3~5天采用瞬态声诱发耳声发射(TE0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0AE)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听力筛查,分别对各年度性别、耳别及季节的通过率、各年度不同季度中性别及耳别的通过率、各年度不同季度的总通过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各年度性别和耳别对通过率有显著影响(P<0.01).即女婴通过率高于男婴.右耳通过率高于左耳,而季节对通过率的影响无规律叮循.结论 性别和耳别对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可能有一定影响,分别制定男婴和女婴,左耳和右耳的听力筛查通过标准可能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刺激强度对听力正常青年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刺激强度对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及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听力正常青年14人(26耳),男11耳,女15耳,检测DPOAE幅值,f2/f1=1.2,幅值高于本底噪声3dB SPL有效,按刺激强度分三个试验进行:组1L1=65dB SPL,L2=55dB SPL;组2L1=L2=60dB SPL;组3L1=L2=50dB SPL。对所测三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三组幅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组1幅值最强,组3检出率最低,分别与另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时,选择L1=65dB SPL、L2=55dB SPL作为刺激强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9971例新生儿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影响因素及听力障碍的检出情况.方法 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在生后2~5天对2006年10月~2009年3月出生正常新生儿8 319例(正常组)和因各种疾病转入新生儿科治疗者1 652例(高危组)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生后42天复筛,复筛未通过者,3个月左右行听性脑干反应(ABR)诊断性检查.结果 可筛总数10 523例,实际筛查9 971例,初筛率94.75%;初筛未通过790例,阳性率7.92%(790/9 971),初筛通过率女婴高于男婴,右耳高于左耳,正常组高于高危组;实际复筛290例,复筛率36.71%(290/790);复筛未通过57例,阳性率19.66%(57/290);实际接受诊断性ABR检查46例,确诊听力障碍人数35例,其中双耳听力损失22人,单耳听力损失13人;重度听力损失者6例.高危儿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6.05‰(10/1 652)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3.01‰,25/8 319).结论 应用TEOAE进行新生儿听力初筛的通过率与性别、耳别、高危因素等有关,本组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的检出率约为3.51‰(35/9 971).  相似文献   

8.
听性稳态反应与听性脑干反应阈值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比较同一组聋儿听性脑干反应(ABR)和听性稳态反应(ASSR)的反应阈值,对ASSR的临床应用价值作出评价。方法:分别记录65例年龄在2.5个月~5.5岁聋儿的ABR及ASSR结果并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本组聋儿ABR反应阈值左右耳分别为(85.82±12.39)和(82.70±14.93)dB nHL;ASSR 4个测试频率的反应阈值左耳为(86.91±16.70)(、90.32±16.11)、(91.02±16.58)、(89.80±17.08)dB HL,右耳为(85.15±18.16)(、89.32±17.76)(、90.41±18.87)(、85.15±17.03)dB HL。ASSR 4个测试频率的反应阈值与ABR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左耳0.622、0.721、0.757、0.714和右耳0.613、0.732、0.795、0.739。结论:ASSR与ABR测试结果有显著的相关性,而ASSR所获得的是分频资料,因此这种测试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国人自发性耳声发射 (SOAE)的特性。方法 :对 4 0例听力正常人和 96例听力下降者进行SOAE测试。结果 :①检出率依听力和病变部位不同有所差异 ,听力正常组约 4 9%可记录到SOAE ,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②SOAE反应频率范围主要在 0 .5~ 6 .0kHz,发射频率稳定 ,强度分布范围 - 2 8~6dBSPL ;③SOAE反应形式有个体差异 ;④反应幅度可被对侧声抑制。结论 :SOAE的出现提示相应频率部位耳蜗外毛细胞功能良好 ,但不是判断耳蜗功能正常的惟一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性别差异在新生儿与成人之间的变化。方法以短声刺激分别对120名(女62,男58)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及53名(男26,女27)纯音听阈正常的青年成人行TEOAE检测,对两组TEOAE强度及频带信噪比(SNR)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①成人组TEOAE强度性别差异(2.41dB)明显高于新生儿(0.99dB)。②新生儿SNR除1kHz男婴高于女婴外,其余频带均为女婴高于男婴,且SNR的性别差异随频率增加而增大,在3、4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不同频带SNR均为女性高于男性,除3kHz外也呈现随频率增加而增大的特征,在2、4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OAE总强度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且新生儿及成人频带SNR的性别差异均随频率增加而增大,成人低频区SNR的性别差异较新生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OAE)与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新生儿112例(224耳),其中女59例,男53例,出生后2~4天内行SOAE及TEOAE检测。结果每耳SOAE信号峰数量与其TEOAE强度相关(r=0.43,P〈0.001)。每耳最大SOAE波幅与其TEOAE强度相关(r=0.49,P〈0.001)。不同耳依据其SOAE信号峰数量将其分为4组:I组无SOAE信号峰;II组为单SOAE信号峰;III组为2~3个SOAE信号峰;IV组为3个以上信号峰。I组TEOAE强度为(10.96±3.77)dBSPL,II组(12.87±3.27)dBSPL,III组(15.61±3.23)dBSPL,IV组(17.100±4.51)dBSPL,各组间的TEOAE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II组SOAE最大强度(-13.54±9.21)dBSPL,III组(-4.56±7.22)dBSPL,IV组(1.00±7.35)dBSPL,各组间最大SOAE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OAE信号峰数量、最大SOAE波幅与TEOAE强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SOAE信号峰越多,最大SOAE波幅也越强,同时TEOAE强度也越强。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听力正常人的瞬态耳声发射基本特征,了解不同刺激强度对瞬态耳声发射的平均振幅和频谱的影响,以作为与听力异常的人群进行对照的标准.利用地—88耳动态分析仪对听力正常的25耳进行测试,分别记录用70、76、82 dB SPL三种刺激声刺激时的瞬态耳声发射的平均振幅和频谱,三种刺激声强度下,瞬态耳声发射的平均振幅分别为5.97、9.22、12.76 dB SPL,增长率分别为54.4%、39.4O,频谱的频率分布于0.4~6kHz范围内,以4kHz以下为主,其峰值位于1025、1513Hz处,以 P_95为指标,在刺激声强度低于82 dB SPL时,瞬态耳声发射的频谱中各频率点的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由于听力正常人的频谱具有相对不连续性的高频下降趋势,与正常人纯音听阈并不完全对应,故不能单纯根据瞬态耳声发射的频谱对纯音听阈进行评估,而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学龄期听力正常儿童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的特征及测试方法.方法 对20例(男女各10例)听力正常的学龄期儿童行TEOAE检测,分析其特点.结果 ①学龄期儿童的TEOAE总强度为13.11±4.13 dB SPL,其中女性为14.16±4.24 dB SPL,男性为11.76±3.69 dB SPL,女性高于男性2.40 dB,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TEOAE总重复率为86.43%±8.78%,A&B值为13.38±3.93 dB SPL,A-B值为3.55±2.80 dB;②学龄期儿童TEOAE频带信噪比(SNR)在1.5 kHz频带最高,之后随频率增加而降低,在4 kHz频带SNR最低.结论 学龄期儿童TEOAE的测试噪声及频带SNR的分布与成人接近,TEOAE反应强度高于成人,尤其在较高频带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噪声损伤后耳鸣患者的耳鸣特点及预后。方法对61例(75耳)参加打靶训练后2周仍有持续性耳鸣的空军军医大学学员进行耳鸣残疾量表(THI)、耳鸣评价量表(TEQ)调查及耳鸣心理声学检测,并给予耳鸣咨询及金纳多治疗一个月,随访6个月分析结果。结果 61例(75耳)耳鸣者中,左耳45例,右耳2例,双耳14例;耳鸣主调频率主要在4 000~8 000 Hz 65耳(86.67%),平均为5 708±1 568 Hz;耳鸣响度≤10 dB SL 74耳(98.67%),平均为2.714±2.46 dB SL;Feldman掩蔽曲线主要为汇聚型(54耳, 72%)和重叠型(13耳,17.33%);残余抑制试验阳性61耳(81.33%);耳鸣的严重程度多为轻中度(Ⅰ~Ⅲ级);伴耳鸣相应频率听阈下降者61耳(81.33%),听阈正常14耳(18.67%)。随访6个月后耳鸣消失35例(57.38%),减轻24例(39.34%),无变化2例(3.28%),其中耳鸣未消失者打靶后两周的纯音听阈均值(44±18.85 dB HL)及耳鸣频率(6 204.45±1 364.51 Hz)显著高于耳鸣消失者(分别为28.15±14.48 dB HL,5 446.18±1 520.17 Hz)(P<0.05)。结论打靶后2周持续性耳鸣者耳鸣的主调声频率为高频,掩蔽曲线以汇聚型为主,残余抑制试验多为阳性,打靶后6个月仍有持续耳鸣者打靶后2周患耳的纯音听阈及耳鸣频率均高于耳鸣消失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听力正常婴幼儿短音听性稳态反应正常值.并探讨年龄的影响.方法单、双耳听力正常婴幼儿53名(78耳),男36名,女17名.年龄在1~42月,中位数为4月龄.根据年龄将受试者分为2组,1~6月龄组55耳和≥6月龄组23耳.听性稳态反应(ASSR)刺激信号为0.5~4 k Hz的倍频程短音(tone pip).0.5 kHz刺激信号上升、下降时间均为4 ms,1、2、4 kHz为2 ms.0.5、1、2、4 k Hz刺激信号的刺激速率左耳分别为77、85、93、101 Hz,右耳为79、87、95、103 Hz.双耳八个频率的刺激信号同时通过ER-3A插入式耳机给出,系统自动判定并记录反应.结果 ①78耳0.5~4 k Hz ASSR反应阈值分别为50.20±7.73、41.30±6.96、36.46±6.16、39.60±8.48 dB SPL;②双因素方差分析(频率×年龄),两组间及各频率间反应阈值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01);③两组间0.5 k Hz反应阈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余频率反应阈值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④≥6月龄组0.5 kHz反应阈值显著高于其他各频率,其余频率反应阈值之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1~6月龄组0.5 kHz反应阈值显著高于其他各频率,此外2 k与4 k Hz反应阈值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 短音具有一定的频率特异性,以短音作为刺激信号所记录到的听性稳态反应阈值与调幅调制声或混合调制声信号的听性稳态反应结果近似,也是婴幼儿听力诊断的可靠方法.年龄因素对0.5 Hz ASSR阈值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听力正常耳鸣患者的耳声发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耳鸣与耳蜗毛细胞早期损害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为 5 2例 (86耳 )纯音听力正常的耳鸣患者 ,对照组为 4 0例 (80耳 )听力正常无耳鸣的正常人。二组均行耳声发射检查 ,实验组行耳鸣匹配检查。结果 对照组TEOAE的检出率为 97.5 % ,DPOAE的检出率为 92 .5 % ,SOAE的检出率为 5 2 .5 %。实验组TEOAE检出率为32 .6 % ,DPOAE检出率为 4 8.8% ,SOAE检出率为 4 7.7% ,耳鸣主调多集中在 10 0 0~ 80 0 0Hz。结论 耳鸣患者TEOAE、DPOAE检出率低 ,提示二者有相关性 (P <0 .0 1)。耳鸣预示了耳蜗毛细胞的早期损害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SOEA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 ,其谱峰与耳鸣主调频率无关  相似文献   

17.
患儿 ,女 ,3岁 4个月。因自幼双耳失聪于 2 0 0 1年 3月 19日入院 ,追问病史 :患儿足月顺产 ,无氨基糖甙类药物使用史 ,无眩晕、面瘫、耳漏、头痛等异常。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可 ,心、肺正常 ;耳廓、外耳道、鼓膜正常。纯音测听 (助听听阈 ) :5 0 0 Hz、10 0 0 Hz、2 0 0 0 Hz左耳分别为 6 0 d BHL、85 d BHL、10 0 d BHL ,右耳 90 d BHL、95 d BHL、10 0 d BHL均测不出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 :双耳对 10 3d BHL刺激无反应 ;40 Hz-相关电位 :双耳对 12 4d BHL刺激无反应 ;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 (TEOAE) :1~5 k Hz、80 d B…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通过听力筛查新生儿226、1000Hz探测音鼓室图测试结果,探讨对新生儿鼓室图结果的正确解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双耳通过DPOAE听力筛查、无2007年美国新生儿听力联合委员会提出的任何一项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206例2~7d龄[(3.92±1.24)d]的新生儿分别进行226、1 000Hz探测音鼓室图测试。结果:408耳鼓室图测试结果:226 Hz探测音鼓室图中单峰型213耳(52.20%)、双峰型194耳(47.55%)、无峰型1耳(0.25%);1 000 Hz探测音鼓室图中单峰型387耳(94.85%)、其他型21耳(5.15%)。1 000Hz探测音单峰型鼓室图的各参数值分别为:鼓室图峰压(33.24±44.37)dapa;峰补偿静态声导纳值(0.52±0.25)mmho;鼓室图宽度:左耳(121.38±28.79)dapa、右耳(108.63±26.00)da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226Hz探测音测得的等效外耳道容积为:男(0.44±0.10)ml,女(0.43±0.0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226Hz探测音鼓室图以双峰型与单峰型为主;1 000Hz探测音鼓室图以单峰型为主,且较226Hz探测音对新生儿中耳功能更为敏感,新生儿鼓室图测试宜使用1 000Hz探测音。本研究所获226、1 000Hz探测音鼓室图的各参数值可试用于新生儿鼓室图结果的临床解释以评估其中耳功能,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在该领域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纯音听阈值正常的中青年耳鸣群体的耳声发射结果探讨耳鸣群体的耳蜗功能对耳鸣发生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64例中青年耳鸣患者和30例纯音听阈值正常的无耳鸣人群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TEOAE)、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 SOAE)的结果,并对SOAE的频率和耳鸣群体的耳鸣匹配频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耳鸣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和平均纯音听阈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9,P=0.078,P=0.081)。耳鸣组和对照组DPOAE测试所有频率的通过率,除6 000 Hz(P=0.012)外,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耳鸣组和对照组TEOAE测试所有频率的通过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SOAE引出率为31.67%,频率范围分布在1 211~4 453 Hz;耳鸣组SOAE引出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耳硬化症初次及再次修正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瑞士卢瑟恩州立医院2002年4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耳硬化症患者,根据是初次行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primary malleostapedotomy,P-MS)或是再次手术行修正的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rivision malleostapedotomy,R-MS),将患者分为初次手术组(P-MS组)和修正手术组(R-MS组),对二者术中所见、术后听力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70例患者(73耳)纳入研究。P-MS组35例38耳,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6±10.5)岁;R-MS组35例35耳,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3±10.9)岁;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手术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镫骨固定外,P-MS组术中所见主要为砧骨固定(50.0%,19/38),而R-MS组则为假体移位(60.0%,21/35)。500~3000 Hz和500~4000 Hz纯音听阈,R-MS组术后气骨导差(ABG)分别缩小(15.2±13.8)dB和(17.3±14.4)dB,P-MS组术后ABG分别缩小(18.1±8.2)dB和(18.3±8.5)d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MS组术后ABG明显大于P-MS组[500~3000 Hz:(16.1±11.8)dB比(8.5±5.7)dB;500~4000 Hz:(17.5±11.9)dB比(9.7±6.0)dB;P值均<0.05];R-MS组手术成功率(术后ABG<10 dB)显著低于P-MS组(500~3000 Hz:31.4%比65.8%,χ^2=8.606,P<0.05;500~4000 Hz:22.9%比57.9%,χ^2=9.240,P<0.05),而手术失败率(术后ABG>30 dB)显著高于P-MS组(500~3000 Hz和500~4000 HZ均为11.4%比0,χ^2值均=3.280,P值均<0.05)。两组各有3耳术后出现感音神经性聋(平均骨导听阈升高>10 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3000 Hz和500~4000 Hz均为8.6%比7.9%,χ^2值均=0.011,P值均>0.05)。R-MS组初次修正手术(R-MS1)后ABG小于20 dB的比例为80.0%(20/25),而二次修正手术(R-MS2)后该比例为37.5%(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5)。结论与初次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相比,再次修正手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风险并没有增加,而且仍能明显提高听力,但效果较初次手术差,失败风险高。二次修正手术效果欠佳,手术需谨慎,可以考虑助听器或其他听觉植入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