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颈外静脉两种置管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预防和减少药物时血管的刺激。[方法]时82例颈外静脉插管病人进行两种穿刺定位置管。A组进针点选择在病人颈外静脉充盈的上1/3处,置管深度15cm左右;B组进针点为A组穿刺点下2cm处,置管深度:右侧10cm~16cm,左侧为16cm~20cm。观察两坦穿刺成功率、保留时间、滴入速度及局部症状。[结果]B组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滴入速度快,明显优于A组。[结论]明确颈外静脉解剖位置和操作要领,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泌尿系统     
950113血液透析中人造血管内痪的护理/杨小燕…产中华护理杂志二1994,29(3).-152一l招 文章介绍了对3例植人人造血管病人行21例次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一首次穿刺人造血管的时间一般在术后2一3周;穿刺点要离开吻什口阮m以上.动、静脉端穿刺点之间距离应在loCm左右;每次更换穿刺点,避免在一点上反复穿刺、穿刺针进入人、造血管后,应旋转1800.并将其继续推进至针柄处;以防止漏血;透析结束后、用指端轻压穿人替壁部位,约10一15分钟,禁用止血带。参l(原文摘要)950114对维持血液透析病人体液平衡的探讨/李欣…//护士进修杂志二1994,9(4).-25一26…  相似文献   

3.
钱永梅 《当代护士》2006,(12):27-28
动-静脉(A-V)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人造血管内瘘解决了自体动-静脉内瘘困难的难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命。2001年9月~2006年3月,我科共有12例使用人造血管内瘘行血透患者,1例因血压偏低致堵塞,其余11例至今未发生并发症均应用顺利,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12例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年龄42~67岁,平均年龄为60.1岁,透析2~3次/周,4.5h/次,血流量220~260ml/min。人造血管内瘘使用最少4个月,最长者超过4年,平均使用1.3年,其中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1.2材料和方法手术方式采用左前臂聚四氟乙烯(PTFE)血管与肘正中或贵要静脉、肱动脉U型端侧吻合[1],PTFE人造血管是生物医学材料,具有组织相容性好,通透率高,血流量大,易于穿刺等优点[2]。2护理2.1一般选择术后6~8周穿刺人造血管内瘘为宜。有报道研究,人造血管术后使用时间应在局部消肿后2~3周,故需6~8周才算成熟[3],过早使用易使移植物压缩、吻合口狭窄、出血、感染及血栓形成。2.2穿刺点原则上动脉离吻合口3~4cm,动脉与静脉间距3~4...  相似文献   

4.
锁骨下静脉穿刺62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病情危重或需特殊给药而周围血管塌陷、硬化、脆弱不易穿刺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送管输液,共进行62例,成功59例,成功率达953%。现将穿刺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2例患者中,男56例,女6例;成人59例,儿童3例,其中年龄最大者85岁,最小者2岁;体型中等以上较胖者52例,中等以下较瘦者10例。穿刺部位取右侧者55例,取在侧者7例。进针角度:体型较胖者400左右,较瘦者25~3宁;进针深度:体型较胖者35cm左右,较瘦者2~3cm。对凝血机制较差的患者,早期可使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晚期一般不用。2体会ZI…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四氟乙烯(PTFE)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和护理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7年3月31日9例使用PTFE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穿刺时机、穿刺位点、穿刺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经验,并分享自己的护理体会,以供在临床工作中借鉴。结果:9例患者中2例采用PTFE人造血管“J”型搭桥术,7例采用“U”型搭桥术。经过精心护理,PTFE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超过5年的3例,3年的1例,25个月的1例,2例使用不足1年死亡(死亡前人造血管正常使用),2例分别于使用9、13个月时因血栓形成行取栓术,术后仍在使用。结论:合适的使用时机、正确的穿刺点和穿刺方法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PTFE人造血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K;)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5例不同病种行PICK;置管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0例),常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由静脉上方穿刺直入血管行PICC,观察组则在血管下方2~3Gin进针,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2~2.5cm后刺入血管,再将导管插入行PICC。结果观察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PICK;穿刺方法后,可减少PICC穿刺点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颈外静脉两种置管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梅  李太富  关健伟 《护理研究》2004,18(11):988-989
[目的 ]预防和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方法 ]对 82例颈外静脉插管病人进行两种穿刺定位置管。A组进针点选择在病人颈外静脉充盈的上 1/3处 ,置管深度 15cm左右 ;B组进针点为A组穿刺点下 2cm处 ,置管深度 :右侧 10cm~ 16cm ,左侧为 16cm~ 2 0cm。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保留时间、滴入速度及局部症状。 [结果 ]B组穿刺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滴入速度快 ,明显优于A组。 [结论 ]明确颈外静脉解剖位置和操作要领 ,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对2015年7月1日~2019年9月30日收治的7例人造血管内瘘患者,从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时机、穿刺前的评估、穿刺方法、止血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几方面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内瘘使用通畅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进行945例次透析治疗,穿刺成功923例次,成功率97.67%;出现皮下血肿15例次,血栓导致内瘘闭塞2例;2例内瘘闭塞者均重新行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使用至今;1例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使用19个月后,因其他疾病死亡;人造血管内瘘使用时间为8~37(23.3±4.8)个月。结论:从穿刺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对人造血管内瘘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风湿病患者留置针穿刺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湿病患者大多长期服用激素,血管变脆、变细,给静脉穿刺造成很大困难。我科于2006年3月至10月间对200例风湿病患者行留置针穿刺时采用新方法: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将留置针(选用小号头皮针式套管针)直接与输液器连接,排尽针内空气,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立刻抽出针芯,打开调节阀,边滴液边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直至软管全部推入血管内。优点:(1)成功率高;(2)留置时间长;(3)操作快捷,不易污染。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静脉穿刺后皮下出血的原因,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总结了静脉穿刺时针头进入血管的位置和拔针后按压的方法,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30例均为住院患者,男20例,女10例,16~70岁,受试者出凝血时间正常。1.2 方法 将30例随机分为A、B、C3组。A组用常规静脉穿刺法,即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B组、C组各10例,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静脉注射完毕,A、B两组用同样方法,即拔针时棉签与血管走向垂直按压1~3min,C组拔针时棉签与血管走向平行按压1~3min。2 结 果A、C两组拔针后穿刺点无皮下出血现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患者日益增多,且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自体表浅静脉血管条件差,常难以建立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内瘘具有表面积大、血管通畅率高、血流量大、易穿刺等优点,但是人工血管内瘘比较昂贵,穿刺技巧要求较高;且人造血管内瘘与自身动静脉内瘘不同,其管壁纤维受损后不能修复,仅靠管周结缔组织增生填充。因此,正确掌握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方法和相关护理对预防并发症,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我们于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对20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了人造血管内瘘,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人造血管内瘘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道采用人造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尿毒症患24例,行聚四氟乙烯(FrrFE)人造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术,进行高通量血液透析(HFD),透析器采用Fresenius F60。观察血流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人造血管通畅率100%,HFD时血流量均可达到300~450ml/min。术后感染发生率4.17%,血栓形成发生率8.33%,假性动脉瘤发生率4.17%;HFD低血压发生率37.5%,反超滤发生率12.5%。结论 人造血管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通畅率高、使用时间长和易穿刺等优点,是血液透析患移植内瘘的理想选择;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能为HFD提供足够的血流。  相似文献   

13.
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人造血管堵塞的原因,探求穿刺成功的对策,2000年12月~2004年1月我们对18例人造血管临床应用的资料进行分析。人造血管使用成功率可达72%,堵塞率、感染率、静脉狭窄率分别为5%,人造血管扭曲成角率为11%。  相似文献   

14.
心包穿刺引流部位与引流程度及安全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包穿刺引流部位与引流程度和安全性的关系。方法46例中等量以上心包积液患者。11例选取左肋缘与剑突左缘交角下1cm处为穿刺点;28例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为穿刺点;7例选取左侧第4肋间心浊音界内侧1~2cm处为穿刺点;分别进行心包穿刺并留置引流导管直致积液消失。同时采用多种方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难以辨别穿刺针所抽血性液体性质的6例患者,将J形钢丝重新插入体内并反复抽送,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发生。置管后重复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引流导管位置。结果46例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为穿刺点时进针深度最小;引流导管位于心包底部几率最高;采用反复抽送导引钢丝的方法能有效区分穿刺针是在心包腔内还是心腔内。结论选取左侧第4肋间距胸骨左缘1~2cm处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采用多种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人造血管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采用尿激酶溶栓和肝素钠抗凝治疗,同时在治疗前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98例人造血管内瘘患者中,对11例18例次出现人造血管内瘘闭塞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14例次溶栓成功、内瘘恢复血流,4例次溶栓无效后经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恢复内瘘功能,其中除2例次出现穿刺点出血外,其他未见并发症.结论 人造血管内瘘闭塞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是提高人造血管内瘘溶栓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和护理对策。方法对在2013年1月1日~2013年10月31日进行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穿刺术的6例患者,血液透析时穿刺和护理。结果6例患者共计血液透析198次,其中成功穿刺195次,成功率达98.48%;按照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的特殊护理无差错。结论正确的穿刺方法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良好的护理可延长人造血管的使用寿命,保证充足的血流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颈内静脉穿刺引起严重并发症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谌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2):7968-7968
对颈内静脉穿刺引起严重并发症3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例1:女,76岁。子宫癌行子宫切除术,术后外周血管难以穿刺可行中心静脉插管给药,术后第1天上午10:00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有回血后顺利插入长约17cm直径为1.2mm肝素化硅胶管,缓慢输入5%~10%葡萄糖和生理盐水,8h后患者觉心悸不适,R26次/min,P120次/min,  相似文献   

18.
四肢血管损伤后自体和人造血管移植44例资料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四肢血管损伤常伴血管缺损,常用血管移植进行修复,但存在移植后感染及血管闭塞等缺点。 目的:分析44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应用血管移植后的血管重建效果。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骨科。 对象:选择1994—04/2003—10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骨科行自体和人造血管移植的四肢血管损伤患者44例,损伤类型为开放性损伤29例,闭合性损伤15例。 方法:44例患者共移植血管52条,其中采用自体静脉移植42条,包括大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术35条,小隐静脉移植端端吻合5条,股浅-腘静脉段2条;人造血管与修整后的血管行端端间断吻合移植10条。 主要观察指标:自体和人造血管移植效果。结果:44例患者中截肢3例;肢体缺血性肌挛缩6例;神经功能恢复不完全7例;2例人工血管移植物感染行股浅-腘静脉股原位置换。其余移植血管均通畅,远端肢体血循环良好。 结论:血管移植治疗血管损伤应尽量采用自体静脉移植,必要时可使用人造血管;移植后需积极防治血管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陈莉 《山西护理杂志》2011,(9):2340-2340
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具有方便、安全、高效的功能。降低了病人的痛苦,减少了渗漏,减轻了护士的负担。传统的方法是用一张10 cm×12 cm的膜固定导管,但在留置期间,极易出现导管在穿刺点处进出,特别是导管外露部分易进入血管内1 cm×2 cm,容易引起穿刺点处感染、细菌性静脉炎,甚至发生茵血症而拔管;同时导管与连接器接头处易发生折损而引起漏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多点穿刺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3例MHD患者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形成29例次,采用多点穿刺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观察内瘘溶通率、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29例次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尿激酶的总剂量为(71.5±4.6)万U,内瘘溶通率86.2%;79.3%出现内瘘局部组织肿胀、疼痛,17.2%穿刺处皮下淤血,27.6%穿刺点渗血;37.9%尿激酶溶栓后APTT和/或PT较治疗前延长超过3 s.结论 多点穿刺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的溶通率高、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