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空针配合正骨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给予正骨推拿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骨空针治疗,2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66.7%,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空针配合正骨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正骨推拿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日。治疗前后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评价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ESCV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7%和87.8%,对照组相应为35.0%和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早期采用针刺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推拿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40例颈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予以针刺配合推拿牵引治疗,对照组20例用推拿牵引治疗,两组均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治疗3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好转4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3例,无效8例。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推拿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正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采用针刺、正骨推拿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为81.54%,明显高于对照组64.41%,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正骨推拿是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养心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和平行对照的试验方法,临床纳入颈性眩晕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养心氏联合针刺疗法)40例和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胶囊)40例。疗程为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并对两组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疗效症状评分进行前后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ESCV评分量表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眩晕、颈项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而在心理及社会适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氏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有良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简版:目的:观察养荣止眩汤联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养荣止眩汤联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总积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治疗后的疗效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李智 《河北中医》2004,26(2):124-125
目的 探讨“小醒脑”针法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 1 0 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 2组 ,针刺推拿组 5 0例采用“小醒脑”针法配合推拿治疗 ,对照组 5 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 ,2组均每日 1次 ,1 0次为 1个疗程 ,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  2组均能改善患者椎动脉 (VA)、基底动脉 (BA)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 (VP)、平均血流速度 (VM) ,其中针刺推拿组改善较为明显 (P <0 .0 5 ) ;并且针刺推拿组临床总有效率 ( 1 0 0 % )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 ( 80 % ,P <0 .0 5 )。结论 针刺配合推拿能够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血流速度及血流量。  相似文献   

9.
针刺加推拿治疗颈性眩晕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加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取针刺加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颈复康颗粒口服治疗;10d为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5d,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64.29%,总有效率96.43%,与对照组28.57%和60.7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刺加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优于颈复康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推拿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推拿治疗。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g,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配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颈椎手法推拿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研究组颈性眩晕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72.22%,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颈椎手法推拿结合针灸共同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此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92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血清溶血磷脂酸(LPA)、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总有效率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与血清LP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78.26%(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4.34%,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评分、降低血清LPA水平,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可减少复发,近远期疗效均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仰头摇正手法结合岐黄针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以仰头摇正手法结合岐黄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25%,对照组72.25% (P<0.05).两组治疗后DHI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后3个月改善指数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小针刀并颈椎引伸复位法联合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的远期疗效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颈椎引伸复位法、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分别评定治疗结束后30d及结束后60d的疗效,对评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疗程结束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30d、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颈椎引伸复位法,是治疗颈性眩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疗效稳定,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选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研究人员选取132名符合入组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分组应按照科学、合理、随机的标准,两组均有67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按照研究要求,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的治疗,评估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如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结果: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数据、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无差异;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患者,国际DHI眩晕障碍评分、欧洲晕眩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推拿联合针灸治疗老年颈性眩晕,对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具有改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晕眩症状,促进疾病的好转,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丛九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先用0.4mm×40mm毫针顺序针刺右侧完骨、左侧完骨、风府、右侧风池、左侧风池、右侧天柱、左侧天柱、右侧风灵、左侧风灵。风灵穴刺达第1颈椎横突骨面,沿骨缘扇形点刺,其它穴位进针后行小幅度高强度提插手法。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针刺后用整脊手法对颈椎进行整脊微调,间隔两天手法治疗1次。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合谷,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整脊手法同治疗组。两组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颈丛九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刃针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药物组各6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配合手法治疗,药物组采用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盐酸培他啶注射液。对两组病人疗程前后进行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对比分析,均在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2%,药物组为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药物组,且治疗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变化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亦优于药物组。结论:刃针配合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引起的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银质针经筋理论针刺法加胸椎整复治疗肩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采用银质针经筋理论针刺法加胸椎整复疗法对肩背肌筋膜炎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和循经取穴针刺治疗,治疗后常规推拿治疗,配合电脑中频治疗。两组均隔天1次,5次(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6例,总有效率达到93.2%;对照组痊愈12例,总有效率72.7%。结论:银质针经筋理论针刺法加胸椎整复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局部和循经取穴针刺治疗配合常规推拿及电脑中频的治疗效果,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洛索洛芬钠贴剂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2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予以银质针导热疗法(每次20 min,每周1次)联合洛索洛芬钠贴剂(每日1贴)治疗,对照组仅予以洛索洛芬钠贴剂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TRACP)-5b]含量、炎性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并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及血清TRACP-5b、TNF-α、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BGP、BALP、TGF-β含量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WOMAC评分及血清TRACP-5b、TNF-α、IL-1β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1),BGP、BALP、TGF-β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41/4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7(33/4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联合洛索洛芬钠贴剂可有效缓解炎性反应,改善骨代谢,降低膝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治疗KOA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