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了解医院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现状,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合理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09-2012年626例深部真菌感染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引起深部感染的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9.74%;呼吸内科、ICU病房、神经内科和肿瘤科住院患者较易发生医院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高,其次为泌尿道。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年龄≥60岁老年患者、肿瘤化疗及各种侵入性操作是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加强患者呼吸系统监测,对于高危群体加强病原学检测,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助于控制医院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治情况,以期更好治疗真菌感染。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4月105例胃癌化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出现侵入性真菌感染的37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常见咯血、咳嗽、咳痰;骨髓像增生活跃,真菌G试验阳性,影像学为肺部大片实变影,双肺感染;病原菌主要分布在痰液和尿液中,常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占63.27%;APACHⅡ评分≥20分、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时间≥2周、化疗和放疗、全胃肠外营养、基础疾病等是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总有效率为45.95%,病死率为32.43%。结论胃癌化疗后侵入性真菌感染临床表现较明显,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病原菌较为集中,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两性霉素B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全胃肠外营养患者(TPN)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为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1-12月45例经TPN治疗住院患者,选取经TPN治疗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者为感染组;无感染者为对照组;对其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 选取的45例经TPN治疗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7例,总发生率为15.56%;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在年龄、TPN治疗时间、置管时间、置管类型、免疫抑制剂使用和是否入住ICU治疗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TPN治疗患者出现CVC-RI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TPN治疗时间、置管时间、置管类型、是否入住ICU治疗;其中年龄≥60岁占85.71%,TPN治疗时间≥5d占71.43%,置管时间≥4周占71.43%,使用三通管占71.43%,ICU治疗占71.43%.结论 通过了解经TPN治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做出更加针对性的治疗,以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糖尿病患者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防进行研究,确定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加强预防。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致病菌进行分析研究,并研究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0例患者中发生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200例,感染率为40.00%;共检出200株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91株占45.5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住院时间、病程、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发症、血糖控制水平、侵入性操作等是糖尿病患者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率较高,造成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合并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9月在医院接受MHD的137例患者临床资料,对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肾病(DN)、透析龄、心功能不全(HF)及PICC等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7例MHD患者中共有55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40.1%;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38.2%,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和PICC相关感染,分别占21.8%、16.4%和14.5%;单因素分析显示,MHD患者年龄≥60岁、有贫血、低蛋白血症、DN、HF及应用PICC、透析龄≥1年与发生医院感染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有低蛋白血症、贫血、DN和应用PICC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HD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血透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的培训和教育,规范管理,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病房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0年6月肝胆外科病房深部真菌感染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 63例患者留样标本共分离出76株真菌,深部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47.4%,>2种真菌混合感染者为13.1%;深部真菌感染的疾病主要有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胆胰恶性肿瘤、急性梗阻性胆管炎;长期广谱抗菌药物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静脉高营养的使用、肝功能障碍、高龄(≥60岁)等是肝胆外科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是肝胆外科病房常见的并发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加强无菌观念和增强机体抵抗力是防止深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住院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相应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0岁的老年患者986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986例住院老年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17例,感染率为11.8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5.81%,其次为泌尿道(14.53%)、胃肠道(11.11%);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4.62%,革兰阳性菌为29.41%,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为15.92%;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抗菌药物的应用及侵入性操作有关。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应重视治疗基础疾病,减少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加强营养、适度运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侵入性操作,减少住院时间,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为进一步降低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9月医院诊治的500例胃肠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切口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0例胃肠肿瘤手术患者中有70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4.00%;共分离出7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5株占64.29%;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住院时间≥14d、恶性肿瘤、夏季手术、手术时间>2h,有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及预防用药等为胃肠肿瘤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治疗,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科住院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和预防对策,为临床减少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在医院血液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52例,感染率34.67%;年龄≥60岁、住院时间≥15d、使用二联抗菌药物、有化疗及有侵入性操作方面为感染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住院时间≥15d、使用二联抗菌药物、有化疗、有侵入性操作均为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液科的住院患者在临床上并发医院感染前应分析相应的危险因素,实施合理的预防对策,最终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医院内真菌深部感染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87,自引:30,他引:157  
目的探讨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病死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近年培养出262例真菌进行分类鉴定、比较深部真菌感染与其它院内感染发病率及病死率,调查其危险因素。结果医院深部真菌感染73例,占同期医院感染8.7%。死亡12例,病死率16.4%,显著高于其它医院感染平均病死率。部分真菌感染患者死后尸检才确定诊断,近半数死亡患者未作抗真菌治疗。结论单因素分析发现,9项因素与真菌感染有关,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60岁以上老人及1岁以内的婴幼儿,致死性疾病以及多种抗菌药物的使用和原有其他医院感染是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及治疗院内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月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医院内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72.2%,其次为血液和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真菌感染病原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3.3%;高龄患者、严重基础疾病、经验性广谱抗菌药物小规范应用、激素、化疗放疗及侵入性操作等是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重视医院内真菌感染,通过加强真菌的检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从而有效预防与控制院内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液病房住院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2010年收治的4243例血液病患者,对其真菌感染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4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401例次,例次感染率为33.0%,其中真菌感染478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1.3%,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升高;基础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占61.1%;真菌感染部位以口咽部居首,占59.2%,其次为肺部,占18.2%;以肺部及血液真菌感染治疗费用最高;粒细胞缺乏、长期住院(≥14d)、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7d)、原发疾病未缓解是医院真菌感染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发病率升高,危险因素多,治疗费用高,需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河北省儿童医院ICU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按诊断将其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留置胃管、并发症、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激素应用等方面的差异性,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2010年1-12月医院共收治手足口病重症患儿408例,感染组21例、非感染组387例,单因素分析年龄、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留置胃管、并发症≥2种、抗菌药联合应用≥2种及激素的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留置胃管、抗菌药物应用≥2种、并发症≥2种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呼吸机的使用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因素,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合并医院真菌感染的菌种分类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156例肺结核合并医院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真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结果 肺结核患者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率最高,占67.3%;主要病原性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分别占61.5%、15.4%、8.3%;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患者原发结核病的严重程度、年龄、住院天数、接受多种侵入性诊疗操作等.结论 临床医师应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肺结核患者发生医院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对疗效、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8例老年VAP患者,按是否并发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59例)与对照组(39例),调查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类型及耐药情况,比较真菌感染组和对照组确诊VAP 3 d后的APACHE Ⅱ评分值、肺部阴影消失时间、脱机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真菌感染菌属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0.85%)、热带假丝酵母菌(20.34%)、光滑假丝酵母菌(10.17%)、曲霉菌属(8.47%);耐药结果 ,从低到高分别为两性霉素B(3.39%)、伊曲康唑(18.64%)、5-氟胞嘧啶(23.73%)、氟康唑(30.51%);真菌感染易感因素:年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全胃肠外营养(TPN)时间、激素应用时间、制酸剂使用时间、中心静脉插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肝/肾功能损害;两组确诊VAP 3 d后的APACHE Ⅱ评分值、肺部阴影消失时间、脱机时间、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菌感染已成为加重老年VAP患者病情、增加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积极消除各种易感因素、及时合理地根据药敏结果 抗真菌治疗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制定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肿瘤合并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 肿瘤合并医院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134株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9.9%、19.4%、17.2%、1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高龄、罹患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留置导管、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放疗、化疗.结论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均为多药耐药菌,而高龄、罹患慢性疾病、住院时间长、留置导管、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放疗化疗是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老年住院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 研究78例老年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从78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84株,其中念珠菌82株(97.62%,82/84),曲霉菌2株(2.38%,2/84);在念珠菌中,白念珠菌55株(67.07%,55/82)、光滑念珠菌13株(15.85%,13/82)、克柔念珠菌6株(7.32%,6/82)、热带念珠菌4株(4.88%,4/82)、近平滑念珠菌3株(3.66%,3/82)、葡萄牙念珠菌1株(1.22%,1/82).年龄、病原菌检测时间、基础疾病、使用抗生素种类、使用免疫抑制剂是老年住院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为主.早期诊治基础疾病、合理规范使用药物、适当缩短住院时间是预防老年患者非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y and relevant risk factor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 in hospital old patients for non-respiratory tract. Methods Seventy-eight patients of IFI in non-respiratory tract were enroll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IFI were analyzed by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Results In 78 old patients, 84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parts, and the most was Candida spp 82 strains (97.62%,82/84), followed by Candida albicans 55 strains (67.07%,55/82), Candida glabrata 13 strains ( 15.85%, 13/82), Candida krusei 6 strains (7.32%, 6/82), Candida tropicalis 4 strains (4.88% ,4/82), Candida parapsilosis 3 strains (3.66% ,3/82), Candida lusitaniae 1 strain ( 1.22%, 1/82). Aspergillus 2 strains (2.38%,2/8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pathogen detection time, underlaying disease,glucocorticoids, immunosuppressants were the risk factors for IFI in non-respiratory tract. Conclusions Candida albicans is the main pathogens of Candida infections in old patients. To efficiently control the risk factor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old patients, including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underlying diseases, appropriate use drugs, right to shorten hospital sta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孤独症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孤独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 对165例孤独症儿童和32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 采用自编的孤独症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相关危险因素、家庭一般情况等资料, 用χ2检验分析两组儿童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母亲高生育年龄(≥35岁)、有人工流产史、母孕期抑郁情绪史、母孕期被动吸烟史及父亲内向所占比例较正常组高(P<0.05), 进一步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母高育龄、孕期抑郁情绪、孕期被动吸烟、有人工流产史以及父亲性格内向为孤独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母亲高龄生育、有人工流产史、孕期抑郁情绪、孕期被动吸烟以及父亲性格内向均可使儿童孤独症发病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Defining risk factors f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BSIs) is critical to establishing prevention measures, especially for factors such as nurse staffing and antimicrobial-impregnated CVCs.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monitored CVCs, nurse staffing, and patient-related variables for CVC-associated BSIs among adults admitted to eight ICUs during 2 years. RESULTS: A total of 240 CVC-associated BSIs (2.8%) were identified among 4,535 patients, representing 8,593 CVCs. Antimicrobial-impregnated CVCs reduced the risk for CVC-associated BSI only among patients whose CVC was used to administer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2.6 CVC-associated BSIs per 1,000 CVC-days vs no TPN, 7.5 CVC-associated BSIs per 1,000 CVC-days; P = .006). Among patients not receiving TPN,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the risk of CVC-associated BSI in patients cared for by "float" nurses for more than 60% of the duration of the CVC. In multivariable analysis, risk factors for CVC-associated BSIs were the use of TPN in non-antimicrobial-impregnated CVCs (P = .0001), patient cared for by a float nurse for more than 60% of CVC-days (P = .0019), no antibiotics administered to the patient within 48 hours of insertion (P = .0001), and patient unarousable for 70% or more of the duration of the CVC (P = .0001).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for CVC-associated BSI (P = .0001). CONCLUSIONS: Antimicrobial-impregnated CVCs reduced the risk of CVC-associated BSI by 66% in patients receiving TPN. Limiting the use of float nurses for ICU patients with CVCs and the use of PICCs may also reduce the risk of CVC-associated BS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