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 要 目的: 研究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恶性胸腔积液患者48例随机分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静脉滴注组(Ⅳ组) 和培美曲塞联合顺铂胸腔灌注组(IP组)。采用不同途径给药,评价比较两组疗效与药品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组生活质量改善率明显高于IV组(P<0.05),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IP 组( P<0.05)。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胸腔灌注治疗与全身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相当,但胸腔灌注治疗较全身化疗治疗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范晓鋆  陈伟 《安徽医药》2015,36(6):693-694
目的 评价新生儿黄疸动态监测的意义及早期不同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新生儿进行早期黄疸动态监测, 将动态监测中发现胆红素超标的患儿随机分成蓝光治疗组、蓝光辅助茵栀黄治疗组、蓝光辅助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组和对照组, 通过比较各组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率及胆红素值的下降程度, 客观评定新生儿早期黄疸监测的临床意义及不同干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黄疸峰值、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蓝光治疗相比, 蓝光治疗辅助茵栀黄或妈咪爱均能更有效降低胆红素值。结论 动态监测黄疸可尽早发现胆红素水平的异常, 为尽早干预治疗提供了保障。早期联合治疗能更有效降低胆红素, 有效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孙峰  鲍扬漪  朱婷  葛磊  刘柳  鲍健  李玉芝  孙媛媛 《安徽医药》2016,37(11):1336-1339
目的 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对其免疫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42例晚期肿瘤患者,按照预计生存期分为A组(预计生存期<3个月)20例、B组(预计生存期≥3个月)22例,检测治疗前后A、B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A、B组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CIK细胞治疗后,A组患者CD3+T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B组治疗后CD3+、CD4+和CD4+/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A、B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分别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其中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在输注CIK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CIK细胞回输安全、副作用小,自体CIK细胞治疗可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但应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4.
王阿梅  王艳 《安徽医药》2016,37(9):1118-1120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T辅助细胞、NKT细胞水平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医院2012~2014年收治的129例肺结核患者(初治肺结核患者85例,复治肺结核患者44例)与3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中T辅助细胞、NKT细胞的表达率进行检测。初治患者接受治疗1年后,比较分析T辅助细胞、NKT细胞水平。结果 初治肺结核患者Th2细胞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Th1细胞则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复治肺结核患者体内T辅助细胞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初治肺结核患者(P<0.05);而初治、复治肺结核患者的NKT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辅助细胞在不同程度初治肺结核患者中表达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病情越重,T辅助细胞表达率越高。不同程度初治肺结核患者的NKT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T辅助细胞与NKT细胞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T细胞可以有助于肺结核疾病的判断,但对于不同类型及严重程度的结核病判断需要T辅助细胞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管国义  陈家麟  严伟 《安徽医药》2016,37(2):187-189
目的 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22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117例患者行PFNA组治疗(P组),106例患者行动力螺旋钉(DHS)治疗(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均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5%,显著低于D组的18.87%(P<0.05);P组优良率为95.73%,显著高于D组的87.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伴骨质增生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患者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86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恩替卡韦组和阿德福韦酯组,每组43例。恩替卡韦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恩替卡韦治疗,阿德福韦酯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入阿德福韦酯。治疗均持续48周,治疗开始后随访3年。采集治疗前后晨起空腹外周血,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指标(HBV-DNA载量、HBV-DNA转阴率)、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随访期内不良结局(肝硬化失代偿、原发性肝癌、全因死亡)发生率。结果 治疗48周后,恩替卡韦组外周血中HBV-DNA的水平低于阿德福韦酯组,HBV-DNA转阴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血清中PCⅢ、Ⅳ-C、LN、HA的水平低于阿德福韦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恩替卡韦组患者的肝硬化失代偿、原发性肝癌、全因死亡发生率均低于阿德福韦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阿德福韦酯相比,恩替卡韦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用于在病毒学应答及纤维化进程抑制方面更具优势,且可积极降低远期不良结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5-氟尿嘧啶(5-Fu)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入院病例号为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0名确诊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5-Fu化疗;观察组给予5-Fu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变化、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指标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HCG最高滴定值<103 mIU/mL患者数为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HCG最高滴定值>105 mIU/mL患者数为6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程度出现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5-Fu联合甲氨蝶呤治疗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徐玲玲  汪睿  王小艳  范彦博  王安邦 《安徽医药》2016,37(12):1531-1533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疗效、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择安徽省胸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1例伴恶性胸腔积液NSCLC患者,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胸腔积液情况、胸腔积液治疗情况等,分析各因素对疗效及生存期的影响。结果 血性胸水患者RR为48.7%,显著低于非血性胸水患者(P<0.05);胸腔局部应用IL-2生物治疗RR为70.3%,显著高于不用IL-2进行局部治疗者(P<0.05)。非血性胸水中位生存期位13个月,较血性胸水生存有优势,胸腔局部应用含IL-2生物治疗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较不用IL-2治疗生存有优势,在腺癌患者中EGFR-TKI联合化疗生存优于单纯化疗,而后者生存优于单纯EGFR-TKI治疗(P<0.05)。结论 血性胸水疗效及预后差,胸腔局部应用IL-2生物治疗疗效较好、生存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王刚  卢宗尚 《安徽医药》2018,39(8):981-984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次数不同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CT分级的影响,为临床多次TACE的治疗价值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TACE治疗的1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最终TACE术治疗次数不同分为6个组,其中治疗3次组6例、治疗4次组24例、治疗5次组32例、治疗6次组19例、治疗7次组16例及治疗8次及以上组5例。各组末次TACE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6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CT分级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TACE治疗次数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分级的关系。结果 6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硬化CT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治疗次数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等级、肝硬化CT分级呈正相关(r=0.247,P=0.013;r=0.226,P=0.032)。结论 随着TACE术次数增加,肝癌患者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CT分级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0.
虎驹乙肝胶囊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虎驹乙肝胶囊临床疗效作出评价。方法 采用全国第五次传染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选择2000年以来的256例门诊患者作实验对象。治疗组为106例 ,对照组150例 ,临床疗效显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 虎驹乙肝胶囊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有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降酶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纠正水电解平衡及排腹水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hild-Pugh评分、ALT、ALB、TBi 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有效终止HBV-DNA在体内复制,降低血清病毒含量,促进肝脏TBi L代谢,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19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肝硬化病因。结果近5年肝硬化住院患者增加,其中丙肝较乙肝多,而并发SBP患者中乙肝较丙肝多,但乙肝与丙肝肝硬化患者中SBP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占57.1%,但男性与女性无统计学差异;男性患者平均年龄较女性患者小(P<0.001);朝鲜族占67.7%,但朝鲜族与汉族无统计学差异;SBP多见于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C级占55.6%,B级占37.9%,A级占6.6%);发热77例(38.9%),腹膜刺激征101例(51.0%),压痛20例(10.1%),血白细胞高102例(51.5%),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165例(83.3%);腹水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3例(60.0%),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3.68%。结论近年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增加,但乙肝合并SBP较丙肝多,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大;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较多见,诊断需靠腹水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情况。方法选取本院经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240例,根据其病变程度进行分型.将其与病理学检验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活检轻度79例,中度106例,重度33例,早期肝硬化22例,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G1~2,S0~2)符合率为49.38%,中度(G3,S3)符合率为53.33%,重度(G4,S4)符合率为50.00%,早期肝硬化符合率为80.00%,符合率较低。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免疫诊断HBsAg、HBcAg阳性率较临床诊断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不能作为诊断“金标准”,为明确诊断、早期诊治,推荐应用肝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检测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伴SBP患者30例,肝硬化不伴SBP者3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清中PA、CRP和PCT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不伴SBP者及肝硬化伴SBP组患者血清P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CRP、PCT水平肝硬化伴SBP患者均明显升高(P<0.01),而肝硬化不伴SBP组无明显差别。20例SBP治疗有效患者,其治疗前后血清CRP、PCT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CRP和PCT水平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重症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病情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肝病科部分住院重症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病人的PTA做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一般急性肝炎组的PTA(%)比早期重症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较高(P<0.01):早期重症乙型肝炎组的P...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乙肝肝硬化(HBV-C)的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重点等.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1年8月确诊的失代偿期PBC患者16例作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择此时段内16例失代偿期HBV-C患者比较分析其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等.结果 失代偿期PBC组以GLB、ALP、GGT及D-BIL升高明显,发生胆汁淤积较失代偿期HBV-C组明显.失代偿期PBC组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较失代偿期HBV-C组明显.失代偿期HBV-C组白蛋白下降更明显、PT延长更明显、PLT下降更明显.失代偿期PBC组自身免疫性指标常阳性.结论 失代偿期的原发性PBC治疗应该以激素为主,失代偿期的HBV-C患者治疗仍然应该以抗病毒为主.失代偿期的HBV-C的预后略好于PB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糖、甲胎蛋白和胆碱脂酶水平对重型肝炎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之间,以及重型肝炎好转组与死亡组之间血糖、甲胎蛋白、胆碱脂酶的差异。结果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糖和胆碱脂酶水平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P〈0.05);而甲胎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P〈0.01);重型肝炎好转组血糖、甲胎蛋白、胆碱脂酶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均P〈0.05)。结论血糖、甲胎蛋白、胆碱脂酶检测对肝脏疾病的进展程度及预后估计有重要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制订和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 结合1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分析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机制、应用时机、剂量疗程,并对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药学监护。结果 临床药师的意见被采纳,患者经治疗后病情趋于好转。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患者治疗及药学监护,协助医生进行给药方案的调整,有助于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97例。根据是否合并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17例)和未真菌感染组(18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分级、血清白蛋白水平、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有无糖尿病、有无肝性脑病、有无侵入性操作史、有无消化道出血、有无自发性腹膜炎、有无饮酒史等临床资料,分析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为8.63%,住院天数、肝功能分级、血清白蛋白水平、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复杂,感染不易及时识别,应加强临床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HE)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制定该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经验.方法 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E患者64例(观察组)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未合并HE患者53例(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氨、血清总胆红素、BUN水平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增高,血钠、ALT、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t=3.085、5.528、7.126,χ^2=9.174、4.102,t=4.337、8.675、5.323,均P<0.05);高龄、≥3种诱因及C级肝功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在观察组死亡患者的诱因中,以感染最为常见(75.9%),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65.5%).结论 高龄、危险诱因数量及肝功能严重程度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E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去除上述诱因是防治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HE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