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自然现象和文献资料,借用数字逻辑思维的方法分析刺激微丝蚴周期性的因素。认为蚊媒唾涎中的某些物质是刺激微丝蚴周期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73年进行长爪沙鼠—马来丝虫实验模型工作以来,至今经皮下注射接种的长爪沙鼠微丝蚴血症率最高达93%;经腹腔注射接种出现微丝蚴腹腔液症的最高达86%,微丝蚴腹腔液症沙鼠合并出现微丝蚴血症的达47%。为了解微丝蚴血症鼠外周血内微丝蚴出现的规律,以供防治丝虫病的实验研究之用,我们进行了沙鼠眶窦血内微丝蚴周期性的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以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经皮下和腹腔注射接种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蚴出现微丝蚴血症的阳性长爪沙鼠,24小  相似文献   

3.
该实验先后在犬体及人体进行。三条巳自然感染丝虫的犬,在在针刺大椎穴前后观察了其24小时末鞘血液内微丝蚴的周期性。结果在针刺前,大微丝蚴可日夜出现,高峯在午夜12时至次日3时,当针刺后(9时,12时共两次,各仃针5分钟)犬微丝蚴数则平均降低30——40%。此外,在针刺前的同一时间内计算犬静脉与毛细血管内40立方毫米血量的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流行的两种丝虫(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其微丝蚴在人体末稍血液中,均有昼伏夜出的周期性现象,因此对微丝蚴的检出,需在夜晚进行,这对病人和工作人员带来很多不便之处,尤其是大规模的普遍调查,往往受时间限制,每天不能检查更多的居民,为此我们这次在丝虫病研究试点区内,在进行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选择部分病例,进行马来微丝蚴周期性出现的一些观察,企图从中找出规律,改变检查时间,有利于今后大规模开展丝虫防治调查工作。今将这次观察的项目和结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由于班氏微丝蚴及马来微丝蚴在人体末梢血液中,均具有昼伏夜出的周期性现象,故一般检查时多在晚间9时以后进行。此时患者及工作人员,諸多不便。1952年日本片峰、田村氏,1955—1956年浙江卫生实验院,1957—1958年山东丝虫病防治所及1958年我院丝虫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丝虫微丝蚴周期性的动态观察已有报道,但多以对微丝蚴血症者在24小时内查血结果为依据,对丝虫病患者在防治前后过程中连续观察的报道尚不多见。我县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我们于1983年5月开始对此作了17个月的连续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用9种不同密度(5~300mf/10μl)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后,所进行的系列观察。结果表明:蚊体内微丝蚴的吸入量、感染强度与感染微丝蚴密度呈正相关;蚊虫存活率、宿主效率则与微丝蚴密度呈负相关。在本实验室条件下,蚊龄为3~5d、微丝蚴密度为200条/10μl时,中华按蚊感染后可获较多三期幼虫。本文对幼丝虫的黑化现象、宿主效率降低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按Kartman和Wharton实验  相似文献   

8.
低温保存微丝蚴,可为广泛深入开展丝虫和丝虫病的实验研究提供虫源,具有重要的意义。Fülleborn(1929)首先对犬恶丝虫(Dirofilaria immitis)微丝蚴进行低温保存的研究,微丝蚴在0℃下可存活4—7周。续后,Weinman和McAllister(1947)报道该虫微丝蚴在-15℃下冷冻保存,存活了69天。对此项研究,直到60年代开始才有较多的报道。近年来,由于冷冻技术的不断改进,广泛采用多种冷冻保护剂及控制冷冻速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微丝蚴冷冻后的活力。Lawrence(1980)报道欧氏曼森线虫(Mansonella ozzardi)微丝蚴低温保存长达2.5年,仍具有活力。国外已有不少实验观察到,经冷冻不同期后的微丝蚴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观察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密度及循环抗原与抗体水平自然转阴的时间。方法 采耳垂血涂厚血膜染色镜检和ICT(免疫色谱技术)检查班氏丝虫微丝蚴抗原,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清抗体水平。结果 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黄地村发现班氏微丝蚴血症2例,1993年微丝蚴密度分别为每120ul血137条和4条,1994年下降至76条和3条、96年为61条和2条、98年为4条和0、99年全部转阴。ICT检测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1993年~96年为阳性反应,98年为阴性反应;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1993~1998年均为阴性反应。2例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清抗体,病例1,1993~1998年为阳性,病例2,1996年血清抗体检测为阴性。结论 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班氏微丝蚴血症者,在不用治疗的情况下,微丝蚴密度可逐年降低乃至消失,血清抗体滴度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关系,ICT检测对微丝蚴密度较高者敏感度高,反之敏感度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人工感染法,对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小鼠) 进行夜现周期性斑氏丝虫实验感染研究。结果表明,斑氏丝虫经人工感染后能在Scid 小鼠体内发育成熟并产生微丝蚴,且虫体回收率较高为6~30% ,平均14-8% 。感染的10 只小鼠均在外周血中检获出微丝蚴,及解剖收集到成虫,感染成功率高达100% 。作者认为Scid 小鼠由于T、B淋巴细胞功能缺如,不能产生相应的抗丝虫感染抗体,是一种易于感染成功、潜伏期短、微丝蚴密度及成虫回收率高的较理想的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1.
StudyonthetransmisionthresholdvalueofbancroftianfilariasisWangPeiyi王培义,WangFuyong王福勇,SunYanchang孙延昌,WangJinxiang王金祥,KouJingxu...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挥发油的含量和油中主成分,确定细辛根的最佳采收期。方法:用药典规定的方法测定北细辛根及根茎的不同样品中挥发油的总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其挥发油的成分。结果:测定不同生长年限及不同采集时间的上述植物根及根茎的样品,得到这些根及根茎样品的总挥发油含量和油中9种主成分的相对含量。结论:4年生以上的北细辛报及根茎可作药用。最佳采收期为4月、5月和9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评价滕州市消除淋巴丝虫病的防治对策。方法收集滕州市历年来淋巴丝虫病防治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不同阶段的防治措施及效果。结果防治前(1957年)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平均微丝蚴(mr)率为25.3%,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为5.95%,通过普查普治、重点查治、海群生药化食盐(以下简称“药盐”)防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于1975年mf率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在全国率先达到了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丝虫基本消灭后,病原、蚊媒横向监测16年,mf率为0—0.12%,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为0~0.61%,mf率和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自末次病原阳性次年(1985年)起至1991年7年间均降为0。病原、蚊媒及血清学纵向监测16年,mf率、蚊媒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在监测第1年时分别为0.43%和0.42%,至第7年后均降至0。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由监测第8年18.42%降至第16年时的5.84%;利用各种有效治疗方法对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了系统治疗与照料,丝虫性淋巴水肿、乳糜尿和鞘膜积液的患病率由防治前的5.95%下降至基本消灭后第10年后的0.97%。结论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综合防治策略尤其采用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措施是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结肠扫描不同充填剂与不同体位的方法 ,探讨出最佳充填剂与最佳体位以提高结肠 CT扫描质量。方法 :分别对 4 0例结肠 CT扫描病人采用不同的充填剂 ,与不同的体位 ,评价不同的充填剂与不同体位的优缺点。结果 :水作为充填剂组病灶显示情况明显优于泛影萄胺组且伪影少 ,选择不同体位组图像质量也明显优于常规体位组。结论 :结肠 CT扫描时应首选水作为充填剂 ,根据病变不同选择不同的体位 ,有利于图像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进行唐古特青蓝 (DracocephalumtanguticumMaxin)茎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培养基的优化选择。方法 以唐古特青蓝茎切段为外植体 ,接种在MS和MA二种基本培养基上进行比较实验。在此基础上 ,对 2 ,4 -D、BA、肌醇、CH(水解酪蛋白 )和蔗糖五个因子 ,四种水平进行了正交设计试验。结果 MS培养基诱导唐古特青蓝茎愈伤组织效果较好。其愈伤组织生长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 1mg/L 2 ,4 -D 0 .5mg/LBA 5 0 0mg/L肌醇 6 0 0mg/LCH 3%蔗糖 0 .7%琼脂。结论 最佳培养基有利于提高愈伤组织生长量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观察酸碱度对人胎盘碱性磷酸酶(HPAP)活性的影响。②方法 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酸碱度下HPAP的活性。③结果 在该测定条件下.HPAP的最适pH为11.0,在pH7.0~11.5之间稳定;pH升高,酶活性明显降低。④结论 HPAP在碱性环境中稳定。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SATBI promoter in different cells, ATRA and CoCl2 effect on its activity. Methods Using luciferase system to assay the promoter activity of human SATB1 gene, three luciferase reporter vectors were constructed which driven by different regions of 5' untranslated sequence from human SATB1 gene, called pGL3-SP2946-luc, pGL3-SP1718-luc and pGL3-SP751-luc, and transfeted into Jurkat T,K562, U937 and Hela cells transiently using lipofectinamine, the expression activity was detected at different dosage of ATRA and CoCl2 treatment for different time course. Results The reporter gene expression from SATB1 promoter were high activity in U937 cell, moderate in Jurkat T cell, low activity in K562 cell and showed no obvious activity in Hela cell, the reporter gene expression from pGL3-SP751-luc kept on the higher lever in Jurkat T,K562 and U937 cells than the other two vectors. We also found that the repressive effect of CoCl2 on SATBI' s mRNA expression and the relative luciferase expression from pGL3-SP751~luc in U937 cell was down-regulated obviously by ATRA and CoCl2 in the concentration- and time-dependent manners. Conclusion SATB1 promoter drives gene expression with cell-specificity and its core promoter region maybe exist in the - 751 ~ - 9bp of 5' untranslated region of human SATBI gene.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ment result we found before that SATB1 was down-regulated by ATRA in U937, the results imply that STAB1 maybe is down-regulated by ATRA and CoCl2 through its promoter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myeloid cell line-U937.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硒代半胱氨酸(Sec)表达需要四个基因产物,即selA,selB,selC和selD,通过调节这几个基因产物的量来优化Sec的表达条件。方法根据前期已经构建的pBAD33-selAB和pEXT-selC载体,以包含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Sec表达载体(pN22)研究selAB以及selC的量对Sec表达量的影响,确定硒代半胱氨酸表达的最佳条件。结果共表达selAB、selC基因,Sec掺入效率提高了4.3倍,而传统方法表达pSU-ABC质粒的只提高了2.2倍。结论本方法明显优于采用pSUABC质粒的方法,更有利于Sec的掺入,能促进硒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化学合成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后不同时间点,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抑制作用,同时筛选高效的siRNA片断。方法对大鼠TIMP-1 mRNA nt161~181、nt 190~208、nt 208~226、nt 226~244及nt 445~463化学合成的5对siRNA和1对荧光标记的非特异siRNA(与TIMP-1 mRNA无同源性的FITC标记的21nt siRNA),在阳离子脂质体的介导下将不同浓度的非特异siRNA转染至大鼠HSC-T6后,用流式细胞仪确定最佳转染浓度。提取转染50 nmol/L siRNAs后24 h,48 h和72 h细胞蛋白,用W estern b lot检测TIMP-1蛋白质表达,筛选出抑制效率最高的siRNA,同时确定siRNA转染细胞后的最佳作用时间。结果50 nmol/L siRNAs对HSC-T6有较高的转染效率;5对siRNA中的3对在转染后48 h有较强的抑制HSC-T6细胞TIMP-1基因表达的作用,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1对siRNA对TIMP-1表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可增强80%以上,而在转染后72 h,其抑制作用基本消失。结论化学合成的siRNA在短时期内可有效地抑制TIMP-1基因的表达,筛选到的高效阻抑TIMP-1表达的siRNA可构建于病毒载体,以实现长期抑制TIMP-1表达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