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猪的脊髓毛细血管大小,分布和AKP染色与人相似,试图用猪脊髓代替来源困难的人新鲜脊髓进行研究,猪胸髓中段灰质毛细血管,由脊髓前动脉进入前正中裂的分支分布,从中央管两侧向前外后扇形发支,脊髓灰质主干血管,沿脊髓长轴纵向排列,其侧支呈灌木丛样广泛吻合,白质毛细血管主要由软膜血管向心性发出主干及少量分支,通过测量12头猪腰髓毛细血管比容积,体会到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和精确度都比较好,使得比容积测量和计算易实施,可广泛用于大量的毛细血管比容积调查,所测猪的胸髓,灰质前角,侧角,中央灰质的毛细血管比容积间无显性差异(P>0.05),却显地大于后角,灰质总平均为0.0239,前、侧,后索毛细血管比容积间无显性差异(P>0.05),白质平均0.0042,非常显地低于灰质(P<0.01)。  相似文献   

2.
家兔正中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元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HRP逆行轴突追踪技术显示家兔正中神经及其各分支的躯体运动神经元。HRP标记细胞见于脊髓C_5—T_2节段前角外侧部,正中神经的臂支、前臂支和爪支的标记细胞在脊髓内分别位于C_5—C_7、C_6—T_2和C_7—T_2节段,各组标记细胞在脊髓灰质内呈明显的躯体定位排列。用图象分析仪对标记细胞分析测量,其平均值为:长径27.8±8.57微米,宽径20.0±6.40微米,面积449±260平方微米,周长为78.8±24.4微米,体积9967±8560立方微米,细胞的长、宽径比值1.41±0.29。  相似文献   

3.
膝上外侧血管复合组织瓣移植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膝上外侧血管复合组织瓣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5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膝上外侧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结果膝上外侧动脉在股骨外侧髁近侧(2.9±0.5)cm处起于动脉,起始处动脉外径(2.2±0.4)mm,主干长(2.6±0.4)cm,至外侧肌间隔处发出上、中、下3支骨膜支分布于股骨下端前外侧.前、后、远3支皮支,分别于股骨外上髁近侧(4.0±0.5)、(5.0±0.5)和(1.5±0.3)cm处进入股下端外侧皮肤,远侧皮支及下肢骨膜支发出交通支与膝关节血管吻合,并有分支分布至髂胫束.[HTH〗结论①膝上外侧动脉可构成皮瓣或骨膜、髂胫束组成的复合组织瓣;②带血管转位可修复膝部软组织缺损;③游离移植修复手、前臂远端或踝足部伴骨、肌腱、皮肤复合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4.
脚间窝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手术显微镜对24例成人脚间窝的动脉进行了观测.旁正中丘脑动脉穿后穿质前半,上旁正中中脑动脉穿后穿质后半,下旁正中中脑动脉穿中脑与脑桥连接处至中脑被盖的前部,前两者常以单干或共干起源于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共发出71干,由干分支入后穿质的动脉共241支,其中旁正中丘脑动脉90支,占37.34%,外径为0.51±0.01(0.20~0.80)mm,上旁正中中脑动脉151支,占62.66%,外径为0.25±0.01(0.10~0.42)mm.下旁正中中脑动共144支,其起源较复杂.本文讨论了脚间窝动脉的分型与丘脑综合征的关系以及Willis环后部穿血管与动脉瘤的外科手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为带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对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解剖观测.结果:腓肠外侧皮神经在腓骨头平面上方(7.l±2.4)cm处起于腓总神经,横径为(2.6±1.0)mm,沿腘窝及小腿后外侧面下行,腓骨头平面的横径为(3.0±0.9)mm,发出1-3个终支,分布于小腿后外侧上半或上2/3的皮肤.其营养动脉主要为:①腓肠外侧皮动脉;起自腘动脉外侧壁,在排骨头平面上方(5.0±1.5)cm处浅出,外径为(0.9±0.3)mm,穿出前长度为(3.11.2)cm,伴腓肠外侧皮神经及其主要分支下行;②肌间隔筋膜皮支:起自胫后动脉(占54.5%)和腓动脉(占45.5%),向后外行,自小腿三头肌与腓骨长、短肌之间的肌间隔穿出,穿出点分别在腓骨头平面下方(9.2±3.8)cm和(15.8±3.8)cm,外径为(0.7±0.3)mm和(0.9±0.4)mm,穿出前长度分别为(3.6±1.1)cm和(3.6±1.4)cm.该营养动脉除在腓肠外侧皮神经主干及其分支旁或其内呈相互吻合,形成纵行的动脉丛(网)外,沿途还发出分支至周围的筋膜皮肤,并借吻合支  相似文献   

6.
眼动脉眶内段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为眶内手术中寻找和处理眼动脉及其分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测量4 0侧成人眶内眼动脉的分段、各段的长度、外径、重要毗邻、主要分支、各分支起点与各段分界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结果 :(1)眶内眼动脉依其行程分为 4段。O3 段与O4段的分界点 (O4段起点 )坐标在左眼约位于时钟 5 4分钟位置 ,在右眼约位于时钟 10分钟位置。 (2 )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起点多集中在眼动脉角后约 7.4 0mm至角前约 3.90mm的范围内 ,视网膜中央动脉穿视神经鞘处至眼球后极的距离平均为 (8.4 6± 1.91)mm。 (3)眼动脉角至眼球后极的距离平均为 (19.32± 4 .2 2 )mm ;眼动脉弯至眼球后极距离平均为 (14 .2 0± 3.92 )mm。 (4 )眶内眼动脉各段中 ,以O2段发出的至眼球、眼外肌和泪腺的分支最多。结论 :(1)眶内眼动脉以四分段法对眶内手术更有实用意义。 (2 )眼动脉各分支的起点变化较大 ,可用眼动脉四段的分界点作为识辨眼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的数目、管径和配布特点。方法 :7只成年家犬动脉灌注乳胶后取脊髓全长 ,对其胸腰段脊髓营养动脉进行观测。结果 :胸腰段脊髓的前根髓动脉 (12 .6± 2 .1)条 ,管径 (0 .2 182± 0 .0 773 )mm ,基本不成对分布 ,左侧者居多 ;最大前根髓动脉位于中腰髓 ,管径 (0 .3 83 6± 0 .0 3 3 1)mm ,动脉干长 (9.17± 1.68)mm。胸腰段脊髓后根髓动脉数目 (12 .7± 3 .4)条 ,管径 (0 .1663± 0 .0 3 72 )mm ,多不成对分布。前正中动脉在胸髓较细 ,管径为 (0 .14 68± 0 .0 2 5 2 )mm ,在腰髓较粗 ,管径为 (0 .2 677± 0 .0 414 )mm。两条后外侧动脉均较细 ,其间多吻合。结论 :与人类不同 ,成年家犬胸腰段脊髓动脉血供相当丰富 ,以犬为实验动物 ,制作急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时必须考虑到被阻断血流动脉的级别、节段、侧别、数目等因素对局部脊髓血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68侧成人尸体上,对腹上外侧部T_(10)T_(11)T_(12)神经血管的外侧皮支的前支进行了解剖学研究。以肋间后血管外侧皮支的前支为蒂,可以构成一个新的皮瓣供区。第十肋间动脉外侧皮支的前支在背阔肌前缘外径0.9±0.3mm,第十一肋间后动脉外侧皮支的前支为0.9±0.3mm,肋下动脉的外侧皮支的前支为0.8±0.3mm。  相似文献   

9.
腋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25具(250侧)成年尸体(男88具,女37具)上进行了腋动脉及其分支的观察,在44具(男27具,女17具)尸体上测量了各分支起点距胸小肌上缘的距离。腋动脉平均长度为11.39±1.42厘米,男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别。腋动脉第一、二、三段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30±0.74;2.74±0.63;7.36±0.90厘米。腋动脉的分支中,以胸外侧动脉和肩胛下动脉的起源变化较大,不直接起源于腋动脉而与其他支共干的分别为30.40±2.91%和48.40±3.16%。上肩胛下动脉的出现率为54.80±3.15%,系分布于肩胛下肌上份的支,可起于腋动脉的任何一段。考虑到上肩胛下动脉的出现率,腋动脉的典型分支应为7支,而一般教科书的叙述为6支。此外本文尚发现腋动脉发出少数属于锁骨下动脉和肱动脉的分支。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放大4~9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国人50例脑干各部动脉的起源、分布、支数及吻合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各组动脉闭塞所产生的脑干梗塞综合征作了联系与探讨。延髓腹侧主要由脊髓前动脉的分支供应,椎动脉的分支及盲孔支可作补充。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的延髓外侧支在延髓外侧的血供中占主要地位,血管的阻塞可引起延髓外侧综合征。小脑下后和脊髓后动脉的分支组成后组供应延髓背侧。脑桥腹侧主要由基底动脉的旁正中动脉(4支)供应。脑桥外侧由基底动脉的短旋动脉(5支)、小脑下前及小脑上动脉的脑桥支组成的外侧组供应的,互相在三叉神经根周围吻合。脑桥背侧由基底动脉的长旋动脉(1~3支)和小脑上动脉的分支供应。小脑下前和小脑上动脉不仅供应小脑,它们在脑桥的血供中也很重要,血管的阻塞或结扎可导致脑干局部梗塞。中脑腹侧由脚间窝支、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前支组成的前组动脉供应。中脑外侧由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外侧支供应。中脑背侧(顶盖)由小脑上和大脑后动脉的中脑后支供应,血管在四叠体表面吻合成网。中脑血管的病变也可引起中脑不同区域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脊髓前动脉形态及结构成分的增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大鼠脊髓前动脉形态结构的增龄变化。方法:运用透射是及图像分析方法。结果;大鼠脊髓前动脉形态结构的增殖变化主要有管避暑增厚,仙皮细胞变化脱落,内弹性膜变薄、折叠减少,并出现崩解断裂,中膜平滑产生堆集并凸入管腔。随月龄增加,脊髓前动脉生纤维的相对含量显著减少,胶原纤维相对含量显著增加(P〈0.01),血管的C/E值也显著增加(P〈0.01)。结论:脊髓前动脉形态结构2的老龄变化可能与因管性疾  相似文献   

12.
采用HRP追踪法,对成年大鼠膈神经运动纤维的起源和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及在其中枢突脊髓的投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膈神经运动纤维在脊髓标记(膈核)主要分布在注射侧C_3-C_5脊髓节段的前角。隔神经感觉纤维初级传入标记的神经元见于注射侧C_3-C_6后根节,其中C_4标记的细胞数最多。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肺内脏感觉传入系统(C7T5脊神经节及对应的脊髓后角)TrkA表达的影响,我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方法,研究了哮喘豚鼠C7T5脊神经节及对应的脊髓后角TrkA的免疫反应变化。结果显示:哮喘组豚鼠C7T5脊神经节及对应的脊髓后角Trk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地塞米松组则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结果提示TrkA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地塞米松抑制哮喘豚鼠TrkA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20具(男12,女8)专供科研用中国成人尸体上,对40侧椎动脉寰椎部和枕动脉进行了解剖测量。椎动脉寰椎部的长度和外径的平均值分别为22.90±0.16mm和4.09±015mm。枕动脉在枕部浅出深筋膜的位置在两侧乳突尖连线上方31.35±1.52mm,距后正线28.58±0.74mm处,该动脉在乳突后缘处至浅出处的长度为自然状态下49.03±1014mm,拉直后60.05±1.43mm,在乳突后缘处的外径为2.60±0.06mm。椎、枕动脉相距16.23±0.16mm。作者提出了经颈后外侧入路行枕动脉与椎动脉寰椎部吻合术治疗椎动脉第一、二段狭窄所致的椎动脉供血不全,并讨论了该术式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大白鼠脊髓运动神经元轴-体突触的超微结构特点。根据电镜观察的结果说明脊髓运动神经元胞体表面的突触前囊内有五种形态的突触小泡,它们包括S形小泡(圆形小泡)、E形小泡(椭圆形小泡)、F形小泡(扁平形小泡)、G形小泡(颗粒小泡)和Co形小泡(有被小泡)等。作者认为脊髓灰质前角内运动神经元的轴-体突触可以区分为四种类型、S型突触(含圆形小泡)、F形突触(含椭圆形小泡或扁平形小泡)、S-F型突触(以圆形小泡占优势)和F-S型突触(以扁平形小泡或椭圆形小泡占优势)。后二种类型的突触为运动神经元上的混合小泡型(Mv型)轴-体突触。有关突触连接部位的形态特征、突触小泡的形态、突触的分型、突触膜和突触裂的特点,以及突触与神经胶质间的关系等问题在论文中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大鼠脊髓P物质受体定位分布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大鼠脊髓和脊神经节内P物质受体的定位分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证明,P物质受体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密集地分布于脊髓全长的Ⅰ层,此外,还发现Ⅱ层的外侧部出现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来自Ⅲ层的阳性树突穿过Ⅱ层后进入Ⅰ层;Ⅲ~Ⅳ和Ⅹ层也可见中等密度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Ⅵ层和Ⅶ层仅见少量阳性胞体和树突,但胸髓中间带外侧核、骶髓副交感运动核、骶髓后连合核内可见大量浓染的阳性胞体和树突;Ⅷ、Ⅸ层、Onuf氏核、外侧颈核和外侧脊索核也有阳性胞体和树突.灰质内的阳性胞体的树突还伸向前索和外侧索,有时可达脊髓的边缘.此外,脊神经节内也可见少量散在且均匀分布的小型阳性胞体.  相似文献   

18.
肝癌患者肝动脉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己确诊为肝癌的327位患者做的486人次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现肝癌患者肝动脉的变异很大。327位肝癌患者首次肝动脉造影,肝动脉有变异的35例,变异率为10.7%。经过1~3次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动脉造影159人次,共115例,肝动脉有变异的37例,肝动脉变异率为32.1%,变异的肝动脉主要是由肠系膜上动脉、右膈下动脉或直接由腹主动脉和脾动脉发出。本文详细叙述了肝癌患者变异肝动脉的起始方位,以便对我们在今后肝癌导管治疗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应用荧光双标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到,在大鼠腰段脊神经节中,GriffoniasimplicifoliaI-B.(I-B4)结合反应物与P物质样免疫反应物均分布在小细胞中,且34%~43%的I-B4结合反应阳性细胞和87%~95%的P物质阳性细胞为I-B4与P物质双标细胞。切断单侧脊神经后根的大鼠,切断侧脊髓后角内I-B4结合反应在术后第3d即明显减弱,至第5d消失。向成年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后,脊髓后角和Lissauer束内的I-B4结合反应于第3d已明显减弱,于第5d、第7d和第10d减弱更显著,但仍有部分残留。电镜下.脊髓后角I~III层有大量轴突终末被I-B4标记,其中许多标记终末参与构成突触小球。在包埋前免疫金-银-ABC法双标电镜标本上,脊髓后角内I-B4与SP双标轴突终末分别占I-B4阳性轴突终未总数和P物质阳性轴突终末总数的33%~36%和39%~53%。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了I-B4与初级传入的小神经元结合的特异性,并表明I-B4结合位点是鉴别脊髓后角内P物质阳性轴突终末的初级传入来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察了50例女性乳房内侧部的动脉,标本血管内注入有色乳胶液,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胸廓内动脉的Ⅰ、Ⅱ、Ⅲ穿支为动脉主要来源。动脉分5型,2支型最多(54%)。分布到乳腺的穿支为肌皮腺型血管,其基本形具有4个方向的分支:主支向乳头;另1支向腋下;第3支向胸骨;第4支向锁骨。血管径以第Ⅱ穿支最大(0.92 mm),其次是第Ⅰ和第Ⅲ穿支。分布面积以第Ⅱ穿支最广(6,265.50 mm~2),其次是第Ⅲ和第Ⅰ穿支。第Ⅰ穿支跨4肋者占52%;第Ⅱ穿支跨4肋者占43%;以下各支逐渐减少。乳房内侧部的动脉与乳房外侧部的动脉分支吻合数最多(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