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现有书目文献记载,《脉理正义》成书于公元1635年(或约1635年),即明崇祯乙亥八年,而其刊刻年代更是说法不一。笔者通过考察,认为该书约成书于公元1654年,初刻时间当为1680年。  相似文献   

2.
根据现有书目文献记载,《脉理正义》成书于公元1635年(或约1635年),即明崇祯乙亥八年,而其刊刻年代更是说法不一。笔者通过考察,认为该书约成书于公元1654年,初刻时间当为1680年。  相似文献   

3.
民族医药是土家医药、苗族医药、壮族医药、藏族医药、蒙医等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的总称。各民族医药为其本民族的发展以及整个华夏儿女的健康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优秀的民族医学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挖掘、去整理、去丰富、去发扬光大。各民族医药有其各自的传技授业技能。值得我们去探寻。比如说,在我州的土家医学几千年就是口传心授,成了一本无字的天书。近几年湘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对其研究整理,其部分医理药物首见墨迹。近年我州湖北民院学院医学院正在着手土家医学概要的理论性综合整理,有《土家族医药学概要》一书问世。咸丰县正在…  相似文献   

4.
在民国中医革新时代,裘吉生是一个改革巨擘,在多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对中西医学无门户之见,形成兼容并包的中西医学观;受到家乡优良传统——"书为天下公器"的影响,把私人藏书楼的珍贵医籍公开流通;先后刊行《国医百家》、《三三医书》及《珍本医书集成》等丛书,许多医籍借裘氏刊刻得以流传至今。裘氏所刊医书是今天所存中医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居于难以超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医学总论     
本文作者陆汝衡字芥山,清朝浙江海盐人。少时钻研医学,治病能随机应变,不墨守成法.同光年间做过四川省的几任县官,曾治愈川督丁宝桢多年的痼疾,医名大振。著有“医学总论”一卷,海宁钱保塘为他作序刻入“清风室叢书”内.寥寥数页,表达了个人的临证有得之言,也认真地指出了学医的途径。现节录数则如下.作为中医进修和私人带徒教学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明清时期在徽州地区刻印的新安医籍的版本研究,指出新安医籍之所以流传至今,与新安医籍自身内容的学术水平较高有关,也与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刻书质量上乘、校勘精良有关,并指出精美的书版雕刻、印制纸墨的精良和以私人刻书为主是新安医籍刻本最主要的版本特色.  相似文献   

7.
《轩岐救正论》六卷,明·萧京著,清·顺治二年(1645年)刊刻于福州,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刻.多年来,医界对该书作者生平与成书年代疑义甚多,笔者曾为之考证[1],现对其成书年代再予补证.  相似文献   

8.
吴勉学,字师古。明·万历年间著名刻书家,安徽歙县丰南乡人。他“博学,藏书,尝校刊经、史、子、集及医书数百种,校勘精审”。其家世业商,而他本人却“于医学独加意焉”。自创“师古斋”,“广刻医书,因而获利,乃搜古今医籍为梓之,刻资费及十万”。吴氏对中医文献的整理、保存、与传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刻书量大笔者根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联目》)、《明代版刻综录》(《综录》)以及《中国医籍通考》(《通考》)对新安地区明清两代的刻书家进行统计,发现该地区  相似文献   

9.
丁丙兄弟因为对《四库全书》的感情,精选了一些卷帙不多,篇幅不大的四库经典医籍刊刻为《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在刊刻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补遗、校勘,既扩大了《四库全书》的影响,也大大推动了相关医学典籍的传播。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刊刻过程中也沿袭了《四库全书》的一些不足,需要学术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外科集验方》是由明代兴献王朱祐杬下令,良医周文采编著的一部外科方书,刊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初刻本现今不存。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顾可学进献原刻,上疏重刊,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刊刻推广,是为礼部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现存版本应同出一源,源于嘉靖二十四年礼部重新翻刻本。从版式、字体划分,主要有奚暇斋本和旧山楼本两个分支。经考证,奚暇斋本不是弘治十一年的初刻本,刊刻时间在嘉靖年间礼部本之后。旧山楼本封面所书“嘉靖二十三年刊”有误,应是参照礼部本重刊,刊刻时间在礼部本之后,具体刊刻时间不详。国家图书馆藏明残本与旧山楼本版式相同,字体相似,属同一分支,但非同一版本。  相似文献   

11.
谭庆刚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15-1816
《医学粹精》为清末湖北恩施名医汪古珊所著,他根据自己30多年临证经验,参之古圣先贤的论述,摘其精要,历经6年,编撰成《医学粹精》一书,书中内容丰富,文字通俗。  相似文献   

12.
在对清代眼科名著《目经大成》现存版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该书版本系统提出看法,发现该书初刊本达道堂本刊刻年代跨越了清嘉庆丁丑、戊寅两年,认为嘉庆戊寅年为刊刻完成年代。并指出了现代《目经大成》整理本存在的底本校本选择不当,对疑难字词、典故、章句注释较少,存在错字及校点不当等问题。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整理研究后出版通行本。  相似文献   

13.
多纪(丹波)家族,汉方医学名门世家,享誉东瀛。多纪(丹波)家族不但世代是壶济世,而且在收集、整理、出版中国、日本传统医学文献资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不乏带有开拓性的意义。明和二年(1765年),多纪元孝创建江户幕府时代唯一的一所私立医学学校"脐寿馆",致力于医学教育的同时,在挖掘、整理传统医学遗产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到其子元德主管济寿馆时,济寿馆改制为官办。改制后,脐寿馆仍为多纪氏主管,世代相袭。整理出版传统医学文献的传统亦一脉相承。只是与以往多纪家自费校刻或有关医官出资校刻的私版不同,由幕府赐补助…  相似文献   

14.
《古今医鉴》八卷,明代医家龚信编辑,其子龚廷贤续编,成书于明万历四年(1576),初刻于万历五年(1577),由周曰校刊刻。之后周庭槐再次刻印,是为再刻本。周四达又请王肯堂对初刻本《古今医鉴》进行校正,重新刊刻,名《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此后王肯堂又重新订补,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由叶华生刊印,名《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十六卷。王肯堂对《古今医鉴》八卷本出现的若干错误加以勘正,如“嗽”改作“漱”,将“精遗”乙正为“遗精”等,加强了中医古籍用字的整理与研究。王氏在原刻本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医理、大范围修订方药并对其语言进行了大量的修饰,以弥补其缺漏。由王氏整理订补的《古今医鉴》,对完善并保存《古今医鉴》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本研究亦修订和完善了《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中国印刷史》《明代版刻综录》等工具书关于《古今医鉴》刊刻者及刊行时间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养生月览>(1220年),宋人周守中(亦作守忠)编撰,以按月编撰养生事宜、引证广泛为特点,后经名士校正而颇受文人士族喜爱,流传较广.其流传版本主要有单刊本[明成化十年甲午(1474)樵阳谢颎校正刊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丛书本[明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虎林胡文焕文会堂校刻<寿养丛书>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别见于胡文焕刊刻<格致丛书>],附录本(附于<养生类纂>、<寿亲养老书>等书之后,多为明万历胡文焕校正本).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宋代医学在前代丰富多采而又日趋坚实的基础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取得了许多卓越的成就。本文仅只就在宋代政府的主持倡导下,对医学书籍的编撰、整理、刊刻、颁行情况作一些肤浅的考察,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二、宋初开宝至漳化年间(968-994年)第一次编集、整理医书宋初,亟需对前代原有医药书籍进行整理,对已取得的成就作总结,并编集新的医书以适应新的形势,满足新的要求。这一时期,共编撰修定了三部大型著作: 1.《开宝本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学书目》为满洲医科大学所藏中医书籍目录,作者黑田源次、冈西为人。文章以《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明版《摄生众妙方》为研究对象,参考多部权威目录书,结合实地考察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明本《摄生众妙方》,对其明代版本与近代流传作了考察。认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刊本为作者张时彻自刻本;《中国医学书目》所载《摄生众妙方》为隆庆三年(1569)衡王府重刊本,由衡庄王朱厚燆命良医正马崇儒校对,奉祀正李用中刊刻;此本原由满洲医科大学所藏,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整理、提高和发展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湖北分会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1990年4月底在汉成立。湖北中医学院科研处处长王子漠任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日藏江户抄本《伤寒正宗》的文献价值。方法:运用文献考证法,对《伤寒正宗》一书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结果:清初医家史以甲学崇仲景,师法喻嘉言,沉潜《伤寒论》三十余载,融汇自家经验与前贤精义方著成《伤寒正宗》一书。《伤寒正宗》刻竟之年月当为1685年后,而非刻于史以甲作序之日(康熙17年,公元1677年)或其子重校之时(康熙19年,公元1680年)。刊刻地点在扬州,刊刻书坊为美延堂。该书流传稀少,罕有著录,国内仅存康熙刻本一部,现藏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惜略有残佚。今存明治抄本,由藏印可知,曾经日本汉方世家丹波家族收藏,较为完备,可以用来补充刻本的缺失内容,而刻本则可校正抄本的抄写错误,两者相合,互为补充,以恢复《伤寒正宗》一书的原貌。结论:日藏江户抄本《伤寒正宗》具有重要的版本校勘及文献辑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医学汇函》十三卷,另有卷首及序录一卷,聂尚恒编撰,是明代重要临证古籍汇编,成书于明崇祯戊辰年(1628),跃剑山房本为其首刻本。书中部分内容取自《古今医鉴》。《古今医鉴》八卷,初刊于明万历四年丙子(1576),由金陵书林周曰校刻印,名《新刊古今医鉴》。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由姑苏沈文台重参校正刊刻,名《新刊古今医鉴》八卷,为第2次刻本。明万历年间金陵周四达《重刻古今医鉴》八卷本,当为第3次刻本。明万历十七年己丑(1589),由叶华生刻印的《古今医鉴》书名改为《王宇泰先生订补古今医鉴》,并将原八卷本简单分拆为十六卷,另外增加了"燥证"一条。本书为目前通行本之底本。从《医学汇函》与《古今医鉴》两书所载病证分析,《医学汇函》来自八卷本《古今医鉴》,可以用来改正通行本的错误,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