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总结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297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临床经验。方法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全组共297例,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46例(其中主动脉根部拓宽主动脉瓣置换8例)、双瓣膜置换术(DVR)9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rR)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4例、行射频消融Maze手术治疗房颤1例。结果早期死亡10例,死亡率3.4%,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2.6%、6.5%和3.1%。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保留二尖瓣下结构,积极处理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置换时,尽可能置入大一号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以利术后左室重构,可提高远期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重症瓣膜病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高龄和高危心脏瓣膜病人行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探讨影响手术疗效因素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2000年3月~2005年10月,共行高龄(年龄超过65岁)和高危心脏瓣膜置换术28例:单纯二尖瓣置换17例;主动脉瓣置换3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6例;行二尖瓣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1例.结果 术后早期并发症18例;晚期死亡1例,死因为肺出血.术后2周、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随防出院者时间3~36个月,术后心功能Ⅰ~Ⅱ级27例,Ⅲ级1例.结论 提高高龄和高危心脏病人手术疗效的关键是选择合适手术时机,妥善处理围术期和术后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65岁)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方法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27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结果 24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出院,随访3~27个月,其中心功能改善至Ⅰ级者15例,Ⅱ级者8例;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本组死亡3例。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武  梁旭霞 《山东医药》2006,46(11):10-10
近期,我们对1994年12月~2005年6月我科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临床资料;2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患者,年龄21~31岁;行二尖瓣置换术2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置换瓣均为机械瓣;术后心功能Ⅰ~Ⅱ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治疗严重联合瓣膜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2例行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中风湿性心脏病111例,退行性瓣膜病1例。术前心功能(NYHA)Ⅲ级76例,Ⅳ级12例,再次瓣膜置换8例。均采用胸部正中切口,全部切除二尖瓣90例,保留前瓣2例,保留后瓣10例,保留全瓣10例;术中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68例。共置换人工心脏瓣膜224枚。结果手术病死率1.78%,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25.89%。结论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联合瓣膜病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附7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均采用机械瓣。患者术前心功能Ⅲ级28例,Ⅳ级47例。共行二尖瓣置换术2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37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术62例,左房血栓清除术17例,左房成形术1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术后早期死亡5例。认为良好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积极防治并发症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方法46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二尖瓣置换术(MVR)2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6例;同时行三尖瓣环缩术12例,左房折叠术11例。结果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死亡7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2例、术后脑出血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4例。结论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意围手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防治。  相似文献   

8.
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的经验及提高治疗效果的措施.方法分析上海长海医院自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34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至瓣膜置换术间隔平均时间为4~29(12.5±6.73)年.其中,二尖瓣置换术2例(5.9%),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术16例(47.1%),二尖瓣置换 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5.9%),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术14例(41.2%).并与同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有关临床资料对照分析.结果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瓣膜置换术患者与同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手术后早期死亡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复发或病情加重的患者应尽早行瓣膜置换,加强围手术期合理治疗、有限分离心包粘连、术后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注意心功能支持及呼吸支持等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51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升主动脉手术,二尖瓣置换26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16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8例痊愈出院,随访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加强围术期监测和管理可提高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茂名市中医院心胸外科近10年来应用1ABP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的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 年龄45~71(55.20±9.60)岁,术前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其中冠脉造影明确合并冠心病1例,术前心脏超声检查巨大左心房4例,左心房血栓2例,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2例、Ⅳ级7例。其中二尖瓣置换 左房折叠 三尖瓣成形2例,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3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二尖瓣置换 三尖瓣成形1例。比较IABP使用前、后心率(HR),有创平均压(MAB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氧分压(PaO2),乳酸(Lac),尿量和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全组患者行IABP辅助治疗时间48~196(64.2±25.6)h,使用IABP后,HR、MABP、CVP、PaO2、Lac、尿量及肾上腺素用量与使用后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存活5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多脏器衰竭(2例),无IABP相关并发症。结论 IABP是成功抢救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低心排的有效措施,及时应用IABP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瓣周漏(PVL)介入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瓣膜置换术后PVL 42例,既往行单纯二尖瓣瓣膜置换术15例,行单纯主动脉瓣瓣膜置换术1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及二尖瓣联合置换术9例,行三尖瓣(功能二尖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且术前感染性心内膜炎已得到有效控制。二尖瓣PVL 27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17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10例;主动脉PVL 15例,其中机械瓣置换术后PVL 8例,生物瓣置换术后PVL 7例。行介入封堵治疗PVL,术后随访1~36个月,主要观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术后瓣周反流量、心功能及心室长、横径等的变化,封堵器植入后封堵器位置及对原有人工瓣膜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全组除2例患者因手术耐受性较差而未能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95%。总体手术时间(122±30)min,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照射时间(20±9)min,住院时间(11±10)d。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血红蛋白尿2例(5%),急性肾功能衰竭行连续肾替代治疗治疗1例(2%),输血5例(12%)。心脏超声显示封堵器无移位,患者瓣周反流量减少至(0.5±0.7)ml,(P<0.05),且不影响人工瓣膜功能。 结论 介入封堵方法治疗PVL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具备适应证的患者应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87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先行强心利尿治疗控制心衰后,行二尖瓣置换术(MVR)4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DVR)111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2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ASD)+二尖瓣置换术4例;术后调整心脏前后负荷,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加强呼吸道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抗凝。结果本组死亡17例,其中术中心脏复跳困难2例,低心排7例,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突发心律失常5例,机械瓣失功能1例。139例术后随访1~60个月,心功能Ⅰ级112例,Ⅱ级17例,Ⅲ级8例,Ⅳ级2例;仍存在心绞痛1例,心脏瓣周漏2例。结论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术式选择是手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2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216例风湿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BVR)58例,三尖瓣成形术71例,左心耳结扎术24例,左房折叠术10例,左房血栓清除术25例。结果209例(96.8%)恢复出院,早期死亡7例(3.2%),死囚分别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左室后壁及主动脉后壁破裂出血各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脑栓塞1例。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心肌保护、提高和改进手术技术、术后有效的监护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瓣膜性心脏病伴缺血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早期效果和经验 ,以期提高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 ,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4例 ,二尖瓣置换术 2例 ,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 1例 ,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 2例 ,二尖瓣成形术 1例和三尖瓣成形术 1例 ;搭 1支桥 4例 ,搭 2支桥 1例 ,3支桥 3例 ,4支桥 3例 ,平均 (2 .5±1.3)支。结果 :11例无手术早期死亡 ,痊愈出院 ;随访 2~ 16 (平均 6 .3)个月 ,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对年龄 >5 0岁瓣膜病患者或具有冠心病高危因素患者 ,应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彻底纠正心脏病变 ,加强心肌保护 ;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 ,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4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均在全麻、低温及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同期行主动脉瓣环扩大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5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结果本组术后死亡2例,发生并发症8例,其中低心排综合征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2例。其余患者随访1~2 a,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有效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围术期的心肌保护、合适的瓣膜型号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应用生物瓣置换的价值.方法 对36例老年患者施行生物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18例,主动脉瓣置换10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8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2例,冠脉搭桥术6例.结果 本组围手术期死亡2例.出院后随访1~48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9例、Ⅱ级21例、Ⅲ级2例.结论 老年患者应用生物瓣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并可避免因抗凝治疗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老年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特点。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共对16例老年患者(60~69岁)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MVR)10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AMVR)4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16例患者均置换机械瓣。结果本组早期生存15例(93.8%),死亡1例(6.2%);出院后随访2~76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2例,Ⅱ级3例。结论随着心肌保护水平的提高,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的成熟完善,老年瓣膜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95例再次人工机械瓣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10年4月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235例,其中95例行再次人工机械瓣置换术。本组95例第一次手术均是行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其中机械瓣功能障碍65例,瓣周漏19例,机械瓣心内膜炎11例,手术均在全麻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其中急诊手术35例,限期手术20例,择期手术4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74例,主动脉瓣置换12例,双瓣置换9例,同期行三尖瓣置换13例,三尖瓣成形45例。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病死率7.37%,其中有3例是术中无法脱离体外循环机,2例因术后出现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死于术后心室颤动(室颤),1例死于术后脑出血、脑疝,其余88例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4年,晚期死亡4例,存活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结论:掌握好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术后处理,是再次机械瓣置换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大左室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回顾性研究总结大左室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84例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5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术22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采用低温冷血停搏液灌注,加强心肌保护,注意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低心排,肺部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等)22例,治愈出院62例。结论: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全面综合的外科治疗是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81例重危瓣膜病变合并巨大心脏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瓣膜外科病例中合并巨大心脏临床资料,男性76例,女性105例,年龄15~57岁,平均(45.7±15.2)岁。分为2组:巨大左心房(GLA)组84例,左心房内径(LAD)70~150mm,平均(80.3±17.5)mm;巨大左心室(GLV)组97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70~112mm,平均(79.4±12.7)mm。患者全部行瓣膜置换术,其中GLA组行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72例,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42例,左心房血栓清出13例;84例均作左心房折叠术。GLV组行主动脉瓣置换术38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27例,二尖瓣置换术32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全部或部分瓣膜和瓣下结构,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18例,左心房血栓清出4例,左心房折叠术21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率GLV组和GLA组分别为9.3%和6.0%,GLV组明显高于GLA组(P<0.05);死亡原因GLV组以室性心律紊乱为主(55.6%),明显高于GLA组(P<0.05);GLA组以呼吸衰竭为主。术后1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GLA组LAD平均(60.1±12.1)mm,GLV组LVEDD平均(56.6±16.1)mm,较术前明显缩小(P<0.01)。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瓣膜置换同期左心房折叠术有利于改善合并巨大左心房的术后恢复;保留二尖瓣瓣膜及瓣下结构有利于合并巨大左心室病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