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毕Ⅱ式大部切除术后ERCP检查的体会张光全程泰煦廖忠李小云邓桂英尹丽霞胃大部切除BilrothⅡ式吻合术(胃毕Ⅱ式术)后,因解剖关系的改变,使再患胆胰疾病时内镜造影比较困难,本院1984年5月至1996年5月对59例此类病人施行了ERCP检查,将经...  相似文献   

2.
对2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有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史之患者,用吲哚青绿(ICG)一次静脉注射后,同时测定肝静脉和股动脉或门静脉血中ICG浓度,算出其零时位的肝提取率(ER);继之做门静脉造影观测门静脉血流方向(PBFD)。本文以ER≥43%定为肝功能良好组(n=11),大多数为向肝性血流(81.8%);以ER<43%为肝功能不良组(n=11),多数为离肝性血流(63.6%),可见ER与PBFD密切相关。对ER≥43%和/或PBFD为向肝性之10例进行了手术,术后均良好;ER<43%又为离肝性或双向性血流之9例作硬化疗法或栓塞术,10个月内已死亡5例。结论:ER和PBFD对评定肝功能贮备是有用的指标,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预后的估价较Child分级更可信,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恶性胆道梗阻的内镜治疗(附9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80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中,发现恶性胆道梗阻121例。93例经内镜胆管引流术,其中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60例,胆管内引流术(ERBD)33例(22例为塑料内置管,11例为金属支架)。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1991年12月至1996年11月间,我院行胃镜检查的148例术后胃进行总结,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残胃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本组148例术后胃进行胃镜检查,其中男性118例,女性30例;年龄14~89岁,平均(55.1±13.1)岁。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73例,恶心、呕吐10例,呕血或黑便27例,无症状复查38例。手术时间为半年至50年,平均(11.5±10.1)年。手术原因均为溃疡病出血或穿孔等良性疾病。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与十二指肠的吻合方式BillrothⅠ…  相似文献   

5.
术后残胃病变6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术后残胃作为一种特殊的癌前状态,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院自1979年5月至1999年6月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633例进行了胃镜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33例残胃病变中,男550例,女83例,男女之比为6.6:1;年龄19~83岁,平均47.8岁。胃镜检查距手术时间3个月~30年。手术方式:BillrothⅠ(BⅠ)式330例(52.1%),BillrothⅡ(BⅡ)式303例(47.9%)。主要症状有上腹痛(63.5%)、腹胀(58.9%)、纳差(16.6%)、黑便(…  相似文献   

6.
碱性返流性胃炎(BRG)是胃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药物治疗常难以奏效。自1991~1998年,我院手术治疗1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22~53岁,平均37.5岁。患者因患胃十二指肠溃疡行B-Ⅱ式胃次全切除术,术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体外循环(CPB)前、后肺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体外循环前、后用Swan-Ganz导管监测15例风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CPB前肺动脉压为3.7/2.3~11.6/6.0kPa(28/17~87/45mmHg),CPB后为2.9/1.1~11.8/5.5kPa(22/8~89/41mmHg)。二尖瓣替换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降低(-9%,P>0.05),肺动脉舒张压(-20%)和平均压(-14%)均明显降低(P<0.05)。肺血管阻力(PVR)在CPB前高达60.3±40.9kPa·s/L,CPB后明显降低(-40%,P<0.05)。回归方程为:CPB后PVR=0.546PVRb+23.24,R2=0.651(PVRb为肺血管阻力基础值)。鱼精蛋白静脉用药10例,肺动脉压升高者4例;动脉用药5例,均未发现肺动脉压改变。结论:风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大部分PVR不能恢复正常。动脉系统用药可减少肝素鱼精蛋白复合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Billroth-Ⅱ式胃切除患者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诊断和治疗Bilroth-Ⅱ式(毕Ⅱ式)胃切除术后患者的胆胰疾病,61例毕Ⅱ式胃肠重建患者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治疗。乳头插管成功率为75.4%,胆道造影成功率63.9%;胆管引流9例,括约肌切开取石1例。全组有3例(4.9%)发生肠穿孔。作者对造成ERCP及治疗操作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成功率主要取决于胃肠重建的方式,采用前视或侧视型内镜对成功率的影响不大,并对此类患者的内镜治疗及肠穿孔的防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几种血液病骨髓幼稚前体细胞异位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塑料包埋改良的苏木素伊红加姬母萨氏染色及LSAB免疫组化技术对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12例,RAEB10例及RAEB-T6例)和76例非MDS(巨幼细胞性贫血,MBA6例,AIHA10例,PNH10例,MF10例,PV10例,ITP10例,PRCA10例,CAA10例)患者骨髓活检中的ALIP现象作了研究,发现ALIP现象不是MDS骨髓组织所特有的。除MDS骨髓切片阳性(≥3  相似文献   

10.
用声学定量技术(AQ)对38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左房、右室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的左房射血分数(EF)、面积变化率(FAC)及高峰充盈率(PFR)显著增加.收缩及舒张末期面积(ESA、EDA)和容积(ESV、EDV)明显减小,而高峰射血率(PER)及高峰充盈时间(TPFR)则无显著性改变;术后患者的右室EF、FAC、PER、PFE均明显升高,ESA、ESV明显减小,但EDA、EDV及TPFR却无显著变化。表明:PBMV术后患者的左房、右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经内镜胆管内支撑引流术——13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内镜胆管内支撑引流术-137例报告龚彪,周岱云,胡冰,张凤梅,程红岩ERCP在胰、胆疾病的诊断中已广泛应用,但用作治疗尚不普及。我室自1993年10月至1996年3月,已行ERCP诊断与治疗1416例次。其中因胆道梗阻需术前减黄和预防ERCP后胆道...  相似文献   

12.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郭志勇  訾捷 《山东医药》1997,37(1):13-14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49例其中行二尖瓣闭式扩张10例,MVR5例,MVR+TVP12例,AVR11例,DVR+TVP4例,DVR11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认为术前改善全身情况及心功能,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术后及时,正确的处理是提高重症瓣膜病疗效的关键,其中术式选择最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经B超和ERCP检查及手术证实的胆囊管残留综合征13例。ERCP造影的X线形态:胆囊管残留过长(残留型)4例,再生胆囊形成呈囊状形6例,憩室型3例;10例胆总管扩张;8例胆总管下端乳头处呈鼠尾样改变。胆囊管残留综合征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中的一种病因,且常合并结石。临床表现残留型常有右上腹隐痛、饱胀伴消化不良为主,而再生胆囊形成则症状较重,时有寒颤、发热、黄疸及腹痛等。本文提出该病的诊断思维程序,认为ERCP对胆道术后疾病可确定其性质,并为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室性心动过速的电消蚀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10例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阵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PSUVT)患者电消蚀治疗的结果。10例中,8例采用导管心内膜直流电消蚀(DCCA),其中4例先用射频导管消蚀(RFCA)未成功,而立即改用DCCA;1例采用直视心外膜直流电消蚀(DEA);1例仅采用RFCA。8例DCCA成功7例,不成功的1例与DEA1例术后仍发PSUVT,分别服用维拉帕米与美西律有效。RFCA共治疗5例,1例成功,4例不成功即刻改用DCCA而成功。DCCA成功的7例,术后随访3~26(13.3±6.7)个月,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6例无PSUVT发作,1例术后15个月复发而行第二次DCCA,其后再次随访10个月无PSUVT。DCCA与DEA未成功而服药的2例,分别随访7个月与15个月,1例发作减少;1例无PSUVT。仅用RFCA的1例,术后随访3个月无PSUVT。  相似文献   

15.
影响ERCP成功率的因素孔宪忠国内报告ERCP成功率为74%~98%。本组ERCP530例,其中失败34例,并分析了造成ERCP失败的因素和如何提高成功率的方法。临床资料ERCP失败34例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20~75岁。临床症状、B超及CT提...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胃固体排空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试餐和SPECT技术测定了2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胃固体排空功能,结果显示,CRF患者组全胃半排时间(T1/2、近端胃半排时间(PT1/2)和全胃达到最大计数时间、延迟时间较正常组明显延迟(P〈0.01),从餐后10分钟起各时间点的胃固体排空时间均低于正常组(P〈.01),说明CRF患者存在有胃固体排空障碍。  相似文献   

17.
作者随访和分析了112例消化性溃疡行胃手术后并发胆囊病变的病人,与消化性溃疡非手术治疗的病人对照,经超声影像学检查表明,胃手术后,尤其是行BillrothⅡ式的病人,胆囊炎胆石症发病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病人,可能与迷走神经的肝胆支受损、消化道激素的调节失常及术后胃胆机械性粘连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胃次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胃大部切除术后易发生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炎和残胃癌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将我院自1983年5月至1997年6月间,在29475例内镜检查中检出的534例残胃病变的内镜检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534例残胃病变患者男473例,女61例,男女之比为775:1;年龄22~76岁。手术原发病中胃溃疡占3202%(171/534),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5880%(314/534),复合性溃疡占393%(21/534),胃平滑肌瘤占431%(23/534),胃息肉占094%(5/534)。其中BillrothⅠ式术后213例(3989%),BillrothⅡ式术后321例(6011%)。临床主要症状为上腹痛(5225%)、…  相似文献   

19.
十二指肠残端漏、输入袢或输出排梗阻等是BillrothⅡ式术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自1995年以来,我们对该术式进行改良,采取结肠后胃-空肠“0”点吻合方式,有效地防止了近期并发症的发生,共施术2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0例中,男16例,女4例;年龄48~67岁。其中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12例,胃癌行根治术7例,溃疡病穿孔急行胃大部切除术1例。均行BillorthⅡ式重建消化道,采用结肠后胃空肠“0”点吻合方式。 手术方法:胃大部切除后,常规关闭十二指肠残端,切断十二指肠悬韧带,适当游离…  相似文献   

20.
为治疗伴有或可疑伴有胆总管结石的胆囊结石病人,在对胆囊结石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时,对LC术前可疑伴有胆总管继发性结石的142例病人(术前组)和LC术后可疑胆总管残留结石的39例病人(术后组)选择性地行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结果:术前组ERCP发现胆总管继发结石65例,EST清除结石60例,清除率91.5%;术后组ERCP发现胆总管残留结石6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