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蜀光  魏海刚  许彪  邱雅 《广东医学》2007,28(8):1240-1242
目的 研究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及压榨伤后,大鼠面运动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及其死亡的时间进程.方法 手术制作大鼠右侧面神经的低位切断伤、压榨伤模型,左侧为正常对照侧.用甲苯胺蓝染色及透射电镜技术观测面运动神经元死亡情况及其形态学变化.结果 面神经切断伤及压榨伤均可引起面运动神经元死亡且于伤后4同时达到高峰.切断伤组死亡率(51.19±9.57)%,压榨伤组死亡率(27.90±4.68)%;除损伤后第一天外,损伤后各时间点切断伤组神经元死亡数目明显较压榨伤组多(均P<0.01).电镜观察死亡神经元具有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结论 面神经切断伤及压榨伤均可引起面运动神经元死亡,死亡数目与损伤形式有关.对重度的神经损伤,临床神经修复应争取在损伤后4周内进行.  相似文献   

2.
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NOS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不同类型臂丛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76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与根性撕脱伤,于损伤后不同时间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以及NOS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臂丛神经根性切断伤后,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无明显死亡,且未见NOS表达。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1周,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开始减少,并出现NOS阳性表达。之后随着NOS阳性神经元增多,神经元死亡率也增加,6周后神经元数目基本维持稳定而NOS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消失。结论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NOS参与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或在运动神经元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FK506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制作大鼠单侧面神经总干切断模型,实验组每日腹腔注射FK506注射液,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盐水,在术后各时间点,通过Nissl染色观测面神经核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TUN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结果 面神经损伤后,FK506组与盐水组相比较,FK506组运动神经元凋亡明显减少,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降低.结论 FK506有助于增加面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bcl-2的表达、降低bax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为药物在神经损伤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蛋白酶体抑制剂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南  周柏玉  王静 《医学争鸣》2008,29(13):1160-1162
目的:观察面神经损伤局部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面神经切断模型,12只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大鼠在面神经损伤同时局部使用MG132,而对照组则给予生理盐水.术后观察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存活情况,并使用CTB逆标的方法观察面神经元轴突变性的情况.结果:给予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以增加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P<0.05),且CTB逆标面神经元的数目也增加(P<0.05).结论: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对损伤面神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部分背根切断及针刺促进备用背根节c-jun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部分背根切断术及针刺对背根节(DRG)c-jun表达的影响。方法 针成年雄猫15只,分假手术组,手术组和术后针刺组,每组5只。手术组动物行单侧备用根术,术后针刺组动物经单侧备用根术后,针刺后肢手术侧L6脊神经分布区中的两组穴位,足三里和悬中:伏兔和三阴交,每天一次,每次30min,连续针刺7d,通过免疫组化ABC法,用c-jun特异抗体(1:1000,Santa Cruz)对切片进行染色,DAB呈色。观察并测量DRG中c-jun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数量及反应强度。结果 在假手术组DRG中,只有部分神经元染色。手术组c-jun阳性神经元的数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0.05),其免疫反应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上升(P<0.05)。术后针刺组较手术组的c-jun免疫反应强度增强,而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部分背根切断后备用DRG神经元中c-jun的表达增加,针刺促使c-jun的表达进一步上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面神经损伤后,大鼠面运动神经元(facial motoneuron,FNM)存活情况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代谢改变。方法:制造大鼠右面神经损伤模型,应用Cresyl Violet染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计数FMN细胞,检测BDNF mRNA及其蛋白在FMN的表达,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双侧FMN数目之比及其反应产物的阳性细胞数比和灰度值百分比。结果:BDNF mRNA及其蛋白阳性细胞分布于正常面神经核各亚核,除神经元细胞外其周围胶质细胞也染色,面神经损伤后1d,损伤侧面神经核BDNF mRNA及其蛋白阳性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细胞数量及染色强度均快速增高;面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组FMN细胞存活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FMN可能存在BDNF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面神经损伤后这种作用迅速增强;面神经外周损伤后,未发现损伤导致的面运动神经元数目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面神经高位切断后其神经元的形态改变.方法建立SD大鼠面神经高位切断模型后行HE、TB和TUNEL染色,观察健侧面神经元及术后1、3周时伤侧面神经元的形态改变.结果健侧和术后1周伤侧面神经元均未见明显凋亡,术后3周伤侧面神经元见明显凋亡.结论面神经损伤后3周可导致伤侧面神经元出现明显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将大鼠面神经压榨后面部行为学变化,探索简易稳定的面神经压榨建模方法;检测压榨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健康大鼠30只,解剖右侧面神经主干,蚊式血管钳单齿钳夹,持续1 min,设左侧为对照。术后1、7、14、21、35 d,观察大鼠面部行为学改变;HE染色观察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细胞计数;免疫组化观察面神经元CNTF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分析。结果面神经压榨损伤后即刻出现同侧面神经瘫痪,术后7~14 d达高峰,而后逐渐恢复,35 d大鼠面部对称,面瘫完全恢复。HE染色发现术后7、14、21 d损伤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减少(P<0.01),细胞结构形态紊乱,细胞内空泡增多,核仁偏移。免疫组化发现术后7、14、21 d面神经运动神经元CNTF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神经压榨是建立可逆性面神经麻痹动物模型简易稳定的方法。面神经压榨损伤后,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内CNTF蛋白的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对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30只,行右坐骨神经横形切断后即刻原位吻合术,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丙戊酸钠口服组(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分别于术后1,4,7,14,28 d取材,应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的表达,并对脊髓凋亡细胞以及阳性运动神经元进行计数。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4,7,14 d,实验组脊髓运动神经元Bcl-2吸光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坐骨神经切断后7,14 d,实验组脊髓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戊酸钠对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雷激  骆文龙  曾卫东  刘阳  苏俊波 《重庆医学》2006,35(24):2239-2241
目的通过建立面神经压榨损伤动物模型,研究黏附分子在家兔面神经核中表达的改变,以及穴位电针对黏附分子CD56表达的影响。方法正常对照组4只兔不做任何处理。手术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各选用新西兰家兔16只,制作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压榨损伤动物模型,损伤程度SunderlandⅣ度。术后2h,针刺治疗组电针刺激翳风、颧缪、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及合谷穴,每天1次,每次30min;而手术对照组术后不做处理,自然恢复。在术后1、4、7、14d时间点取脑桥中下部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中黏附分子CD56表达的变化。结果不作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中存在黏附分子CD56的表达(11.25±1.71)。手术对照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7d达到高峰(78.25±2.22);手术对照组术后7d在形态学上出现了神经元死亡的现象,术后14d神经元的死亡更为明显。针刺治疗组,术后1d CD56标记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63.25±3.09);针刺治疗组阳性细胞数在术后4d达到高峰(97.75±2.99),有明显表达高峰前移趋势,针刺治疗组各时间段均未见有神经元死亡。术后1d、4d手术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阳性细胞数的比较,针刺治疗组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电刺激能促进黏附分子CD56在损伤面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中的高表达,且有明显表达高峰前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c—myc反义核苷酸对体外培养的淋巴瘤细胞系CA46基因表达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c—myc反义核苷酸(ASPO)为人工合成的针对c—myc基因的一段外源性基因片段,以无义的寡核苷酸作为对照,导入CA46细胞后观察其基因表达及诱导凋亡的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myc基因产物表达,荧光染色观察CA46细胞的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凋亡百分率,TUNEL检测加用VP16后的CA46原位凋亡。结果 c—myc反义核苷酸(ASPO)作用CA46细胞后,RT—PCR示c—myc mRNA表达降低。荧光染色ASPO组细胞胞体缩小,胞膜完整,核质浓缩,出现黄绿色不规则或局部致密荧光,凋亡细胞约占23.3%,而SPO组及空白组未见明显凋亡细胞,细胞呈均匀绿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仅用VP16 10mg/L 3d,ASPO作用2d后加VP16 10mg/L 1d及ASPO作用3d均出现凋亡峰,凋亡率分别为16%,72%及52%,而SPO组及空白但均未见凋亡峰。流式细胞仪检测CA46细胞c—myc蛋白为95.3%,经ASPO作用后降为23.7%,同时SPO组c—myc表达率为90.6%,TUNEL检测ASPO组凋亡细胞为25.5%,加用VP16后的CA46凋亡率为36.7%。结论 体外实验中CA46特异地被c—myc反义核酸抑制生长,细胞出现凋亡表现,c—myc mRNA癌基因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2.
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死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臂丛神经根笥发断伤及根性撕脱后脊的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死亡情况。方法 选用60只健康成年SD大鼠,分别造成臂丛神经根笥切断僵和根性撕脱伤,于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取髓标本,观察颈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 臂丛神经根笥切务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无明显变化,而根性撕脱伤1周后神经九目开始减少,2周时神经元数自己减少30%,6周时达70%,撕脱伤与切断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内丝蛋白水解酶Cathepsin S(CS)对小鼠面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CS基因敲除(CS-/-)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一侧的面神经在茎乳孔处离断,术后2、4、7、14、30、50 d取出含面神经核(FMN)的脑干进行切片,以Iba-1、Tenasin-R(TNR)、chAT抗体分别染色胶质细胞和面神经元并计数。以CS、CystanC(CysC)、Iba-1或者F4/80抗体结合反应进行胶质细胞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术后7 d,取两组含FMN的脑干,用HBG标记的CS、CysC和TNR抗体作Westernblot分析。术后7 d取两组含FMN的脑干,用Quickprep mRNA套装进行CS、CysC的RT-PCR定量分析。结果面神经离断后7 d,野生型胶质细胞包绕神经元,但CS-/-胶质细胞仅仅接触而不包绕神经元。免染结果提示,CS出现在野生型胶质细胞,而极少出现在CS-/-胶质细胞,CysC在两组均增加,同时,CS-/-胶质细胞对TNR的降解能力显著低于野生型胶质细胞。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显示,神经离断后,CS在野生型FMN内明显增加,但CysC在两组中均增加。TNR在野生型FMN内明显减少。对chAT染色的面神经元统计显示,术后50 d,CS缺失造成了神经元存活率降低,与野生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面神经离断后,CS的缺失会使神经元容易死亡,CS在激活的胶质细胞内的表达对损伤的神经元的保护及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吸附性能强、可再生的羧甲基壳聚糖树脂 ,研究其对 Cu2 + 吸附性能。 方法 以羧甲基壳聚糖 (CMCS)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 ,利用戊二醛与 CMCS中游离氨基形成希夫碱而交联 ,制备阳离子型树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前后溶液中 Cu2 + 含量。 结果 羧甲基壳聚糖树脂不溶于水、酸和碱 ,5 m in内对 Cu2 + 的吸附趋于平衡 ,吸附容量为 92 .2 2 mg/ g,再生重复使用 6次 ,吸附容量基本不变 ,对 Cu2 + 的吸附等温线符合 L angmuir或 Freundlich等温方程。 结论 羧甲基壳聚糖经戊二醛交联制成的树脂 ,抗酸碱性好 ,吸附容量大 ,吸附速度快 ,再生方便 ,可重复使用 ,是性能良好的阳离子交换树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二个针对c-myc基因的反义脱氧寡核苷酸(简称反义核酸)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的分化及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 以人工合成二个硫代寡核苷酸作用于HL-60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myc蛋白表达和HL-60细胞分化抗原,RT-PCR方法检测c-myc基因表达,并在光镜下观察以瑞特染色及NBT染色的HL-60细胞形态。结果 经反义核酸作用后,c-myc蛋白的表达有明显下降,与作用浓度与时间相关。急性白血病HL-60细胞出现中,晚幼粒细胞增多,出现CD15增高,HLA-DR及CD34降低是细胞分化的表现。同时RT-PCR分析c-myc基因扩增明显减少。结论 反义核酸对急性白血病细胞HL-60的诱导分化的同时抑制c-myc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6.
细胞粘附分子-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1(ICAM-1)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腺样囊性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腺样囊性癌管状型、混合型、实体型中ICAM-1表达率为88.24%,66.67%,25%。31例发肿瘤最大直径≥3cm者无1例高表达,直径<3cm者有12例高表达,12例复发或淋巴结转移;ICAM-1在直径≥3cm和复发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直径<3cm及无复发转移者(P<0.01)。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ICAM-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肿瘤进展及复发、转移有关,ICAM-1高表达者复发转移较低。ICAM01可作为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B超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利用 B超对双侧肾上腺区多体位多切面常规扫查。 结果  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 B超正确诊断 5例 ,诊断符合率 83.33%。 结论  B超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具有安全无伤、图像直观、符合率高、定位准确、经济简便、便于随访等优点 ,具有首选检查价值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食管上中段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 ,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方法 对 90例经手术根治性切除及病理证实的食管上中段鳞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 5 6 .7% ,转移度 11.2 % ,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及分化 ;有淋巴结转移者 5年生存率 (9.80 % )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43.5 8% ) (P<0 .0 1)。 结论 食管上中段癌淋巴结转移表现为上、下双向性及远距离纵轴扩散的特点 ,淋巴结转移程度是食管癌根治术后最重要的预后因素 ,对病期较早的食管癌病例应适当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 ,选择“三野”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切断面神经后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在面运动核团内表达的变化情况;探讨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分子机制。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手术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在切断右侧面神经术前和术后的第1、2、3、4天,获取不同组内2只大鼠右侧的面运动核团,从核团组织中提取包含热休克蛋白27在内的上清液,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上述不同实验组的组织上清液内热休克蛋白27的表达。结果切断面神经术后第1天实验组,大鼠面运动核团内热休克蛋白27表达比切断前有明显提高,术后第2天表达达到高峰,术后第3天表达开始下降,术后第4天表达较术后第3天继续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手术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HSP27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切断面神经后,面运动核团内热休克蛋白27表达上调,术后第2天表达达到高峰,之后递减到术后第4天,但表达始终高于术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