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6):715-71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3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0例和观察组200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和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创伤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选取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分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0例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组4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腰背痛VAS评分等指标.结果 治疗胸腰椎骨折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手术入路组比较,伤椎Cobb角纠正率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减少椎旁肌的骨性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  相似文献   

3.
李冰 《当代医学》2016,(2):30-31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78例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1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78),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实验组采用Wiltse颈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2组患者VAS评分和术中指标.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91.7±16.1)min、术后引流量(189.3±44.6)mL和术中出血量(231.8±52.3)mL;实验组手术时间(68.4±15.)min术后引流量(81.2±21.6)mL和术中出血量(135.6±30.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和56d时对照组VA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应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少,疼痛缓解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经3种不同入路进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型胸腰段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104例单节段A型胸腰段骨折并行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患者资料,依据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n=36)、肌间组(n=43)、经皮组(n=25),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骨膜下剥离椎旁肌入路,肌间组患者通过Wiltse肌间入路,经皮组患者通过经皮微创入路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比较3组一般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矢状位cobb角等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后VAS评分、ODI指数等疼痛功能指标。结果 肌间组及经皮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采取单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A型胸腰段骨折的患者中,与传统入路相比,经Wiltse肌间入路及经皮入路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择121例中青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按照是否自棘突两侧椎板剥离椎旁肌不同分为两组,61例为不剥离椎旁肌组即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60例为常规后路剥离椎旁肌组。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Cobb角矫正度、椎体塌陷矫正度、VAS评分及拆除内固定前后的JOA评分,并总结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的适应证。结果 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常规后路组(均 P<0.01);Cobb角矫正度、椎体塌陷纠正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VAS评分JOA评分及拆除内固定钉前、3个月后JOA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均高于常规入路组( P<0.05或 P<0.01)。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适用于单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或爆裂性骨折且无明显神经及脊髓损伤,并且患者年龄要求60岁以下,对于此类患者是安全可行的,并且其操作简单方便、术中创伤小、耗时短、出血少,术后患者疼痛改善较快,是中青年患者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的微创优选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68例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经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伤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Cobb’s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及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创伤性骨折患者,可改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降低疼痛程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优于经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周德春 《四川医学》2013,(4):498-500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1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及取出椎弓根系统72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8例,传统后正中入路3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及VAS评分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时间19.3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胸腰段骨折椎体均获得了良好愈合,无1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以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显露清楚、患者恢复快、防止术后腰背痛等优点,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一种实用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6例。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为E级,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均大于4分。根据随机原则分组,23例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A组),另外23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观察两组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1、3、7 d测定肌酸激酶水平,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资料,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得随访,时间9~14个月,平均(12.5±2.6)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肌酸激酶水平、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方法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cobb角),且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及椎旁肌损伤,减轻了术后腰背部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方案,对照组则采用传统开放入路植入单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伤椎Cobb角纠正率、术后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除伤椎Cobb角纠正率外,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内残腔体积、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入路单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残腔体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2):65-67+71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后正中入路治疗,实验组给予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指标、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差异。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120.53±15.69)m L、术后引流量(69.95±17.86)m L、VAS评分(2.43±0.93)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周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经Wiltse入路联合伤椎置钉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椎体高度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节段微创通道下Wiltse间隙入路与传统切开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伴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3例不伴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20例采用微创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组),23例采用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传统组);2组均为伤椎短节段固定。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戴支具离床时间及术后48 h肌酸激酶值;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欧式功能障碍指数(ODI);测量并计算术前后伤椎矢状位指数及侧位片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1月(8~20月)。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戴支具下床时间、术后48 h肌酸激酶数值均少于传统组(P<0.05),术后1~3 d VAS评分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3月 ODI指数优于传统组(P<0.05)。2组术前后伤椎矢状位指数和侧位片Cobb角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微创通道下Wiltse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出血少、损伤小、早期下床,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研究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技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61例,ASIA分级均为E级。随机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23~54岁,平均41.8岁;传统后正中入路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0~55岁,平均43.6岁。比较围手术期参数,术前1天及术后1、6个月进行视觉模拟数字法(VAS)疼痛评分。结果 Wiltse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Wiltse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1)。Wiltse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术前1天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1、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Wiltse肌间隙入路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本研究纳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无脊髓神经损伤、无需椎管减压、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例。A组患者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B组患者采用后正中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等资料,影像学测量X线侧位片上后凸角与椎体前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得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1.1±2.7)个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VAS评分,A组患者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能明显矫正后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后凸角度(Coob角),明显减少患者手术出血,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是符合现代骨科微创理念的一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2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方式为对照组,20例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为试验组,对比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和VAS评分,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术前术后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月、6月VAS评分,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和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骨折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疼痛较轻等特点,体现了微创手术的理念,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对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成年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50例,按随机对照设计,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及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椎弓根钉置钉成功率、术后后凸矫正率、JOA评分.结果:经皮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有优势(P<0.05),而钉置钉成功率、术前Cobb's角、术后Cobb's角、JOA评分、术后后凸矫正率两者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与通过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单节段,需手术治疗且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椎体骨折35例,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组,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纠正率、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和总出血量。结果:两组Cobb角的纠正率基本相似,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隐性失血、术中出血、术后引流量、术后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减少止痛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经皮入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对腰椎骨折患者疗效、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2例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采用经皮入路行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研究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方式对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治疗效果及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融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切口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腰痛评分(OD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而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以及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的ODI评分、Harris评分以及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 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经皮入路行椎弓根钉棒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相当,均可以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其与传统手术方法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无神经损伤的1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治疗路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采用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照组为不采用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的传统正中切口入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ob角矫正度、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记录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骨折复位良好;手术时间、Coob角矫正度、住院天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nab功能标准评价,两组术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方式,其手术入路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是一种适合基层医院骨科应用的手术改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短节段固定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65例,其中经Wiltse入路3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35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24个月)。2组间术前VAS评分、术后Coob角矫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等优点,减少了术中对椎旁肌的损伤,术后患者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经Wiltse入路联合椎弓根植骨与传统腰椎后路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上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13年4月,于我院治疗需要手术且不需后路减压的单一节段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共63例,其中男32例,女31例,平均年龄38岁.患者随机分为3组(n=21):经Wiltse入路组并经椎弓根植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经椎弓根值骨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未经椎弓根值骨组,分析比较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脊柱Cobb角度改变,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JOA评分.结果 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56个月,平均25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bb角矫正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1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另外2组,且术后VAS评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优于其他2组(P<0.05).末次随访Cobb角丢失率植骨组低于未植骨组(P<0.05).结论 Wiltse入路经肌间隙可直接到达椎体关节突,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可减少椎旁肌剥离引起的肌肉疼痛,减少术中损伤,加快术后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经椎弓根植骨,可提高患者伤椎椎体愈合后强度及稳定性,可防止远期出现胸腰椎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