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美罗培南药动学(PK)/药效学(PD)效应的主因子,探讨其常规方案用于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适宜性。方法:以美罗培南0.5 g q8h、1 g q8h和2 g q8h为模型方案,以50%fT>最低抑菌浓度(MIC)为PK/PD靶标,以大肠埃希菌(EC)、肺炎克雷伯菌(KP)、铜绿假单胞菌(PA)和鲍曼不动杆菌(AB)为目标菌种,以累积反应分数(CFR)为PK/PD效应指标,将药动学参数、给药参数和目标菌种的MIC分布整入PK/PD效应的数学模型(即%fT>MIC),利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各方案在不同人群中通过0.5~3 h输注对各目标菌种的菌群达到靶标的CFR。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影响美罗培南PK/PD效应的主因子。结合CFR和效应的主因子及其特性探讨上述方案用于目标菌感染的适宜性。结果:影响美罗培南对EC和KP抗菌效果的主因子是个体化的药动学参数,但尽管如此,在考察的人群中(或考察的药动学参数下)即使美罗培南0.5 g q8h采取0.5 h输注也可对EC和KP达到≥90%的CFR。影响美罗培南对PA和AB抗菌效果的主因子是菌种的MIC分布。对PA,MIC分布是影响美罗培南PK/PD效应的主要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不论人群如何,大剂量美罗培南(2 g q8h)对PA仍可达到≥90%的CFR;但对AB,MIC分布则是影响美罗培南PK/PD效应的决定因素,即使2 g q8h也无法达到≥90%的CFR。结论:基于目前各目标菌种的MIC分布和效应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不同人群中美罗培南0.5 g q8h仍可用于EC和KP感染;对PA,则需采用2 g q8h;但对AB美罗培南常规方案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根据药动/药效(PK/PD)理论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评价和优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感染者的给药方案。方法调查笔者所在医院E.coli感染时的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将出现频率较高的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各给药方案进行蒙特卡罗模拟,以获最佳治疗方案。结果对目标MIC大肠埃希菌的CFR均达标的方案有:头孢曲松3种给药方案2.0 g、1次/d,3.0 g、1次/d和2.0 g、1次/12 h;阿米卡星3种给药方案5.0 mg/kg、10.0 mg/kg、18.0 mg/kg(成人每日总量不超过1.5 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种给药方案4.5 g、1次/8 h,4.5 g、1次/6 h;美罗培南4种给药方案0.5 g、1次/6 h,1.0 g、1次/8 h,0.5 g、1次/6 h,2.0 g、1次/6 h。结论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采用增加给药频次或对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采用增加给药剂量是对耐药菌的优选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根据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大肠埃希菌所致的血流感染给药方案,同时结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血流感染的临床疗效,对两者进行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调查我院2013年7月-2016年6月引起血流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耐药监测报告,选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给药方案(0.5g q8h、0.5g q6h、1.0g q12h和1.0g q8h),分别计算出蒙特卡洛模拟10000例“真实患者”的累积反应分数(CFR)和临床疗效指数(CEI),用SPSS24.0版软件对CFR与CE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给药方案中0.5g q6h的CFR为85.30%;各给药方案的CEI均大于80%。 结论 蒙特卡洛模拟方案CFR和CEI之间呈中等相关(r=0.633),相关性无显著线性关系(P=0.367)。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PK/PD模型结合蒙特卡洛模拟评价3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延长输注给药方案。方法: 收集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8∶1)、美罗培南的药敏报告,制订3种抗菌药物的3 h延长输注及两步法延长输注共12种给药方案,根据各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参数,应用蒙特卡洛模拟(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计算3种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方案对10 000例感染患者的达标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及累积反应分数(cumulative fraction of response,CFR),对各延长输注给药方案进行评价及临床验证。结果: 临床标本共分离出296株铜绿假单胞菌,经MCS模拟3种抗菌药物所有延长输注给药方案的CFR均小于90%,CFR最高的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2.25 g/0.5 h+2.25 g/3 h q6h给药方案(88.10%);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比头孢他啶对MIC中介的铜绿假单胞菌有更高的PTA及CFR,其中美罗培南1 g/0.5 h+1 g/3 h q8h给药方案对MIC=8 μg·mL-1的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仍有一定的PTA (60.21%);临床病例验证与MCS结果相仿。结论: 该院铜绿假单胞菌中介/耐药率较高,针对MIC中介以上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选择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或美罗培南,通过增加给药剂量、频次并使用两步法延长输注给药方式优化抗感染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和优化某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ESBLs-EC)血流感染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方法: 收集该院2019年产ESBLs-EC血流感染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耐药监测报告,确定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治疗方案,根据各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模拟(MCS)计算5种抗菌药物不同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评价疗效和优化出最佳初始给药方案。结果: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 g q12h、1 g q8h和1 g q6h,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 q8h和4.5 g q6h共5种给药方案的CFR ≥ 90%,而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所有给药方案CFR均小于90%。结论: 该院产ESBLs-EC血流感染时,经验选择可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 g q12h,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4.5 g q8h,不推荐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经验性治疗,临床经验性治疗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个体化治疗则应根据MIC值调整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依据美罗培南PK/PD理论,优化美罗培南治疗CRKP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借助文献中美罗培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应用Crystal Ball软件对美罗培南不同给药方案进行50 000次模拟,比较不同方案治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达标率,优选最佳给药方案。结果设定的10种方案中,只有0.5 g (q3h)、0.5 g (q4h)静脉滴注给药方案有达标的可能性,CFR分别为4.85%和29.52%,低于目标值90%;2种持续静脉输液2、2.5、3 h,PTA、CFR均大于90%;MIC和半衰期在模拟预测影响因素约占40%。结论治疗CRKP可选择0.5 g (q3h)和0.5 g (q4h)给药方案,且持续静脉滴注2、2.5、3 h。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医院重症监护患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比阿培南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某院5种294株常见肠杆菌科致病菌,采用2倍琼脂稀释法测定比阿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运用蒙特卡洛模拟(MCS)比阿培南4种给药方案(0.3g q12h;0.3g/q8h;0.3g/q6h;0.6g/q12h)传统短时滴注(0.5h)和延时滴注(1~4h),计算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对大肠埃希菌,所有方案的CFR均>90%;对肺炎克雷伯菌,比阿培南0.3g/q12h静滴<3h,0.6g/q12h静滴<2h方案的CFR<90%;对阴沟肠杆菌,比阿培南0.3g/q12h静滴<2h的CFR<90%;对粘质沙雷菌,所有方案的CFR均<90%;对产气肠杆菌,比阿培南0.3g/q12h传统短时滴注方案CFR<90%。当MIC≥2μg·mL-1时,所有方案PTA均<90%。结论:ICU患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经验治疗,建议比阿培南0.3g/q8h、q6h或0.3g/q12h滴注3h以上的给药方案,针对粘质沙雷菌感染建议联合或换用其他抗菌药物。目标治疗则应根据致病菌MIC值选用相应的给药方案。在MIC≥2μg·mL-1时建议根据药敏结果联合或换用其他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9,(17):2394-2398
目的:为抗菌药物治疗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感染时初始给药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基于CHINET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6年发布的关于医院的E. coli耐药监测报告,收集全国19所三级甲等医院标示为ICU病区临床分离的E. coli,选取对E. coli耐药率低于40%且临床实际工作中使用率较高的抗菌药物为研究对象,拟定模拟给药方案,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模拟不同给药方案对ICU病区"E. coli感染患者"中10 000"例"的临床疗效,以%f T>MIC>5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f T>MIC>40%(美罗培南)、fcmax/MIC>10(阿米卡星)为目标阈值,计算"群体患者"达到目标阈值的累积响应百分率(CFR),最佳给药方案要求CFR≥90%。并与临床ICU病区275例病例进行对照。结果:确定了4种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共模拟了16种给药方案,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1种"3.0 g,q8 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种"2.25 g,q6 h""3.375 g,q8 h""3.375 g,q6 h",美罗培南2种"0.5 g,q8 h""1.0 g,q8 h",阿米卡星3种"0.4 g,q24 h""0.6 g,q24 h""0.8 g,q24 h",其CFR均大于90%,均可作为初始给药方案。临床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结论:上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给药方案均可作为ICU患者E. coli感染时的初始经验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应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治疗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疗效,预测和 评价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效果,进而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方法 借助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RICS)平台收集2018— 2019年血流感染来源的鲍曼不动杆菌514株,使用文献公开发表的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的药动学参数,基 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 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计算不同给药方案在各特定的MIC值获得的目标概率,即达标概率(PTA)和 累积反应分数(CFR),以PTA或CFR≥90%作为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结果 治疗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头孢哌酮/舒巴 坦给药方案4.5 g q6 h在最低抑菌浓度(MIC)≤1 mg/L时,可获得大于或接近90%的目标PTA值,临床分离菌的CFR值为21.53%。 替加环素推荐剂量(50 mg q12 h),在MIC≤0.25 mg/L时,可获得大于90%的目标PTA值,100 mg q12 h的给药方案对临床菌株的 CFR值为81.04%。多黏菌素B 1.25 mg/kg 1h输注q12 h给药方案,可使MIC≤1 mg/L的细菌的PTA达到90%以上,高剂量的多黏 菌素给药方案[负荷2 mg/kg 2 h输注后2.5 mg/(kg·d)持续输注]在MIC为2 mg/L时,可提供较高的PTA(96.83%),临床CFR可达到 96.26%。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时,应考虑到大剂量的给药方案。同时由于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 舒巴坦群体耐药率较高导致CFR值较低,临床治疗中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抗生素或将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取 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替加环素建议使用100 mg q12 h的给药方案,多黏菌素B建议使用负荷2.5 mg/kg 2 h输注后1.5 mg/kg 1 h输注 q12 h或负荷2 mg/kg 2 h输注后2.5 mg/(kg·d)持续输注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抗菌药物治疗重症监护病房(ICU)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的初始给药方案。方法:基于收集到的国内外抗菌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结合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和中国CHINET与耐药监测网关于医院ICU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监测报告及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3版标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设置为离散均匀分布,拟订出6种抗菌药物的24种给药方案,运用药效/药动学(PK/PD)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10 000例"真实患者"的达标概率和累积反应分数,优化出最佳初始给药方案。结果: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选择的初始给药方案分别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q6 h;头孢吡肟2.0 g,q12 h;美罗培南1.0 g,q6 h;阿米卡星17.5 mg/(kg·d);环丙沙星0.4 g,q8 h;多黏菌素150 mg,q12 h。结论:作为优化的初始给药方案,ICU中的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建议选用头孢吡肟;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建议选用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则建议选用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多黏菌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成年重症患者比阿培南给药方案。方法基于群体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结合中国细菌耐药监测数据,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成年重症患者比阿培南18种给药方案治疗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优化给药方案。结果以40%fT>MIC作为目标靶值,当最低抑菌浓度MIC≥4 mg/L时,比阿培南所有给药方案PTA<90%;对于大肠埃希菌所有给药方案CFR>90%;针对肺炎克雷伯菌,600 mg q12h、q8h、q6h持续静脉输注,600 mg q8h和q6h 3 h静脉输注给药方案CFR值分别为89.85%、89.70%、89.80%、89.40%、89.73%。结论对于ICU重症患者,比阿培南300 mg q12h,0.5~1 h静脉滴注方案可用于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而针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推荐采用600 mg q8h 3 h、600 mg q6h 3 h静脉输注经验性治疗或根据最低抑菌浓度(MIC)制定目标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头孢吡肟不同给药方案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药效学目标达成情况及其合理性。方法根据药品说明书及临床实践设计头孢吡肟0.5、 1.0、 2.0 g, q24h、 q12h、 q8h、 q6h等给药方案,分别从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及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获取头孢吡肟对4种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布频率,应用Oracle CrystalBall软件进行10 000次蒙特卡罗模拟,计算各种给药方案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评价其合理性。结果目前临床使用的头孢吡肟12种给药方案治疗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均不能达到较好的药效学目标,其PTA及CFR均小于90%。中国大陆地区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头孢吡肟给药方案的PTA或CFR均小于90%,而欧洲地区的该菌感染,最佳给药方案为1.0 g q6h, CFR=90.36%。结论临床可考虑更改头孢吡肟传统输注方式,以期进一步提高给药方案的PTA和CFR,更好地达到头孢吡肟抗感染治疗的药效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定某院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某院2015-2016年血标本培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39株,测定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加环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运用蒙特卡洛方法计算不同方案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氨苄西林舒巴坦3 g q6h对鲍曼不动杆菌的CFR为66.05%,替加环素50 mg q12h,100 mg q12h的CFR分别为95.75%和99.77%,亚胺培南1 g q8h,q6h和美罗培南1 g q8h,q6h的CFR分别是67.74%,96.56%和74.19%,88.8%。结论:某院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时,经验选择可用替加环素50 mg q12h,100 mg q12h和亚胺培南1 g q6h方案。目标治疗应根据最低抑菌浓度(MIC)情况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既往方案在目前微生物药敏下的预防效果。方法:基于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探讨。以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吩为考察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为目标菌群,给药间期内游离药物浓度位于最低抑菌浓度(MIC)之上的时间占一个给药间期的百分比(fT>MIC)为PK/PD靶指数,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头孢唑林和头孢噻吩既往方案对抗目标菌群达到PK/PD靶指数的累积反应分数(CFR)≥90%为标准探讨给药策略及预防效果。结果:对于成人(体质量以60 kg计),头孢唑林仅“1 g,q 2 h”“2 g,q 4 h”“3 g,q 4 h”和“术前1 g;术中0.5 g,q 2 h”的方案,头孢噻吩仅“2 g,q 3 h”和“术前2 g;术中1 g,q 3 h”的方案对各目标菌群的CFR≥90%,两者其他的既往方案均无法达到CFR≥90%标准。结论:应用第一代头孢菌素预防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给药方案(CFR≥90%),以确保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美罗培南延长输注给药的适宜性。方法: 以美罗培南0.5 g q 8 h、1 g q 8 h和2 g q 8 h为模型方案,以40%、60%和80%fT>MIC为PK/PD靶标,以目标获得概率(PTA)为PK/PD效应指标,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各方案对MIC分别为0.125,0.25,0.5,1,2,4,8,16,32,64 mg·L-1分别通过0.5,1,2,4,6 h输注给药达到各靶标的PTA。同一方案对同一MIC在2种不同的输注时间下可得到2个PTA值,结果组成一个对子,对所有MIC可组成10个对子。对所有对子进行配对资料检验,考察输注时间对PTA的影响。结果: 无论PK/PD靶标和给药方案如何,均存在这样一个MIC临界值,使得对于那些小于该值的MIC,即使美罗培南0.5 h输注,PTA也远远大于90%;而对于那些大于该值的MIC,即使美罗培南6 h输注,PTA也远远小于90%;对于这些非临界值上的MIC,延长输注给药并不能有效增加PTA。但对于部分处在临界值上的MIC,美罗培南延长输注可大大增加PTA。但任何2个不同时间的输液组的PTA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罗培南延长输注给药获得的PK/PD增效对分离菌株或MIC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并非所有菌株均适宜采用延长输注给药。对处于MIC临界值上的分离菌株,更适合延长输注给药;对处于非MIC临界值上的分离菌株,无需采用延长输注给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考察T>MIC简易数学模型对二室模型的适用性,简化T>MIC计算过程,并据此探讨美罗培南给药方案。方法 以美罗培南的推荐剂量和静脉输注时间分别为0.5 h与3 h设计6种临床常用方案(0.5 g/次 q8 h 0.5 h、0.5 g/次 q8 h 3 h、1.0 g/次 q8 h 0.5 h、1.0 g/次q8 h 3 h、2.0 g/次q8 h 0.5 h、2.0 g/次q8 h 3 h),各方案分别与美罗培南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4种MIC敏感性折点(0.5、1、2、4 μg/ml)组合形成不同的T>MIC,每种方案的T>MIC又可根据简易模型和二室模型计算,结果形成不同方案下的T>MIC对子,T>MIC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简易数学模型的拓展适用性。并根据简易模型计算T>MIC%,以其达到40%~100%探讨美罗培南对不同细菌感染的给药方案。结果与结论 简易模型可替代二室模型计算T>MIC,根据该模型从理论上可方便快捷地对美罗培南给药方案进行初判和模拟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美罗培南在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中合适的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美罗培南在老年患者中的二房室群体药动学参数进行蒙特卡罗模拟,模型纳入肾功能对参数的影响,设计给药剂量为0.5、1、2 g,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持续6 min)和静脉滴注(0.5、3 h),给药频率为q12 h、q8 h,共计18种给药方案组合,分别计算%fT>4MIC≥40%和Cmin≤27.5 mg/L的达标概率,以优选给药方案。结果 对于肌酐清除率(CLcr)≤40 mL/min的老年患者,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 mg/L时,推荐的给药方案是“0.5 g,静脉滴注0.5 h,q12 h”“1 g,静脉注射,q12 h”;MIC为2 mg/L时,推荐的给药方案是“0.5 g,静脉注射,q8 h”“1 g,静脉滴注0.5 h,q12h”;MIC为4、8 mg/L时,推荐的给药方案是“1 g(或2 g),静脉注射,q8 h”。对于CLcr为50 mL/min的老年患者,MIC为1 mg/L时,推荐的给药方案是“0.5 g,静脉注射,q8 h”“1 g,静脉注射,q12...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亚胺培南在接受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的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中的给药方案。方法根据亚胺培南临床药动学、药效学参数和PK/PD靶值等实验数据文献资料,用Crystal Ball软件(Ver 7.2.2)对亚胺培南治疗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4种给药方案(500 mg q12 h、500 mg q8 h、1 000 mg q12 h和1 000 mg q8 h)进行蒙特卡洛模拟,以获得不同治疗方案对不同肾功能MODS患者的达标概率(PTA)。若PTA大于90%,则选择最小剂量的给药方案为最佳方案;若小于90%,则不推荐此方案。结果接受CVVH治疗的不同肾功能MODS患者使用亚胺培南进行抗感染治疗时,4种给药方案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PTA值均大于90%,达100%;对鲍曼不动杆菌的PTA值均为0。结论对于接受CVVH治疗的不同肾功能的MODS患者,在治疗由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时,推荐使用亚胺培南500 mg q12 h的给药方案;对于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感染,建议联合用药或更换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液肿瘤患者使用美罗培南传统输注方案(1 g, q8h,静脉滴注0.5 h)经验性抗感染能否达到可接受的目标获得概率(PTA);并筛选影响其药动学(PK)参数的协变量,构建群体药动学(PPK)模型,为美罗培南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合理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2021年6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使用美罗培南传统输注方案经验性抗感染的血液肿瘤患者29例,每例患者在给药后采集3个点的血药浓度。利用这些稀疏采样数据,借助Phoenix 64版软件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法构建PK基础模型,根据该模型输出每例患者的药-时曲线数据,从而计算不同预设药动学/药效学(PK/PD)靶标下的PTA。再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影响美罗培南PK参数的协变量,构建PPK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只有当美罗培南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μg·mL-1,且预设PK/PD靶标为游离美罗培南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大于给药间隔40%时(40%fT>MIC),PTA才能达到90%以上。协变量筛选显示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影响美罗培南的PK参数,通过纳入该协变量,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模型和蒙特卡洛模拟(Mote Carlo simulation,MCS),分析大肠埃希菌所致脓毒症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的优化过程,为临床感染患者构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一患者因不明原因发热入院,初步诊断为尿路感染和脓毒症休克。入院后第一时间完善了相关实验室检查,随后采用PK/PD模型和MCS依据微生物培养结果及其药敏试验确定最优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入院第3天,微生物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随后的药敏试验提示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中介;采用PK/PD模型和MCS对拟定的几个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美罗培南(1 g,q8h)和亚胺培南(0.5 g,q6h)的达标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均为100.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 g,q12h)的PTA为1.14%,头孢哌酮-舒巴坦钠(3 g,q8h)的PTA为7.65%;最终,临床选择了美罗培南(1 g,q8h)治疗,1周后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