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尿道电气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评价经尿道电气化术 (TUV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的远期疗效。方法 :BPH患者 80例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TUVP组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组 ,比较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生活质量评分 (QOL) ,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剩余尿量 (PRV)及远期并发症 (尿道狭窄、尿失禁及再次手术 )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TUVP与TURP患者的各项指标术前分别为IPSS(2 9.7± 4 .3)和 (2 8.6± 4 .5 )分、QOL(5 .7± 0 .8)和 (5 .3± 0 .7)分、Qmax(8.4± 3.9)和 (8.2± 4 .2 )ml/s、PRV(2 4 3.0± 5 5 .3)和 (2 4 0 .0± 4 7.2 )ml,均P值 >0 .0 5。术后分别为IPSS(8.1± 1.7)和 (10 .7± 2 .6 )分 ,QOL(1.7± 0 .6 )和 (2 .0± 0 .5 )分 ,Qmax(2 1.6± 4 .3)和 (19.1±4 .3)ml/s、PRV(2 8.7± 10 .4 )和 (38.7± 12 .5 )ml,均P值 >0 .0 5。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 5 .2 % (TUVP)和7.1% (TURP) ,P值 >0 .0 5。结论 :TUVP与作为金标准的TURP长期疗效是等同的  相似文献   

2.
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术式比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总结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BPH52例的临床资料,12例单纯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18例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UIBN),22例TURP加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PVR)对3组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纯TURP组:术后有3例并发膀胱颈孪缩,术后IPSS为(12.2±3.2)分,Qmax为(11.7±2.6)ml/s,PVR为(27.6±13.0)ml。TURP+TUIBN组:术后1例并发膀胱颈挛缩,术后IPSS为(8.6±3.2)分,Qmax为(16.7±3.0)ml/s,PVR为(20.0±8.0)ml。TURP+TURBN组:术后IPSS为(6.2±3.0)分,Qmax为(22.7±3.1)ml/s,PVR为(8.0±4.0)ml。3种术式比较,术前IP-SS、Qmax、PVR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术后IPSS、Qmax、PVR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TURP+TUIBN疗效优于单纯TURP,TURP+TURBN疗效最佳。结论: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BPH,TURP+TURBN疗效比TURP+TUIBN疗效更确切,应作为首选术式。手术的关键是既要切除增生的腺体,也要彻底切除膀胱颈部的病变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BPH患者组织学前列腺炎与PSA、前列腺体积、PSA密度(PSAD)、IPSS、最大尿流率(Qmax)及残余尿量(PVR)的相关性。方法:手术切除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的BPH患者673例。按照是否伴有组织学前列腺炎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BPH伴组织学前列腺炎;B组:BPH不伴有组织学前列腺炎。比较两组患者PSA、前列腺体积、PSAD、IPSS、Qmax及PVR。结果:A组PSA水平为(5.64±2.48)μg/L,前列腺体积(43.66±13.11)ml,PSAD 0.129±0.048,IPSS(24.72±5.39)分,Qmax(6.94±3.23)ml/s,PVR(124.90±49.80)ml;B组PSA水平为(4.97±1.99)μg/L,前列腺体积(40.41±11.44)ml,PSAD 0.123±0.034,IPSS(23.40±6.21)分,Qmax(7.75±3.52)ml/s,PVR(112.73±50.03)ml。A组PSA水平、前列腺体积、IPSS和PVR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Qmax明显低于B组(P<0.05);PSA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学前列腺炎能明显增加患者的PSA水平、前列腺体积、IPSS和PVR,降低患者Qmax。但是组织学前列腺炎与PSAD无关;组织学前列腺炎是影响BPH临床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 (TUPK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的疗效。 方法 :采用TUPKP治疗BPH 313例 ,记录手术时间 ,监测术中出血量 ,记录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 ;监测围术期血液指标 ;术后 1个月 2 90例获随访 ,术后 3个月 2 88例获随访 ,术后 1年 14 2例获随访 ,随访前后检查最大尿流率 (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生活质量评分 (QOL)并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 (5 1± 2 2 )min ,术中出血量 (6 6± 6 0 )ml,无电切综合征发生 ,术后膀胱冲洗时间 (11± 10 )h ,术后留置尿管时间 (2 .0± 1.8)d ,术后住院时间 (3.6± 1.3)d。Qmax由术前的 (9.0± 4 .4 )ml/s上升至术后 1个月的 (2 0 .5± 7.1)ml/s、术后 3个月的(2 1.8± 5 .4 )ml/s和术后 1年的 (2 1.4± 6 .6 )ml/s(P <0 .0 1) ,IPSS由术前 (2 6 .2± 5 .1)分下降至术后 1个月的 (6 .0± 9.0 )分、术后 3个月的 (5 .6± 0 .8)分和术后 1年的 (4 .4± 2 .7)分 (P <0 .0 1) ,QOL亦有显著改善 (P <0 .0 1)。 结论 :TUPKP治疗BPH安全、疗效好、并发症少 ,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盐酸坦索罗辛在TURP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盐酸坦索罗辛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 (TURP)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5 7例接受TURP手术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分用药组 (2 5例 )与对照组 (32例 )。用药组围手术期服用盐酸坦索罗辛 ,对照组则不用 ;比较两组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一次拔管成功率、最大尿流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生活质量评分 (QOL)。结果 :用药组一次拔管成功率 92 % ,术后留置尿管天数 3~ 7(4.9± 1.4 )d ,术前IPSS评分 15~ 32(2 4 .1± 4 .9)分 ,术后下降 8~ 2 5 (17.4± 4 .2 )分 ,QOL评分术前 3~ 6 (4.5± 0 .8)分 ,术后下降 0~ 5 (2 .4± 1.2 )分 ,MFR 10~ 2 1(14 .9± 2 .9)ml/s ;对照组一次拔管成功率 75 % ,术后留置尿管天数 1~ 14 (6 .2± 2 .8)d ,术前IPSS评分 16~ 36 (2 4 .6± 5 .0 )分 ,术后下降 8~ 2 1(15 .0± 4 .4 )分 ,术前QOL评分 3~ 6 (4.7± 0 .8)分 ,术后下降 0~ 4 (1.9± 1.1)分 ,MFR 7~ 2 0 (12 .5± 2 .8)ml/s。统计分析显示两组间留置尿管天数、术后IPSS、QOL评分、MFR下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一次拔管成功率与术后QOL下降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TURP围手术期应用坦索罗辛 ,可有效缩短术后留置尿管时间 ,改善术后早期下尿路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经尿道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尿道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远期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 1993年 11月~ 1999年 9月经尿道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72例 ,随访 3年~ 9年 ,平均 7 0年。 结果 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分别为 (2 7 5±2 6 )分和 (2 0 7± 4 2 )分 (t=11 6 8,P <0 0 0 1) ,生活质量指数 (QOL)分别为 (4 5± 0 6 )分和 (3 9± 0 8)分 (t=5 0 1,P <0 0 0 1) ,最大尿流率 (MFR)分别为 (6 9± 2 7)ml s和 (11 8± 4 1)ml s(t=- 8 5 2 ,P <0 0 0 1) ,前列腺体积分别为 (5 2 4± 5 2 )克和 (5 1 2± 6 7)克 (t=1 2 0 ,P >0 0 5 ) ,残余尿量 (PVR)分别为 (71 5± 4 6 2 )ml和 (4 2 3± 2 8 6 )ml(t=4 5 6 ,P <0 0 0 1)。 39例 (5 4 2 % )病人主观疗效评价满意。 结论 经尿道激光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远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PKRP组78例,TURP组7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KR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个月内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术后4周内继发性出血及3个月内尿道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4±21)min,(247±84)ml,26.9%(21/78),1.3%(1/78)和2.6%(2/78),TURP组分别为(78±18)min,(432±132)ml,48.7%(38/78),10.3%(8/78)和12.8%(10/7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发生电切综合征(TURS)。PKRP组术后IPSS为4.6±1.2,QOL为1.1±0.8,Qmax为(26.1±4.6)ml/s; TURP组分别为4.8 4±1.1、1.3±0.8、(25.3.4±4.2)ml/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KRP与TURP比较,治疗BPH疗效相近,但安全性更好,是治疗BPH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目的 :探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电切行前列腺切除术 (PKVP)治疗BPH患者 10 0例。结果 :10 0例术中出血少 ,无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和闭孔神经反射的发生。术后随访 1~ 6个月 ,最大尿流率 (Qmax)由术前的 (7.8± 4 .2 )ml/s升高到术后的 (2 2 .4± 4 .7)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由 (2 7.6± 4 .7)分降低至 (7.2± 2 .8)分 ;生活质量评分由 (4 .5±0 .5 )分降低至 (2 .5± 0 .5 )分 ;剩余尿量由 (76± 80 )ml减少至 (35± 4 5 )ml。结论 :PKVP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前列腺切尽率高、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服用不同剂量舍尼通在防止BPH疾病进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7的用舍尼通治疗的BPH患者240例分成两组。试验组120例为口服舍尼通750mg/次,2次/d;对照组120例为口服舍尼通375mg/次,2次/d,疗程均为4年。观察2组治疗前后IPSS、前列腺体积、剩余尿、最大尿流率(Qmax)、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变化,以及尿潴留和接受外科治疗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前IP-SS为(20.1±4.1)分,前列腺体积为(37.8±12.5)ml,剩余尿为(42.5±6.6)ml,Qmax为(10.0±3.5)ml/s。试验组治疗4年后IPSS为(10.5±5.6)分,前列腺体积为(29.2±9.5)ml,剩余尿为(15.2±3.1)ml,Qmax为(16.2±4.5)ml/s。对照组治疗前IPSS为(19.2±3.8)分,前列腺体积为(37.1±11.9)ml,剩余尿为(41.8±6.1)ml,Qmax为(10.2±3.8)ml/s。对照组用药4年后IPSS为(14.9±4.3)分,前列腺体积为(34.7±9.8)ml,剩余尿为(25.6±4.6)ml,Qmax为(13.5±4.1)ml/s。试验组比对照组IPSS、前列腺体积、剩余尿、Qmax改善更明显(P<0.0001)。与治疗前比,IPSS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后[(16.7±3.9)分,P<0.0001],对照组在6个月后[(17.6±3.3)分,P=0.0010)有改善。前列腺体积试验组在治疗1年后[(15.6±3.2)ml,P=0.0487]有改善,对照组4年时[(25.6±4.6)ml,P=0.1040]仍无改善。剩余尿试验组[(38.7±6.1)ml,P<0.0001]与对照组[(40.2±5.5)ml,P=0.0422]在治疗3个月后都有改善。Qmax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后[(13.2±4.1)ml/s,P<0.0001],对照组在9个月后[(12.0±3.7)ml/s,P=0.0005]有改善。尿潴留发生数试验组(5人次)比对照组(16人次)低(P=0.0147)。接受外科治疗的发生数更低试验组(2人次)比对照组(8人次)低(P=0.0462)。试验组PSA治疗前为(4.5±3.3)ng/ml,治疗后为(4.1±2.9)ng/ml,二者无明显变化(P=0.3496)。对照组PSA治疗前为(4.6±2.9)ng/ml,治疗后为(4.3±2.1)ng/ml,二者无明显变化(P=0.3805)。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发生舍尼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长期采用舍尼通750mg/次剂量治疗比375mg/次剂量改善BPH所导致的症状更快、更显著,在防止良性前列腺增生疾病进展上也更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小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出口梗阻两种术式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比较和评价小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出口梗阻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和经尿道切除前列腺加膀胱颈内切开术 (TURP TUIBN)的治疗效果。 方法  1993年 5月至 2 0 0 2年 6月 ,经耻骨上行前列腺摘除术 2 2例 ,TURP加TUIBN 2 8例。开放组患者平均年龄 6 5岁 ,平均病程 6 5个月 ,术前前列腺平均重量 2 8g ,手术切除前列腺平均重量 7g;TURP加TUIBN组患者平均年龄 6 7岁 ,平均病程6 0个月 ,术前前列腺平均重量 2 5g ,手术切除前列腺平均重量 8.6g。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及术后随访时间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5 )。两组手术均由同 1名医师操作完成。对比研究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最大尿流率 (Qmax)、剩余尿量 (PVR)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 结果 开放组IPSS由术前 (2 4 .6± 3.8)分降至术后 (15 .2± 3.4 )分 ,Qmax由术前 (8.3± 2 .9)ml/s升至术后 (9.5± 3.6 )ml/s,PVR由术前 (2 2 0± 30 )ml降至术后 (90± 2 0 )ml,术后平均住院 14 .2d。TURP加TUIBN组IPSS由术前 (2 4 .9± 4 .2 )分降至术后 (5 .8± 2 .7)分 ,Qmax由术前 (8.0± 3.1)ml/s升至术后 (2 3.2± 3.8)ml/s,PVR由术前 (2 30± 2 8)ml降至术后 (15± 4 )ml,术后平均住院 8.5d。比较两组IPSS、Qmax、PVR术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