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方祥 《当代医学》2014,(14):151-152
目的:探讨正确的儿童保健对婴幼儿早期发育的影响,为提高我国儿童早期智力、体格和心理发育提供研究方向。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正常新生儿150例,根据是否进行儿童保健教育均分为2组(n=75)。观察组进行严格的儿童保健教育,对照组处于自然状态,未进行保健教育,定期对2组儿童进行神经精神发育、体格发育评估,随访至2岁,对比小儿四病发生率、基线及出生后第18个月时儿童的身长、体质量、智力发育指数(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情况。结果观察组营养性贫血、小儿肺炎和腹泻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身长、体质量、MDI和PD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儿童保健有助于促进婴幼儿早期发育,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和心理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2.
涂琳  张国华 《当代医学》2016,(29):47-48
目的:分析儿童保健中开展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对小儿发育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行健康体检的婴幼儿3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保健,观察组实施早期综合发展保健指导。比较2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情况、智力发育情况、常见疾病的发病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体质量、身长、头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婴幼儿的适应性(97.8±5.4)、运动(99.6±5.6)、精细动作(98.7±5.6)、社交发育评分(97.9±5.6)均优于对照组适应性(92.3±4.6)、运动(92.7±6.4)、精细动作(93.3±5.7)、社交发育评分(92.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婴幼儿中呼吸道感染(1.33%)、腹泻(2.00%)、贫血(2.67%)、佝偻病发生率(2.00%)均低于对照组呼吸道感染(6.00%)、腹泻(10.67%)、贫血(13.33%)、佝偻病发生率(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中,对婴幼儿实施早期综合发展指导,可以促进婴幼儿体格发育、智力发育,降低婴幼儿常见病的发生率,对小儿发育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婴幼儿早期发育在儿童保健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婴幼儿作为本次研究工作研究组(n=100,接受儿童保健干预);另外选取同时间段的100例婴幼儿作为本次研究工作对照组(n=100,不接受儿童保健干预);持续观察两组婴幼儿1年;研究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常见病发病情况及行为发育综合水平。结果 (1)研究组婴幼儿身高、体质重量、智力发展指数等生长发育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婴幼儿腹泻、营养性贫血、小儿肺炎等常见病发病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精细动作发育水平、语言发育水平、运动发育水平、情感发育水平等行为发育综合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早期发育在儿童保健干预中的效果明显,有助于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就婴幼儿实施不同保健方法对早期发育影响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方法随机将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30例婴幼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正确儿童保健,对照组实施常规儿童保健,对两组婴幼儿身体发育情况、智力发育情况以及发病率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婴幼儿身体发育情况及智力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婴幼儿发病率较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0.05)。结论规范化正确儿童保健对促进儿童身体及智力发育,预防和降低发病率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保健对早产儿体格和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88例早产儿,以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儿童保健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体格发育情况和智力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体质量、身长和头围等指标的发育以及运动发育指数和精神发育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儿童保健护理可有效促进早产儿的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次主要分析正确的儿童保健在婴幼儿早期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正常新生儿88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44例,对照组患儿不进行儿童保健,实验组患儿进行严格的儿童保健教育,对两组患儿的基线、出生16个月时的身高、体质量以及智力发育指数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患儿身高、体质量和智力发育的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正确的儿童保健在婴幼儿早期发育中的应用能提高儿童的体格和智力发育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在婴幼儿保健门诊的应用。方法儿科门诊行健康体检的42d足月婴儿126例,随机分为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组(指导组)64例和常规保健组(常规组)62例。指导组由儿童保健医师对其家长进行婴幼儿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培训,并由家长对其孩子加以实施;2组婴幼儿均行常规保健指导。2组婴幼儿于生后9,12,18,24个月采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婴幼儿智力量表(CDCC)行发育商测试,并行体格发育等级评定。结果指导组于生后9,12,18和24个月时智力发育指数(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高于常规组;体格发育主要指标(身长、体质量)高于常规组,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可促进婴幼儿行为、智能发育及体格发育;能早期发现婴幼儿发育和行为的偏离情况,便于早期干预,降低偏离率。将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纳入儿童保健门诊常规工作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临床路径应用于儿童保健门诊的效果,为提高儿童保健服务水平、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寻求新的医疗模式。方法将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8月出生的正常新生儿458名作为观察组,按临床路径给予系统管理及早期发展指导,定期进行生长发育测评,随访观察至2岁,并将上年同期传统保健儿童36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体格发育、智能发育方面优于对照组,身高体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患病率明显下降。结论应用临床路径理论及方法可有效提高儿童保健门诊工作效率,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0):80-82
目的对儿童保健干预促进婴幼儿早期生长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进行保健干预的婴幼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随诊,并定期进行体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儿童保健干预。对两组生长发育指标、行为发育优良率、营养性疾病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体重、身长、MDI评分、P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行为发育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性疾病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保健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婴幼儿早期生长智力发育、运动发育及行为发育,并且能够有效降低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在儿童保健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在婴幼儿保健门诊的应用。方法儿科门诊行健康体检的42d足月婴儿126例,随机分为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组(指导组)64例和常规保健组(常规组)62例。指导组由儿童保健医师对其家长进行婴幼儿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培训,并由家长对其孩子加以实施;2组婴幼儿均行常规保健指导。2组婴幼儿于生后9,12,18,24个月采用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婴幼儿智力量表(CDCC)行发育商测试,并行体格发育等级评定。结果指导组于生后9,12,18和24个月时智力发育指数(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高于常规组;体格发育主要指标(身长、体质量)高于常规组,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可促进婴幼儿行为、智能发育及体格发育;能早期发现婴幼儿发育和行为的偏离情况,便于早期干预,降低偏离率。将发育和行为的预见性保健指导纳入儿童保健门诊常规工作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Sexual behaviors in preschool and school age children range from developmentally expected behaviors to those that may be classified as abusive to other childre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rkansas statistics on the incidence of children with problematic sexual behaviors, proposed typologies for these behavi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exual acting out to sexual victimization. We also addres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referral options for the child with sexual behavior problems as well as physician responsibilities for reporting to the Child Abuse Hotline and managing suspected sexual abuse victimization.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流浪儿童、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其差异。方法:采用16-PF对流浪儿童、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分别进行团体测验,并对3组儿童人格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结果:3组儿童除了乐群性、稳定性、敏感性、怀疑性、世故性外,其他人格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流浪与非流动儿童比较:聪慧性、兴奋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自律性、紧张性、3项次级人格因素(X1、X3、X4)及4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Y1Y4)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01);流动与非流动儿童比较: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3项次级人格因素(X1、X2、X4)及4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Y1Y4)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01);流动与非流动儿童比较:聪慧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3项次级人格因素(X1、X2、X4)及4项应用预测人格因素(Y1Y4)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01);而流浪与流动儿童比较:只有聪慧性、有恒性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组儿童人格并未完全形成,但非流动儿童心理更健康,人格形成相对更完善,而流浪与流动儿童存在类似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在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儿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儿77例,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研究方法,分为管理组39例,对照组38例,均进行哮喘防治知识教育,填写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并做肺功能检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管理组每两周填写一次C-ACT,定期规律随访,C-ACT评分≤19分及时就诊;对照组未使用C-ACT监测病情变化,随诊不规律。两组入选患儿均在治疗6个月后再次填写C-ACT,同时做肺功能检查。记录6个月内急诊次数,缺勤天数,治疗费用。并进行哮喘控制评估。结果管理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C-ACT测试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得分与初诊时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管理组治疗后C-ACT测试得分以及管理前后得分增加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管理前后肺功能增加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急诊次数、缺勤天数及治疗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中,应用C-ACT可以为临床提供简单、有效,较准确的评估哮喘控制的方法,是改善哮喘管理质量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攻击行为儿童与普通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差异及延迟策略的使用特点,以期为攻击行为儿童的发展教育和行为矫正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采用经典的自我延迟满足实验比较24名攻击性儿童及24名班次、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普通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并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记录儿童延迟行为编码,比较两组儿童延迟策略水平的差异.用χ2检验分析攻击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延迟满足的目的性差异,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儿童延迟策略的差异.结果 两组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χ2=13.50,P<0.01),对照组儿童比攻击组儿童在等待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目的性,攻击组儿童的等待多是茫然无目的的或者干脆放弃;攻击组儿童[(22.38 ± 11.29)分]与对照组儿童[(28.21 ±3.05)分]延迟策略的使用都突出表现为问题解决策略;对照组儿童在等待过程中更多地使用问题解决策略[(28.21±3.05)分]及自我控制策略[(0.71±1.08)分],延迟策略水平高于攻击组[分别为(22.38±11.29)分,(0.13±0.45)分](P<0.05).结论 攻击行为儿童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较差,行为目的性较弱,延迟策略水平低于普通儿童.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lay strategy between aggressive children and normal children,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based basis for aggressive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behavior modification. Methods Using the classical 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 task to compare the ability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between 24 aggressive children and 24 class-, age-, gender-matched normal controls. Recording children' s delay behavior coding to compare their differences of delay strategy by using the time sampling observation method. The differences of purpose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 was analyzed with χ2 test.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delay strategy was analyzed with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Result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wo groups on delay of gratification(χ2 = 13. 50, P <0.01). The controls showed more purpose during the waiting process than the aggressive children whose waiting was mostly without purpose or they simply gave up. The problem-solving strategy was hightlighted in the use of delay strategy for both the aggressive children(22. 38 ±11. 29) and the controls( 28. 21 ± 3. 05). The control group children used more problem-solving strategy(28.21 ±3.05) and self-control strategy(0. 71 ± 1.08) during the waiting task. Their level of delay strategy was higher than the aggressive groups ( (22. 38 ± 11. 29), (0. 13 ± 0. 45) ) (P < 0. 05). Conclusion The aggressive children are less capable of self-imposed delay of gratification,the purpose of behavior is weaker and the level of delay strategy is lower than normal children.  相似文献   

17.
B Bond  S Rae 《JAMA》1978,239(10):968-969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