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泻肺平喘灵的血清药物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利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儿科复方制剂泻肺平喘灵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UPLC-LTQ-Qrbitrap技术,建立复方提取液和大鼠给药后血清的指纹图谱,并对比推断特征峰所归属的单味药及其成分。结果:检测并鉴定了泻肺平喘灵复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18个,其中10个成分被机体直接吸收入血;其余8个可能为原型成分经过机体代谢新产生的成分。结论:泻肺平喘灵的UPLC指纹图谱包含较多中药的血中移行成分的基本信息,可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38-1939
目的:分析黄芩射干汤血中移行成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测定黄芩射干汤进入大鼠体内的化合物数目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确定了大鼠血清中13个血中移行成分中的5个化合物(2#鸢尾黄素、5#野鸢尾黄素、8#黄芩素、11#次野鸢尾黄素和12#汉黄芩素)。在确定的射干黄酮类成分中,化合物均以射干苷元形式存在,未检测到射干苷类;色谱峰1,5,6,7,9,10和11号吸收入血后较快完成代谢,240 min内血中基本检测不到药物原型。结论:黄芩射干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很可能与5个血中移行成分相关。  相似文献   

3.
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血中移行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喜军  张宁  孙晖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5):1881-1884
目的:首次进行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知柏地黄丸和桂附地黄丸的血中移行成分的比较研究,试图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角度初步阐明地黄丸类方的配伍规律。方法:利用RP-HPLC建立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给药后的大鼠血清色谱指纹图,比较分析,确定各复方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而通过单味药样品的对照,鉴定出衍生方与主方的差异血中移行成分及生药来源。结果:六味地黄丸及类方出现了14个共有血中移行成分,另外,知柏地黄丸产生了5个血中移行成分,桂附地黄丸产生了2个特有血中移行成分。结论:血中移行成分的数目与状态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的层面上反映了六味地黄丸及其类方功效上的异同,提示从经典方剂及其类方的体内成分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将是阐明复方配伍规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大黄附子汤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郭辉  刘晓  蔡皓  李嬛  吴丽  蔡宝昌 《中草药》2013,44(5):528-531
目的 对大黄附子汤进行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通过分析入血成分探讨该复方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建立大黄附子汤及大鼠ig给予大黄附子汤后血清HPLC指纹图谱,通过分析比较分别给予大黄附子汤、单味生药所得血清样品,初步鉴定大黄附子汤在大鼠血清中的移行成分.结果 大鼠ig给予大黄附子汤后,血清中发现18个入血成分,其中14个为代谢产物;4个为原型成分.结论 大黄附子汤入血成分主要来自大黄和附子,复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为深入阐述大黄附子汤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柴芩清肝汤口服给予大鼠后的血中移行成分.方法 采用HPLC - UV法建立柴芩清肝汤体外样品和灌胃前后大鼠血清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三者之间的比较确定柴芩清肝汤血中移行成分.结果 检测了大鼠血中移行成分14个,8个为柴芩清肝汤中原型成分,6个为代谢产物.结论 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柴芩清肝汤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研究十精丸的入血成分.方法 建立口服十精丸后大鼠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十精丸、缺味方、单味药及给药后的血清样品,确定口服十精丸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及来源生药.结果 十精丸给药后血中出现14个移行成分,4个为血中固有成分,7个为十精丸中原型成分,3个为代谢产物.结论 阐明了十精丸的部分入血移行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十精丸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通过口服给药后,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鉴定分析,从而快速筛选药效物质基础及揭示复方配伍规律的有效方法。在近20年的发展中,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及普遍应用。随着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在沟通药物体内外变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体现出了较强的优越性,契合了中药配伍使用、多成分、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的复杂性。该文通过查阅2013—2016年CNKI Scholar和Pubmed 2个数据库中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相关的文献,对有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供试样品制备、实验动物选择、给药方案确定、取血方式和时间、血样制备和处理、血中移行成分分析等关键技术难题及多种解决方法进行了经验性归纳,同时,展望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拓展及综合应用,以期为该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更好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目的:对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方法:建立六味地黄丸及口服六味地黄丸后大鼠血清的HPLC指纹色谱分析方法;分析比较六味地黄丸、缺味处方、单味生药以及各组分给药后所得血清样品,鉴定口服六味地黄丸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结果:口服六味地黄丸后从血中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7个成分为六味地黄丸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有一成分虽为地黄中所含成分的原型,但其它两种药材也能代谢产生,对其体内的量变有共同的贡献。结论:血中移行成分及代谢产物将成为六味地黄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其来源生药为六味地黄丸的主要药物,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六味地黄丸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中药血清化学在中药及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血清化学是在传统的口服给药模式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口服后只有移行入血的成分才可能发挥药效的思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的提取、分析技术,对药物口服吸收后含药血清中的原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可直接筛选和判断出中药及复方中的有效成分并据此较快速地探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同时辅助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机制和意义,对中药新药的研发起到加速和推动作用。文中作者总结了一些血清药物化学的成功实践经验,并对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概述。  相似文献   

10.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地黄饮子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经方地黄饮子的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研究。方法:利用UPLC-ESI-MS对地黄饮子体外样品及灌胃给予地黄饮子或单味药后家兔血清样品进行分析,比较各样品分析结果,确认地黄饮子的血中移行成分、代谢产物及其生药来源。结果:灌胃给予地黄饮子后家兔血清中发现9个血中移行成分,其中7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2个为地黄饮子所含的原型成分,分别由五味子、远志、石菖蒲、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附子、麦冬贡献产生。结论:初步确定了地黄饮子的血中移行成分及代谢产物,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助于阐明地黄饮子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在前期六味地黄丸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分离并鉴定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方法:以血清色谱指纹图为指导,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及RP-C18柱制备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对11种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2-糠酸(A)、莫诺苷(B)、獐牙菜苷(C)、马钱子苷(D)、2-羟基-苯乙酮-4-葡萄糖醛酸苷(E)、4-甲氧基-5-磺酸基苯乙酮-2-葡萄糖醛酸苷(F)、2,4-二羟基-苯乙酮(G)、(H)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其中5-羟甲基-2-糠酸(A)为熟地、山茱萸和泽泻中的成分代谢形成;莫诺苷(B)、獐牙菜苷(C)、马钱子苷(D)为山茱萸所含成分直接入血而形成;2-羟基-苯乙酮-4-葡萄糖醛酸苷(E)、4-甲氧基-5-磺酸基苯乙酮-2-葡萄糖醛酸苷(F)、2,4-二羟基-苯乙酮(G)、(H)2,5-二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为丹皮酚的代谢产物。结论:将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引入到化合物的分离制备领域中,成功地分离鉴定了六味地黄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相似文献   

13.
基于药物代谢组学的方剂配伍规律及配伍科学价值揭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王喜军  张伯礼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0):1346-1348
利用现代多维联用色谱技术,研究不同配伍情况下茵陈蒿汤口服后体内成分及其动态变化规律,阐明茵陈蒿汤有效成分的体内命运,阐释了该方药物代谢层面的配伍意义;同时利用代谢组学对整体代谢轮廓的描述,评价复杂性多元(方剂成分及代谢产物)输入的调整带来整体效应的变化,最大限度从对证侯的整体效应变化层面揭示配伍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方剂药物代谢组学(pharmacometabolomics of chinmediformulae)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初步确定逍遥散治疗黄褐斑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建立逍遥散经口给药后大鼠血清色谱指纹图,确定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生药来源,并以血清色谱指纹图为指导,以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为原料,定向富集制备逍遥散提取物;采用体外培养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株,以熊果苷为阳性对照药,用MTT法、多巴氧化法、NaOH裂解法评价逍遥散提取物对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的影响,探讨逍遥散治疗黄褐斑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结果:逍遥散经口给药后大鼠血中发现了14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血中原型成分,10个为原型入血或代谢产物,分别来自于柴胡、当归、白芍、甘草、茯苓。定向制备的逍遥散提取物对B16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度呈浓度依赖性。结论:逍遥散的血中移行成分具有抑制B16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合成的作用,是逍遥散治疗黄褐斑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UPLC-HDMS技术的生脉散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鉴定口服生脉散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揭示生脉散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应用UPLC-HDMS 技术建立生脉散以及大鼠口服生脉散后含药血清样品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比空白血清、含药血清的成分异同,确定大鼠口服生脉散后的血中移行成分,并利用质谱数据表征血中移行成分的结构。结果:大鼠口服生脉散后(12g·kg-1)在血中分析鉴定了18 个血中移行成分,其中5 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13 个成分为生脉散的原型成分。结论:血中移行成分及代谢产物可能为生脉散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生脉散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宝贵财富,多成分、多靶点是其特色和优势所在。然而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不清,量-效关系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已成为其深入研究的瓶颈,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这需要整合中医药理论、现代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复方研究新模式。该文扼要介绍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现状、系统生物学理论及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SPS)三维整合体系方法来研究中药复方,以期揭示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其配伍科学内涵,并结合茵陈蒿汤研究进行相关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是指中药中含有的能够表达药物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总称。而中医临床使用的是方剂,中药饮片是原料,方剂才是药物。同一中药在不同配伍环境下在体内表达不同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从而实现药效的配伍取向。所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应该从方剂入手,而评价方剂的临床药效是发现药效物质基础的前提。在临床上,方剂对应的是证候或病,中医证候/病的客观正确诊断,阐释证候/病的生物学本质,发现证候/病的生物标记物,建立临床疗效的生物评价体系是评价方剂临床疗效进而发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基本前提。基于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笔者的团队以证候为起点,从方剂入手,建立了系统的关联"证候诊断-方剂效应评价-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分析"的方法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和代谢组学有机结合,在解决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基础上,建立方剂药效生物评价体系,发现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进而解决与药效物质基础相关的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等质量问题,以及基于临床有效性的中药创新药物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