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玉米须提取物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改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百明  赵致臻 《中国药房》2010,(23):2130-2132
目的:研究玉米须提取物对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改善作用。方法:通过胆管结扎复制大鼠急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异硫氰酸-α-萘酯(ANIT)复制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病模型。以6.2、3.1g·kg-1剂量玉米须提取物给药5d,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汁酸(TBA)等生化指标的含量和胆汁流量。结果:玉米须提取物能降低大鼠ANIT诱导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模型血清DBIL、ALT、TBA含量(P<0.01或P<0.05),增加胆汁流量与流速(P<0.01或P<0.05);降低大鼠胆管结扎致急性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模型血清DBIL、ALT含量(P<0.05)。结论:玉米须提取物对胆汁淤积性肝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改善作用明显,对胆管阻塞性肝外胆汁淤积性肝病改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2.
2.3 粪便中大肠脱落细胞检测 据文献报告,正常人结肠内每天大约有2×10~(11)个上皮细胞脱落。每立方厘米肿瘤组织有1×10~9个以上的细胞更新。结肠脱落的上皮细胞约有1%随粪便排出,而且粪便中脱落的肿瘤细胞较之正常细胞难于降解及凋亡。收集普通粪便或清肠后的粪便进行粪便脱落细胞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6年4月共收治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P孕妇STBA值随孕周增加而逐渐升高;分娩前保肝治疗不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但结束妊娠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43例患者中发生早产12例(27.91%),剖宫产术或产钳31例(72.09%),胎儿窘迫18例(41.86%),无围产儿死亡。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体及胎儿的危害较大,及时终止妊娠是治疗此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合并胆汁淤积症患儿的血清内毒素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46例诊断为败血症的新生儿,其中合并胆汁淤积者25例(胆汁淤积组),无胆汁淤积者21例(无胆汁淤积组),分别测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比较两组患儿之间血清内毒素水平差异。结果:胆汁淤积症患儿治疗前血清内毒素水平(36.83±10.12)pg/mL,明显高于无胆汁淤积组的(11.05±3.11)pg/mL(P<0.05),胆汁淤积组治疗好转后血清内毒素水平(14.32±6.21)pg/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6.83±10.12)pg/mL(P<0.05)。结论:内毒素是败血症新生儿出现胆汁淤积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胆汁淤积性肝病具有临床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的特点.目前,有关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有效治疗药物相对匮乏,中医药治疗胆汁淤积肝损伤(CLI)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备受关注.常用中药包括清热利湿类、活血化瘀类或凉血化痰类单味药及相关复方,其改善CLI的作用机制研究多聚焦在法尼醇X受体(FXR)、组成型雄甾烷受体(C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大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的6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为研究组,60正常健康的妊娠孕妇,为健康对照组,研究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具体为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研究组PT和FIB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其凝血功能会发生异常,通过检测凝血功能可以检测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有助于临床诊断,希望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阿苯哒唑在猪囊尾蚴病患者体内吸收和排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一个简便、快速的药物监测方法,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人体血浆、脑脊液、尿液及粪便中阿苯哒唑(ABZ)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猪囊尾蚴病患者口服ABZ后平均约有11%的原形药物(ABZ)随粪便排出,未测到血浆、脑脊液及尿液中的ABZ,但在血浆、脑脊液、尿液及粪便中均可同时测到其代谢物阿苯哒唑亚砜(ABZSX)和阿苯哒唑砜(ABZSN)。结论ABZ被人体吸收后可迅速代谢为ABZSX及ABZSN,后两者是抗寄生虫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两种静脉脂肪乳剂对早产儿静脉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某院于2018年4月~2020年2月监护室收治的早产儿140例,将所有早产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采用豆油静脉脂肪乳剂)与研究组(采用鱼油静脉脂肪乳剂)各70例,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经静脉营养支持后胆汁淤积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脂肪乳剂使用时间更短,脂肪乳剂使用总量更少(P<0.05);研究组早产儿的胆汁淤积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早产儿的胆汁淤积发生率为25.71%,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胆汁淤积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ALT、TBA、AST与y-GT水平更低(P<0.05)。结论:鱼油静脉脂肪乳剂在此次研究中比豆油静脉脂肪乳剂的应用效果更佳,对于减少脂肪乳剂的使用总量,避免胆汁淤积情况出现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叶黑柴茎叶胡总黄酮(TFA)对ANIT所致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物质α-萘异硫氰酸酯(α-naphthyl isothiocy,ANIT)复制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灌胃(ig)给药7d后,腹腔注射10%乌拉坦溶液麻醉大鼠,开腹分离总胆管,引流胆汁,记录每小时胆汁流量;观察TFA对大鼠肝内胆汁淤积时血清、肝组织指标变化的影响并与尤思弗胶囊作对照。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经TFA预防性治疗后,胆汁淤积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谷酰胺转肽酶(GGT)的活力明显降低(P<0.01),肝组织Na+,K+-ATP酶活性明显提高(P<0.01),TFA能明显提高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流量(P<0.01);TFA高剂量在利胆、提高肝组织Na+,K+-ATP酶活性、降低血清TBIL、ALP活力方面优于尤思弗胶囊组。结论 TFA治疗胆汁淤积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能开发成新一代治疗胆汁淤积的中成药。  相似文献   

10.
奥利斯特(orlistat)是瑞士罗氏公司合成的毒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toxytricini)天然产物脂抑素(lipstatin)的衍生物,为小肠脂酶强效抑制剂,用以限制脂肪的吸收。胰脂酯是饮食中甘油三酯吸收利用所不可缺少的,胃肠脂酶的抑制将阻止甘油三酯的分解,使之不被消化吸收而随粪便排出。对170名正常或肥胖受试者所进行的11项双盲安慰剂对照脂肪排泄期临床研究。给予受试者适度高热量饮食(含50~80g脂肪),用最大效应模型绘出奥利斯特每日摄入量与粪便中脂肪排泄量间的剂量反应曲线,表明小肠脂肪排泄最高可达32%。预先服4周安慰剂后,以双盲、多中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妊娠中晚期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共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孕妇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观察组孕妇在此基础上加用茵栀黄颗粒,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40例,总有效率为95.23%,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中晚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效果显著,对胎儿或孕妇影响较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作者将直接从粪便提取的轮状病毒RNA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与两种酶免疫试验(EIA)试剂盒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EIA的商品名称为Pathfinder和RotazymeⅡ。后者用多克隆抗血清,前者用单克隆抗体。于1985年1月11日~1986年5月31日对一家儿童医院的腹泻患儿采集粪便标本。用两种EIA和用从未处埋粪便或10%粪便悬液中提取的RNA作PAGE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除将未处埋粪便悬浮于无钙和镁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而不用试剂盒中提供  相似文献   

13.
消炎痛(Indomethacin)是一种非甾体抗炎剂(NSAIA),具有解热,镇痛,消炎作用。口服约3小时或栓剂约1小时,血药浓度达高峰,半衰期约3小时。消炎痛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吸收后约有90%与血浆蛋白结合,经肝脏转化,2/3以葡萄糖醛酸苷形式从肾脏随尿液排出,其余部分随粪便排出。 1971年Vane首先阐明消炎痛,阿斯匹林等NSAIA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随着PG研究的进  相似文献   

14.
罗格列酮治疗Ⅱ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商品名Avandia)是第2种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现已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单用或与二甲双胍合用治疗Ⅱ型糖尿病。 药动学:罗格列酮口服后易于吸收,同食物同服或不与食物同服均可。约1h可达血药峰值,消除半衰期为3~4h。主要在肝内通过C7YP2C8代谢,其次被2C9代谢。最终作为结合代谢物排泄,2/3随尿排出,1/3随粪便排出。  相似文献   

15.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ICP)是妊娠中晚期以肝内胆汁淤积致皮肤搔痒为特征 ,本病对孕妇影响小 ,预后好 ,但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可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 ,胎死宫中 ,低体重儿等合并症 ,致围产儿患病率及病死率增加 ,产科医师应重视 ,现将 30例ICP临床资料加以分析。一、资料与方法1 ICP诊断标准 :1)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瘙痒或 和尿黄和 或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并排除皮肤疾患。 2 )孕前肝功能正常 (或早孕期检查正常 ) ,发病后出现肝功能异常 ,乙、丙、丁等肝炎病毒指标均阴性 ,胆汁酸升高。 3)终止妊娠后临床症状迅速…  相似文献   

16.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ICH)是指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毛细胆管胆汁形成减少或胆汁排泄障碍,导致正常通过胆汁排泄的物质(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等)在肝细胞内和毛细胆管、胆管淤积,导致血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表现为病理性黄疸、肝大和/或质地改变,肝功能异常[1].  相似文献   

17.
粪便HPP1基因甲基化分析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粪便中增生性息肉蛋白基因(HPP1)甲基化状态的检测用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从52例结直肠癌患者、21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者的粪便中分别提取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分析其HPP1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 结直肠癌粪便标本HPP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为71.2% (37/52),腺瘤粪便标本为57.1%(12/21),而正常粪便标本均为阴性.结论 HPP1基因甲基化是结直肠癌疾病进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粪便HPP1基因甲基化检测可望成为结直肠癌早期无创诊断或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筛查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金胆片对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诱导大鼠肝内胆汁淤积的预防作用。方法: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金胆片低、高剂量组。灌胃给予金胆片4 d后,采用ANIT诱导大鼠肝内胆汁淤积模型。造模后4 d测定大鼠胆汁流量和流速,以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汁酸(TBA)等生化指标的含量。取大鼠肝组织进行切片,HE染色,显微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金胆片可以显著增加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胆汁流量和流速,降低血清TBIL、DBIL、ALT、AST和TBA水平(P<0.05);并可显著缓解胆汁淤积状态下的肝细胞损伤。结论:金胆片对肝内胆汁淤积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胆汁酸对新生儿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院治疗的68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为肝内胆汁淤积症组,同期正常孕妇68例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孕妇胆汁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新生儿的胎龄、出生质量和宫内窘迫的发生率。结果肝内胆汁淤积症组孕妇的胆汁酸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045,P=0.0000;t=7.2784,P=0.0000);肝内胆汁淤积症组新生儿的胎龄和出生质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026,P=0.0000;t=16.6681,P=0.0000);肝内胆汁淤积症组宫内窘迫发生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1676,P=0.0412)。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的胆汁酸水平显著升高,可导致宫内窘迫发生率升高,新生儿胎龄短、出生质量低,整体预后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0.
胆汁淤积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胆汁酸异常积聚,临床表现为黄疸或黄斑瘤等。胆固醇7α-羟化酶( 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是体内催化胆固醇合成胆汁酸的限速酶,其活性与胆汁酸的合成量密切相关。机体中由FXR介导的FXR/SHP信号通路和FXR/FGF19/FGFR4信号通路以及由PXR介导的信号通路是重要的CYP7A1调节路径。上述通路通过调节CYP7A1的活性,调控胆汁酸的合成,进而维持胆汁酸的内平衡。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胆汁淤积中CYP7A1的调节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探索临床治疗胆汁淤积的靶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