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胸部肿瘤扫描中双源CT双能量方法虚拟平扫及双能量碘分布图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58例患者胸部肿瘤性病变的CT及临床资料.比较双能量组经处理得到的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相关指标,比较双能量组经处理得到的碘分布图强化CT值与常规组人工测量强化值对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度.结果 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2±0.52)、(4.71±0.46)分(t=2.319,P> 0.05),图像噪声分别为(8.10±1.16)、(7.30±1.06) HU(t=5.246,P< 0.05),有效剂量分别为(5.18±0.96)、(5.55±1.18)mSv(t=4.005,P<0.05).碘分布图CT值与净强化CT值有良好相关性.结论 虚拟平扫图像对肺部病变显示良好,可满足诊断要求,有代替胸部常规平扫的潜在价值.双能量碘分布网反映血供的能力更直接、更敏感,可以定量表达病灶的强化程度,为临床肿瘤病变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前根治性肾切除术是治疗肾癌的金标准,但保留肾单位手术已广泛开展.本研究通过对肾癌CT表现及强化特点的分析,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肾癌常见病理亚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2013-04-10-2015-04-20德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肾癌患者的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其中透明细胞癌110例,乳头状癌10例,嫌色细胞癌16例.分析不同亚型肿瘤有无钙化、坏死及囊变、边界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测量增强扫描各期的CT值,计算肿瘤-皮质增强指数,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透明细胞癌出现囊变坏死率(86.4%)、高于乳头状癌(60.0%)及嫌色细胞癌(12.5%).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及嫌色细胞癌各期CT值分别为平扫期35.6±5.2、41.2±8.4、36.2±4.6;皮质期118.3±18.4、56.8±7.6、65.5±7.5;实质期106.5±17.6、76.5±9.6、86.2±8.2;排泄期85.6±12.8、75.3±7.4、82.2±6.8.增强各期肿瘤-皮质增强指数:皮质期1.23±0.26、0.38±0.12、0.46±0.14;实质期0.94±0.22、0.41±0.14、0.58±0.18;排泄期0.68±0.21、0.38±0.13、0.61±0.14.各亚型各期CT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91、116.01、23.77和3.71,均P<0.05;各亚型增强各期肿瘤-皮质增强指数进行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5.42、44.61和10.81,均P<0.05.结论 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及嫌色细胞癌的CT表现及强化参数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与各自的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其中强化特征是鉴别3种常见肾癌亚型最重要的参数,不同的CT表现对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癌常见病理类型与CT强化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4月82例肾癌患者,以病理组织为标准,均进行动态增强CT检查,观察不同亚型肾癌CT表现和强化特点情况。结果:透明细胞癌以坏死囊变最明显,占91.49%,和其他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显著(P<0.05),嫌色细胞癌在坏死囊变、钙化、均匀上均表现不明显,和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比较差异显著(P<0.05);平扫时以透明细胞癌水平最低,而在增强CT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时水平最高,和其他两种比较差异显著(P<0.05);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在以上指标上相反,嫌色细胞癌则无明显特异性;肿瘤-皮质增强指数上以透明细胞癌水平最高,以乳头状癌最低,嫌色细胞癌介于两者之间,以上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CT强化特征有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4.
100例小肾癌螺旋CT多期扫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Han XN  Peng LR  Liu GH  Wang J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5):382-385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3.0cm)在螺旋CT多期(平扫、皮髓、排泄)扫描时的表现。结果100例小肾癌患者中,左肾38例,右肾62例,肿瘤长径为1.0-3.0 cm,平均2.5 cm。根据WHO 2004年公布的肾肿瘤组织学分型,透明细胞癌76例,多房性透明细胞癌4例,乳头状癌9例,嫌色细胞癌4例,未归类癌7例。上述各亚型小肾癌有其特征性的CT表现,透明细胞癌呈不均匀(因出血、坏死、囊变)而富血供;多房性透明细胞癌呈多房囊性肿块,囊壁和间隔薄而均匀,且无膨胀性结节;乳头状癌呈不均匀而少血供;嫌色细胞癌呈较均匀而少血供,未归类癌与透明细胞癌相似,但更具侵袭性生长。结论常见小肾癌各亚型螺旋CT多期扫描时有其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各亚型应分别与肾嗜酸细胞瘤、囊性肾瘤、复杂性肾囊肿、肾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浸润性泌尿上皮癌等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嫌色细胞肾癌的CT和MRI表现及少见征象,以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嫌色细胞肾癌的CT和MRI表现.结果 CT检查13例,包括平扫密度均匀者8例,其中5例平扫病变密度高于正常肾实质,不均匀者5例,增强后密度均匀、不均匀者实质成分强化均明显,皮质期强化程度介于皮髓质间.MRI检查8例,其中2例信号均匀,呈长T1长T2信号,5例平扫出现T1WI高信号,强化模式与CT类似.5例患者同时行CT和MRI检查,密度、信号及强化模式类似.结论 嫌色细胞肾癌属于较少见的恶性肾细胞癌,CT和MRI可以反映其成分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平扫密度高或T1WI出现高信号、病变大而坏死少、病变内出现条带状强化等征象时有助于嫌色细胞肾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肾透明细胞癌主要包括遗传性癌综合征伴发的肾透明细胞癌和单纯家族聚集性肾透明细胞癌两类,其中遗传性癌综合征伴发的肾透明细胞癌有希佩尔-林道病(VHL)、胚系3号染色体易位的家系、结节性硬化综合征和Birt-Hogg-Dube综合征中的伴发肾癌,文章就家族性肾透明细胞癌的遗传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动态CT扫描检测及定性肾细胞癌优化时间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动态扫描检测及定性肿瘤的优化时间窗。方法:24例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经平扫选定病灶靶平面后静脉注射造影剂,延迟14~17秒开始作靶平面增强同层动态扫描.扫描间隔4.9秒.共扫描17~24帧。随后行包括全肾的肾实质期扫描及靶平面单层延迟扫描(排泄期)。在统一标准下明确肾脏各期开始的层面及延迟时间以及肿瘤征象显示最早和最佳层面及延迟时间。明确肿瘤、肾皮质、肾髓质及腹主动脉的峰值及峰值到达时间.并计算每一例肿瘤与肾皮质、肾髓质CT值最大差值。并按肿瘤实质时间-密度曲线的升段斜率的大小分为3型。结果:肾细胞癌CT征象显示最佳时间为70.2秒.最早显示征象时间为23.9秒。肾细胞癌峰值到达时间及峰值分别为54秒及80.4hu。肿瘤与肾实质最大密度差值时间分布于曲线末102秒.占100%。结论:对肾细胞癌患者作病灶靶层面同层动态扫描(扫描时间为24、38、70秒、100秒)加全肾螺旋扫描.或根据需要在同层面加作一层延迟扫描(延迟时间视不同目的而定)可获得比较丰富和全面的检测及定性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在肾透明细胞癌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肾癌组织与肾透明细胞癌细胞株中EMMPRIN的表达情况。通过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siRNA)EMMPRIN在786-O细胞中的表达,研究EMMPRIN下调后对786-O肾癌细胞株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EMMPRIN在肾癌组织中高表达,肾癌细胞系中EMMPRIN的表达高于正常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小干扰RNA来敲除EMMPRIN的表达,并影响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结论:EMMPRIN在肾肿瘤组织和肾癌细胞株中皆呈现出过表达的状态。下调其表达可以降低肾细胞癌的增殖水平,表明EMMPRIN的高表达可能是肾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差的指标,可被视为肾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VNL基因异常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加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及多重对照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x-PCR)检测 42例肾细胞癌组织、18例远离肿瘤的正常肾脏及10例正常肾脏组织中VHL基因的突变、异常甲基化。结果16/28例(57.1%)肾透明细胞癌、VS例(50%)混合细胞癌中存在 VHL基因突变,6/28例(21.4%)肾透明细胞癌、1/8例(12.5%)混合细胞癌中存在异常甲基化,1例远离肿瘤的正常肾脏组织发现VHL基因异常甲基化和1例肾透明细胞癌同时存在VHL基因突变及异常甲基化;VHL基因失活与肾癌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相关,与病理分级无关。结论 VHL基因的检测可作为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指标,VHL基困可望成为肾透明细胞癌基因治疗的重要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7岁,因尿频10d、发现右肾占位1d入院.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YFRA21-1 4.05 U/ml(正常值0~3.30 U/ml),NSE 29.95 U/ml(正常值0~ 16.30 U/ml),其余实验室检查阴性.CT平扫+增强:右肾体积增大,右肾上极、中下极肾实质及肾盂内分别可见一大小约为4.0 cm×3.0 cm×2.8 cm、5.4 cm×5.0 cm×2.8 cm、3.1 cm×2.5cm×2.1 cm的肿块影,三个病变实质成分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相近,其平扫及Ⅲ期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为40、45、60、58 HU(肾上极肿块),39、42、57、58 HU(中下极肿块),43、46、59、58 HU(肾盂内肿块);肾上极肿块平扫及强化密度较均匀,囊变坏死不明显;肾中下极、肾盂内肿物平扫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可见囊变坏死区.关键词:肾疾病;平滑肌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胸部CT高压三期检查的32例SPN病例资料。所有病例经手术、穿刺活组织检查后病理证实。所有检查均在宝石能谱CT上进行,扫描完成后将单能量图像载入宝石能谱成像浏览器(GSIviewer)软件上,对SPN的能谱曲线图及碘基图像碘含量和水基图像水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肺鳞状细胞癌、肺腺癌、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炎性假瘤碘含量分别为(11.66±2.72)μg/ml、(12.36±2.97)μg/ml、(10.20±3.11)μg/ml、(16.58±3.58)μg/ml、(21.67±3.76)μg/ml,肺腺癌及肺鳞状细胞癌的碘含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结节的碘含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鳞状细胞癌、肺腺癌、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炎性假瘤的水含量分别为(1021.31±13.83)μg/ml、(1027.98±12.53)μg/ml、(1003.42±13.67)μg/ml、(1029.61±12.06)μg/ml、(1051.61±13.81)μg/ml,各类不同结节的水含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宝石能谱CT成像通过应用碘含量测定,对鉴别不同来源的SPN有较大意义,可以提高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日益增多,肾脏的肌样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yomatous angiomyolipoma,mAML)与恶性病变的鉴别对诊疗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旨在探讨肾脏mAML的CT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mAML1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38~64岁,平均53.2岁.分析其CT平扫、增强和临床资料,记录病灶的一般形态特征,有无可见脂肪、钙化、假包膜、瘤内囊变或出血,劈裂征是否阳性;观察其平扫及动态增强CT表现,并与邻近正常肾脏实质和同侧腰背部骨骼肌对照.结果:10例病例中,9例为单发,1例伴混合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灶位置位于左肾6例,右肾4例;5例位于肾外,5例位于肾内.所有病例均边界清楚,9例形态规则.肿瘤最大径15~80 mm,平均(43±19)mm.2例病灶含少量可见脂肪,3例含增粗的瘤内血管,2例伴囊变,所有病灶均无钙化或出血.CT平扫结果显示,7例病灶呈稍高密度,3例为等密度,5例病灶均质,3例为轻度不均,2例为不均.病灶平均CT值为(48.60±5.50)HU,显著高于邻近正常肾脏实质[(39.70±6.67)HU](P<0.05),与骨骼肌平均CT值[(48.90±2.28)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结果显示,4例呈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1例明显增强;强化均匀、轻度不均匀和不均匀者分别为3例和4例、3例.持续性强化者为4例,渐进性强化者为4例,快进快出者为2例.结论:mAML在CT上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大多不含可见脂肪,平扫呈稍高密度,均质或轻度不均,增强后呈轻度至中度强化,强化均匀或轻度不均,渐进性强化或持续性强化.对于影像表现的综合分析有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姜林  张旭辉 《现代肿瘤医学》2016,(15):2458-2461
目的:探讨 CT 融合成像与 MRI 融合成像对肾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肾肿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病理诊断为肾细胞癌60例,肾良性肿瘤28例,都进行 CT 与 MRI 诊断,并且进行了融合成像分析。结果:肾细胞癌组的假包膜、囊变坏死、出血、钙化、肾周侵犯、静脉癌栓发生率分别为56.7%、93.3%、30.0%、53.3%、15.0%和10.0%;而肾良性肿瘤组的发生率为10.7%、42.9%、7.1%、14.3%、3.6%和0.0%,差异明显(P <0.05)。CT 融合成像判定肾细胞癌组以中度、重度强化为主,肾良性肿瘤组都为轻度强化,肾细胞癌组也主要表现为平扫低密度与等密度,强化方式为不均匀强化,而肾良性肿瘤组多为平扫高密度和均匀强化。肾细胞癌组 MRI T1WI 主要表现为低信号与等信号,而肾良性肿瘤组主要表现为等信号与高信号;肾细胞癌组 MRI T2WI 主要表现为高信号,而肾良性肿瘤组主要表现为低信号。MRI 融合成像显示肾细胞癌组的皮质与髓质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别为(1.62±0.13)mm2/s 和(2.13±0.09)mm2/s,都明显低于肾良性肿瘤组的(2.32±0.16)mm2/s 和(2.35±0.12)mm2/s(P <0.05)。结论:CT 与 MRI 对肾肿瘤诊断都能有效反映肾细胞癌与肾良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征象,融合成像更加有利于反映病变的增强与弥散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实验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肺病灶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病例140例,其中腺癌82例、鳞癌41例、炎症17例,均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测量所有病变的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并记录。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判断三种病变之间的差异。结果:腺癌、鳞癌及炎症的碘浓度分别为(2.102±0.794) mg/mL、(1.871±0.654) mg/mL、(2.400±0.895) mg/mL,鳞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癌与鳞癌、腺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鳞癌及炎症的标准化碘浓度分别为(48.728±17.740)%、(49.834±19.418)%、(59.176±16.032)%,腺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癌与鳞癌、鳞癌与炎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鳞癌及炎症的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121±0.593)、(-1.711±0.548)、(-2.499±0.937),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对肺病灶性质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索以PET/CT图像为基准的能谱CT平扫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1例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PET/CT扫描及能谱CT扫描,以PET/CT融合图像为参照,在能谱CT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记录宫颈癌病灶及周围正常组织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 atomic number,Eff-Z)值、单能量70 keV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绘制ROC曲线,得出最佳诊断阈值。结果:宫颈癌病灶及周围正常组织的Eff-Z值及70 keV下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病灶Eff-Z值为7.33±0.09(7.1~7.5);病灶周围正常组织Eff-Z值为7.01±0.10(6.8~7.2);Eff-Z为7.25时,敏感度为90.5%,特异度为100%。70 keV单能量重建成像宫颈癌病灶CT值为(38.27±5.04)HU(29.2~50.9 HU),病灶周围正常组织CT值为(29.79±7.14)HU(19.9~43.1 HU);CT值为34.2 HU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76.2%。宫颈癌病灶能谱曲线平直,病灶周围正常组织曲线在40~70 keV呈上升趋势,之后趋于平缓。结论:能谱CT在宫颈癌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骨骨巨细胞瘤的CT增强扫描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骶骨肿瘤患者的CT增强扫描特点,依据病理结果,划分骨巨细胞瘤(实验组)与非骨巨细胞瘤(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研究CT增强扫描后CT值的变化特征.结果在60例骶骨肿瘤中,骨巨细胞瘤22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121.59±21.82HU;非骨巨细胞瘤38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61.24±20.60HU;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当CT值≥97HU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度为90.9%,特异性为99.97%.结论 CT增强扫描,CT值的定量分析在骶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ET在肾肿瘤术前诊断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肾肿瘤患者PET图像。134例肾肿瘤术前评估患者中,32例行常规氟-18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或PET/CT显像(以下简称FDG-PET),51例行FDG-PET双时相显像,51例1周内分别行FDG-PET及碳-11乙酸盐(11C-acetate,AC)PET或PET/CT(以下简称AC-PET)双核素检查。收集其临床资料和影像检查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FDG-PET对肾原发恶性肿瘤总的诊断准确率为48.5%,阳性预测值为96.3%,对透明细胞癌诊断准确率最低,为28.6%。对肾盂癌及其他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2.9%和75.0%。AC-PET对透明细胞癌诊断准确率93.5%。FDG-PET双时相显像60.0%阳性病灶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升高,2例阴性病灶变为阳性。20例PET检查前其他检查发现肾外病灶的患者,检查后排除4例,并新发现6例患者肾外转移病灶。结论 FDG-PET检查对肾盂癌及其他恶性肿瘤诊断准确性高,对肾实质肿瘤诊断能力差,对肾肿瘤患者术前分期有帮助。AC-PET可弥补FDG-PET的不足。FDG-PET双时相显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FDG-PET对肾肿瘤诊断假阴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99Tcm-MDP骨显像对分肾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12-01-2013-06-01山东省肿瘤医院1周内进行99Tcm-MDP骨显像和99TcmDTPA肾动态显像的65例肿瘤患者,共130个肾,按肾功能异常类型分为A、B、C、D和E5组,每组肾个数分别为62、25、20、10和13。A~D组为肾实质不同程度受损组,E组为肾排泄受损组。在全身骨显像图像上利用感兴趣区(regionofintevest,ROI)技术勾画得出每个肾的总放射性计数(K)、平均计数(aK),全身骨显像图总计数(W)及平均计数(aW)。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aK、K/W及aK/aW与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GFR)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A~D4组间GFR、K、aK、K/W、aK/aW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aK、K/w和aK/aW值D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K/aW值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而K、aK、K/w值A组与B组、C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GFR与K、aK、K/W、aK/aw存在正相关关系,P〈O.001。E组13个肾中1个GFR〈35mL/min,12个均〉35mL/min,GFR为(42.04±9.84)mL/min,K、aK、K/W和aK/aW分别为42195.31±23210.54、32.67±15.49、0.030±0.0122和4.283±1.539,与A、B、C、D组相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E组GFR与aK/aW存在负相关,r=-0.533,P=0.030,与K、aK、K/W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99Tcm-MDP通过分析其肾脏影像对分肾功能状态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而作为定量指标,aK/aw值对肾实质中度及以上受损与肾排泄功能受损均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单独应用MSCT增强后强化CT值及强化CT值+年龄、部位和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对我院329例溶骨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进行骨巨细胞瘤的前瞻性预判,分别划分骨巨细胞瘤组(实验组)与非骨巨细胞瘤组(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研究CT增强扫描后CT值的变化特征,并追踪病理结果对照,最终有病理结果的186例中骨巨细胞瘤55例。结果在186例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骨巨细胞瘤55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108±39)HU;非骨巨细胞瘤131例,增强后强化最显著区域平均CT值为(82±78)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选取CT值临界点为97HU为标准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性为87.27%,特异性为78.62%,诊断正确率为81.18%;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6.36%,特异性为96.18%,诊断准确率为96.23%。结论 CT增强扫描中CT值的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有较好的导向价值,如果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可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