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种类型及其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过敏反应和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些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进行了阐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与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及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溶血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血型不合的供体血所致,后果严重,过敏反应则主要由于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 收集3家医院68 742例临床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统计分析临床输注不同血液制品后发生不良反应和免疫溶血反应产生抗体的情况。结果 68 742例临床输血患者中247例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其中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8%,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8%。193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过敏及发热反应,占86.01%;54例溶血输血反应患者中45例既往有输血史/妊娠史,产生的抗体多为IgG类Rh血型抗体和抗-HLA。结论 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以过敏及发热反应为主,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因患者既往免疫产生了IgG类抗体,引发急性溶血反应。临床明确输血反应种类后,选用合理血液成分输注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输注血液制品导致输血不良反应除血溶血性还有非溶血性 ,常见的非溶血性反应有发热反应、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过敏反应、循环超负荷、枸橼酸盐及钾中毒等。这些反应严重影响受血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提高输血疗效的同时 ,一定要注意输血安全 ,使输血的风险降低到最小。无偿献血是保证安全输血的基础 ;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临床合理用血和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进一步提高了输血安全性。尽管如此 ,近些年仍发现有受血者输血后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本文本着重交流几点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预防体会。1 发热反应的预防发热反应是输血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主要由热原质、白细胞抗体、HLA抗体和粒细胞特异性抗体、血小板抗体及献血者血浆内的白细胞凝集素引起的发热反应。其预防措施有 :⑴采用现代无热原技术配制的血液保存液 ;严格清洗和消毒采血和输血器具 ;采血过程严格无菌操作。做到这几点后热原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能基本消失。⑵进行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 :当患者已有白细胞抗体时 ,最好采用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择相容的献血者。⑶去除血液制品内的白细胞 :用手工去除 70 %以上的白细胞制品...  相似文献   

4.
148例输血患者HLA抗体筛查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LA抗体破坏白细胞释放热源物质,是引起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原因.临床上,血小板输注无效也与HLA抗体作用密切相关.研究人体血液中HLA抗体产生规律和特点,对指导临床输血具有重要意义.现就148例住院患者输血后HLA抗筛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输血在医疗和抢救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血液中各种成分生物结构十分复杂,在输血中产生的免疫反应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另外,血液来自人体,由于输血而传染各种疾病也是医疗过程中面临的十分严峻的问题。本文就上述情况对输血反应做一简单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一、输血免疫反应输血反应主要可归纳为三类: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  相似文献   

6.
输血是临床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辅助治疗,但输血不当也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据资料显示,白细胞在输血中是一种“污染物”,去白细胞输血可减少非溶性发热性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等多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输液反应是输液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 ,也可称为输液不良反应。临床上常见的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和空气栓塞。1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液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 ,主要表现为发热、发冷和寒战。轻者体温在38℃左右 ,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 ;严重者出现寒战 ,高热可达41℃ ,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及脉数等症状。1 1原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或输液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1 2…  相似文献   

8.
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预防医院感染,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25 870例临床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两对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及梅毒特异性抗体4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各种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9.45%、抗HCV 0.42%、抗HIV(1+2)0.008%、RPR 0.50%、梅毒特异性抗体0.51%。结论临床患者输血前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对医患双方均有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临床输血管理的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雍浩 《时尚育儿》2016,(2):133-133
目的: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对输血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临床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统计分析,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反应类型,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总共有24378例临床输血患者,其中有50例患者发生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21%,其中过敏反应在反应类型中占首位,占输血不良反应总和的60.0%,发热反应占输血不良反应总和的20.0%。溶血反应占输血不良反应总和的2.0%。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见。结论:充分评估输血对患者,积极避免、及时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赣州市肿瘤医院行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输血前,对照组仅实施血型检测与交叉配血,未检测不规则抗体;试验组则行血型检测、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检测。记录并比较两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HTR)与轻微输血反应;分析试验组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分型结果。结果 试验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60例患者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共检出6例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10.00%。不同性别、有无妊娠史患者间不规则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患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高于无输血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分型中以抗-c、抗-K、抗-M、抗-s、抗-D、抗-E为主。结论 临床输血治疗前检测不规则抗体具有一定必要性,可及时发现不规则抗体,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合理,减少输血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健康必读》2008,(6):10
由于输血后有一定比例刍勺受血者,会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用原先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它可分类为免疫性反应、非免疫性反应和输血传染病。近年来对输血传染病已加强控制,但由于当前科技水平的限制,早期传染病存在病毒感染“窗口期”而难以检出,有极少数受血者会因输血而面临得传染病的危险,所以医务人员、受血者和家属要有风险意识,可不输血的尽量不输血。输血前,经治医生应详尽告诉病人输血的风险,并请病人家属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各类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特别是免疫性输血反应的机理,建立一套比较完整、适宜的输血程序.方法:通过血型鉴定、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抗体效价测定等实验技术,分析了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输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各类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品输注56 825例中,其中全血218单位,红细胞悬液21 301单位,洗涤红细胞262单位,血小板8 580单位,血浆26 464单位,共发生输血反应123例(占0.22%);检测出的红细胞相关抗体11例,以特异性抗体占绝大多数(7例),而这些特异性抗体大多为Rh系统的抗体,尤以抗-E、抗-D最多(各2例)、抗-e1例、抗-c1例、抗-M1例,其他冷凝集素1例,非特异性抗体2例,自身抗体1例、抗体效价为16-128不等.结论:该院的输血反应发生率虽处于较低水平,但在输血前开展抗体筛选、血液辐照等,可以避免或减轻免疫性输血反应,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成分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医生输血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3月-2012年3月成分输血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78例中,血浆的发生率最高,为0.78%,红细胞悬液为0.49%,血小板为0.39%;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和发热为主,分别为55.1%,和41%;自体输血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结论输注血浆和血小板主要引起过敏反应,红细胞悬液主要引起发热反应。严格掌握成分输血的适应症,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倡自体输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以保证输血安全。方法:利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对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清不规则抗体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在3200例患者中,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13例,阳性率为0.41%。其中抗-D抗体3例、抗-E抗体5例、抗-C抗体2例、抗-Ec抗体、抗-e抗体和抗-M抗体各1例。结论: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是一种简单、快捷、敏感性高的方法,对减少溶血性反应和保证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效果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输血发现,多次接受输血的病人可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WBC减少与荨麻疹等,这类输血反应大多是由于病人血液中存在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HIA分子的抗体所致,为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本站对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过滤器的过滤效果进行检测,效果比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徐学新  朱凤荣  胡松  李颖 《职业与健康》2006,22(19):1627-1627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又因反复多次输血产生同种抗体[1]。我科在血液科的配合下,发现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AHIA患者抗-C同种抗体,现报告如下。1病历分析患者,男,65岁,几年前因发热,皮肤出现出血点,血象三系细胞减少住院。骨髓象:脂肪滴增多,有核细胞显著减少,淋巴细胞和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NAP积分增高,临床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几年来,曾多次住院治疗及多次输血。最近一次住院2005年3月26日,患者出现发热39℃,乏力,咳嗽。查体:肝脾无明显肿大,黄疸伴淋巴结肿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强阳性,…  相似文献   

17.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1]。主要临床表现为受血者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的1小时内发热,体温较输血前升高1℃,多伴有寒战、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和皮疹症状,在排除疾病本身或并发症以及治疗引起的体温升高的原因后,可认为是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随着输血技术和输血检验技术的发展,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越来越少,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却呈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探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提高输血的临床疗效,现对我院的受血者进行了一次现况观察。1对象与方法1.1观察对象从200…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工程》2017,(12):1741-1742
目的分析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接受输血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4例。研究组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采用常规技术输血,比较两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输血后发热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发热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过程中应用少白细胞技术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后发热发生率,对于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输血是临床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但也常带来一定的危险性。除可传染某些疾病外,约2~10%的患者可发生轻重不一的输血反应。在美国每年约有3千~3万患者死于输血反应。近年来随着血液制品的广泛使用,在治疗和抢救重症患者时,因输血(包括血制品)反应造成病情恶化或死亡屡见不鲜。日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就输血中引起免疫反应进行探讨。病理学:输血反应是由受血者抗体和供血者抗原反应的结果;而很少是由供血者抗体和受血者抗原反应的结果。根据产生抗体的类别和特性可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不完全抗体和完全抗体。  相似文献   

20.
输血是临床治疗疾病和抢救患者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但由于人类血液成分复杂多样,输血也可能使受血者发生不良反应或潜在风险。近年来,因输血而致的医疗事故时有所闻。因此,加强临床输血管理,保障安全输血,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输血病历作为临床输血的原始记录,是输血过程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