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了解现阶段武鸣县疟疾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控制后期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1~2008年武鸣县疟疾血检、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8年合计血检当地发热病人45 194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3 096例,阳性率分别为0.007%、0.743%,检出疟疾病例2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3例(均在2003年检出的(间日疟))、输入性病例23例(间日疟17例,恶性疟6例)。[结论]近8年武鸣县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很少,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多、分布面广。  相似文献   

2.
四川口岸从回国劳务人员中连续发现恶性疟疾病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加强对来自来疫区的回国人员的传染病监测,防止输入性疫情进一步扩散。〔方法〕对2006年6月19 ̄21日发现的4例疑似疟疾病例进行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4例病人均有疟疾流行病区(尼日利亚)生活工作史,有疟疾样症状和抗疟治疗史。此次发病表现为间歇性发作寒战、高热、大量出汗,其中2例有脾肿大;实验室检测结果:pf( )、p( )、c( ),提示为恶性疟感染;血液涂片查见恶性疟原虫。综合分析后,确诊为输入性恶性疟疾。〔结论〕目前,国内已发现不少由境外疟疾流行区感染的疟疾病例,许多地区受到输入性恶性疟疾的威胁。各级医疗单位和临床医生应提高对疟疾等传染病的认识;各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有效措施,以达到防止传染病传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恶性疟病例感染来源和死亡原因。方法收集病例临床资料,调查病例疟疾病史、诊治经过,复核病人血片并计数疟原虫密度,了解病人原籍县疟疾流行和防控情况。结果患者有明确的非洲居住史,驻地为疟疾流行区,从国外返乡后发病,血检恶性疟原虫阳性;原籍资源县2000-2011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推测两例恶性疟均为国外感染在本地发病;患者耽误就诊时间和就诊后不能及时确诊治疗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防止输入性疟疾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低疟区疟疾发病规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玉林市2005~2009年疟疾发病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玉林市2005~2009年发现疟疾病人38例,均为输入性病人,其中外来人员11例,本地居民到有疟疾疫情地区打工感染27例;间日疟35例,恶性疟3例;2005年12例,2006年17例,2007年7例,2008年2例。5年合计,本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38337人,未发现疟原虫阳性者;在发生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村屯(街道)周围人群中,血检疟原虫11784人均阴性,疟疾间接荧光抗体检测12186人阳性2人。[结论]玉林市2005~2009年发生的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该县疟疾基本控制在1/万以后,监测15年血检阳性疟疾病人来源、疟原虫种类和发病情况。[方法]对1995~2009年全县血检阳性病人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该县15年所检出的疟疾病人,内源性病人仅占3.91(9/230),无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人占96.09(221/23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疟疾病人大多数在海南省感染后带回本地,占流动人口疟疾病人的55.20(122/221),恶性疟疾病例占1.36(3/221)。[结论]该县疟疾发病率控制到目前的1/10万以下,疟疾病人来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外出回归输入性病例为主,是今后监测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诊治和管理情况,为消除疟疾阶段输入病例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访谈病人和家属了解病例的发病、诊疗过程、流行病学接触史和周围人员的发病状况;访谈医务人员和查阅病历了解实验室诊疗情况。电话回访病人出院后恢复情况和接触者后续发病情况。结果患者回国后11 d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尿7 d,发热伴头痛、寒战、乏力5 d就医,当地诊所按感冒治疗3 d,治疗无效且病情加重入院;疟原虫免疫学快速检查示阳性,血涂片镜检发现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滋养体,疟原虫密度为960 000个/μL。病例2016年4月25日~2016年5月10日在西非加纳采矿,当地为恶性疟高流行区,在加纳期间的工作地点在野外,工作期间经常被蚊虫叮咬,国外是否发病、诊断及治疗情况。归国后居住地河南省Z市,当地无恶性疟流行。病例治疗及转归,按照"1-3-7措施"落实情况。确定为一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感染地为外出务工地西非加纳。结论本例病人为加纳感染归国后发病的恶性疟确诊病人。目前个体诊所在恶性疟病人的发现和初步诊断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建议加强个体医务人员疟疾相关知识的培训尤其是病人流行病学暴露史的问询,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减少本地传播。同时,强调出国务工人员疟疾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自我防护,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2015年驻马店市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展趋势,有效预防和控制输入性疟疾在本市的影响。方法材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每个病例的详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由非洲国家的疟疾流行区输入,其中7例恶性疟和2例间日疟。9例疟疾病人经过规范治疗后痊愈,治愈率为100%。结论非洲输入性疟疾患者多为恶性疟疾,早发现,早治疗对恶性疟疾的救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黄岩区一例输入性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病例,为疟疾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病例诊治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集病例抗凝血作镜检和巢式PCR检测。结果该病例在赤道几内亚务工期间有疟疾发作史和治疗史,在回国后第1天即出现寒战、发热、头痛等疟疾典型临床症状,镜检确诊为恶性疟;给予青蒿琥酯针剂和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后,症状消失。此后在距上次发作的第110天又再次发病,疟疾快速诊断试纸(RDT)检测阴性,镜检误诊为间日疟;后经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巢式PCR检测,判定前后两次发病分别为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感染。结论该病例是一例输入性恶性疟和卵形疟混合感染病例,今后应加强疟疾类型的鉴别诊断能力,防止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1例输入性恶性疟二次再燃的发病与治疗情况调查,寻证输入性恶性疟出现再燃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推进消除疟疾工作。【方法】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疫点调查,患者血样制作血涂片进行疟原虫镜检、疟疾快速诊断实验检测恶性疟原虫特异性抗原(RDT)、巢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结果】该患者从2008年始有明确的多次的非洲和东南亚出差史,具有寒战、高热、出汗后退热等典型疟疾症状,实验室RDT、血涂片、PCR检测均为恶性疟阳性,被确诊为输入性恶性疟;患者2016年12月19日首次发病,经青蒿琥酯治疗后体温正常,但3周后再燃发病,继续青蒿琥酯抗疟治疗后体温正常,本次发病是患者第2次再燃发病,经联合抗疟用药后痊愈。【结论】输入性疟疾比例逐年上升及其再燃病例增多,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管理,根治传染源防止传播,已成为当前消除疟疾阶段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5例输入性恶性疟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恶性疟曾严重流行 ,仅 1971— 1975年因该病死亡就有 10 0多人[1] 。通过防治 ,1984年后已不再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例。近年来改革开放、频繁的人群流动 ,输入病例不断发生 ,自1991年至今全省共输入 46例恶性疟。为总结经验 ,对近两年发生 5例死亡病例进行分析。1 病人病史情况死亡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2 2~ 5 0岁 ,其中 4例为初发病例 ,1例在国外已发作多次 ,并曾 2次出现昏迷等凶险型症状。 5例均为我省劳务人员 ,输出 :缅甸、刚果、赤道几内亚、加纳和坦桑尼亚等疟疾高发国家 ,患者回国的 4~ 15d发病。2诊断和抢救治疗5例中有 3例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006—2013年25例输入性恶性疟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恶性疟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恶性疟病例均有蚊虫叮咬史和有非洲地区居留史,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畏寒、大汗、呕吐、贫血、血小板数减少、和肝肾功能异常等。在蒿甲醚联合伯氨喹治疗后,25例恶性疟均获痊愈,无输入性恶性疟传播。结论菏泽市输入性恶性疟以有非洲旅居史,青年、中年男性为主,近年来发病有所增加;恶性疟诊断主要依靠反复外周血涂片检测;蒿甲醚联合伯氨喹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输入性恶性疟的应急处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广东省输入性恶性疟的应急处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根据广东省1989~2008年输入性恶性疟疫情报告卡及其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处理措施及效果评价.[结果]对1989~2008年的226例输入性恶性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后,没有发现继发病例.[结论]对输入性恶性疟传染源控制和传播媒介防控所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可阻断恶性疟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989年广东省消除恶性疟后期防治措施和监测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1989~2009年广东省消除恶性疟后期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和监测方法包括:疟疾病例的侦查和分类、现症病人治疗、疫点的处理、居民带虫率调查和防治措施的落实。结果广东省1989~2009年疟疾监测中,共血检12557305人,检出疟原虫阳性人数109706人,阳性率为0.87%。全省治疗有疟史病人76718人次,流行季节预防服药2381893人次,现症病人治疗96788人次,室内滞留喷洒受保护人口2400余万人次,药物浸帐保护人口934余万人次。1989年全省的疟疾发病率为0.58/万,1990~1999年平均年发病率为0.64/万,2000~2009年平均年发病率下降至仅为0.04/万,而且20年没有发现本地感染的恶性疟。结论所采取对传染源控制和传播媒介防制的方法和策略是可以阻断疟疾传播的,特别是没有发现本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也没有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的继发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烟台市疟疾防治综合措施的实施效果,以便推动今后的疟防工作。[方法]对1951~2008年烟台市疟疾疫情报告、监测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烟台市疟疾发病率由1971年的170.41/10万降至1984年的0.43/10万。1985年全市以县为单位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此后的20多年发病率持续控制在1/10万以下,无内源性病例,未发生输入性继发病例。[结论]烟台市疟疾综合防控措施效果显著,达到了控制和基本消灭疟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控制效果及存在问题,为今后防治工作积累经验。[方法]对该园所有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首例患儿因家长在外打工,回家后将病毒传播给孩子而得病;一个潜伏期内陆续发病22例,考虑为在园传播;其后发病26例,考虑原因为患儿在家隔离不彻底接触健康儿童而使其得病。患儿以小年龄组为主,不同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好的卫生习惯、彻底的隔离措施、重症病例筛查及有效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苗尾水电站工程建设前疟疾发病情况,为制定相应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9年苗尾水电站库区疟疾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9年疟疾平均发病率,施工区、淹没区和安置区乡镇分别为3.46/10万、3.96/10万、3.27/10万,3类地区的对照区分别为5.25/10万、5.43/10万、5.43/10万(P>0.05);36例病人中输入性病例30例。[结论]2005~2009年间,苗尾水电站建设地区疟疾发病呈下降或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济南铁路地区职工食堂各种消毒方法消毒餐具的效果,指导职工食堂餐具消毒工作。[方法]2008~2009年,在济南铁路局所属济南、泰安、聊城、兖州等铁路地区的部分职工食堂,采用纸片法检测消毒后餐具的大肠菌群。[结果]餐具消毒合格率,统一培训前为65.00%,培训后为75.57%(P0.01);统一培训前培训合格与未培训从业人员消毒的餐具合格率分别为73.00%、57.00%(P0.01)。不同消毒方法消毒的餐具合格率,培训前和培训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为蒸汽消毒的最高,煮沸消毒和洗碗机次之,常规洗刷的最低。培训后检测,碗、盘子、杯子、筷子的合格率分别为74.96%、75.70%、77.33%、78.00%。不同餐具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统一培训后济南铁路地区职工食堂餐具消毒合格率仍然较低。各种餐具消毒方法中蒸汽消毒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百色市报告的1例输入性重症恶性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并防止输入性病例出现死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患者的流行病学史、诊疗经过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 该例患者有明确的外出非洲史,驻地为疟疾流行区,回国后发病,血检、PCR证实恶性疟原虫感染阳性。百色市2009年至2017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推断病例为境外感染本地发病,回国后多次就诊未能及时诊断是导致患者发展成为重症疟疾的主要原因。结论 百色市辖区内需加强临床医生对疟疾知识的培训以及境外返乡人员的监测力度,尽早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并及时治疗,以防止输入性继发病例以及重症甚至死亡病例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烟台市疟疾基本消灭后期的流行特征,为现阶段疟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烟台市1993~2008年疟疾监测、疫情与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烟台市1993~2008年共发现疟疾病例130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05/10万~0.32/10万,年均发病率为0.12/10万。130例病例中,输人性病例占96.9%(126例),其中来自国内省份的86例,来自国外的40例;恶性疟17例(占13.08%)。4例本地病例分布在海阳市(2例),招远市(1例),蓬莱市1例。输入性病例中,5~9月发病的占74.60%,本地病例均在6~8月发病。1993~2008年全市合计监测“三热”病人188722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101例,阳性率为0.05%。病例均为单发,未发生输人性继发病例。[结论]烟台市疟疾疫情持续保持在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内,病例主要为输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